八髎穴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髎穴详解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
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
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
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
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
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
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
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
可用银质针导热。
2.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左右。
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左右。
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左右。
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或加灸法。
患者伏臥位,取准双側次髎穴,常規消毒后,用30号毫针刺入2—3寸深,当病人小腹內有沈胀或酸麻感時,用小幅度泻法捻转毫针,留针20一30,留针期间行针l一2次。
对寒凝型痛經可加灸收效更速。
〔适应症〕痛经。
气滯血瘀、寒湿凝滯、气血虛弱之痛经。
〔释义〕次髎穴,髎同窌,骨之空隙,此指骶骨后孔。
因本穴位於骶骨第二孔中,居次上,故名次髎。
骶骨后孔共4对,分別称为上、次、中、下髎,合称八髎穴。
《素問?骨空論》云:“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八间”,《针灸大成》也載:“八髎总治腰痛”,说明八髎四穴同为治疗腰痛的要穴。
近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功效主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謝文志氏說:“目前对于腰痛牽引少腹、季肋之下以及竄至腹股沟部疼痛(骶业神经炎、肌纤维炎等)取八髎穴,其疗效尤为显著”,鄭魁山氏进一步指出:“上髎与次髎、中髎、下髎合称八髎穴,是治疗妇科和二阴疾患、腰痛的常用穴”,而刘冠军氏则把其主治
作用归纳为“理下焦,利腰腿”六字概括之。
次髎穴乃八髎之一,是足太阳膀胱經腰骶部的重要腧穴。
从腰以下挾脊骶骨部是足少阴、足太阳和督脉循行所过之处,因督脉貫脊属肾,足少阴肾经络膀胱,足太阳经循膂络肾,此三经与肾联系密切。
肾主生殖与发育,又主二阴,膀胱主储尿和排尿,所以《金梅花詩鈔》說:“其主治功用举凡下焦前后阴、大小肠及腰腿諸症,无不包羅”,而《經穴主治症》则云:“治男女生殖疾患、腰痛、泌尿器疾患有效”。
说明次髎穴具有补肾壮腰、清利湿热及理气化瘀调经等功效。
治腰痛、妇科病及生殖、泌尿系疾患的要穴。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腰痛、腰脊痛、帶下、痛经、月經不调、遺精、阳痿、淋证、遗尿、癃閉以及下肢麻痹等病症。
痛经一症,多因气滯血瘀或寒湿凝滯所致,次髎穴位於腰骶部,与痛經部位很近,為局部取穴方法。
又因腰骶部与督脉、足少阴经和肾脏关系密切,督脉与冲、任同出胞宮,“一源而三歧”,故取刺次髎穴有调理沖任、壮腰补肾、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之功。
可使冲任之脉、通暢,氣血旺盛,通行无滞,经血吸引
下流,通则不痛。
故近代针灸医家已把次髎穴作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了。
〔备注〕关于八髎穴取穴定位,历代医家皆本于《甲乙經》。
《甲乙經》所载上髎在第一空腰髁下一寸,挾脊陷者中;次髎在第二空挾脊陷者中;中部在第三空挾脊陷中;下髎在第四空挾脊陷中。
考腰髁空即今之四对骶后孔。
但对其所指的具体位置有异。
(1)有说上髎在16椎下,則次髎在17、中髎在18、下髎在19椎下。
(2)有说上髎在18椎下,则次髎在19、中髎在20、下髎在21椎下。
(3)有说距离中线旁开2分、1寸、1.5寸,有說挾脊相去4寸。
综上所述,定位差异较大,诸说不一,究其原因,不外各人先天禀赋不同,腰骶骨发育生长也有多种因素变异,故骶骨後孔之橫竖间度亦不同,一般说来是上宽下窄,故此无法用分寸計算。
《醫學入門》載:“上髎作腰下第一空,挾脊兩旁陷中,余三髎少斜上阔下狹是也”是符合实际的。
所以近代取穴大都以第一、二,三、四骶后孔中分別取上、次、中、下髎。
但是由於不易于体表上莫
寻到骶後孔,一般取穴法,可以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脊椎正中线中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的骶角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相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手指尖所到达之处,食指为上髎,中指为次髎,无名指为中髎,小指为下髎。
关于八髎穴的针刺深度。
《針灸甲乙經》載:“上髎刺入三分,次髎、中髎、下髎皆刺入二寸。
”由于这个记载,上髎与其余三银针刺深度差异较大,所以后世医家对针刺八髎穴的深度也就莫衷一是。
有從三分,也有针刺二寸者。
近代医家都主张针刺深度在0.5—1.5寸,或1—2寸之间,這是比较适宜的。
而且针刺深度不同,针感和治疗的范围也不同。
(1)针刺深度在3—5分时,谨刺激能神经,针感多在局部,适应于治疗局部的风湿痹痛。
(2)針刺深度在l-1.5寸深,其针感向上可达腰部,向下可循足太阳、少阳经至腘、胫、腨等部,適用于治疗腰骶部或下肢疾患。
(3)針刺深度在2寸以上时,其针感可向少腹、前阴及肛門、直肠等部位扩散,适用于治疗泌尿、生殖系統及直肠、肛门的疾患。
配穴:子宫穴,秩边,关元,肾腧,三阴交,水道。
八髎穴进针方向
s1孔:65--85度s2孔:55--75度 s3孔:45--55度s4孔:40---5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