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治区商都县节水灌溉建设项目
1 综述
1.1 项目背景
商都县是乌兰察布市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全市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该县土地资源丰富,山间盆地水资源条件较好,具有发展以马铃薯为主农产品的优势条件。
根据财政部、水利部《关于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意见》精神,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水利局委托乌兰察布市惠通勘测设计水业有限公司编制了商都县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商都县的自然地理建设条件,属于干旱少雨多风地区,商都县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牧业生产,而农牧业生产现状耕作粗放,产量低而不稳。
其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短缺,而且对于有限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现有的开采利用能力与农牧业生产发展矛盾突出,旱地比重较大因此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速度,发展节水灌溉事业,提高水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商都县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水资源向高效优质配置的问题,水资源有再分配的需要;第二,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小建设,大保护”,其中灌溉是基础;第三,近年来,农民自筹资金打小机电井,发展水浇地,种植蔬菜、马铃薯,符合当地发展和产业扶贫的政策,适应当
地经济发展规划。
在此背景和意义下,面对今后农牧业的发展趋向,在水土资源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具有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对商都县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商都县水资源有限,从现状农业灌溉用水来看,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现状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即使是井灌区,水的利用率也仅为45%。
因此急需要对原有的灌溉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
从近几年推广的大型指针式喷灌和膜下滴灌看,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十分显著,尤其是在大旱之年,效益更为突出。
马铃薯的生物特性是喜冷凉,耐干旱,特别适合在商都县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需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
目前,商都县有水浇地34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其余14万亩水浇地仍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较高,因而这部分水浇地效益不明显。
通过扶贫资金投入,对这部分水浇地进行节水改造,提高其经济效益。
因此,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加大产业调整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由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向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的过渡,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和
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的产业化方向发展,解决稳定高产高效问题,已迫在眉睫。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危机将是威胁21世纪社会经济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
为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而扩大灌溉面积的唯一措施是走高效节水灌溉的路子。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节水灌溉设备,用现代化的农业水利设施武装现代农业,打造新时期水利建设模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农牧业损失很大,干旱在本区发生的频率是较高的,它已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干旱也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提高,迫切要求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热情较为高涨。
广大农民要求发展节水灌溉种植马铃薯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马铃薯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势在必行。
1.2 项目概述
1.2.1 目标与任务
按照商都县的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节水灌溉建设要求,根据本地水资源紧缺,灌溉水源以地下水为主的特点,农田
灌溉基本上靠开发地下水来满足要求。
本次节水灌溉建设项目区确定在商都县小海子镇、十八顷镇,涉及7个行政村。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全部实行微喷、滴灌和小型自走式喷灌灌溉,井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达到0.9。
1.2.2 项目建设规模
安装小型自走式喷灌机10套,灌溉面积1856亩;微喷4032亩,膜下滴灌8112亩,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000亩。
节水灌溉工程分五片,即小海子镇向阳、八号片为小型自走式喷灌,面积1856亩;小海子镇八十五号片为膜下滴灌,面积4000亩;七台镇董家村片为膜下滴灌,面积2000亩;十八顷镇小城子片为膜下滴灌,面积2112亩;十八顷镇家村、三十顷片为微喷灌,面积4032亩。
1.2.3 技术措施
商都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全部采用微喷、膜下滴灌和小型自走式喷灌机进行灌溉,平均每台喷灌机控制灌溉面积186亩。
1.2.4 投资估算及经济效益
商都县节水灌溉建设项目总投资1192.02万元。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93.61万元,设备投资983.49万元,独立费用58.16万元,基本预备费56.76万元。
项目总投资中申请北京“重点地区帮扶资金”900万元,地方和群众筹资292.02万元。
项目完成后,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4000亩,其中种植马铃薯种薯6700亩,平均亩产按2000公斤,每公斤按1.2元计算,产值达1608万元,节灌效益为482.4万元;种植青玉米3268亩,亩产按4000Kg鲜草,每公斤按0.2元计算,产值达261.44万元,节灌效益为98.04万元;种植西芹4032亩,亩产按5000Kg,每公斤按0.5元计算,产值达1008万元,节灌效益为241.92万元。
共可实现产值2877.44万元,节灌效益为822.36万元;受益农民人均增收1358元,达到3398元;项目区贫困户可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节水灌溉项目建成后,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部收益率EIRR=32%,效益费用比EBCR=2.2,经济净现值ENPV=4130.23万元,投资回收年限T=2.3年。
以上表明本节水灌溉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1.2.5 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商都县节水灌溉建设项目主要是机电井灌溉工程,目前基本上有三种管理形式,一是以户为单位管理,自建自管,这类工程均为机电井,个人投资打井,政府给予机泵配套补助,产权归己,这种管理形式占全县的40%;二是联户所有,
以股份制方式共同投资,共同经营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占全县的30%;三是集体所有,集体管理,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这种管理形式占全县的30%。
用水者协会其管理方式: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选举了用水者协会代表、主席、副主席、协会执委、监事会等,并将办事机构、办事程序和管理监督制度进行了公开,广泛接受用水者和社会各届的监督。
在尊重民意、严格协会议事程序上,按照“一事一议” 和“八步工作法”的程序,采取“议前公开、议中公正、议后公示的议事规则,由用水户推荐产生的用水户代表或项目发起人就议事的主要容广泛征求受益户意见后,形成议题报村用水者协会备案,再由村用水者协会召集工程受益户、邀请乡村代表公开议事,形成公决议案。
在加强管理、实行全程监督上,一是对项目负责人实行全程监督,监督执行决议是否走样,对一般问题,在用水者代表会议上进行纠正,并限期整改落实;对造成严重失误,村用水者协会提出质询,项目负责人接受用水者代表会议的审查和处理,对造成的损失加倍补偿。
二是对工程建设实行全程监督,由用水者协会采取公告的形式,对建设的容、进度、质量、资金使用情况实行监督。
三是对财务管理执行全程监督。
每个工程必须将材料采购、工人工资发放、管理费用、资金使用等财务管理情况每月定期榜公示,接受用水者及协会监督。
通过用水者协会管理,至少有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一是体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
推行用水者协会管理,实际上是将农村用水的决策权、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权交给农民自己,让农民独立、民主地选用协会领导人,在管理、建设、财务上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
二是理顺了水管理体制。
而实行用水者协会管理后,进一步明确了用水者的的责、权、利关系,减少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中间环节,实行用水者直接参与从取水、用水、水量分配、水费收取、开支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督管理,从而增加了透明度。
三是提高了节约用水意识和工程效益。
实行用水者协会管理后,通过引用市场竞争机制,落实水费征收管理约束制度,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使用的利益关系,增强了农民多用水就得多交钱的“商品水”和节约用水意识,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工程效益。
项目区小海子镇、十八顷镇水利设施相对较好,但节水灌溉的发展还较缓慢机电井管理基本以户为单位进行管理。
商都县节水灌溉项目采用小型喷灌机、微喷和滴灌灌溉,按受益户组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小组,每台小喷灌机选择一名台长,一名运行管理人员。
运行管理小组职责为:一是协调群众用水,增强水商品意识,促进节约用水;二是为群众服务,搞好有关水利设施的维护和保护,三是缴纳水费,
使水费收缴与农村财务相剥离,以加强用水与农田灌溉管理;四是自我服务,自主决策,努力降低灌溉成本,减轻农民负担;五是具体负责机泵启停,管理漏水维护等故障的处理;六是及时反映用水户的意见和建议。
水利部门每年对灌区的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技术培训,并协助制定用水计划和灌溉制度。
管理小组要根据土壤墒情制定详细的灌溉时间、灌溉次数、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
做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为了保证节灌工程的持续发挥效益实现良性运行机制。
灌溉用水实行按亩收费,水费的构成主要由电费、管理人员工资组成,平时的维修养护费用按实际发生的金额按亩分摊收取,为了保证灌区正常运行,机泵的正常运行是重要环节,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机泵和灌溉设备的主要性能,准确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时排除。
在灌溉季节开始前,要对管网系统进行全面检查,保证管件完好齐全。
管理小组的重大决策由受益户民主议事通过。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商都县先后实施了“六大”扶贫开发项目,即“千村扶贫开发”、“中国西部世行贷
款扶贫”、“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劳动力转移培训”、“京蒙对口帮扶”和“农村道路建设”。
到2009年底,商都县贫困人口较1999年减少了12.5万。
目前,按区贫新标准1560元/人统计,商都县尚有9136户、31262口贫困人口。
虽然,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扶贫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扶贫成果非常不稳定。
因此,继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努力巩固扶贫成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商都县种植马铃薯、蔬菜已经成为农牧业产业中的主导产业,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巩固和扩大商都县扶贫成果,从节水灌溉着手,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多数为旱地,受水资源和水利条件的制约多数种植区只能靠天种植,而商都县气候干旱,降雨时空分布上不均,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产量大起大落,因此,急需要水利设施作基础保障。
其次,马铃薯、蔬菜生产已是当地种植业的支柱,由于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生产和加工需要较好的水分条件,需喷灌等先进灌溉技术和设备的支撑。
第三,商都县水资源有限,从现状农业灌溉用水来看,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现状灌溉方式落后,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灌溉水利用系数很低,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即使是井灌区,水的利用率也仅为45%。
因此急需要对原有
的灌溉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
第四,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去,造成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速度缓慢,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而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我们“小建设,大保护”,即小面积发展,大面积保护,这也需要有节水灌溉做保障。
第五,马铃薯、蔬菜的生物特性是喜冷凉,耐干旱,特别适合在商都县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种植,需进一步发展节水灌溉。
第六,从近几年推广的大型指针式喷灌和膜下滴灌看,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十分显著,尤其是在大旱之年,效益更为凸出。
因此,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加大产业调整结构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由以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向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的过渡,改变区域经济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的产业化方向发展,解决稳定高产高效问题,已迫在眉睫。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水资源危机将是威胁21世纪社会经济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
为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而扩大灌溉面积的唯一措施是走高效节水灌溉的路子。
利用先进的、现代化的节水灌溉设
备,用现代化的农业水利设施武装现代农业,打造新时期水利建设模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商都县农民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增效、农民脱贫增收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遭受严重干旱,农牧业损失很大,干旱在本区发生的频率是较高的,它已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干旱也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提高,迫切要求加快发展节水灌溉的热情较为高涨。
广大农民要求发展节水灌溉种植马铃薯、蔬菜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发展马铃薯、蔬菜种植基地节水灌溉已势在必行。
2.2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农业生产条件
商都县马铃薯、蔬菜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商都县的滩川盆地中,耕地土质、土壤肥力条件较好,耕地面积较大,地形相对平坦开阔,地下水源条件较好,灌溉时节风力相对较弱,且尽量安排在夜间工作,以降低蒸发损失和飘移损失,保证喷灌机的工作效率。
电力设施供应有保证,交通方便,区位优势好,劳动力有保证。
但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的日益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2、水源条件
马铃薯、蔬菜基地种植区多处于地形低洼地带,这些滩
川区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汇集区,一般均有50T/h的单井出水量,灌溉水源不成问题,而且要求实施机械化耕作和节灌设备的一般均具备了水源条件,根据出水量选择合适的节灌面积。
3、技术条件
马铃薯、蔬菜基地建设是在近几年各地迅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农民对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和农机具节灌设备的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的农民还有了一定的经验,而且经过近年来示工程的建设,形成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群众基础。
加之有关部门每年对农牧民进行基层培训,专业技术人员也经常深入第一线进行指导服务。
提供机具设备的厂家也有培训和指导服务的责任,因此目前政府为农民搭建平台,提供采购服务,选择好的厂家,相对降低价格,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在技术上认识上具备基础条件。
4、投入条件
“十一五”以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实施为乌兰察布市改善和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极好机遇。
随着这一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必将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现代化农业注入强有力的后劲。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本区生态建设、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大大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为提高,在水土资源条件好的地
区,农民有了一定经济实力,自己投资搞节水灌溉工程,购买农机具的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把国家投入与农民自己投入的力量有机结合,创造更高的生产力,用国家的投入引导农民向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现在一方面有国家多渠道投入资金,另一方面又有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具备一定的投入条件。
3 项目区基本情况
3.1 地理、自然情况
3.1.1 地理位置
商都县位于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地理座标为东径113°9′28″—114°13′47″;北纬41°17′50″—42°9′00″;总面积4304.5km2。
县境东靠化德县和省的康保、北和尚义县,南邻兴和县,西依察哈尔右翼后旗,北与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和镶黄旗接镶。
集通铁路、呼海大通道横穿境,交通便利,电力通讯等发达。
商都县小海子镇节水灌溉项目区位于商都县东南部25公里处,十八顷镇节水灌溉项目区位于商都县东30公里处。
3.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商都县地处高原南缘阴山构造带北麓东端与大兴安岭隆起带南麓西端交错地带,商都县——十八倾以北为由阴山山
脉余脉组成的低山丘陵区,以南为商都盆地平原区。
商都县中北部主要由低山丘陵及丘间沟谷洼地组成,约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强,南部为商都盆地平原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不足五分之一。
商都县地形总体上是中间高,南北两侧低,在西井子北山至双井子南山构成本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同时为本区地下水的补给区。
中北部由阴山余脉组成的崎岖绵亘的低山丘陵地形,切割强烈,基岩裸露,沟谷发育,海拔1400—1800m,相对高差50—200m,山丘多呈浑圆状,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及寒武奥陶系的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结晶灰岩等组成,其间分布有铜轱辘河谷平原及大小不等的陆闭合盆地及丘间沟谷洼地,较大的有章毛乌素盆地、卯都盆地、八大倾盆地、玻璃忽镜盆地、大黑沙土盆地等。
河谷平原区为本区的富水区,主要有不冻河、铜轱辘河、三大股河谷等。
丘间沟谷洼地及小型陆闭合盆地主要由第三系泥岩组成,不富水,基岩山区则为地下水的补给区。
商都盆地平原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地形略呈波状起伏,总体向东南察汗淖倾斜,组成商都盆地上部的主要岩性,大部分是裸露地表的上新统红色泥岩,海拔高1275—1400m 之间,地形起伏不大,一般在20—50m之。
区地形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中等,砂壤土质有中度盐碱化现象,为盐化草甸栗钙土,腐殖质层较厚。
有机质
含量2%,全氮含量0.13%,速效磷含量为3.2PPm,速效钾含量为120PPm,为较低氮、极低磷地区,合理施用氮肥和磷肥都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3.1.3 气象、水文
根据中国气候分区,商都县属于北方中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蒸发量为2049.3mm,年平均风速4.5m/s,日平均气温≥5℃积温2600~2700℃,日平均气温≥10℃积温2200~2300℃,无霜期大于105天,最大冻土深度2.5m。
最高气温达35℃;最低气温为-35℃,多年平均气温3.7℃;多年平均降水量342.8mm,且多集中于6—9四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其气候特点是冬季严寒、干燥多风,夏季酷热短促。
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和植物蒸腾强烈。
日温差大、无霜期短。
具有春暖气温骤升,秋天温度剧降,高原寒署剧变,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为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上述气候特征决定了商都县地表水系不发育,境分布有铜轱辘河、不冻河、五台河、六台河等较大的六条河流,均为季节性陆河,常年流量甚小,雨季山洪暴发流量骤增,如不冻河集水面积543 km2长达85km,根据不冻河水文站观察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流量为0.082m3/s,基流模数为0.21m3/a km2,最大洪峰流量1004m 3/s。
本区地表水系除铜钴辘河为由南向北流出境外,其余均由北向南流入商都盆地,最终注入察汗淖。
商都境湖泊星罗棋布,据统计有42处之多,比较大的有察汗淖、二吉淖、谭家营淖、盐淖、红海子等,其中以察汗淖最大,面积达41km2,湖面海拔1275m,为本区最低点,同时也是本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最终排泄地。
其它湖泊均为季节性集水洼地。
3.1.4 自然灾害情况
商都县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和农牧业生产和发展。
主要自然灾害有旱、风、霜冻等,对本地区农牧业生产危害较大,造成大幅度的减产,尤其近几年干旱特别严重,对农牧业生产危害极大。
干旱是商都县长期性的、影响极大的主要灾害。
商都县地处大陆地远离海洋,降水不足,气候干燥。
年平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4—7倍,具气象历史资料统计,从1960—1990年的31年中,共发生大旱10年(次),频率为32%,重旱9年,频率为29%,轻旱10年,频率为32%。
干旱对于牧业生产危害主要表现在,使人畜饮水发生困难,牲畜疾病增多,使牧草返青推迟,大幅度降低青草的质量和产量,造成灾害。
商都县大风频繁年平均大风(风速≥17. 0m/s)日数为南部38天,北部55—60天。
在刮7级以上大风时飞沙走石,形成沙暴。
风蚀表土使土壤肥力下降,重则引起沙化,使农作物和牧草受到影响。
3.2 社会经济概况
商都县辖3乡6镇,总土地面积4304.5 km2,全县总人口为34.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9万人,农业人口29.01万人。
目前,按区贫新标准1560元/人统计,商都县尚有9136户,31262口贫困人口。
商都县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莜麦、马铃薯、麻、油菜籽等。
根据统计资料,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亿元,其中农牧业生产总值9.4亿元,全县年财政收入10040万元。
商都县总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7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2万亩;粮食总产7.6万吨;草场179万亩;全县实有牲畜总头数为42.3万头(只)。
其中大牲畜3.2万头(只),小牲畜39万头(只),猪5.6 万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300元。
商都县现有水浇地面积3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年灌溉用水量为4757万立米,由于灌溉方式的不当,造成了水资源及电力等资源的浪费,节水灌溉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项目区所在地的商都县小海子镇和十八顷镇,2010年基本情况:小海子镇共有27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总人口4.13万人,总土地面积580.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9.45万亩,有水浇地3432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