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长治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长治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
沙湖晚归
(元)朱德润
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
(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②,驰骑谕幽并③。

时易失,志难成,鬓丝生。

平章风月④,弹压⑤江山,别是功名。

【注释】①九重城:指京城。

②檄:檄文。

③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

④平章风月: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⑤弹压:指点。

(1)全词上片忆旧: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都是羽书檄文;下片写今:终日所对的是,所作的都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书法课上,某同学要写上面这首词。

下列三种字体中的哪一种字体,能较好地展现这首词的情感?说说你的建议和理由。

(三幅字帖的书写内容请忽略)
(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
(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本题的解答要重点抓住“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分析。

同时要理解题目中的“对”的含义,“对”的是围绕着“风月江山”作词或写文章;“作”,只能是“平章风月”,意思是:品评风月的文字。

(2)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字体的风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要联系起来。

从诗词内容来看,尤其是“结友尽豪英”“驰骑谕幽并”“志难成,鬓丝生”“平章风月”“别是功名”几句词表达的是作者内心的失落、悲凉和悲愤之情。

这样的情怀是与草书的风格特点吻合的,所以应该选择“草书”字体。

故答案为:(1)江山风月;品评风月的文字(2)我会建议使用草书字体。

全词从“豪英”、“驰骑”的豪放到“志难成,鬓丝生”的悲凉以及最后只能品评风月的悲愤。

全词感情基调豪迈中透着悲愤,而草书气势豪迈,线条生动,比较符合这种感情的表达。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能力层级为B.
(2)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将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书法艺术的特点相关联。

答题时联系社会背景是关键,所处的环境会影响作者心境,在诗歌中就会体现出来,个别字眼也是问题的关键,要认真阅读诗歌并细心体会。

3.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

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

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5.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苏堤清明即事
(南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释】即事:歌咏眼前景物。

(1)这首诗中与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哪两句?
(2)这首诗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表现出诗人清明时节郊游踏青怎样的心情?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眼眉儿
(南宋)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释):①绮窗人:想象中站在花格窗前的离人。

②秋水,指眼睛;下句中“春山”,指眼眉。

(1)“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具体分析这首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这首词描绘的是________(填写传统节日名称)的场景。

(2)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

你认为有道理吗?请说说理由。

(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黄裳的这首词以龙舟竞渡为题材,颇具历史价值。

龙舟竞渡,即赛龙船。

相传伟大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人民为了纪念他,每逢端午节,常举行竞渡,象征抢救屈原生命,以表达对爱国诗人的尊敬和怀念。

这一活动,后来成为民间的一种风俗。

当地居民准备轻便快船,选拔优秀船员,到节日,在附近江河举行竞赛活动。

男女老幼,官员百姓,纷纷集聚赛区观赏助兴。

这首词描会的是端午节的场景。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飞”写出龙舟赛开场的景象,开篇就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渲染出来。

故答案为:(1)端午节;
(2)有道理,“冲”比“飞”好。

“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

【点评】解答古诗词炼字的题目,应该分别解释两个字的含义,然后分析替换前和替换后的效果。

10.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蒲:蒲草。

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4.古诗鉴赏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浣溪沙是这首词的①________,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②________ 的感伤。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被誉为“千古奇偶”,请赏析其好在哪?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輪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

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举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大化。

(1)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诗人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第一句中两个“难”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请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诗歌的颔联。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山行
(清)姚范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①。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蘼芜:香草名。

(1)“风”本无形,却在诗人笔下各具神韵。

请分别概括两首诗中“风”的特点。

(2)这两首同写山野漫步的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①落雁斜,雁鸟斜飞回巢;②茅屋起炊烟;③橹声归去
(2)①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

作者看到了傍晚的落雁、炊烟、红蓼花,听到了摇橹声。

②动静结合。

动态的船橹摇动蓼花与静态的山野、茅屋相结合。

③由远即近,由上到下,随着视线的移动描写出山野、茅屋的远近,再到近处的湖景;由天上的落雁、到空中的茅屋、再到水面,由上而下。

2.无
3.对扶苏手握重兵却轻易赴死、未能大有作为的深切遗憾与惋惜,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无奈。

【解析】【分析】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嬴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

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

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

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

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

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

”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

所以此诗抒发对扶苏之死的惋惜和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痛心无奈。

故答案为:对扶苏手握重兵却轻易赴死、未能大有作为的深切遗憾与惋惜,对未能辨别秦始皇遗诏真假、不能识别赵高李斯奸佞的无奈。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1)橘;笋
(2)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
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解析】【分析】(1)橘、笋两种景物让作者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早春的雪压在枝头,雪中的橘树傲然挺立;在寒冷的春雷中,竹笋即将破土出芽。

作者捕捉这春天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暗示春天的蓬勃生机,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的操守与气节,表现作者在逆境中的坚强与对未来的希望。

(2)第五、六句,诗人抒写乡愁,感叹人生之短暂。

“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深刻地反映出了诗人心里的苦闷,贬诸山城兴起思乡之情在所难免,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
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第七、八句含蓄地流露出诗人对眼前处境的自我慰藉及对前途充满乐观信念。

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名扬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没有什么可感叹。

但“不须嗟”实际上有“大可嗟”之意,因此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寻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橘;笋
⑵五六句(颔联)写诗人在新年的夜晚听到归雁之声,顿生思乡之愁,感叹人生病痛;
七、八句(尾联)写想到曾经在洛阳为官,即使现在境遇不佳也不应该嗟叹,既有自我安慰,又对前途充满乐观(或:七、八句写曾经在洛阳为官,虽然现在境遇不佳不应该嗟叹,但实际上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凄凉)。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歌表现“不须嗟” 所抓住的景物。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明确作者感情。

5.C
解析:(1)C
(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

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

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

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⑴C;
⑵(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

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

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

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的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呢,注意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注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6.D
解析:(1)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对清明时节西湖(苏堤)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和郊游踏青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的意思是游人离开后禽乌在快乐了。

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乌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根据这个意思找出诗中的意思相同的句子就只有:日暮笙歌收抬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旧墓笙歌收抬去”到傍晚时分吹奏的乐器声才渐渐停止,以游人的纵情表现游春之乐。

“万株杨柳属流莺”,用黄莺的欢快、悠情衬托游人游春之乐。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1)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雪白的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

(2)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上片是实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下片想象联想的虚景,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考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

抒发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注意不能只是解释诗句。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根据句意“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来描绘即可。

(2)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等。

作者在上片分别写燕子成双,大雁成群,皆是实写所见,下片以秋水喻美人明眸,以春山状美人黛眉,则是作者想象的虚景。

因此这首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双燕、雁阵反衬出独身一人,秋水、春山突出词人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⑴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雪白的杏花在微寒中开放,一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

⑵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上片是实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下片想象联想的虚景,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考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

抒发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表达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结合重点语句,运用联想或想象的能力进行描写,逐一语句有优美、生动,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呵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掌握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8.(1)高洁,香远益清
(2)运用拟人的修辞,作者写出了荷花像幽静的“凌波仙子”红妆重彩,早晚红妆有别,姿态各异。

朝露有意则花朵盛开,夕阳无情则花朵闭合。

婉约优美,令人陶醉。

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

9.无
10.(1)弄
(2)表达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喜爱和希望客人留下来一起赏春的愿望。

11.杨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杜诗中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隐含诗人心中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解析】【分析】《暮热游荷池上》: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

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

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

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齐安郡中偶题》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

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杨诗中“低面深藏碧伞中”一句拟人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即:拟人表现手法。

杜诗中的“相倚恨”运用拟人的手法,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伤感不平之意,凄凉哀怨。

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故答案为:杨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杜诗中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隐含诗人心中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点评】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能力。

《暮热游荷池上》是南宋诗人杨万里著有的诗作,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

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

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

12.(1)细小、稀疏、透明
(2)用白描(或比喻)的手法,展现了一幅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13.(1)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草。

描绘了一幅风雨凄凉的景象。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大雁拟人化。

生动形象、委婉地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羁旅的孤独寂寞
14.(1)词牌名;年华流逝(或:年华易逝)
(2)示例一:对偶,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表达作者伤春怀旧之情。

示例二:借景抒情,借“花落”“燕归”的自然现象,抒发伤春怀旧之情。

示例三:对比,一去一来,“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强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15.(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