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吃西餐有感:难以改造的中国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最初到加拿⼤时,⼀位移居加国多年的华裔朋友晚间请我和太太吃饭。
据他说,他的贸易伙伴给了他三张餐券,每张100多加元,是意⼤利⼤餐,地点在多伦多⼀家有名的⾼级意⼤利餐馆。
来到餐馆,坐定,⽬睹侍者逐盘上菜,⽅知全是好料:鱼、⽜⾁、虾、螃蟹、鲜贝,不⼀⽽⾜。
我先下⼿为强,兴冲冲地在那条⼤鱼⾝上下了⼑叉,但⼀叉之后,便再也不去触碰那条看似诱⼈的⼤鱼。
太太也是⼀叉之后,再也没有理睬那盘⼤餐。
作东的朋友⼤概是动了两叉,之后便只顾喝酒和说话。
其余诸菜也都是每⼈每盘动⼀⼑或两叉,便⼈菜互不相扰,⼀直到朋友招呼结账,⼤盘⼩碟均被侍者基本原样撤下席去。
300多加元的⼤餐,我们除了喝了点⼉葡萄酒,吃了点⼉⽣菜叶⼦,最后还得饥肠辘辘地结账。
作东的朋友颇为过意不去,⼜另外加钱点了三块意⼤利⽐萨饼,⼀⼈⼀块,作为夜宵充饥。
离开餐馆后,他尴尬地⼀再解释,我和太太则反复安慰他,并⾃我解嘲地说:“都怪我们俩,没有享受洋餐的那个命。
”
朋友苦笑着回应:“本来以为你们不像我,爱吃西餐呢。
我没出息,在西⽅⽣活了⼗⼏年,'中国⼼'不敢说原装原封,但'中国胃'却肯定是铁打钢铸。
”
回到家,太太却⼀个劲地抱怨:“鱼怎么能那么做?!不红烧也就罢了,清蒸也不是那么个蒸法啊:不放盐,却撒那么多糖,还浇什么奶油!”
我只好打住她:“⼈家意⼤利⼤餐当然是为意⼤利⼈的胃⼝烹制的,怎么会考虑到我们的'中国胃'?”
脑是脑,胃是胃?
⼗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住在⽐加拿⼤更“纯”的西⽅社会——英国,但“中国胃”仍然未能得到⼀丁⼀点⼉的改造,⾄今仍然吃不惯西餐洋饭,除了家中来不及开伙、偶尔吃⼏次⽐萨饼、汉堡包等西式快餐之外,99%的饮⾷都是⾃家厨房做的中式饭菜,就连去公司⼯作,也是⾃带中式便当,从来不在公司的西式餐厅就餐,即使请朋友吃饭或全家下馆⼦,也100%去中餐馆,从来不去西餐馆。
这次回中国探亲,遇到⼀些过去的⽼同事、⽼朋友,他们听到我的“中国胃”的故事,纷纷嘲笑我:“你过去在中国时,号称特别喜爱西⽅⽂化,但你的胃怎么如此排斥西⽅的饮⾷⽂化?”
我张⼝结⾆:“我如今也喜欢西⽅⽂化啊,但脑是脑,胃是胃……”
其实,像我这样的脑胃分离的海外华⼈还为数不少,尤其是那些离开中国时已经成年的⼈,不管他在西⽅住了多长时间,不管他“西化”程度有多深,⼗有⼋九,其腹中都揣有⼀副或冥顽不化、或改造不良的“中国胃”。
也许“⼗有⼋九”⼀说缺乏统计数字的⽀撑,但⾄少我在加拿⼤和英国认识的华⼈,其⽇常饮⾷都是以中餐为主,甚⾄像我⼀样,属于99%的中餐⾷客。
我还经常听到⼀些华⼈朋友说,他们回乡探亲的⽬的之⼀就是:“改善⼀下伙⾷”或“重温⼀下地道的中餐”。
⾔下之意就是,西⽅中餐馆的中餐并不地道,是为了取悦洋⼈胃⼝⽽烹制出来的不中不西的“混⾎中餐”。
当然,也有许多中国年轻⼈最初来到西⽅留学时很兴奋,因为在中国颇为昂贵的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西式快餐店在这⾥到处都是,但时间⼀长就腻了。
据中国《环球时报》报道,⼀个中国留学⽣刚来英国时,曾兴奋地对记者说:“伦敦这⼉真好,麦当劳不⽤排队,巨⽆霸套餐和中餐馆炒青菜⼀个价,这回我可以吃个够了。
”可没出两个⽉,他就绿着脸抱怨:“吃伤了,吃伤了,回去再也不吃了。
”
⼈⽣最精致之境界?
⾄于为什么⼤多数成年后才离开母国的华⼈最终都弃西餐取中餐,则解释不⼀。
有⼈说,所有⼈的饮⾷⼝味都在他们成年前、甚⾄早在他们童年时就已经定型了。
他们举出居住在西⽅的印度⼈也保持着传统的饮⾷习惯、甚⾄家中、⾝上都飘逸着浓重的咖喱味作为例⼦,试图说明:不仅是华⼈,其他族裔也在饮⾷⼝味上“积习难改”。
但也有⼈说,这个理论虽然能够解释华⼈、印度⼈或其他什么⼈不喜欢吃西餐的原因,但难以解释为什么西⽅⼈、印度⼈或其他⾮华⼈的族裔爱吃中餐的原因。
他们认为,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西餐不好吃,中餐好吃。
“积习难改论”者反唇相讥:那麦当劳、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在中国还⽣意⽕爆、门庭若市呢,⽼外吃中餐,就像中国⼈吃麦当劳⼀样,都是吃个新鲜、吃个好奇,但你要让⽼外天天吃油条、顿顿吃饺⼦,就像强迫中国⼈顿顿“啃德鸡”⼀样难。
“中餐优越论”者也不⽰弱:麦当劳、肯德基都是快餐,并不是正宗的西式⼤餐,中国⼈吃个新鲜并不奇怪,中国也有很多⾼档的西餐厅,但光顾的中国⼈就很少,但反过来说,西⽅⾼档中餐馆的⾷客却多数是⾦发碧眼的洋⼈。
再看观光客:中国⼈到西⽅旅⾏,吃饭时到处寻找中餐馆;西⽅⼈去中国游览,腹空时却很少光顾西餐馆。
总⽽⾔之⼀句话:中餐就是⽐西餐好。
在海内外的华⼈中,“中餐优越论”者似乎占多数。
例如,中⽂上⼀篇介绍留英中国学⽣⽣活的⽂章就如此褒贬中英两国之
饮⾷:“中国⼈讲究吃,中国菜选料之⼴、做⼯之精细以及⼝味之变化多样,全世界难有匹敌……英国的⾁类⼤多⼲如⽊柴,青菜傻⼤憨粗,清⾹味全失,再加上厨师⾮煮即凉拌的烹饪⽅法,饭菜味道更难恭维。
”
据说,上个世纪⼆、三⼗年代的留英派⽂⼈林语堂先⽣也认为,⼈⽣最完美、精致的境界就是:“住英国房⼦,坐德国车⼦,穿法国⾐服,娶⽇本太太,吃中国菜。
”
胃⼝指挥⼤脑?
当然,把这样的评论说给英国⼈听,对⽅就会很不服⽓。
这也难怪,谁都会对⾃⼰本民族的饮⾷⽂化、习惯、⼝味感到⾃豪。
我在英国认识的⼀个⾮洲移民,有⼀次与我谈论各国饮⾷⽂化时,就⼀⼝咬定他母国的饮⾷是世界,尽管他也经常光顾伦敦的中餐馆。
不过,即使是有着“铁打钢铸的中国胃”的中国⼈,也不⼀定都是“胃⼝指挥⼤脑”,把西餐贬得⼀⽆是处。
例如,上⼀位⾃称“精通饮⾷之道”中国⼈,就对中西餐作了⼀番独辟蹊径的对⽐,⽂字略微嫌长,但不妨摘抄于下:
先拿西餐⾥的⽜排来说吧:点⽜排时,侍者⼀定会问:烤还是煎?要⼏成熟?五成?⼋成?全熟?厨师完全按⾷客的要求煎烤,并不加调料,调料要在⽜排上桌后,由⾷客⾃⼰加,撒多少盐或者胡椒粉,浇多少柠檬汁或番茄汁,全看⾷客的⼝味。
吃中餐时却有现成的菜谱,服务员⼀般不会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菜怎么做,是煎是炒,是煮是蒸,⽣熟⽼嫩,放不放辣椒,淋不淋酸醋,加多少油洒多少盐,⼀切听凭厨师的意志,⾷客是否喜欢,合不合⼝味,厨师才不管呢。
另外,中国⼈吃饭是共餐制。
⼤家围桌⽽坐,⼀般来说⽼幼尊卑上下左右还是有⼀些规矩的,即使不讲规矩,⼤家同吃⼀桌饭,吃多吃少,吃这吃那,也是互相牵制的,不可能每个⼈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若是酒宴,规矩更多,喝什么酒,酒量⼤⼩,愿不愿喝,⼀般由不得你。
西餐则是分餐制,各⼈⾃扫盘中菜,不管他⼈碗⾥汤,互不相扰,西⽅⼈喝酒也是听凭⾃愿,⽩兰地、威⼠忌、鸡尾酒,喜欢什么喝什么,想喝多少喝多少。
说起来吃应该属于⼀种个⼈⾏为,吃的感觉怎样,只有⾃⼰知道。
西餐尊重个⼈意志,⽽中餐更强调共性。
说中国饮⾷⾼明,是指厨师烹饪技艺的⾼明,吃的思想观念却并不怎么先进。
相⽐之下,西餐体现出的饮⾷思想观念要合理得多。
这或许是国⼈纷纷选择⽕锅的缘由吧。
因为在中餐⾥,似乎只有⽕锅可以让⾷者随意选择菜料,⾃⼰掌握⽕候并随意调配作料。
在⽕锅⾥,中国⼈找到了吃的⾃由。
“
读毕此位“精通饮⾷之道”者⾔,我也深感获益不浅:⾔者竟能够在区区果腹之物中悟出如此深邃的哲理,令⼈肃然起敬。
但过后⼀想,⼜顿感上当——他谈的东西和我谈的东西不是⼀回事:他谈的是“吃的思想观念”,我谈的却是“吃的感觉”,他谈的是“脑⼦”,我谈的是“胃⼝”,只要胃⼝舒服,哪怕放弃⾃由,把选择权全部交给厨师⼜有什么?
话说出⼝,⼜有些后怕:我的这些⾔论虽然都是关于吃的,却总有些政治影射的成分。
不过,君⼦⼀⾔,驷马难追。
即使是“胃⼝指挥⼤脑”,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