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小故事(通用1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
为了帮助一年级的小朋友们更好的了解数学,增添对数学的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和整理的一年级数学小故事(通用1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
有一天,“0~9”这几个可爱的数字娃娃想比一比谁,谁最小。
数字娃娃“9”跳出来得意地说:“我!”还指着“0”说::“尤其是你,没头没脑,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你最小!”
数字娃娃“0”的脸涨得通红,伤心的哭了起来。
这时,数字娃娃“1”一把拉过“0”说:“别难过,我们俩合在一起比他大。
”这时“1”和“0”并排站在一起就成了“10”,“9”看到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2
传说古希腊的国王,想制一顶与泰尔的王冠一模一样的纯金王冠,便召见一位高明的首饰匠,向他说明了旨意,并如数让他称走了黄金。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首饰匠如期将王冠交来,外表金碧辉煌,确实与泰尔的王冠完全相同,重量也恰如取走的黄金。
国王按照自己原先的许诺,给了首饰匠重重的奖励。
但是那个首饰匠的举止行动像个骗子,被取去的黄金会不会偷换下来而掺进了别的金属?面对这个金色的王冠,国王的心一下子冷了!但是不把王冠熔化,又怎能判定黄金中是否掺了假?这么美丽辉煌的王冠,又怎么舍得再熔化?国王被这个难解的疑团日夜缠绕,寝食不安,终于卧病不起。
最后,他召见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是当时最著名的智者。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他:必须检验王冠是不是纯金制造,却又不准损坏王冠的一丝一毫。
阿基米德苦思冥想,把所有想到的办法,都作了尝试,然而仍不能揭开王冠的秘密。
他忘记了饮食、睡眠,忘记了洗澡、治病,痴痴迷迷,连梦中都叨念着:王冠国王首饰匠银子金子几个星
期以后,阿基米德蓬头垢面,妻子把他赶进了浴室里。
当阿基米德浸入水中之后,突然感到自己的体重减轻了,只要轻轻用力,身体就能浮起此时,他满脑袋的仍是王冠国王首饰匠金子银子。
身体一会儿沉下,一会儿浮上,浴盆的水位也一会儿升,一会儿降
阿基米德忽翻身跳起,大声高呼:有办法了,有办法了!连衣服也没穿,光着身子直向王宫奔去,路上留下一条湿漉漉的足迹你知道,阿基米德从水的浮力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吗?
解:阿基米德根据身体在浴缸中沉浮引起了水位升降的道理,取了一只盛满水的容器,将王冠放进水中,容器里的水必然溢出。
他把溢出的水收集在另一个容器里。
接着他将一块与王冠同样重的纯金,也放进那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再把溢出的水收集起来。
如果王冠是纯金制成的,那么两次溢出的水应该同样多,可是王冠排出的水,与纯金排出的水并不同,说明王冠中掺进了比重与纯金不同的材料,从而断定金冠中被掺了假。
阿基米德终于解决了难题。
狡诈的金匠因此受到了惩罚。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3
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找刘先生,并自我介绍说:“我叫于江,这次我带领了一个旅游团到香港旅游,听说您的大酒店环境舒适,服务周到,我们想来住你们酒店。
”
刘先生连忙热情地说:“欢迎,欢迎,不知贵团一共有多少人?”
“人嘛,还可以,是一个大团。
”
刘先生心里一阵惊喜:一个大团,又是一笔大生意,真是太好了。
作为一个导游,于江看出了刘先生的心思,他慢条斯理地说:“先生,如果你能算出我团的人数,我们就住您们酒店了。
”
“你请说吧。
”刘先生自信地说。
“如果我把我的团平均分成四组,多出一人,再把每小组平均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再把分成的四小组分成四份,结果又多出一人,当然,也包括我,请问我们至少有多少人?”
“一共多少呢?”刘先生马上思考起来,他一定要接下这笔生意,“没有具体的数字,该如何下手呢?”他是精明的生意人,很快说出答
案:“至少八十五人,对不对?”
于江先生高兴地说:“一点不错,就是八十五人。
请说说您的算法。
”
“人数最少的情况是最后一次四等分时,每份为一人,由此推理得到:第三次分之前有1×4+1=5(人),第二次分之前有5×4+1=21(人),第一次分之前有21×4+1=85(人)。
”
“好,我们今天就住在您这儿了。
”
“那你们有多少男的和女的?”
“有55个男的,30个女的。
”
“我们这儿现在只有11人的房间,7人、5人的房间,你们想怎么住?”
“当然是先生您给安排了,但必须男女分开,也不能有空床位。
”
又出了一个题目,刘先生还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客人,他只好又得花一番心思了。
瞑思苦想之后,他终于得出了最佳方案:男的两间11人房间,四间7人房,一间5人房;女的一间11人房间,两间7人房,一间5人的,一共11间。
于江先生看了他的安排后,非常满意,马上办了住宿手续。
一桩大生意做成了,虽然复杂了一点,但刘先生的心里还是十分高兴的。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4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
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余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己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
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5
小明是个喜欢提问的孩子。
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对吗妈妈?”
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1500年前,印度人就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能写成。
后来,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这些数字简单、实用,就在自己的国家广泛使用,并又传到了欧洲。
就这样,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
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些数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
小明听了说:“原来是这样。
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妈妈笑了。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6
动物学校举办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第一个举手,开始朗诵:“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
小猴刚说完,小狗又开始朗诵:“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
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
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
大家都为它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大象老师说:“它们的儿歌让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它们两个都应该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并鼓掌祝贺它们。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7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
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
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
三个小天使来到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看着它们。
9问道:“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我们不欢迎你们!”
﹦笑着说:“我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国家。
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
”
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
从此,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不会违反。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8
小熊不喜欢学习,只想做生意,于是在学校旁边开了个水果店。
小兔和小猴是它的同学,它们商量好,要教训这个不爱上学的懒家伙。
它们来到小熊的水果店。
“桃子怎么卖呀?”小猴问。
“第一筐里6元3公斤,第二筐里6元2公斤。
”小熊回答。
小猴又说:“如果我从两筐里拿5公斤,要付你12元,对吗?”
小熊点点头。
“那我全买下,既然5公斤12元,那60公斤就是12×12=144元,对不对?”
“正是,正是。
”小熊讲。
于是小猴买了所有的桃子,付了钱,和小兔高兴地走了。
晚上回到家,小熊结帐,怎么算都是亏本的。
第二天,小猴、小兔找到小熊把情况说了,笑着说:“都是你学习不好,我们才来教训你一下”,并把少给的钱补给了小熊。
小熊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每天上课都很认真。
它们三个成了好朋友。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9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
不久,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兴兴回来。
师父唐僧问:你们每人各摘回多少个桃子?
八戒憨笑着说:师父,我来考考你。
我们每人摘的一样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个,如果3个3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
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沙僧神秘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个4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了多少个?
悟空笑眯眯地说:师父,我也来考考你。
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个5个地数,数到最后还剩1个。
你算算,我们每人摘多少个?
唐僧很快说出他们每人摘桃子的个数。
你知道他们每人摘多少个桃子吗?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0
陈景润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1
从前,一个国王经常给身边的大臣出难题来取乐,如果大臣答对了,他将用小恩小惠给点赏赐;如果答不出来,那将受罚,甚至被砍头。
一天,国王指着宫里的一个池塘问:“谁能说出池子里有多少桶水,我就赏他珠宝。
如果说不出来,我就要‘赏’你们每人50大鞭。
”大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
正在大臣们心慌意乱之际,走过来一个放牛的小男孩。
他问清了事情的缘由之后说:“我愿意见见这位国王。
”
大臣们把小男孩带到了国王身边。
国王见眼前的小男孩又黑又瘦又小,便怀疑说:“这个问题答上来有奖,答不上来可要被砍头的,
你知道吗?”在场的人都替这个小男孩捏了一把汗,可小男孩却不慌不忙地回答出国王的问题。
国王无奈之下,拿出珠宝奖励给了小男孩。
小朋友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回答的吗?
其实,国王出的是一道条件不足的问题。
在正常的思维模式下是无法找出正确答案的。
小男孩正好抓住这一关键。
他是这样回答的:“这要看桶有多大:如果桶和池塘一样大,就是一桶水;如果桶只有池塘一半大,就是有两桶水;如果桶是池塘的三分之一大,就是3桶水……”
小男孩实际上打破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多么灵活啊!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2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教授六十寿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运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选定这一天的晚间登门拜门拜访,寒暄之后,说明来意:“听您夫人说,今天是您六十大寿,特来表示祝贺。
”吴文俊仿佛听了一件新闻,恍然大悟地说:“噢,是吗?我倒忘了。
”来人暗暗吃惊,心想:数学家的脑子里装满了数字,怎么连自己的生日也记不住?
其实,吴文俊对日期的记忆力是很强的。
他在将近花甲之年的时候,又先攻了一个难题——“机器证明”。
这是为了改变了数学家“一支笔、一张纸、一个脑袋”的劳动方式,运用电子计算机来实现数学证明,以便数学家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他在进行这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电子计算机安装的日期、为计算机最后编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记得一清二楚。
后来,那位祝寿的来客在闲谈中问起他怎么连自己生日也记不住的时候,他知着回答:“我从来不记那些没有意义的数字。
在我看来,生日,早一天,晚一天,有什么要紧?所以,我的生日,爱人的.生日,孩子的生日,我一概不记,他从不想要为自己或家里的人庆祝生日,就连我结婚的日子,也忘了。
但是,有些数字非记不可,也很容易记住……”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3
一天,小数在家里玩闷了,想出去找朋友,于是就偷偷地溜了出
去。
它来到了门前的草地上,遇到了等号,小数大声喊:“你是谁呀?”等号听见了得意洋洋地说:“我是数学王国里每一道算式得数的缔造者。
比如:5×3=15、8+4=12、4÷2=2、20-8=12等等这么多得数都是我创造的,现在你知道我是谁了吧!”小数摇摇头说:“你不是我要找的朋友。
”说着,便跑了。
小数来到了风车村,那里的风车转的风使小数差点站不稳。
这时,他看见了大于符号,便问:“你是谁呀?”大于符号趾高气扬的说:“你连我都不认识,我可是数学王国里小有名气的专门比大比小的大于号啊!”说着,举出了5>2、10>5、60>59等很多数。
小数摇摇头说:“你也不是我要找的朋友。
”于是,小数又走了。
小数蹦蹦跳跳地来到了水塘边,这时,它看见了分数,高兴地问:“你是谁呀?”分数说:“我叫分数啊,我可以把一个东西分成好多份!”说着,分数列出了3/10、25/100、17/40等好多分数。
小数看了看分数,心想:咦?我看着这些数字怎么似曾相识的感觉呀?这时,“÷”跑过来,它看见了分数和小数,高兴地说:“原来你们都在啊,你们俩可是孪生兄弟呢!”小数和分数都大吃一惊:“为什么?”“÷”说:“你们看,3/10=3÷10=0.3、25/100=25÷100=0.25、17/40=0.425。
其实呀,我们都是一家人,只是面孔不一样罢了。
虽然我们看起来不起眼,但数学王国可缺不了我们啊。
”小数和分数仔细一看,呀,还真是那么回事,数学王国如果缺了分数和小数,就都成了整数啦!
于是,小数和分数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4
小猴、小熊、小狗相约来到街上玩。
他们来到超市前一看,一个哈蜜瓜正好30元,于是一人拿10元钱,买了一个瓜。
他们刚走出大门,一位营业员跑出来说:“今天我们优惠,只要25元,这是找给你们的5元。
”小狗说:“我们分了这5元钱吧!”小熊说:“好!”可小猴说:“这样我们分不完呀!那就一人1元,余下的两块钱再买一包瓜子。
”小狗、小熊都说好。
在回来的路上,小熊说:“我们一人花了9元钱,3人就是3乘9等于27元,又买了一包瓜子,一共花了29元,还有一元钱到哪里去了呢?”小猴和小狗说:“是呀!怎么少了一元钱呢?奇怪?”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一元钱哪去了吗?
原来,27元里面就含有买瓜子的2元,再加上每人分的一元钱,合起来刚好是30元,一点也没错。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5
小兔的百货商店今开开业,狐狸买了一瓶酒付了10元,小兔找给他3元。
晚上整理一天的收入时,发现狐狸付的10元是假币。
小兔一着急,这下可亏大了,大哭起来。
其它小动物听到了哭声都跑了过来。
小熊笨笨说:“赶紧去找狐狸要回亏的钱。
大家帮忙算一算,小兔亏了多少钱,再去向狐狸要钱。
”
小猪说:“10元是假的,找了狐狸3元钱是真的,亏了3元,向狐狸要3元钱。
”
小狗欢欢一听,说:“错了!10元钱是假的。
找了狐狸3元,还给了狐狸一瓶7元的酒呀!所以一共亏了10元(7+3)呀!要向狐狸要10元钱呀!”
小猴乐乐说:“狐狸的10元钱是假的,小兔就亏了10元,再向狐狸要10元真钱就行了呀!”
其余的小动物听了小狗欢欢和小猴乐乐的话,一起去狐狸家帮助小兔要回亏了的10元。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16
加减号“+”、“-”是五百年前德国人最先使用的。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1630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三百多年前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
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
“×”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