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整理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行香子》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政治生活中的苦闷心情,因其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1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1]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解释:
[1]:东汉初年的严子陵,关心刘秀打下天下之后,隐居不仕,垂
钓富春江上。
后人多言其“钓名”。
赏析:
本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结合的非常完善。
语言清丽浅显,意境广渺深邃。
全诗有一种“淡淡的哀伤”,具有东坡一贯的“人生如梦”思想。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2
行香子·述怀
宋代:苏轼
清夜无尘。
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非常。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译文
夜气清爽,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劲。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受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
姑且借现实中的欢快,忘掉人生的种种苦恼。
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解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
“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
平韵双调小令。
《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⑴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
⑴非常:古代盛酒器。
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
酒满一分则一帆举,非常为全满。
⑴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
⑴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如快马驰过隙缝。
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突然而已。
“
⑴石中火,梦中身:比方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受。
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如同石火,炯然而过。
”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
”
⑴“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
⑴陶陶:无忧无虑,单纯欢乐的样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鉴赏
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爽,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此
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
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视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激情。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厉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月夜的空阔神奇,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考人生,以求解脱。
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常常发表谈论。
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
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
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劲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方。
《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突然而已。
”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
在《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
《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
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阙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
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仔细思考过的。
上阙的谈论虽然不行能详细绽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
下阙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熟悉。
下阙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熟悉。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
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
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著自我解脱的方法。
擅长从困扰、纷争、苦痛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
他解脱的方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
“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
只有常常在“陶陶”之中才
好像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苦恼。
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
看来苏轼还不准备马上退隐,“几
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非常憧憬。
弹琴,饮酒、赏玩
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抱负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
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意,“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
这特别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简单和共性鲜亮的作家。
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乐观思想,也常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
假如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阙面的。
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心情,因其建功立业的雄伟理想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
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
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理想之后功成身退。
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依据政治条件而定了。
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谈论。
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间或拂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受,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
与其铺张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妙拘束。
这是从生活中悟出人生熟悉,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
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阙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
下阙第一、二句,一般和上阙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
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美丽,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冲突。
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好像忘掉了人生的苦恼。
此词虽在肯定程度上流露了的苦闷、消极心情,但“且陶陶、乐尽天真”
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
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全都,形式与内容完善地融合起来。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南宋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争论施行。
可见它在宋代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3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
宋代:苏轼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到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译文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
回忆旧地,到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
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
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
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
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解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
双调小令,六十六字。
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⑴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县。
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⑴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⑴何限:犹“无限”。
⑴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⑴故人:指陈述古。
⑴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⑴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⑴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⑴寻常行处:平常常去处。
⑴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⑴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
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上说,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各有题诗。
数年后两人又去故地重游,
只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题诗没有,诗上落满了灰尘。
有个同行的官妓很聪慧,上前用衣袖拂去尘土。
魏野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此处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⑴湖:指杭州西湖。
⑴陇:小山丘,田埂。
赏析
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对杭州诗友的怀念之情。
以追念与友人“携手江村”的难忘情景开头,引起对友人的怀念。
风景依稀,又是一年之春了。
去年初春,苏轼与陈襄曾到杭州郊外寻春。
苏轼作有《正月二十一日病后述古邀往城外寻春》诗,陈襄的和诗有“暗惊梅萼万枝新”之句。
词中的“梅雪飘裙”即指两人寻春时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裙。
友情与诗情,使他们游赏时无比欢快,消魂沉醉。
“故人不见”一句,使词意转折,表明江村寻春已成往事,去年同游的故人不在眼前。
每当吟诵寻春旧曲之时,就更加怀念了。
笔端带着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与陈襄的深情厚谊。
顺着思念的心情,词人更惦念他们在杭州西湖诗酒游乐的地方——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这三处都是风景胜地。
词的下片紧接着回味游赏时两人吟咏酬唱的情形:平常经过的地方,动辄题诗千首。
“寻常行处”用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字面,“千首”言其多。
他们巡游所至,每有题诗,于是生发出下文“绣罗衫、与拂红尘”的句子。
“与”字下省去宾语,承上句谓所题的诗。
这里用了个本朝故事。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载:“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
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
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
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
’莱公大笑。
”宋时州郡长官游乐,常有官妓相从。
“绣罗衫”,如温庭筠《菩
萨蛮》“新贴绣罗襦”,为女子所服。
这一句呼应陈襄前诗,也就是唤起对前游的回忆。
词意进展到此,本应直接抒写目前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了,但却从另一角度来写。
他猜想,自离开杭州之后是谁在思念他。
当然不言而喻应是他作此词以寄的友人陈襄了。
然而又再奇妙地绕了个弯子,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
“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不是泛指,而是说的西湖、钱塘江和城西南诸名山的景物,本是他们在杭州时常游赏的,它们对他的相忆,意为呼唤他回去了。
同时,陈襄作为杭州一郡的长官,可以说就是湖山的仆人,湖山的呼唤就是仆人的呼唤,“何人”二字在这里得到了落实。
一点意思表达得如此曲折有致,遣词造句又是这样的清爽蕴藉,借用辛稼轩的话来说:“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
”(《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
苏轼在杭州时期,政治境况非常冲突,因反对新法而外任,而又得推行新法。
他写过很多反对新法的诗歌,“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又勤于职守,捕蝗赈饥,关怀民瘼,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因法以便民”。
政事之余,他也同很多宋代文人一样,能很好支配个人生活。
这首《行香子》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大夫的生活,不仅表现了与友人的深厚情意,也流露出对西湖自然景物的喜爱。
《行香子》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它已突破了传统艳科的范围,无论在题材和句法等方面都有显见的以诗为词的特点。
这首词虽属酬赠之作,却是情真意真,写法上能从侧面入手,词情反复开阖,抓住了词调结构的特点,将上下两结处理得含蓄而有诗意,在苏轼早期词中是一首较好的作品。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篇4
行香子·过七里濑
宋代: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译文
乘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速地拂过水面。
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水中游鱼,清楚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闲适得意。
白天之溪,清亮而见沙底;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下之溪,是光明的水晶世界。
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
笑严光当年白白地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会到山水佳处。
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逝,只留下空名而已。
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幻;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解释
⑴行香子:词牌名。
⑴七里濑:又名七里滩、七里泷,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城南三十里。
钱塘江两岸山峦夹峙,水流湍急,连绵七里,故名七里濑。
濑,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⑴一叶:舟轻小如叶,故称“一叶”。
⑴湛(zhàn):清亮。
⑴藻鉴:亦称藻镜,指的是背面刻有鱼、藻之类纹饰的铜镜,这里比方像镜子一样平的水面。
藻,生活在水中的一种隐花植物。
鉴,
让知识带有温度。
镜子。
⑴鹭:一种水鸟。
汀(tīng):水中或水边的平地,小洲。
⑴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⑴严陵:也就是严光,字子陵,东汉人,曾与刘秀同学,并关心刘秀打天下。
刘秀称帝后,他改名隐居。
刘秀三次派人才把他召到京师。
授谏议大夫,他不愿接受,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
⑴君臣:君指的是刘秀,臣指的是严光。
⑴空名:世人多认为严光钓鱼是假,“钓名”是真。
这里指的是刘秀称帝和严光垂钓都不过是梦一般的空名而已。
鉴赏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片头六句描写清亮安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像惊飞的鸿雁一样,飞速地拂过水面。
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
水中游鱼,清楚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闲适得意。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诞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喜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
沙溪,是白天之溪,清亮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光明的水晶世界。
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
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制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
第11页/共13页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片,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
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看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
”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
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会到山水佳处。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逝,只留下空名而已。
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
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
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片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谈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连接自然。
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动的短句,又与上半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
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
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深思,都溶化在一片流淌闪耀、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旧生活得轻松闲适。
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擅长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安静与劝慰。
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肤浅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索。
第12页/共13页
让知识带有温度。
苏东坡常常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有的评论家便批判苏东坡消极、悲观,但人们仍旧爱苏词。
人们从苏词中得到的,不是灰色的颓唐,而是绿色的欢欣,是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
【苏轼《行香子》古诗原文及赏析】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13页/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