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湖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霸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意为秋色里,号角声震天动地,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星现出一片紫色。
这两句描写出惨烈悲壮的战地场景。
B.《渔家傲·秋思》首句写出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无逗留之意。
从而突出了塞下秋来天气极其寒冷。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写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此时天寒霜降,我军红旗半卷,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D.“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写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长期守边辛苦,思念家乡,他们白了头发,留下了眼泪。
2.下列各项对两首诗歌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首联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渔家傲·秋思》下阙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他们既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又想勒石燕然、建立军功。
C.《雁门太守行》尾联引用燕昭王用重金招揽天下英雄的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D.两首诗词都写出了将士们为国效忠、建功立业的决心,也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
【答案】
1.C
2.D
【解析】
1.C“敌军半夜突袭我军,已到易水”错误,援军赶赴易水。
2.D“都暗含了对朝廷软弱、不重边功的不满”错误。
《雁门太守行》一诗没有这种不满。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
.....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观沧海》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任选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寓情于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3.①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议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与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相同;B 项,古体诗;C项歌行体诗;D项,宋词。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首联虚实结合,“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中,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
颔联“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反衬手法。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寓情于景,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抓住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具体分析。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从景物描写中可见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是为了政治事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①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②,塞上风云接地阴③。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④,白帝城高急暮砧⑤。
[注释]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砧:捣衣石。
1.诗中“_____,______”,既是眼前实景,也是国家时局动荡和作者阴沉郁闷心情的写照。
2.说说尾联中“催”和“急”两个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催”字写家家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急”字写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这两个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
【解析】
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结合写作背景来谈。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因此应填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赏析。
要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内容分析。
《秋兴八首》诗人寓居四川夔州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一个“催”字,写出了家家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之急。
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一个“急”字,写出了捣洗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由人家想到自家,由他乡想到故乡,寄寓他乡的飘零之感与浓重的家国之思更见艰难。
4.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小题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李商隐②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①《在狱咏蝉》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
他因牛李党一直抬不起头,一生不得志。
死于荥阳,年仅47岁。
清代施朴华评论这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清华人语”、“患难人语”、“牢骚人语”。
参考示例,抓住划线句,选择另外两首中的一首,谈谈你对“患难人语”或“牢骚人语”的理解。
示例:我认为虞世南的《蝉》是“清华人语”。
蝉声远传,一般人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诗人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首诗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是“患难人语”。
“露重”、“风多”比喻政治环境恶劣,“飞难进”比喻自己仕途郁郁不得志,“响易沉”比喻自己言论受到压抑,不自由。
蝉如此,自己也如此。
此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在狱中,诗人听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怎不让他想到自己身心不得自由的落魄和孤寂。
示例二:我认为李商隐的《蝉》是“牢骚人语”。
诗人闻蝉鸣而起兴。
“本以高难饱”蝉栖息于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而自己因为人清高,所以清贫。
“徒劳恨费声”,蝉由“难饱”而发出的鸣叫声,哀中有恨。
此种鸣叫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所以是徒劳的。
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死于荥阳,年仅四十七岁。
蝉本无情,无所谓“难饱”与“恨”,其实“难饱”和“恨”的正是诗人自己。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喉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作者的思想情感来作答。
《在狱咏蝉》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为侍御史时,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1)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诗人字字咏蝉,字字借蝉自况。
“露重”“风多”言环境险恶;“飞难进”言难以进取(仕途);“响易沉”言声音难以发出。
蝉如此,“我”与蝉一样,在这里,蝉即我,我即蝉。
“露重”“风多”又特指政治环境险恶;“飞难进”又特指诗人在人生仕途方面难以进取;“响易沉”更特指自己的言论难以发出。
诗人借“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患难人语”吗?(2)李商隐的《蝉》,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
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其中诗歌的前两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说明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李商隐曾向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蝉”来表达对自己所处的艰难处境的不满。
这也正是其“牢骚人语”。
结合以上的分析,依照给出的示例拟写作答。
5.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各题。
(甲)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①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②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①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乙)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对(甲)(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甲)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个孤苦凄凉环境中的女子形象;(乙)诗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之情。
B.(甲)词上阕侧重写词人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下阕偏重于内心情感的挖掘,由表及里;(乙)诗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沿途美景饱览无余,意犹未尽。
C.(甲)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真切,用语新奇;(乙)诗尾联中的“最爱”一词集中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湖春景赞发美之情。
D.(甲)词下阕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将词人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委婉而含蓄。
(乙)诗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即景寓情,体现出作者游湖时的喜悦心情。
2.请简要赏析(乙)诗颔联“争”和“啄”两词的妙处。
【答案】
1.D
2.“争”字写出了早莺争抢着飞向暖树的情态,“啄”字写出了燕子忙碌地啄泥衔草的动
态场景,从而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初春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D:甲词中的下片,主要是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的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甲: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
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
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
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
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乙: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还山宅①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
卧柳碍浮槎②。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③,犹是昔烟霞。
(注)①《还山宅》是诗人重回华阴旧居的见闻和感受,是一首纪行之作。
②槎:读
chá,指小舟。
③泉路:可指流着山泉的路,也可指山泉或山中之路。
泉,水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是( )
A.《还山宅》描写芳草茂盛遮蔽山路小径,但是作者仍旧走入山中,回到山宅,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回家的思归之情。
B.首联对起,总写还山宅之行。
“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C.第二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暮春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的衰败景象,抒发诗人春光易逝的感慨。
D.第四联展示山宅风貌,明写“鸟散”,暗传人去屋空。
“云披涧户斜”是自然景物,又是今昔所同。
E. 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这是诗人对山宅的认同,山宅既不负旧主,主人亦不负旧宅。
此行像偿还了一笔不大的宿债,得到的是一种恬静的满足。
2.第三联“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中“扫”和“碍”这两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句赏
析其妙处。
【答案】
1.CE
2.扫,拂扫,拂弄的意思,写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山宅周边景物的别致,表现了诗人对山宅的热爱之情;碍,阻碍的意思,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了诗人很久没有回家,也表现了诗人急于回家的心情。
【解析】
1.C.第二联以“落花”反衬空山之幽,隐然传出诗人心境的安闲自适。
E.第五联诗人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
不是想象。
2.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意思是:轻风吹着垂藤拂扫过幽石,写横卧的树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
所以一个“扫”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垂藤拟人化,碍,阻碍的意思,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表明了诗人很熟识道路,太久没家的思归之情。
7.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1)前两句诗写出月光下的夜晚、的环境特点。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凄清迷离
(2)第三句借用王质观棋故事,表达诗人对悠闲生活的渴盼,对世事变幻的慨叹;第四句写梦中喝酒,表达诗人仕途失意、客居他乡的无奈与思家之情。
【解析】
【详解】
(1)首句写静夜景色。
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
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
次句刻画的却是另一种境界。
“路暗”,说明时间也是在夜晚,下面又说“百种花”,则此时的节令换成了百花争妍的春天。
这里又是路暗,又是花繁,把春夜的景色写得如此扑朔迷离。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
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反映了诗人超脱人世之想。
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与苏轼《水调歌头》所说的“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意境相似。
“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
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
所以这四句是在抒发心中的感慨,它的妙处是没有把这种感慨直接说出。
8.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下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开头两句写军营中的事情,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
B.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
C.作者作词用典丰富,如“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D.“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2.这首词的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怎样理解?
【答案】
1.A
2.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最后一句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解析】
1.A“这正是作者现在正经历的生活情景”分析不正确。
开头两句写军营生活情景,这也是作者曾经经历过而今失去的生活情景。
2.“可怜白发生”,意思是说:可惜功名未就,头发就白了,人也老了。
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
想到自己曾有的凌云壮志,此时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一定要把诗句所抒发的情感答出来。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剑客行
[南宋]陆游
我友剑客非常人,袖中青蛇生细鳞。
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
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①入燕诛逆虏。
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②泪如雨。
(选自《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集》,陈祖美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注]①正昼:大白天。
②昌陵:永昌陵,宋太祖的陵墓。
1.下列对宝剑的描摹,手法与《剑客行》首联、颔联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朝斩长鲸,海水赤三月。
(《剑池》)
B.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琴剑》)
C.床头忽觉蛟龙吼,天上方惊牛斗空。
(《甲午十一月十三夜梦》)
D.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三月十七日醉中作》)
2.诗中提及荆轲、专诸,有何用意?
【答案】
1.C
2.荆轲、专诸都是战国时期勇武过人的剑客,诗人借用这两人的典故,表达对慷慨重义的豪侠的崇尚之心,以及对于实现复国抱负的赤诚之心。
【解析】
1.C都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2.考查对诗歌引用典故的作用。
专诸刺杀王僚,荆轲刺杀秦王,都是战国时期勇武过人的剑客,诗人借用这两人的典故,是要赞扬学习他们慷慨重义的豪侠之心,表达自己想实现复国抱负的赤诚之心。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
杜甫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
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11.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1.示例: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
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
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
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12.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