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 黄州快哉亭记作业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2黄州快哉亭记
李仕才
[基础巩固层次(A)]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肆.大(sì)倏.忽(shū)谪.居(zhé)开阖.(hé)
B.瓮牗.(yǒu)洗濯.(zuó)指数.(shǔ)憔悴.(cuì)
C.骇.目(hài)舟楫.(jí)骋骛.(wù)庶.人(shù)
D.沟壑.(hè)飒.然(sà)衣襟.(jīn)骚.人(sāo)
【解析】“濯”读“zhuó”。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会计之余功窃:利用
B.其势益.张益:更加
C.不以.物伤性以:因为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
【解析】“胜”译为“经得住、能承担”。
【答案】 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至于
..赤壁之下
②至于
..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①此其所以
..为“快哉”者也
②此世所以
..不传也
【解析】A项,至,到了;于,介词,表动作对象。
B项,却、竟然。
D项,均表示“……原因”。
只有C项,“盖”,①为“大概”,②是表原因连词。
【答案】 C
4.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有风飒然至者
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
【解析】A、B、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阅读提升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花捧阁记
朱徽
距城西南可里许,有古禅林曰福胜寺。
寺颇宏豁轩敞,门庑回衍,殿宇岿然。
环城内外梵刹约可数,惟福胜最著。
殿后有园,园多茂林修竹,间以杉松。
每入其中,翠盖攒天,浓阴覆地,茏葱之景,与夫清远之韵,袭人衣裾。
憩坐少顷,顿觉躁念消而浮情释。
耳根既净,清风飒然。
众叶齐鸣,竹参差互击,如戛琅歼①,与梵音铎声相杂。
当此之时,不复知身之在尘世也。
然则兹地非有崇峦叠巘,足供跻攀;非有广泽平原,足寄游眺;又非有怪石奇葩,足延赏玩。
徒以檀栾②之态,婀袅舒拂;苍郁之干,盘错偃仰;上逗日月,旁引风雨。
贯四时而不雕.,亘昏晓而异色。
往往增骚人之幽思,而助雅士之逸韵。
寺之胜,惟园为最;园之胜,又惟竹为.最矣。
先是武林寓庸黄公览其间旷,辟榛芜而构亭焉,命曰玉版居。
每视事暇,辄角巾③独往,一觞一咏,自谓不减古人。
好事来游者,竞相标致。
福胜之名,盖自兹始。
及黄公去,几二十余年。
而栋牖倾圮,垣堑湮堕,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
林木疏落,竹数竿存耳。
今皖城石云王公来莅余邑,民安俗阜,继以丰年。
案无积牍,圄无滞逮,庭无滑胥,鄙.无豪民。
邑中利弊,无大小难易,知无不举,举无不当者,凡公所为皆子孙久远之计。
视邑事犹其家事,盖如此,而又以.其暇日循黄公旧绩,葺其废壤,增所未备。
于是乃即亭后余址,相土度地,袤广若干,庀材鸠工。
构作重屋,周缭墙壁,与竹树相掩蔽。
下为一堂两室,令可宴息。
上则窗棂四达,以肆览望,因命曰花捧阁。
地不改辟,景录加新。
入其室,青濛四幕,如深谷寒岩。
泠泠泉鸣石上,幽光映互。
登其楼,凭槛当空,临轩纳野,如立山顶,远数云飞,俯瞰林木矣。
嗟乎,寺之胜以园,园之胜以亭,亭以竹。
既竣.事矣,公曰:“是不可以徒守。
”乃谋于博士高君会余资,为购不是之田二十余亩,山五十亩,付之僧,曰:“如是兹寺庶可以永永无虞,而吾阁籍.以固。
”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柱椽皆取之闲废,稍益以瓦石之类。
不侈不俭,不劳力,不费时。
阁成之明年冬,公且以高等禄秩将去矣。
而公治绩之著于其土与渍于其人之心者,诗人所以致爱护于甘棠,此亦其一也。
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
(选自黄卓越辑著《闲雅小品集观》,有删改) 【注】①琅歼:美石。
②檀栾:秀美貌,多形容竹。
③角巾:方巾,古代隐士的冠饰。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四时而不雕.雕:凋谢
B.鄙.无豪民鄙:粗俗
C.既竣.事矣竣:完成
D.而吾阁籍.以固籍:凭借
【解析】A项,“雕”是通假字,通“凋”,意为“凋谢”。
B项,“鄙”是“乡野中、僻远的地方”的意思。
题目中直接译成“粗俗”不合语境。
C项,“竣”是“完成”的意思。
D项,“藉”在这里是“凭借”的意思。
【答案】 B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
B.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
C.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
D.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信哉是役也”是主谓倒装句,“信哉”后要断开,排除A项。
“由是言之凡公所为”,意思是“从这件事来说,凡是王公做的事”,“由是言之”作为独立语,后面要断开,排除B、D两项。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西南的福胜寺是当时环城内外最著名的寺院,佛殿后院内竹木茂密,景象葱茏,作者徜徉其中,体验到了一种平静安和的清远的情韵。
B.武林寓庸黄公经常在闲暇之时,戴上方巾独自前往玉版居游览,饮酒作诗,加上一些来游玩的人竞相赞美,福胜寺的名声从此开始远扬。
C.皖城石云王公面对破败萧索的玉版居,在百姓生活安定、政事清明的情况下,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在玉版居后面的地方建造了花捧阁。
D.花捧阁建成后,为了让此阁避免玉版居迅速颓败的命运,王公和高博士收集剩余的钱财,购买田、山,交与寺院管理,此举一举两得,眼光深远。
【解析】A项,由第一段可知正确。
B项,由第二段的“好事来游者,竞相标致。
福胜之名,盖自兹始”一句推知正确。
C项,“去除了玉版居的残存建筑”属于无中生有。
D 项,可以由第二段王公的言行推知正确。
【答案】 C
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向所为墨客诗人吟弄之处者,乃尽为樵夫所践踏而不之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可无说于此?乃为记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前是文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都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
(2)怎么能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作了(这篇记)记述它。
【参考译文】
距离城西南大约一里左右,有一座古代的禅院叫福胜寺。
寺院很是宽敞壮观,廊庑回环,殿堂楼宇高大巍峨。
环视城内外的寺院庙宇隐约可数,只有福胜寺最著名。
寺院大殿的后面有个园子,园内有许多茂密的竹子,中间夹杂着杉树松树。
每次走进园中,翠绿的枝叶遮蔽天空,浓密的树荫铺满地面,郁郁葱葱的景色和那清爽幽远的情韵,缀满人的衣裙。
休息片刻,顿觉浮躁的思想情绪消散。
耳边清净,(顿闻)清风飒然有声。
树叶齐鸣,竹竿摇动互相撞击,如同美石碰撞的声音,与梵铃声相和。
在这个时候,(人)不再知道身体处在尘世了。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地方没有重重叠叠的山峦,(却)足以供人攀援登高;(这个地方)没有宽阔的河流平原,(却)足以承载遨游远眺;(这个地方)更没有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奇花异草,(却)足以邀请人来赏玩。
(园子)仅仅凭借竹子的秀美、婀娜舒展的姿态,松树杉树的苍翠馥郁、交错俯仰的枝干,向上逗日弄月,向两边招风引雨。
(松竹)跨越四季而绿叶不凋,从早晨到黄昏的色泽不同。
常常增添诗人的深沉思绪,又助长雅士的洒脱情怀。
福胜寺的美景,最美的是园子;园子的美景,又是竹子最美。
此前,武林寓庸黄公看到这中间空阔,就砍去丛生的树木杂草,在那里修建亭子,给它取名“玉版居”。
(黄公)常常在公务之余,戴着方巾,独自前往,一边喝酒一边吟诗,自认为情趣不比古人少。
喜欢来此游玩的人,争相仿效(黄公的)风度举止。
福胜寺的盛名,大概是从这开始的。
到黄公离开,将近二十年。
(现在)寺内房屋门窗坍塌,围墙壕沟损毁,从前是文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
(如今的园子里)树木稀疏,仅存有几竿竹子罢了。
现在,皖城石云王公来到我的家乡,百姓安定民风淳厚,连年丰收。
案头没有积压的公文,牢中没有羁押的犯人,府衙里没有奸猾的小吏,乡野中没有蛮横的刁民。
县里的种种弊端,无论事情大小难易,王公知道的没有不处理的,处理的没有不恰当的,凡是王公做的事,都是为子孙谋算的长远之计。
(王公)处理府衙的公事犹如他的家事一样,(不仅)如此,王公又在闲暇的时候追寻黄公留下的遗迹,修整那些废弃
的土地,增加以前没有的建筑。
在这里就着玉版居后面剩余的旧址,丈量土地,东西南北长若干,准备材料,召集工匠。
构建楼房,院墙环绕四周,与竹林高树相互掩映。
楼下是一堂两室,使它可用于吃饭、休息。
楼上窗户四面畅通,凭借窗子可以纵目远望,因此取名叫“花捧阁”。
园地没有改变和拓宽,(但)景色又增添了新的。
走进(花捧阁的)室内,四面雨濛濛的,如同处在深谷寒岩边。
泉水流过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水光幽冷,时隐时现。
走上阁楼,靠着栏杆处在半空,面对窗子纵观郊野,人如同站立山顶,远处几片云彩飞动,(犹如)俯视园中的竹林高树。
啊,福胜寺的美景在园子,园子的美景在(玉版居的)亭子,亭子的美景在竹子。
建花捧阁的工程已经完成,王公说:“这阁子不能够凭空存在。
”于是(王公)同博士高君商量筹集剩余的钱财,替(寺院)买来薄田二十余亩、山林五十亩,交给山僧(寺院)管理,(王公)说:“像这样,福胜寺大概就可以凭借这山林、田地而永存无忧了,而且我的花捧阁也能借助它而巩固了。
”从这件事来说,凡是王公做的事,一定要求取到长久的好处之后才会停止,确实啊!在这项工程中,柱子、屋梁都是从闲置不用的材料中选取的,略微增加了砖瓦石块之类的材料。
(整个建筑过程)没有浪费材料也没有偷工减料,没有劳累民众也没有耗费时间。
在花捧阁建成的第二年冬天,王公将要以高等禄秩的(官阶)离开(这里)了。
但是王公在这片土地上的显著政绩和深入人心的美德,诗人表达由衷的爱戴拥护的原因,这也是其中之一。
怎么能够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作了(这篇记)记述它。
[语言表达层次(C)]
9.试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0字以内)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宋仁宗嘉祐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称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
”“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话由“‘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断开,分为两层。
分别概括两层层意即可。
【答案】介绍“三苏”称号由来,比较“三苏”成就异同。
10.(2018·全国卷Ⅰ)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
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
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
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
在校住宿。
望大家配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给出的是某校一则启事片段,应为书面语体。
“下水道时常堵住”“管子陈旧”“需要换掉”等几处语言表达口语化,应将“堵住”改为“堵塞”,“管子”改为“管道”,“换掉”改为“更换”,“打算”改为“计划”,“正遇上”改为“正值”。
【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
②“管子”改为“管道”;
③“换掉”改为“更换”;
④“打算”改为“计划”;
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课内阅读(教师用书独具)
阅读课文,完成11~14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
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玉之言,盖.有讽
...,.庶人安得共之
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披襟当.之当:面临
B.将何适.而非快适:往,到
C.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被重用,得志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困窘
【解析】穷:使……尽享。
【答案】 D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②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B.①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②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C.①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②庶人安得共之.
D.①以.览观江流之胜
②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解析】A项,“为”①动词,建造;②动词,作为。
B项,“于”都是介词,在。
C 项,“之”①助词,的;②代词,指“风”。
D项,“以”①连词,用来;②介词,用。
【答案】 B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紧扣题目,七次说及“快”字,借景抒情,巧妙道出人生哲理:心中坦然,无所不快。
B.全文围绕“快哉”二字立意,从写景、叙事中引出议论,景、事、情、理四者互为交融。
作者畅言“快哉”,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
C.不仅今人登临这个地方高兴,古人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甚至楚襄王、宋玉等人每每到达长江之滨,也都十分高兴,并留下了遗迹典故。
D.其实,不论风景是不是美好,一个人只要能有一个好的情绪,并不为时运、官运等左右,他就能怡然自得,就能达到“快哉”的境界。
【解析】C项说“曹操、孙权、周瑜、陆逊”登临长江高兴,在文中缺乏依据。
原文的意思是: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觊觎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的人称为快事。
【答案】 C
14.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只是大王才享有的雄风,老百姓怎能一起享受!
(2)这些都是文人游士之所以引起悲伤苦痛而不堪忍受的景象,哪能看得出它是快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