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98例患者均行philips Brilliance64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并将所有采集数据在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进行冠状、矢状、斜状和表面覆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投影法(MP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
结果:98例主动脉夹层中98例患者均能清楚的显示真假腔,同时也能清楚的显示破口位置及真腔夹层延续的范围,其中18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
按照DeBaKey分型,98例中,I型5例,II型12例,III型81例。
结论:64排螺旋CT可以清楚的显示病变,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分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主动脉夹层;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ng简称A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的急症,它起病急、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文献报道1d死亡率为25%,1周死亡率为50%,1月死亡率高达75%[1]。
对于AD的诊断主要依靠DOPPLER(彩色多普勒)、CT、MRI、DSA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影像学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出现,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及普及,并以其扫描时间短,扫描范围广、二维及三维多方位重建显示、无创伤检查等优点而成为诊断AD的首选和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8年11月至2012年10月共98例临床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1例,年龄40岁~78岁,平均53岁。
均以胸背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血压偏高,其中20例行X线检查提示主动脉弓增粗,心影增大,纵隔增宽有搏动。
14例行彩超提示主动脉夹层,但未找到破口。
1.2 98例患者均使用philips Brilliance64螺旋CT,自主动脉弓上3cm至髂总动脉分叉下3cm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扫描条件:120Kv,245MA,机架转速0.5S/ROT,Pitch:1~1.5,重建使用0.625-1mm,间隔0.5-0.8mm。
增强采用美国康高公司生产的的MEDRAD Stellant高压注射器,自肘前静脉注入37%(370mgI/ml)优维显90ml,注射速率为3.0~4.0ml/s,对比剂注射结束后,随即以相同速率注射30~40ml生理盐水,以减少腔静脉残留造影剂产生的伪影。
增强时使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监测血管中造影剂浓度,当血管中造影剂到达有效峰值后开始扫描,阈值为100-150HU。
所有采集数据在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行冠状、矢状、斜状和表面覆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投影法(MPR)、曲面重建(CPR)及仿真内窥镜(CTVE)重建。
2 结果
2.1 98例患者在平扫时有13例主动脉内膜可见线状钙化,增强后98例患者均能清楚的显示真、假腔,也能清楚的显示破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见真腔的造影剂浓度明显大于假腔且假腔直径大于真腔,真腔呈新月状或线状高密度影,主动脉血管管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其中18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
12例破口在升主动脉根部,夹层沿升主动脉向下延伸至胸主动脉、腹主动脉和髂动脉;5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夹层局限于升主动脉;32例破口在胸主动脉,夹层局限于胸主动脉;49例破口在胸主动脉,夹层延伸至腹主动脉和髂动脉。
其中有一例患者胸主动脉的血管前后壁均有内膜撕裂呈“三腔”征,螺旋状向下延伸,真腔最窄处约为0.3~0.5cm,其一假腔向下至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另一假腔向下至右髂动脉;还有一例患者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导致右侧肾动脉由假腔供血,右肾体积较对侧小,强化较对侧差,肾动脉较对侧变细,有缺血症象。
98例AD患者17例伴有胸腔积液。
其中39例行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显示支架置入牢固,假腔闭合或缩窄。
3 讨论
3.1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血管的内膜撕裂后血流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膜中外层之间,形成血栓或假性通道。
主动脉夹层破口的发生部位及延伸范围根据Debakey分型将其分为3型[2]:Ⅰ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累及腹主动脉;Ⅱ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仅限于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Ⅲ型:内膜撕裂位于降主动脉(主动脉峡部)且不累及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其中未累及腹主动脉者称Ⅲa型,累及腹主动脉者称Ⅲb型。
按照Stanford分型,A 型:无论夹层裂口累及升主动脉者;B型:夹层裂口位于降主动脉且未累及升主动脉者,Stanford A型大约相当于DeBakeyⅠ型和Ⅱ型,Stanford B型相当于DeBakey Ⅲ型[3]。
3.2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2/3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或高血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4],AD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有突发性剧烈的胸背部疼痛,常伴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血压下降、休克、四肢无力等临床症状。
本病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所以及时准确的诊断对AD的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作用。
3.3 主动脉夹层的检查方法较多,DOPPLER、DSA、MRI、CT。
但随着MSCT 的问世及普及,DOPPLER、DSA、MRI、CT的缺点随之暴露出来,DOPPLER 分辨率低,不能有效清晰的显示病变范围及特征,在观察撕裂内膜时,主动脉的粥样硬化的内膜斑块、主动脉瓣的回声有时误以为撕裂的内膜。
对于慢性AD如果撕裂的内膜与血管壁贴附较近,真腔大于假腔,常被误诊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内膜。
同时也受患者肥胖、肺气肿以及检查者手法的熟练程度的影响AD的诊断[5]。
DSA虽然目前是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因是有创检查且检查费用昂贵、观察角度有限,同时在显示真假腔、内膜片及假腔内附壁血栓显示不如CT[6];MRI无辐射,无需造影剂也能行MRA重建,但检查时间长,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不能适用,虽然MRI对内膜片、真假腔敏感性高,但如果假腔完全被血栓充满,则与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鉴别困难[7]。
文献报道螺旋CT诊断AD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5~100%[8],MSCT虽然属于有辐射检查,但是扫描速度提高、计算机智能化处理、探测体的数目增加从而使检查时间缩短,X线辐射量
明显低于SCT,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安全无痛苦,且扫描范围广,还可以在冠状、矢状、斜状及SSD、MIP、MPR、CPR、CTVE重建图象中能多角度,多方位的顯示真、假腔,剥离内膜及破口,病变的范围及程度,附壁血栓的情况,血管管壁钙化情况、真腔管腔的狭窄程度等等。
同时可运用CTVE电影动态显示,可将主动脉全程显示出来,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破口的位置、大小、形态,给人一种直观、真实的感觉。
同时可测量各血管管径,为血管支架置入治疗提供术前讨论及支架制作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MS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明显优于DOPPLER、DSA、MRI等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段承祥等.CT和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485
[2]陈炽贤.实用放射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65~367
[3]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65~167.
[4]姜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 年第19 卷第3 期:311~313
[5]田宗武.罗建光.彭德红等.主动脉夹层的CT和DSA影像学诊断.[J].海南医学.2004年第15卷第1期:14~16
[6]周康荣.陈祖望主编.体部磁共振成像[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