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无题诗”跳跃式留白的诗学语言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商隐“无题诗”跳跃式留白的诗学语言
特色
2008年第2期
第6卷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YiwuIndustrial&CommercialCollege
No.2.2008
V ol_6
论李商隐”无题诗”跳跃式留白的诗学语言特色
钱源达
(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深得中国古典哲学和语言学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诗人巧妙地利用了
诗歌语言内部的跳跃性进行留白,达到对语言悖论合理规避的目的.同时,李商隐利用语言自身对其原初指向进行消
解,从而使其无题诗包含了无限意指,体现出其独特的诗学语言特色,在卷帙浩繁的古典文学中,为自己开辟了一席之
地.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跳跃式留白;语言悖论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李商隐的诗中,自古以来人们评价最高的
是其七绝和七律:’’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
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
里程碑”.而在其七律中,最为人所传诵的,是以
“无题”为名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名的”准无
题”诗近三十首.清?吴乔《围炉诗话》中评日:
“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
义山一人.”今之学者多承其说.李商隐诗歌的
杰出的成就在于创造出一种深情缅邈,意境含蓄
的诗风,言有尽而意无穷,开创了诗歌艺术的新境
界.正是这似是而非,若即若离的表达方式,使千
百年来评论家各执己见,读者难以言说,也就成就
了它永恒的艺术之美.
二,中国古典诗学语言的指意多向度
传统
论中国古典诗学语言,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时
代.有两个十分响亮的声音,一个就是《诗经》唱
响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比兴”,一个就是《庄子》
对”道”的追问和对语言的质疑.
在《诗经》”六艺”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兴”.
它最初表示一种起兴,一种发端,是思绪的无端飘
移,联想.而后又有了象征,比喻烘托等意义.有
时它是作为一种带铺叙性质的表现手法,起到渲
染背景环境和交待缘起的作用.而它常常又不完
全是铺叙,而是带有移步换景的性质,营造出迷离
的美感.
《诗经》的”兴”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是极
其深远的.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指意多向性的
一
个总汇,一个代表,同时又滋润着中国千年诗
.魂.但这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一种怎样的表达方
式?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须得参悟《庄
子》,道家的语言学说.
道家创始人老子是极端的语言怀疑主义者,
他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彻底废除语言,代以
结绳记事的原始做法.《道德经》中有着名的语
言悖论”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可作为其语言的
明确阐释.庄子承其说,亦是语言怀疑论者.在
《庄子?寓言》中有云:”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
言,未尝不言.”在《庄子?天道》中又说:”语之所
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
也.”认为庄子是公元前的解构论者也不无道理.
j作者简介:钱源达(1983一),男,江苏苏州人,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96
钱源达:论李商隐”无题诗”跳跃式留白的诗学语言特色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庄子在不断地设法消解语言
作为”真理与意义,现实的传递者”这一传统观
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轮扁答桓公的话: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
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
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
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
公日:”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
说则死!”轮扁日:”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
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
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乎存其间.臣不能以喻
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
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而君之所
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即便是圣人也
无法做到,要领会其中真谛,只能丢掉所有概念和原有的设定,用心去感受.在庄子的寓言上,他与《诗经》的”兴”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和解.真理
或者说”道”是不可言传的,只能通过有意指的寓
言故事传达,让别人自己去参悟.如《诗经》的起兴,或叙或比或起,个中真味,只待人自去品味.
诗之所以为诗,就在于其语言本身的不可客观传达性.
三,传统语言美学的突破与创新——
语言悖论的规避,跳跃式留白的诗
学语言特色
(一)对语言悖论的规避
中国古典哲学家言论不明晰的共同特点对后
世有极大的影响.冯友兰先生说:”正因为中国
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中国哲学简史》).渗透在传
统审美观中,历代美学形成了以少总多,意在言外的审美倾向.如中国画中有留白法,不着点墨而
胜于着墨.诗学中也推崇言外之旨,象外之象的
艺术境界,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诗歌创作中,有陶渊明式的直接运用悖论,”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饮酒》).也有更高明者李商隐,
运用《诗经》起兴式的和庄子寓言式的语言,达到对语言作用的最大化的消解,也即是无题类诗的朦胧之处,亦即其永恒的魅力所在.在此可谓深
得传统精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以李商隐《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首联两句,带有《诗经》的起兴性质,使思绪
开始无端地飘移,联想.思绪落向何处?抑或是
绵绵无休止?庄生梦蝶,望帝化鸟究竟是思绪的
落脚处还是思绪游移联想过程中的某种状态?沧海月明,蓝田日暖与颔联又有何联系?是与它们
同性质的意象群或对其的拓展深人,还是毫无关联的再造?此情可待,当时惘然又作何解?究竟
诗人要表达的是在经历的当时就怅然若失的所谓还未分离便开始怀念的情怀,还是对当时无知无觉而错过的惋惜?这一切都不得而知,费人猜想. 如此,上下旬之间,从一般叙事的逻辑上看,
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这就是无题类诗具有很
强的跳跃性的表现.千百年来人们找寻这跳跃中的逻辑联系以期填补上下文中的空白,终变成一场没有结论的争论.究竟是这样,还是那样,是寄托,还是隐痛,在我们今天的诗学语言讨论中,都
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它的不确定,在于诗
句的跳跃本身.我们可以这样想:为什么诗人要
表现的非得是字面上的引申意义而不是这跳跃过程中思绪变迁与体验,即跳跃本身呢?这种猜想
亦不无道理.然而它与千百年来人们的各种猜想一
样,只是其指意的多向度的某个维度而已.它
们都被包容却又都被排斥.在这跳跃中留出的空白处,包含了一切又排斥了一切.它什么也没说, 而又说明了一切.
《诗经》的起兴的暗示与多重意指亦如此.
而无题类诗与《诗经》的起兴又有微妙的区别. 《诗经》的起兴表意较无题类诗更明确.无论是象征还是起韵,尽管不同人可从不同角度去看,得出不同的结论,而自己的结论于自己还是明确的, 即一个角度可得出一种解释.然而无题类诗,既
似象征又似起韵,既不是象征又不是起韵.通篇
都在飘移.上下文之间有其自己的连接方式,不
依赖于逻辑,也不完全依赖于直觉.这是空白的
境界.庄子再不信任语言,都不得不利用语言悖
论对语言的作用进行规避与消解,以免陷人语言.
97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李商隐却能够巧妙地利用跳跃的留白,对语言悖论进行规避.这是深得其思想精髓而又更高明的地方.
(二)对语言原初指向性的消解
语言只能在关联意义内提供意义,作者在开
始写作之前自己就已被束缚在自身无法摆脱的一种体系中.他落笔的字句从一开始就被语言自产生以来形成的积淀物所污染.德里达曾说:”作
者是用语言并按照逻辑进行写作的,他写的篇章绝对不可能控制语言和逻辑的合理体系,法则和活力.作者只是在这一体系中自己被控制的情况下使用它们.进行写作的人被铭刻在一种确定好的文本体系中.”在某种意义上,文本也在写作者,因为作者永远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所用的语言,语言可以做作者不打算和不知道的事.
哲学家需要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如庄子,他质
疑语言而仍要将文本作为某种工具和手段.在利用这种工具和手段时,还须防范它的自我创造与使用.于是他选择悖论和寓言.为了表达不可言
传的意象,在对语言进行消解时,还是不可避免寓言本身的指意多向度性.庄子在哲学的范畴内已经将语言运用到极致.而从文学的角度看,他仿
佛仍处在尴尬的境地.
李商隐不是哲学家,不必要担心因某个言词
而导致悖论指向自己.在处理语言上,他有远比
庄子更大的自由,可以越过哲学式的自我限定. 他放语言以自由:令语言对其自身进行否认与消解,即对语言本身的,原初指向性的消解.
不论《诗经》中的语句,还是后来的乐府诗
歌,边塞诗,山水田园诗中的诗句,字面本身都有能感知的指向性,它的叙事或议论,双关或用典, 多能够指向它的某个侧面.也许它陷入德里达所说的文本的自我体系,我们无法得到那个本意,但因它存在一个原初的意指,尽管语言是被污染的, 我们仍然能觉察这个意指(虽然我们也许无法找到).
以诗人李商隐的下面这两首无题诗为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98
无题二首(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消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不论是第一印象还是经过仔细揣摩,字面的
意思都十分模糊.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
犀一点通”,我们无法在字面的叙述中,用清晰的语言进行有效的解释,而只能通过心象来体验. 而这种体验因人而异,是不明确的.换言之,我们不能找到一个明确的,可靠的途径走进它内里. 在字面上,它已经封锁了路径.还有”昨夜星辰
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
更钟”……作者明确写出他的语言,他的诗句,他的”星辰”,”风”,他的春蚕丝尽,蜡炬泪干……他
用极其精巧的语言,写出这些物象:”金蟾啮锁”,
“玉虎牵丝”,画楼,桂堂,彩凤,灵犀……他用工
笔画的耐心描绘出所有可用于表现的物象,层层
叠叠地暗示了他思绪飘移的意象.
在这里,作者没有限制语言,而是相反地自由
地挥洒其语言,让这些言词的表象,它们自我的对
话组合,来冲淡了作者原初的意指.诗人难道不
知道他笔下诗句具有无穷的暗示性吗?显然他能
意识到,因字面太过喧哗,人们也许根本就读不出
他想表达的含义,他原初的意指,然而他仍旧自顾
自地写下这些言词.语言不是会自我解说么?文
本不论及,它什么都没有说,而又说明了一切.
于是无题类诗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就是那一
组组散发朦胧光芒的意象组合,它在自说自话,变
钱源达:论李商隐”无题诗”跳跃式留白的诗学语言特色幻旋转.它里面包含了什么,我们似乎看见,又根
本看不清.当我们试图走近,走进它,又发现它折
射出那么多侧面,那么多路口,而且都是变幻不定
的.也许有些喜爱无题类诗的人,不论对诗句多
么烂熟于心,却未必真的走近它们.这样的诗,注
定是在人生不同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内心体悟,
值得用一生去品味.也许当我们自以为走进它
时,忽又发觉那只是一层反光,离实质还远.也许
我们将它忘却了,在某一次猛然发现它已远在身后——我们早以穿越.然而什么时候我们穿过它
的?面对这样的境界,或许我们永远只能去猜想
和追想,虽然”蓬山此去无多路”,但真要走进,又
发觉已”隔蓬山一万重”了.
四,结论
李商隐的无题类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朵奇
葩,引得后人不断争论,遐想.它是在古典诗学语
言的大地上生长开放的,闪耀着中国古典审美和
哲学的光辉.李商隐正是在汲取中国传统精髓的
基础上,利用诗歌语言内部的跳跃性的留白与放
语言自由,达到了对语言悖论的合理规避与对语
言指向性的消解.因此在文学的限定内,对语言
作用进行了最大化的消解,从而营造出永不褪色
的艺术境界.千百年过去,斯人已逝,”古之人与
其不可传也死矣”,留下的诗或许如庄子所言,是
“古人之糟粕”吧.
然而正是这种普遍意义上的人生体验,才使
得无题类诗能够不囿于时代,地域而进行自我变
换与更新,成就其永恒之美,为后世之人所景仰.
也许诗人李商隐亦是无心所为,然而他写下的诗
句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1]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2.
[2]顾青主.唐诗三百首名家集评本[M].北京:中华书
局,2005.
[3]蒋述卓.文学诗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文学
出版社.2005.
[4]刘学锴.奈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
局,1998.
[5]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
社,2004.
[6]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7]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4.
[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StudyonPoetryLanguageCharacteristicsofSkippingBlank
ofLiShang—yinS”UntitledPoems”
QIANYuan——da
(AccountingSchool,Na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s,Nang210046,China) Abstract:LiShang~yinuntitledpoemshavedeeplybeeninfluencedbyChineseclassicalphilosophy andlinguistics,andhavethebreakthroughandtheinnovationbasedonthisfoundation.The poetingeniously usesthepoetrylanguageinteriorunevennesstocarryonskippingblank, achievingthegoalofavoidingthelan—
guageparadox.Atthesametime,LiShang—yinuseslanguageitselftodispelitsprimarydir ection,
thus makinghisuntitledpoemscontaininfinitemeaningsandmanifestinghisuniquepoemlang uagecharacteristics.
Inthevastclassicalliterature,LiShang—yinopenedaspaceforhimself.
Keywords:LiShang—yin;untitledpoems;skippingblank;languageparad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