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三大变革 促进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动三大变革促进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蒋明麟
【摘要】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其质量变革是核心,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根本.提出了实现“三大变革”,推动“三个转变”,促进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期刊名称】《江苏建材》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3页(P57-59)
【关键词】建材产业;三大变革;高质量发展
【作者】蒋明麟
【作者单位】国务院参事室,北京100831
【正文语种】中文
0 引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
其突出特点就是由过去注重发展速度和量的增长转向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上来。
1 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2019年要抓好的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从而促进形成强大的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国民经济整体性水平。
1.1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使制造业整个产业链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协调,具有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具有更强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2 企业生产经营效益评价
企业生产经营效益要体现在“企业有利润、国家有税收、职工增收入”。
企业的
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应有适当的价格以体现其价值的回归。
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创立自己企业的品牌;企业在生产经营时所创造的环境生态效益,就是不断地做好以最少的能源、资源的消耗,最少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最小的生态环境负担,换取产品和服务获得更高更全面的功效;企业在生产经营时所创造的社会效益,就是忠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披露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搞好企业与其利益相关方良好的社会关系。
1.3 更新理念坚定高质量发展信心
近年来,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取得明显进展,在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无效产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研发新产品、新材料,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提升和进步。
面对国内新的发展要求、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要坚定信心,向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
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经济体系为基础,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2 要大力推进“三大变革”
2.1 “三大变革”的主要内涵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大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唯一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三大变革中,质量变革是核心,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根本。
关键是切实、持续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开创质量明显提高、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要实现三大变革,促进“三个转变”,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思想认识、发展理念到经济运行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促进三大变革的有利条件和环境。
2.2 推进“三大变革”的主要举措
(1)必须树立“质量强国”的发展理念。
必须转变过去单纯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扭转单纯依靠扩大产业产能和规模的经济结构,必须摒弃单纯依靠资源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和能源大规模消耗形成的增长动力。
建立新的发展目标体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
全面从产品的材质、研发设计、加工工艺、检测精度,到产品流通、售后服务、回收和再循环利用,产品全生命周期和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全面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
推动政府营造企业和产品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机制和环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使有效资源向优质企业和产品集中,逐步形成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质量企业和产品品牌,促进“质量强国”战略的全面落实。
质量变革要深入人心,质量要上台阶,技术要有突破,品牌建设要成为企业竞争力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2)必须贯彻“效率优先”的经济发展主题。
我国经济效率不高是长期以来困扰
经济发展的桎梏。
我国经济的投入产出比较低。
以能源投入为例,2017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2.71万亿元,折合约12.72万亿美元。
201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44.9亿 t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
而美国在2017年GDP为123.11万亿元,折合约19.38亿美元。
2017年美国能源消耗总量约为35亿t标准煤。
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美国经济总量是我国的1.48倍,而我国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
1.28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美国的1.9倍。
可见,我国万元GDP能耗虽然逐步下降,但仍然是比较高的。
其他如: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金运转率等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各项工作。
在制造业,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从市场调研、基础原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产品检测、产品流通、售后服务等全生命周期,使制造业与信息化深入融合,实现“制造业+互联网”的智能化发展之路,从而实现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资金使用效率、用户个性化需求等全面提高,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全面提升。
效率变革要迎难而上。
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应更好地发挥作用,努力提高为企业办事效率,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一系列政策。
要积极营造透明公正的市场营商环境。
垄断要“打破”,低效要“提升”,违规要“清场”,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必须确立“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动力。
动力变革是根本,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要把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
要从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向依靠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等新科技革命驱动经济发展,加快从劳动力红利向科技创新红利转换。
在实现创新驱动中,重要的一条是创新环境的建立,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和人才使用选拔制度、容错机制的制定和实施。
其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机制,个人合法产权的确
定和保护,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创新金融对创新事业的服务与支持,创新工作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有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组织、管理、技术、人
事等方面工作的全方位体制机制创新,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大力支持研发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加速高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
要在全社会创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3 关于建材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
3.1 做好中期评估,展望未来趋势
认真做好关于建材产业“十三五”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
深刻分析“十三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今后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巨大变化,对我国“十四五”期间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2 创新规划思路,立足全局视野
把建材行业“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放入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去加以思考。
要跳出建材来思考建材行业的发展。
要主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满足住建、交通、水利、核电、军工国防、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新需求,主动调整建材产业的发展规划。
3.3 深化结构调整,高端高质发展
继续深入调整建材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建材产业内部传统建筑材料与非金属矿开采深加工、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之间的发展程度比例失调的问题。
研发市场需求端高性能、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部件。
大力发展高等级复合材料、纤维材料、膜材料等功能材料,努力实现建材行业向更加全面的材料行业的发展。
3.4 狠抓节能减排,促进产业转型
以低碳绿色可循环理念为指导,促进未来行业的发展。
积极研发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着力布局碳捕捉储存和利用的应用项目。
充分发挥建材行业的工艺特点,积极为各类工业、农业、居民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创造条件,使建材
行业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为城乡环境的改善、为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做出更大的贡献。
3.5 推动两化融合,努力提质增效
主动迎接并拥抱世界信息技术发展浪潮,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建材行业的深度融合,应用工业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提升改造建材行业的研发、设计、制造、流通、服务、产品回收再利用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创新运行模式,提高智能化水平。
实现产业的低耗、低环境负荷和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