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技能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
技能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1.美育的任务包括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追
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2.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
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3.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需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
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并且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重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4.童年期儿童的研究特征包括难以深刻理解研究的意义、
研究动机是希望得到称赞和夸奖、研究兴趣与惯和对研究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5.学生的研究是人类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在以研究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和参加规范化的研究等方面。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以及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包括智力、环境、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动机等,其中智力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研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的研究伙伴,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共同进步。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角色,成为学生研究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激励者,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和民主平等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
视同仁地关心爱护,师生共同探讨真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教育学者关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包括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建构主义研究理论强调人类知识的主观性,认为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会随着认识的进步而不断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和取代。
1)个体因素:包括天赋、个性、知识、技能、经验等。
(2)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
(3)任务因素:
包括任务的难度、复杂度、创新性等。
(4)动机因素:包括内
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如兴趣、挑战、奖励等。
(5)评价因素:
包括对创造性的认可和评价,以及对失败的容忍和支持。
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情境应该与学
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问题
情境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3)问题情
境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4)问题情境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能够激发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包括:故事情境法、实验情境法、比喻情境法、对比情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