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亚文化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 认知内容。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亚文化相符的认知,而其他亚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 容易接受与自己亚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04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
媒介选择与使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受众在选择媒介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在传统媒体(如 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之间进行选 择。
受众态度分析
了解受众对组织或品牌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倾向,有助于制定更具 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危机公关中的受众应对
在危机公关中,及时了解和分析受众的反馈和情绪变化,对于化解 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至关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分析
个性化需求满足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 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观念。
文化因素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文化因素不仅影响受众的信息需求,还影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内容。例如,西方文 化的受众可能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文化相符的认知,而东方文化的受众则可能更容易接
受与自己文化背景相符的认知。
亚文化与受众
亚文化对受众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体所共享的特定的文化特征和行为方 式。亚文化对受众的信息需求、信息接触习惯和信息解读方 式产生影响。例如,某个特定的音乐亚文化群体可能更关注 音乐相关的信息和活动。
受众心理研究
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消费动机和行为模式,有助 于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广告策略,提高广告效果。
受众反馈
通过收集和分析受众对广告的反馈,可以评 估广告效果,为后续的广告策划提供改进依 据。
公共关系中的受众分析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析

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和态度等,这些特征受到个体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其行为和决策产生重要影 响。
受众的意见领袖和社交影响
意见领袖在受众中具有影响力,他们的意见和行为可以对其他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是受众分析中的重要方面,它们可以影响受众对内容和传播活动的接受程度。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受众分 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受众分析的重要性以及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包括受众的特征、 行为、态度和心理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受众的需求。
受众研究的意义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帮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满足受众的需求。
受众的定义和分类
受众可以分为不同的群体,如目标受众、潜在受众和大众受众,每个群体都 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是影响其对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和选择的重要因素。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
受众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对其对不同议题和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起着重要作用。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一、引言传播学受众分析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态度和反应。
受众分析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1.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 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态度和行为,从而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受众分析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传播效果。
3. 受众分类:根据受众的特征,可以将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受众分类方法有:按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按心理特征分类(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按媒介接触行为分类(如阅读习惯、收视习惯等)。
三、传播学受众分析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受众的普遍规律。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受众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3. 混合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1. 媒介策划:通过受众分析,媒介策划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2. 市场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公共关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受众

• 卷入性理解: 受众混淆了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把符号世界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对其做出现实的卷入性的反应和理解。
4. 选择性记忆
是指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在已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之中。
影响选择性记忆的因素: • 主观因素 • 客体因素 • 载体因素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受众
受众
受众(audience,阅听人),就是接受信息的人,它既包括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接受群体(如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 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如参与者和对话人)。
作为“译码者”的受众:复杂的选择性过程
收视率调查的数据只能说明电视开关机、换频道这一简单行为的大概情况,却无法解释受众的复杂行为。
选择性理解可以分为: 创造性理解、歪曲性理解、卷入性理解
• 创造性理解
受众以积极的注意和理解态势去主动地发现和理解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信息作品里连传播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从 而充分展现信息作品所蕴含意义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 歪曲性理解 受众与传播者的既存立场和传播意向相背离,导致对信息本义的胡乱隐身和肆意歪曲,影响信息的正常传播和准确理解。
• 区别:魔弹论认为攻方取胜容易;而有限效果论则认为攻方取胜不易,因为受众联合御敌。
5.使用与满足论
• 受众地位:由守转为攻。 • 研究缘起:贝雷尔森与卡茨的论争 • 主要观点: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
布卢姆和卡茨(1974):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图二:积极防御的受众
个人差异
社会类型
社会关系
2. 个人差异论
观点:受众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的不同,使得他们在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时,所做的反应也因人而异。
[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我读——麦奎尔的《受众分析》
![[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我读——麦奎尔的《受众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05bb04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0.png)
[分析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我读——麦奎尔的《受众分析》篇一: 我读——麦奎尔的《受众分析》注:红色字体为超连接传播界耳熟能详的5W模式衍生出关于传播学的5个研究层面,“受众分析”是其中之一。
关于“受众”这个词,是对传播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的总称。
随传播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受众”早已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了。
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受众”的书——麦奎尔在1997年出版的《受众分析》,总算是从全景式的范围程度了“受众”这个概念。
一、对受众研究的划分作者把受众研究划分为三大传统,分别是结构性、行为性和社会文化性。
他所概括的这三种研究传统,其区别不仅在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和受众观的差异,还在于研究方法的不同。
他认为,受众研究的目的不同,根源在于研究者的立场不同,是站在传播者一方唯传播工业马首是瞻,还是站在受众一方用将心比心。
前者常常是受众研究的主流,通过测量系统和测量技术来证实受众的存在,以便更好地利用和操纵受众,用定量研究方法获取数据,因为这样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服广告商或者广告主。
研究者的立场决定了研究的目的,在现在的媒介环境下近年来的研究仍然是以“受众控制”为主流的。
结构性行为性社会文化性主要目的描述受众构成,统计数据,描述社会关系解释并预测受众的选择、反应和效果理解所接受内容的意义及其在语境中的应用主要数据社会人口统计数据,媒介及时间使用数据动机、选择行为和反应理解意义。
关于社会和文化语境主要方法调查和统计分析调查、实验、心理测试民族志、定性方法我的反思魔弹效果时期适度效果时期强效果时期结构性源于媒介工业的需要,催生出一个与广告、媒介市场相关的庞大产业行为性受众被视为“黑箱”,不必了解其内在机理,通过察言观色便可描述受众经验,推理出受众的行为动机和传播效果。
社会文化性认为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的媒介使用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映。
二、大众与受众首先有一个概念必须明确,大众与受众是不同的。
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话语范畴。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二、受众的动机 1、动机的审视 受众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审视 (1)、强度 有的强烈、激越,有的微弱、舒缓。马加爵 (2)、深度 有的将其挂在嘴上,有的深藏内心。薛宝钗 (3)、亮度 有的动机明显、清晰,有的动机模糊,没有特定的追求目标(考 研) (4)、广度 有的目标远大,有的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利益。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受众的所有信息接受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的。 (2)、指向功能 人的行为受动机所指引。 (3)、强化功能 受众怎样知觉、如何理解、如何思考,都要受到接受动机的性质和强度的影 响与左右。 3、外加动机与内发动机 4、表层动机与深层动机 受众的一些深层动机包括:逃避现实、发泄不满、印证偏见、平衡心理、幸 灾乐祸、寻找求爱秘诀、窥探性的秘密、搜寻闲谈话题、获取特殊经验等。
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提供丰富的话题);(6)、读报本身的变化
(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读不到报纸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三)、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麦奎尔对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
等六种节目进行调查,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
一文中,认为读书的普遍动机有: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转
移日常生活烦恼)等;1949 年,发表的《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人们
对报纸有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
(如天气预报、交通、购物等消息);(3)、休憩的手段(安静和休息);(4)、获
受众分析

传播学理论_06_意义和影响:传播学受众理论

• 作为学术研究 • 作为市场调查
• 魔弹/皮下注射 • 使用与满足 • 文化研究
概述:传播学受众研究
作为市场调查的受众研究
媒体工作人员如何理解和测量媒体受众。 目的通常与市场利益或产业目标相关。 测量方法:
系统回忆 日记法 随机访问 记录仪
概述:传播学受众研究
作为学术研究的受众研究
“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 社会科学范式
效果研究(effects research) 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 人文范式 文学批评(literature criticism)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综合 接收分析(reception analysis)
传播学理论
意义和影响:传播学受众(audience)理论
主要内容
• 概述:传播学受众研究
• 作为学术研究的受众研究 • 作为市场调查的受众研究
• 使用与满足理论 • 受众研究的文化研究视角
概述:传播学受众研究
什么是受众(audience)?
定义
理论化
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
受众研究取向与模式
基本态度
将关注的焦点从将受众作为只采取媒体规定立场的抽象 客体转移到研究受众从媒体文本中制造出来的意义上面。
特别要了解属于不同的阶层、性别、种族或年龄的受众 如何在社会中的权力关系背景下制造不同的意义。
考虑到“魔弹/皮下注射”模式与“使用与满足”模式所 忽略的社会权力和等级关系对受众解读的影响。
主要关注点
质疑媒体文本威力 关注受众消费媒体文本时具体的文化环境 媒介接收与技术中的权力关系
批评
太依赖受众的自我报告,太注重受众的心理状况,且对 需求、动机的定义不明确。
《大众传播学》第八讲 受众分析

4、社会参与论
■由美国学者巴伦于1967年在《报纸的参与 权利》一文中指出,为了维护受众的表达自 由,保障受众参与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权利, 宪法第一修正案必合国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报告 (1980年)指出,“不要都把读者、听众和 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大众媒介 的负责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 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 拨出更多的报纸篇幅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 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 见和看法。”
2、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一个主要问题是它的精英史观,
把精英看作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是软弱无 力,一盘散沙式的存在,只能被动地接受权 力精英的操纵。
3、靶子论
■用大众社会理论的观点看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无疑就是大众本身,受众具备着大众的 一切特点,因此,受众在本质上是一种被动 的存在。大众传播最初正是指对“乌合之众” 的传播。在本世纪初的大众传播观念中,受 众无非都是“乌合之众”。
受众
(三) 受众中心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众研究继续深入, 使用与满足论、信息论寻求论等理论认为受 众是传播活动的中心环节,他们主动追求特 定目标,寻求信息,从而形成“受众中心 论”。
1、使用与满足论
■ 在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历史上,“使用与满 足说”得到确认的时间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 代,但从这一方法所涉及的思想来说,早在 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
■ 个人差异论还发现,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即 传播内容)存在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 选择性记忆。
■ 个人差异论对之前的“靶子论”提出了置疑, 是使枪弹论趋于破产的理论。
2、社会类别论
■ 由美国学者约翰赖利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 提出。社会类别论是个人差异论的扩展。个人 差异论强调的是不同的个人对相同的信息的不 同反应;社会类别论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 同信息的不同反映。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大众社会理论发展
3、后期大众理论。
二战以后,美国的密尔斯、李斯曼、孔 豪森,从大众社会理论出发,考察了美 国现代的各种社会现象。他们认为,白 领中产阶层的增大、中间社会群体的减 退、人际关系的冷漠孤立、社会权力的 集中、大众传播导致文化的平均性和流 动性等等因素,是美国现代社会各种病 理现象的根源。
传播学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
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等。 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无
组织性。 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
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 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 概念。 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3、匿名性。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 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成员是流动的。大众的范围常常 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 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 的。
大众的概念与特点
6、同质性。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 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 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3、容易把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 的位置上。
4、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 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当我们把受众看作是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 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1、传播权:受众有权将自己的经验、思想、 观点等等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 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权力精 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 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 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 多数”力量。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 中,谁就掌握了一切。
传播学概论中的受众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主讲教师:李正良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概说1、大众传播的受众:即大众。
指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如听众、观众、读者等。
2、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匿名性、流动性、不确定性、多量性、无组织性、同质化。
3、角色:信息产品的消费者;传播符号的译码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4、动机:信息需求;心理调适;消遣娱乐;社会交际、教育求知。
影响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因素:A、媒介内容及其形式;Slide3:B、受众成员的社会归属;C、受众成员的文化背景;案例:山村故事(The village story)5、人民、群众与公众。
公众:指的是社会上围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务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其行为是有理性的,是一个政治概念。
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二、大众的概念与特点1、规模的巨大性。
人数上超过其它社会群体和集团。
2、分散和异质性。
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其成员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3、匿名性。
成员之间互不相识,对社会精英来说也是难以把握的对象。
4、流通性。
成员是流动的。
大众的范围常常因为对象问题的变化而变化。
5、无组织性。
缺乏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众行为主要是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动员下形成的。
Slide5:6、同质性。
大众成员虽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但又有同一的行为倾向,因而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操作和影响。
7、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在大众社会理论看来,现代社会的人群主要分为两类:广泛的大众和少数权力精英。
权力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他们永远在试图控制和影响大众;大众虽然一盘散沙,但是人数众多,能够产生不可抗拒的“大多数”力量。
因此,现代社会中,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一切。
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三、大众社会理论发展1、早期大众理论。
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保守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观点,又被称为早期贵族主义观点。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传播学受众名词解释
受众是指在某一特定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实现信息的接受者。
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个人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作出反应的单个个体;集体受众是指接收信息并达成一定共识的集体。
在传播学中,受众是一个动态的、交互的概念。
受众的构成、需求、兴趣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受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目标受众:指信息传播活动所针对的特定群体。
这类受众的需求和特点需要在传播过程中特别关注。
2 .大众受众:指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广泛传播的信息可以覆盖到的受众,这些受众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有所不同。
3 .细分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为了满足特定群体的需求,可以将受众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细分受众群体传播相应的信息。
4 .行为受众:指受众接受信息后的实际行为,这包括受众对信息的态度、行为和决策等方面。
5 .反馈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与传播者进行互动,包括对信息的评价、建议和意见等。
反馈受众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受众需求,调整传播策略。
6 .网络受众: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受众具有广泛性、自主性和交互性等特点。
传播学受众研究旨在揭示受众的需求、心理、行为和特点,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传播。
《传播学》第七章受众分析

• 所谓乌合之众,是说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成分复杂,互不相干, 彼此之间既没有亲情纽带,也没有友情基础,只有冷冰冰的法律和契约关 系,每个人都以孤零零的身份投身社会,心理上不免陷入孤苦伶仃,无依 无靠状态。
• 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 十分孤独的。所以,乌合之众也被称为“孤独的群体”。
对信息的处理,以及对整个传播过程的决定性作用。 • 鲍尔论述在强调受众作用的同时,也敲响了魔弹论的丧钟。
二、“自助餐厅”
• 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一种奇特现象,那就是它的不少理论学 说最初都导源于一两句画龙点睛、带有启示性的话语。
• 卢因:把关。
• 科恩:报纸在让人们怎样想上难以奏效,但在使人们想什么 上却非常有效。
三、矫枉未免过正
• 第三,使用与满足论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它把受众个人同社 会系统相分离,只讲自己对媒介的使用,只谈满足自己的
需要,而根本忽略了受众个人与群体网络的关系。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传播研究的当务之急在于揭示媒 介由谁掌握,讯息由谁控制,以及披露权势集团操纵传播 的真正意图。
信息的接受者,而成为信息的寻求者,非常强调受众在传播中的主导地 位。
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论
• 所谓使用与满足,是指受众使用媒介以满足自己的 需求而言,同传统的媒介传播信息以影响受众的思 路迥异其趣,立足于受众。
一、固执的受众
人类的认识活动有时很像个钟摆,当它朝一边摆到极点的时候,就该朝相反的另一边摆。
三、矫枉未免过正
• 第二,使用与满足论的前提是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讯息,
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讯息进行取舍。
• 从广远的社会背景上看,受众其实并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因
《传播学概论》第十章

3,讨论权 受众享有对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的权利。 对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4,隐私权 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而不愿 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就是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 受侵害的权利。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 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 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 二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 权要求他人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 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
部分西方国家的地方自治体规定商业电视台必 须开设“开放频道”(open channel),允许 一般大众自主参与。 电视观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根据排队原则 (queuing principle,先来后到,先到先得), 按申请时间的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 德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有八个联邦州的三十 多个城市有线电视台开设了此类开放频道。
巴伦指出,当时的大众媒介垄断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 公众使用媒介传播所需信息和观点的权利,因此应当 在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增加公众对媒介的接近权。 巴伦认为,“媒介接近权”是指“大众即社会的每一 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而 且,“为确保大众的言论自由,也必须由宪法确认大 众‘接近’媒介的权利”。也就是说,“一般社会成 员可以也应该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 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 赋予了传播媒介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台湾:公民新闻运动 公共电视.tw/:“你的公共电视” PeoPo公民新闻/:“你的小 故事就是我们的大新闻”。 CALL IN节目:TVBS《2100全民开讲》
第9章 受众理论 传播学

3、受众的社会关系论 社会关系论是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 和卡茨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个 人差异论和社会分类论都忽视了受众之 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社会关 系对于受众研究是极为重要的。受众的 社会关系对受众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受 众的媒介接触中,社会关系经常既能加 强也能削弱媒介的影响。
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际网络、群体规 范和意见领袖等,具体到受众的社会 关系则主要有他们所处的工作单位、 社会组织以及各种非正式的群体等。 社会关系论为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提 供了一个结合点,而结合的媒介就是 社会关系。
消失。
3 认识受众的视角: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受众总是隶属于某一社会群体。其群体背景可以分为 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统计意义上的,如性别、年龄、 学历、职业、民族等;二是社会关系意义上的,如家 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归属阶层、宗教信仰的归属 阶层等。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 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1944 年,他对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 节目 11 位爱好者进行了访谈。认为有三种心理需 求使得人们喜爱的知识竞赛节目:
(1)竞争心理学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6)监督权:这也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定的一项权利。它是指 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运作和传播者的传播行为有查看并监督 的权利,以免其产生不良后果。
(7)隐私权:又叫免知权。它是指受众享有个人独处,对个人与 公众利益、公众事务无关私生活进行保密、不受新闻媒介打扰 和干涉,以及个人的名誉和利益不受伤害的权利。对此,合法 权益受到损害的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要求道歉和 赔偿。
例如IPP(既有政治倾向指数)分析,提出了既有政治 倾向假说。
传播学视域下Vlog受众及内容分析

传播学视域下Vlog受众及内容分析传播学视域下Vlog受众及内容分析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博客(Vlog)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趋势。
Vlog不仅是个人对自身生活、经验和兴趣的记录,也是传播个人观点、情感和价值观的新媒体形式。
本研究旨在从传播学视域出发,探讨Vlog的受众结构以及内容特点,进一步了解其对社会传播的影响。
二、Vlog受众结构1. 年龄分布通过对大量Vlog观看记录的分析,我们发现,Vlog的受众主要分布在15-40岁的年龄段。
其中,青少年和年轻人是主要受众群体,占据了整个Vlog观众的绝大部分。
年轻人对新事物和潮流的接受度更高,更容易接受Vlog所传达的信息。
2. 教育程度受众的教育程度也是影响其对Vlog的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统计数据,大学生和研究生是Vlog的主要受众,占比超过50%。
这一结果可能与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阅历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有关。
3. 地理分布Vlog的受众分布地理上较为广泛,但是大城市的观众占比较高。
一方面,大城市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更高,更容易接触到Vlog内容;另一方面,大城市的年轻人更开放、更接受新事物,因此对Vlog的兴趣也相对较高。
三、Vlog的内容特点1. 折射个体经验Vlog作为一种个人媒体形式,主要通过观察者的感知和记录来展示个体生活和经验。
这使得Vlog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个体化的传播形式,更加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2. 丰富多样的话题Vlog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旅行、美食、时尚、科技和健康等。
观众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观看的内容,使得Vlog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群体。
3. 打破传统媒体的束缚Vlog的制作相对简单,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主题自由表达。
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Vlog更加个性化、真实性和互动性更强,带给观众更直观、更亲近的体验。
四、Vlog对社会传播的影响1. 拓宽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而Vlog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迅速传播。
受众传播学概论:受众研究理论五论

受众传播学概论受众研究理论五论社会类型论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
这一理论是对个人差异论的修正与扩展。
个人差异论是以心理学为依据,主要强调个体心态与性格的不同,而社会类型论则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美国学者约翰·赖利(J.Larry)与马蒂尔达·怀特·赖利(M.hny)在论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1959)中,揭示了受众基本群体在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首先进人了这一理论的研究领域。
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工资收入、宗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某一社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大众媒介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写、设计、制作、传播讯息,就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力,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
而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也会将接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
尽管社会类型论没有完整描述出大众传播中受众行为有所不同的根据,也没有对受众现象作更深入地分析,但它毕竟特别强调了拉斯韦尔“五要素”中“对谁”这一要素,使媒介的决策者或传播者在策划提高传播效果的策略时能够考虑受众的某些因素。
个人差异论个人差异论由卡尔·霍夫兰于1纠6年最先提出,并由德弗勒在1刃0年作了某些修正而形成的。
这个理论以心理学“刺激—反应”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阐述接受对象,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
”①世界上不存在划一不变的传播对象。
受众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等个人差异并非先天赋予,而是后天习得。
就是说,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遇的社会经历和所受的社会教育不同,他们各自的个人素质、心态体系也就不同。
当这些心态各异的受传者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时,所作出的反应也势必因人而异。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的“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的群体二、早期的受众研究:受众是非常被动的,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的.三、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的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的社会关系对媒介的接受有很强的影响.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的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的接受性,他们会从自己原有的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的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的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看作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的,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的信息时,人们也会将他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观点.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部分.传播内容:一、信息的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反映1、普通含义上的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的信息3、哲学角度的信息二、信息的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和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的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的概念:(信息是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的)二、符号的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的、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的陷阱: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2、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3、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看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的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的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的有声但无固定语义的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向》二、传播的两大类:传统的和现代的(口语、书面语和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的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的倾向,可克服空间的现实2、传播的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的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的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和他的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机机器新娘》《媒介即信息》《理解媒介》二、媒介即讯息(内容) 太宽泛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一)、感觉的平衡与人类文明发展史1、口语传播2、文字印刷传播3、电子传播(二)、地球村与电子媒介:把破旧的时间概念化,整个世界变成地球村四、媒介的冷与热:信息的清晰度想象力发挥程度参与程度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一、《空间感的失落》二、梅洛维茨对麦克卢汉和戈夫曼涅论的吸收,符号互动论,拟剧论三、三大观点:1、情境就是信息系统自然场所2、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3、电子媒介能促成原来不同情境的合并(1)不同类型的受众群得合并(2)原先接受顺序的改变(3)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传播的控制研究:一、传播者概念(个人组织和机构)二、传播控制的含义(失控与受控)三、传播中控制存在的必然性:1、对信息选择的必然要求2、利益集团对社会进行控制的必然要求3、全社会对危害性信息过滤的共同要求4、传播过程中传授的双方控制与反控制的意图总是存在四、控制研究的内容:1、传播者失控情况2、传播者受控情况3、传播控制的手段和形式守门人研究一、守门人理论总结:1、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决定信息中转或终止的守门员2、守门员的行为中,包括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两方面3、从整个社会体制上看,大众媒介起着关键守门员作用4、镜子理论、客观原则论传播者受控研究一、布里德的潜网理论:《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二、《传播的四肿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2、自有主义理论3、社会责任理论4、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传播效果研究: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微观:劝服动机,说服动机引走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有效结果宏观:一切的传播行为引起的长短期、预期、非预期一切的有效结果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心理、态度、行动1、认知心理知识构层得变化2、心理态度价值观态度3、行动行动改变传播行为到底产没产生效果从以上三层面考查而非行动才有效果三、传播效果的类型(戈尔丁的分类)1、短期的预期的2、短期的非预期的3、长期的预期的4、长期的非预期的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一、早期的强大效果论二、有限效果论(一)、伊里调查与《人民的选择》(二)、《创新与普及》和多级传播论(信息流影响流)(三)、《个人影响》与中介因素(四)、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与五项一般定理(五)、霍大兰的“说服性传播"研究三、宏观效果研究与强有力效果论1、麦库姆斯和肖的议程设置功能假说:凡是大众媒介作为热点报到的会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调查热点媒介嫁衣强调的调查人们认为的热点2、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1)、三个命题(2)、意图环境(3)、舆论概念3、格博纳的培养分析4、蒂奇诺的知沟理论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一、抽样调查法:(一)、抽样调查的概念:样本总体种类: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二)、抽样的基本程序:1、界定调查总体2、编制抽样框3、设计和抽取样本4、样本代表性评估(三)、样本量的确定:1、样本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2、课题要求的精准程度3、时间、人力、财力的限制4、研究的目的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二、问卷调查法(一)、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科学客观准确简明(二)、问卷结构:卷首语——指导材料——问题-—结束语三、内容分析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质量的分析(一)、特点: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二)、内容分析的步骤:确定分析单元——制定分类标准——抽取分析样本——实施统计计划控制实验法四、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对实验因素和变量加以人为控制,通过前后对比获得相关资料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