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logy科技科技文苑
食品安全是全球持续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随着各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开发与优化,特别是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在食品安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其对技术进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 技术概述
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具有识别功能,在选择性复合型印迹纳米材料的帮助下,得到了固态高分子聚合物,其简称仿生抗体,是分子印迹聚合物中杂化识别元件和纳米材料的一种[1]。

该技术在分析检测中具有稳定性强、制备过程简单、灵敏性高的特征。

可对分子进行微观识别,转化为可读的荧光信号,使用方便、检测直观,对于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新技术赋予了材料特殊的识别功能,替代了人工合成度特定模板分子选择性较差的技术,分子以及荧光印迹技术具有高选择性,结合荧光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使探针在信号传导上发挥巨大作用,是传统分子印迹技术的重大突破。

2 技术原理与特点
通过对分子印迹合成方法的改进,将荧光纳米材料的发光功能引入到分子印迹技术中,形成了分子印迹荧光探针技术,荧光探针技术的原理是探针分子中的荧光发色团与接受基团连接在一起,由于待测分子的加入,接受基团与待测物质络合或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引起荧光信号的增强或猝灭,
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可以达到检测待
测分子的目的。

荧光探针由3部分组
成:①荧光发色团(Fluorophore,简
称F),把识别基团与待测分子相互作
用引起的变化转化成仪器检测的信号,
负责信号表达;②连接体(Spacer,
简称S),主要负责连接荧光发色团
和识别基团,起到连接臂的作用;③
接受基团(Receptor,简称R),主
要选择性识别和结合目标分子,使荧
光探针分子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变化,
一般通过配位键、化学键和氢键完成,
在这3部分中,接受基团决定反应体
系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荧光探针的反
应决定体系的灵敏度,连接体起到分
子识别的作用。

微观分子识别延长了荧光探针技
术的优势,其稳定性较高,依赖生物
体系的识别,能够将分子印迹技术与
分子聚合物进行有机结合,表现出分
子印迹荧光探针中聚合物的双重优点,
结合较高的识别选择性,探针中的应
激位点可以根据不同印记分子的化学
结构进行定制,将抗体对抗原的特异
性识别能力与荧光材料相结合,发挥
出抗体的筛选作用。

最重要的是分子
具有天然识别功能,不受环境影响,
批次差异小,化学稳定性强,与荧光
探针相比,其抗酸碱能力强,具有较
长的使用寿命和高度的稳定性。

另外,在分子印迹荧光探针技术
的应用中,根据不同分子的化学结构,
采用定制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选
择性。

与传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
省去了富集目标物的环节,引入信号
转换功能,且荧光纳米粒子本身表面
积较大,在聚合物缺乏信号传导的情
况下,实现高度灵敏的荧光检测[2]。

3 主要技术与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
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中逐步应用,
检测范围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
生物毒素、化学分子、重金属与微生
物项目等。

分子印迹荧光探针可有效避免背景
信号的干扰。

在实验条件下,通过频率
发光机制,将低频率激发光转换成高频
率发射光,具有稳定性好、吸收和发
射带窄、寿命长和低毒的特点[3]。

以赭曲霉毒素A(OTA)的结构类
似物HNA-Phe为模板,利用分子印迹
技术的高选择性和上转换纳米材料的
荧光特性,闫祯等开发了一种可识别
痕量OTA的分子印迹聚合物(UCNPs@
SiO2@MIP),该聚合物具有高选择
性和高灵敏性,在最优条件下,荧光
印迹聚合物的荧光猝灭程度与OTA的
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建立了OTA
的荧光传感检测方法[4]。

分子印迹量子点以及荧光探针中
的定量测定结果表明,量子点是一种
纳米级别的半导体,对这种纳米半导
体材料施加一定的光压,其便会发出
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 张彦斌 姜 莎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朱叶青 杜 艳 呼和浩特市食品检验所 王 岩 张宏博 内蒙古自治区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摘 要:分子印迹聚合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对特定模板分子具有较强特异识别能力的“仿生”材料。

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将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和荧光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相结合,并将微观分子识别过程转化为可读的荧光信号,具有识别能力强、选择性高、稳定性好等特点。

该类探针技术对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本文概述了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技术的检测原理及优点,重点介绍了该技术的分类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纳米探针;食品检测
154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9月
科技文苑
特定频率的光,而激发光的频率会随着这种半导体尺寸的改变而变化,其激发光的颜色可通过调节纳米半导体的尺寸进行控制。

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相比传统荧光染料具有抗光漂白性能强的特点,而且可以实现独特的荧光性质量子点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和借电线预效应,产生荧光后可以作为探针,广泛应用于有机物和生物体的荧光标记[5]。

可卡因检测中,可卡因为模板,制备量子点/二氧化硅的双发射纳米杂化物,即可卡因分子印迹的二氧化硅核/壳纳米颗粒,将其作为表面分子印迹纳米探针,喷涂在印有潜指纹的玻璃片上,合成分子印迹纳米荧光探针。

食品包装中的双酚A迁移到食品中引发的安全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测[6]。

分子印迹纳米检测相对于传统方法操作简单,可快速获得检测结果[7]。

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作为一种新型的印迹纳米材料,其独特的分裂能级和量子尺寸接近于传导电子的费米波长,其尺寸一般为几个纳米,与较大金属纳米数量不同,生物相溶性好,量子效率高,而且毒性低,光学稳定,在纳米领域里作为前景发展最好的材料之一,可进行分子印迹荧光探针的检验,作为标记材料得到广泛应用。

在三聚氰胺检测中,三聚氰胺与半胱胺修饰的金纳米粒子溶液混合后,在酸性条件下,三聚氰胺分子与纳米金表面带正电荷的氨基发生静电结合,从而使纳米金发生交联团聚,达到检测三聚氰胺的目的[8]。

除以上方法之外,还可以将纳米晶的荧光物质引入到分子印迹技术中。

荧光剂在溶液中处于树枝状聚合物与
分子印迹壳之间,经过定量分析,产
生了与荧光度具有量性关系的模板分
子,拓展了分子印迹荧光探针技术的
应用范围,以应对检测目标不同的理
化特性[9]。

4 结论与展望
当前,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检测
技术,分子印迹荧光纳米技术在技术
以及成本效益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分
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从回收模板分子
的角度能够解决难以大量生产的问题。

实际应用中主要用于农药、兽药等小
分子目标物的检测,而对较大检测物
的研究还比较少。

在实际检测过程中,
需扩展检测范围;且样品组成复杂,
会对检测造成干扰,需将干扰分子印
迹荧光纳米探针检测性能的因素加以
排除,以满足各类样品检测的多方面
需求。

因此在食品安全检测过程的研
究上,应该进一步拓展,发挥其强大
优势,为现代检测提供高效安全简便
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Zhang,H. Water-compat-
ible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Promising synthetic substitutes
f o r b i o l o
g i c a l r e c e p t o r s[J].
Polymer,2014(55):699-714.
[2]刘秀英,梁维月,苏丽红,等.分
子印迹荧光纳米探针在食品安全检测
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7,
38(1):369-374.
[3]王硕,刘敬民.基于功能纳米材
料的食品安全分析新技术[J].中国食品
学报,2018,18(6):1-8.
[4]闫祯,方国臻.上转换荧光传感
检测赭曲霉毒素A的研究[J].中南大学
学报:(英文版),2019,26(3):515-523.
[5]赵美霞,张志强,乔路路.量子
点纳米荧光探针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J].化学研究,2018,29(4):422-428.
[6] Wu X,Zhang Z,Li J,et
al.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coated gold nanoclusters for fluorescent
detection of bisphenol A[J].Sensors and
Actuators B,2015(211):507-514.
[7]青岛大学.潜指纹荧光可视化
检测可卡因的表面分子印迹纳米探针的
制备方法:中国,CN201910222469.2
[P].2019-06-11.
[8]黄运龙,汪竹青,汪德进.基于贵
金属纳米粒子比色检测法在食品检测中
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8,45(9):114-115.
[9] Ivanova-Mitseva PK, Guerrier
A, Piletska EV, et al. Cub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Nanoparticles with
a Fluorescent Core[J].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2(51):5196-519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
大专项(2016年度);内蒙古自治区
科技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2017年
度);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引导奖
励资金项目(2018年度)。

作者简介:张彦斌(1983—),男,
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中级微生
物检验师。

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

通信作者:张宏博(1986—),
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博士,工程师。

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

Sep. 2019 CHINA FOOD SAFETY 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