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家供暖PPP中外合作项目纪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首家供暖PPP中外合作项目纪实
2014-12-31 王劲松PPP知乎中国财经网
记者到黑龙江佳木斯采访时,正值小雪节气,室外气温零下14度,松花江已经变成了冰河,河面上缓缓流淌着大面积的浮冰。
在室外呆上几分钟,就能感觉到刺骨的寒冷。
然而,当记者来到市民常伟忠家中,屋里竟如初春一般温暖。
家住金都花园小区的他对记者说:“以前这儿的居民都被冻跑过,自从集中供暖后,大伙再也不为过冬愁了。
”
据了解,每年12月—次年2月,佳木斯平均气温在零下18摄氏度以下,供热季是从头年10月15日到次年4月15日,共计183天。
得益于亚洲开发银行支持达尔凯(佳木斯)城市供热有限公司在该市实施的PPP模式供暖项目,佳木斯的很多市民得以像常伟忠一样高高兴兴过暖冬。
PPP模式供暖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但为当地带来了平稳优质的供暖服务,还让佳木斯市政府卸掉了每年补贴2000万元的财政包袱,经营企业也从中赚到了利润。
PPP让公共服务更有效率
在许多国家,像供热这些由政府主导的公共服务领域多是赔钱经营的,佳木斯曾经也是这样。
2007年之前,佳木斯的供暖企业是一家经营了23年的国企——佳木斯市热力公司。
虽然当时供热的面积只有560万平方米,但由于采用的是相对落后的直供方式,市热力公司仍满足不了供热需求,其集中供热只占
全市30%,其余的居民和非居民采取小锅炉房和自家小炉灶的方式供热,以致城区造成小锅炉房林立,不仅取暖成本高,还严重污染环境。
虽然市政府每年在该项的财政补贴达2000万元,但市热力公司仍然债台高筑,经营困难,靠市政府财政借款生存,欠电厂热费,欠员工工资,企业濒临破产边缘。
“一到年底,我整天都泡在财政局,等着政府补贴下来,维持运转。
”时任市热力公司财务经理、目前项目的经营方达尔凯供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鹏对此记忆犹新,“那时都是寅吃卯粮,设备供应商整天追着要债,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几年下来,欠债1个多亿。
”
和达尔凯合作是佳木斯市政府解决供暖这一民生难题的一个重要机遇。
市政府供热办副主任廉景忠介绍,经多次谈判,2007年,佳木斯市政府与达尔凯供热公司签署了为期25年的城市供暖特许经营协议,双方采用PPP模式,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第一个在城市供热领域实施的PPP中外企业合作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于2008年获得亚洲开发银行2亿美元贷款。
木村寿香是亚洲开发银行私营部门业务局基础设施融资东亚区主任,专门负责此项目。
她告诉记者,在供热领域,达尔凯(佳木斯)项目是在PPP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该项目经验值得借鉴。
杜鹏介绍,经过改制,供热公司的用工人数由原来的1000多人缩减到现在的590人,而供热面积由原来的560万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138万平方米,增长率103%。
同时,供热技术也获得改进,由直供改为间接供热系统,实现换热站控制无人值守,实现智能化热网运行。
“技术专业、管理先进、人员减少、供热面积成倍增长,多项因素让企业扭亏为盈,自然也就甩掉了2000万元的亏损包袱。
”杜鹏说,项目运营7年来,从开始的亏损到现在已经连续3年盈利,今年将继续盈利,弥补以前年度全部成本后尚有盈余。
多方受益的“魔方盒”
PPP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一个濒临死亡的企业起死回生?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
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
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营部门,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
佳木斯供暖项目正是政府特许经营、专业公司运作、银行参与融资的一个经营模式,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解决了当地民生难题,也减轻了财政资金压力。
达尔凯(佳木斯)公司就是政府选中的专业公司。
在供热系统的产业链中,热源、热量分配和输送机客户采暖系统这三个关键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供热效果的不尽人意。
达尔凯(佳木斯)公司做到是热量配送末端,其主要投资是在换热站的建设。
达尔凯供热公司首先投资7000万元进行供热系统的初步改造,拆除了原来许多居民区因供热不足自建的小锅炉,改建新建换热站106余处,并于当年10月如期全面开栓供热。
截至2013年底,达尔凯供热工程投资新建换热站290座,315套换热机组,扩建主干管网77公里,同时购置供
热设备。
杜鹏介绍说:“直供改为间供后,由于热媒参数提高,使主管网输送能力随之增大,原热源能力不变,可扩展更多热负荷。
这一改变既解决了管网水质问题,同时缩短了用户与电厂首站间的供热半径,极大地改善了热力失调问题,同时提高了供热的安全系数。
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实时调整不同室外温度下所对应的供回水温度,使用户室内温度保持恒定,既提高了供热品质又达到节能目的。
”
在问到供热价格问题时,杜鹏说,国家发改委与建设部2007年联合出台的《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城市配热相关价格分三类:产热价格,配热价格,和给最终用户的供热售价,每一类均由成本和合理的利润幅度(利润—成本比率)构成。
达尔凯的售热价格是佳木斯市物价局2008年制定的,居民为27.8元/平方米,非居民为34元/平方米,至今未变。
佳木斯中恒热电有限公司生产副总经理王志对记者说,由于该公司享有财政补贴,多年来他们一直保持供热价格不变。
“上游企业的供热价格不变,所以我们的供暖价格也不变。
”杜鹏说。
木村寿香介绍,基于现有给用户的供热价格,他们正面临或将要面临亏损,如果产生热力的能源价格上涨,热力服务公司可以向物价局提交收费标准调整方案。
如果取暖费涉及居民用户,则要求召开听证会。
另外,达尔凯还在热费收取方式上进行了革新。
他们摒弃之前挨家挨户征收的做法,而是在城区设立了3个服务大厅和24个收费窗口,60名客户专员,同时开通了工行等5家银行的代收热费服务,方便了客户交费。
暖屋更暖心
常伟忠的高兴写在了脸上。
“以前供暖是早晚各一个小时,温度极不稳定,在屋里必须穿棉袄。
自己小区烧的小锅炉噪音特大,呼啦呼啦响。
阳台上可脏了,那个黑呀!”常伟忠用手比划着。
在他家的墙上,挂着一个温度计,显示是22度。
“现在温度基本24小时都一样,而且取暖费不变。
在屋里再也不用穿棉袄了。
”
取暖条件的改善让八方受益。
经营小旅馆的裴艳琴激动地告诉记者,有了集中供暖,生意好多了,他们也不用半夜再起来烧煤了。
挚爱养老事业的王春艳对供暖更是重视,她说:“我们这里的老人多,天冷容易诱发脑血管病,防寒保暖特别重要。
”
佳木斯医学院口腔医院医生李德超告诉记者:“原来我们都穿着棉袄做手术,手会哆嗦。
现在做手术精准度高了。
”
更重要的是,在给居民带来温暖的同时,该项目通过整合原有分散小锅炉房,以及技术改造,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0月,达尔凯(佳木斯)公司减少5179.5吨氮氧化物减排,减少1.04万吨二氧化硫减排,减少2.72万吨二氧化碳,节约标煤10.6万吨。
为此,这座城市于2009年还荣获国际能源总署颁发的“气候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