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导学案(第3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导学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教导
学案(第3课时)
课程概述
本节课主要学习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了解溶解度的定义,掌握溶解度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以及学习如何在实验中测定溶解度。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2.掌握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3.理解溶解度与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
4.学习如何在实验中测定溶解度。
学习内容
1. 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单位质量的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最大量的溶质。
溶解度的计量单位通常有克/升、摩尔/升等。
2.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对溶解度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氢气在液态氨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3. 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关系
溶解度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溶质与溶剂的相似性越大,其溶解度就越大。
如在水中,无机化合物的溶解度通常比有机化合物的溶解度大。
4. 实验方法测定溶解度
实验中常用的测定溶解度的方法有饱和溶解度法和过饱和溶解度法。
饱和溶解度法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溶质至溶液中,直到加入的溶质不再溶解,此时称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解度法是指通过调整温度和溶质添加量使得溶液超过饱和状况,从而测定其溶解度。
拓展学习
如果你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感兴趣,你可以进一步了解以下内容:
1.溶质的粒子大小对溶解度的影响;
2.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
3.溶解度曲线和饱和溶液的特征。
总结
本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溶解度及其与温度、溶质种类和溶剂种类的关系,以及如何测定溶解度的实验方法。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溶解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