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审美特征
王园
大连市工人文化宫
摘要: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

本文从多元文化的交融性、日常生活的审美性两个方面阐释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出当代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繁荣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键词:城市文化广场文艺活动审美特征广场和街道,公园,是任何城市不可缺少的外部空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群众追求精神生活的质量和要求越来越高。

近年来,广场文化已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热点和焦点。

众多的广场文艺活动,也因自身所处的城市和环境摆脱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境遇,彰显出独特的审美表征。

一、多元文化的交融性
广场文艺活动的发展是多元文化的互动整合、相互交融的结果,是同化和吸收不同层次、不同时代、不同区域文化产品的产物,这其中既包括民俗文化和官方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突破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不能被复制的广场文化。

(一)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联姻
经济的全球化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外来文化以其不可抵挡之势向地域文化汹涌地袭卷而来。

“任何外来文化,只有与当地文化融合,才能落地生根,否则便像阵风骤雨一般,飘然而去,踪迹不留。

文化在交流传播过程中,不是一个个被同
化掉,而是一个个被饱满地充实起来。

”①
“无论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最终都只能导致停滞与落后。

”②
由于广场文化具有地域和外来的双重特性,所以,广场文艺活动也颇具多样性和多元化。

一部分是原始民族文化配上新的表现形式,如在大连星海公园,以东北秧歌为素材改编的集体扇舞操,既融入二人转等民族音乐元素和表演形式,又简单易学将民族艺术普及给广大群众;另一部分是在原始的文艺形式下融合了外来文化内容,如湘江岸边广场的花鼓戏演出,既原汁原味的展现花鼓戏唱段,也迎合大众需求,添入通俗歌曲的演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这些崭新表演形式,让大众可以随时参与进来,让广场文艺活动在基本的动作范式下不断发展、创新。

(二)城市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对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政治,经济甚至文化以前所未有深度和广度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贯通。

今天,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城市发展也面临着自身文化与国际文化的融合问题的过程。

“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广场为城市文化与国际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大连星海广场是城市标志性广场,广场周围独具特色的街灯、长椅、绿化等无处不包涵着滨城大连独有的城市文化,大连国际服装节以星海广场为舞台,引进国际一流艺术家和文艺团体为市民演出,国际艺术家的表演与世界名模的服装秀将国际时尚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形式带入大连这座城市,这座城市也将滨城人们人丰富而充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展现在世界人们眼中。

使国际与国内的艺术在此交流碰撞,使城市的广场文化中呈现出独有的艺术魅力。

这种城市与国际的对话,使城市广场更富文化品味。

(三)民间文化与官方文化的融合
中国文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流行文化的“三分法”,即
官方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并一直沿用自今。

作为一种
时尚文化现象,广场文化活动也无法脱离这三个文化的渗入。

广场是一个重要的官方文化辐射空间。

大众的观念能直接营造空间氛围,而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又反过来巩固大众的观念。

因此,政府将利用这一平台,向民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心理靠拢,通过举办各种主题的节日或重大日子的庆典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正是这种官方和民间的融合,使得一个蓬勃发展的文化活动广场趋势逐步形成。

二、日常生活的审美性当今时代,伴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多样性、流行性,商业性,使得审美活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一步步走出纯文学艺术的范畴走进大众日常生活中。

审美活动从厅,博物馆,美术馆等高雅机构转移到日常的生活空间百货公司,公园,街道,广场等。

(一)大众文化带来了城市广场文艺活动的狂欢进入新世纪以来,工业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大众文化的自由、充分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审美逐渐去除神秘的面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广场成了聚光灯下的扩展阶段,广场文化活动成为自我表达,自我展示一个更广泛和更宽阔的公共平台。

政府组织举办的广场文艺活动以外,由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自发组织的民间广场文艺活动也开始登堂入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广场,参与到各类活动中。

不管是广场健身舞的火爆,或交谊舞,扇子舞,太极拳的普及,都表现出了广场群众文化狂欢节民俗场景。

都显示出广场上民间大众文化的狂欢景象。

狂欢化正是城市广场文化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活动形式的开放性。

广场活动主要以各类文化艺术形式为主,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作为休闲娱乐的开放的公共空间,城市广场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不仅仅广泛接纳和融合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还欢迎每一位渴望展示自我、满足自我、提高自我的群众积极地参与其中。

因广场文艺活动不受如演奏厅、大剧院等室内演出场地对于表演规模、类型、风格、设备、舞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露天的广场上,没有严格的演员和观众的界限,没有专业技术的门槛,没有表演的固定时间,没有特定的表演形式。

每一位参与者都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创新与挖掘不同的表演方式。

(三)活动氛围的欢乐性。

扇子舞、秧歌、交谊舞等舞蹈均以集体参与的表演形式呈现,是市民们自娱自乐的舞蹈。

在时刚时柔,时张时弛,时密时疏,时顿时挫的舞蹈动作中,在个人情感与舞蹈动作的交织融合中,把个人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广场上无处不跳动着的欢乐因子不仅能消除精神上的疲劳压抑,使情感通过愉快的方式得到宣泄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而且它还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激发和鼓舞人们自觉追求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的人格和成功的人生。

注释:
①冯骥才.思想独行者「M].石家庄:华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②杨艳.试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与开放性「J}.理论与当代,2004(9):42-440
作者简介:王园,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职大连市工人文化宫,馆员,兼任大连市职工文联音乐舞蹈协会副秘书长。

艺术论丛
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