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

合集下载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认识和理解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一段悲壮而感人的爱情故事。

在我看来,《长恨歌》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的悲剧”。

整首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首先,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爱情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执着。

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种爱情在诗中表现得十分动人,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其次,白居易也通过对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描写,揭示了爱情的脆弱和无助。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受到了政治斗争和社会变迁的影响,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这种描写让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爱情在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无奈和脆弱。

总之,《长恨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剧”,通过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执着和无奈,以及在政治斗争和
社会变迁中的脆弱和无助。

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本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

浅析论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共120句,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唐朝盛世的辉煌和衰落。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权力和命运。

爱情是《长恨歌》的核心主题。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整个诗歌的灵魂。

他们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最终却因为权力和政治斗争而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中描写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以及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忠诚和依赖。

他们的爱情是真挚而动人的,但最终却被政治阴谋所摧毁。

这种爱情的悲剧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权力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作为唐朝的皇帝,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的爱情故事也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

他为了得到杨贵妃的爱,不惜废黜皇后和太子,甚至发动了安史之乱。

这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诗歌中的“宫闱深锁”、“翠华摇曳”等描写,表现了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争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最后,命运也是《长恨歌》的重要主题之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收场。

他们的爱情被政治阴谋所摧毁,杨贵妃被迫自杀,唐玄宗也被迫退位。

这种命运的无奈和悲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无情和残酷。

诗歌中的“人生如梦”、“世事如棋”等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爱情、权力和命运是《长恨歌》的主要主题。

这首诗歌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歌不仅是文学经典,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爱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

《长恨歌》三主题之我见《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著的一首长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被广泛传诵和赞美。

本文将从三个主题角度探讨《长恨歌》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长恨歌》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抱怨和无奈。

整首诗以杨贵妃对自己不幸命运的牢骚作为开篇,倾诉了她在宫中生活的无奈,正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才华,才成为了一代佳人,但也注定了她不幸而短暂的人生。

从杨贵妃的眼中看世界,她深切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无情,对此心生愤恨,并以此将自己对命运的不满表达出来。

通过杨贵妃的情感表达,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人生不能如愿所致的悲哀和失落。

其次,《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诗中描绘了宫廷纷争、权力斗争和荒淫狂欢的场景,以及皇帝的荒唐行径。

杨贵妃被捧为佳人,既是由于她的美貌和才华,也是因为她能够满足皇帝贪图享乐的欲望。

然而,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整个唐朝社会的颓废和没落。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坠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社会腐化和道德沦丧的不满。

最后,《长恨歌》融入了对爱情的歌颂和追求。

白居易通过杨贵妃对皇帝的深情表白,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无私付出和追求。

《长恨歌》中的爱情是一种饱含深情和诚实的感情,而不是权谋和利益之间的交换。

尽管白居易描绘了杨贵妃的不幸命运和爱情的悲剧,但他依然对真挚的爱情抱有希望和向往。

通过描写杨贵妃对爱情的投入和追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传达出了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和祈愿。

总的来说,《长恨歌》通过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也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悲剧和悲伤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上的价值,更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和警示。

通过《长恨歌》,我们可以对唐代社会、人性和爱情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遭遇和抱怨,呈现了唐代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同时歌颂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评白居易《长恨歌》-多种文学批评方法

评白居易《长恨歌》-多种文学批评方法

5.精神分析批评 长达34年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11岁躲避战乱迁居符离,与小4岁的邻居湘灵相识,青梅竹马, 朝夕不离。 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两人情窦初开,开始了初恋。可惜好景不长, 父亲去世,白居易守孝三年不得谈婚论嫁,孝满后向母亲提出与湘灵 成婚,因门第原因遭到母亲拒绝。 27岁为了家庭生计和前程,不得不离开符离,一路上写了不少怀念湘 灵的诗。 29岁进士及第,衣锦还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成婚,遭拒后痛苦 离去。 33岁,白居易在长安做校书郎,举家迁居,再次苦求母亲,再次遭拒。 母亲阻碍两人见面。二人婚姻无望,爱情却没有结束,白居易以不成 亲来惩罚母亲的错误。 37岁,白居易在母亲以死相逼下娶了同僚之妹,但婚后一直写诗怀念。 44岁被贬,途中偶遇颠沛流离的湘灵,40岁未婚。白居易与湘灵抱头 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诗中用到“恨”字。 53岁,白居易任满回途,回到符离村舍,物是人非,湘灵不知去向。 这段长达34年的爱情悲剧终于画上句号。
2013.6.7
1.形式主义批评
本诗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既有叙事,也有写景、抒 情,三者有机结合。诗人在写出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 一句统领的诗句后始而写唐玄宗求色和杨贵妃得宠的经过, 继而叙述安史之乱、玄宗出逃、马嵬缢妃的事件,再而描 述唐玄宗晚年的凄清孤寂的生活和思念杨贵妃的情景。最 后以浪漫主义手法,让杨贵妃出现于仙山,表现李杨至死 不渝的爱情,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结束全诗,照应诗题,点名题旨。 全诗以“长恨”为主线,前写因,后写果,情节曲折 离奇,人物形象完整鲜明,生动具体,语言流畅匀称,优 美和谐,描写绘声绘色,细致入微,使现实主义与浪漫主 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名篇佳作。


6.新历史主义批评
新历史主义特别关注文本叙述中所存在的“裂缝”,把它和历史遗留 下来的器皿、建筑、装饰物、插曲、奇闻、轶事、口号、标语、偶然事件、 日记等文本进行布置而组成文本间的“互文”,从而在细读中让“断裂” 的意义得以呈现。 “用大量的轶事和偶然事件”冒犯“历史”,冒犯“文学史”。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局部批判的意味比拟明显,后半局部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荣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缺乏。

渔阳鼙煽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其主题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蕴,本文主要分析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

长恨歌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花开日一作:花开夜;南内一作:南苑)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的意象解读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长恨歌》是一首爱情诗歌,以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为主要人物,以文化、政治和情感的角度反映了唐朝的繁荣和衰落。

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下面,我们将从意象角度对《长恨歌》的深层含义进行解读。

一、妆饰意象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将靓丽的妆饰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象,以表现出杨贵妃的美丽和女性魅力。

例如,他在诗中描写杨贵妃“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将她头上的发饰和耳坠比作云和花朵,将她的妆容和鞋子比作芙蓉和金履,强调她的妆饰和服饰之美。

这种妆饰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诗中的其他地方,如“珠帘暖度春宵,翠屏凉含秋月”和“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牛渚怀旧”等。

通过这些描述,白居易将妆饰与杨贵妃的身份、美貌和情感联系起来,突出了她的女性魅力和婀娜多姿的形象。

同时,他也在其中传达了一种社会观念,即妇女在古代中国常常用自己的妆饰来展示自己的美丽和身份地位。

二、动物意象动物意象是《长恨歌》中常出现的另一种意象。

在这首诗中,白居易多次使用了一些动物,如鹦鹉、凤凰、孔雀和鸾鸟等来表现杨贵妃的美丽和女性魅力。

例如,“鸳鸯瓦冷霜华重”和“二十莲桥细雨中,我们是一线牵”的描写中,就包含了对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的描述,而孔雀和凤凰等动物的描写则强调了杨贵妃的高贵和美丽。

通过这些动物意象的使用,白居易不仅突出了杨贵妃的女性魅力,而且还对唐朝文化和美学进行了探讨。

这些动物在古代文化中常常被用作象征,她们的形象和特点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然、美、爱情和精神的认识。

三、景物意象在《长恨歌》中,景物意象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白居易通过描写一些自然景物来强化诗歌的整体效果。

例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地。

通过这些景物意象的使用,白居易不仅突出了唐朝的环境和时空背景,而且还突出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爱情的种种困难和美好时刻。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主要观点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关于《长恨歌》的主要观点,历来有多种解释,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观点:
1.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歌颂了李杨之间真挚缠绵的爱情,诗人通过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赞美。

2. 讽喻说:认为诗中通过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故事,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导致国家衰败的教训,是对后世君主的警示。

3.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既有讽喻的成分,也有对爱情的歌颂。

诗的前半部分可能更多地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和误国,而后半部分则转向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和歌颂。

4. 感伤说:认为诗人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叙述,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深刻同情。

5. 无主题或泛主题说:认为《长恨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或者说诗中包含了多种主题,诗人通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叙述,展现了多种情感和思考。

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长恨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解读。

在欣赏和研究这首诗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历史背景,来探索和体会诗中的深层含义。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长恨歌》主题探析

《长恨歌》主题探析

□翟礼文摘要:《长恨歌》语言精美、故事生动,但其主题一直存在多种说法。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主题多角度的探析,发现白居易固然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悲悼,但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讽喻。

本诗批判唐玄宗重色轻国,最终误国害己。

关键词:白居易;长恨歌;李杨爱情;讽喻关于《长恨歌》的主题,由于诗人在诗中并未明 确指出,因而历来众说纷纭,有着以下多种见解。

然 纵观各家之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 种,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其荒 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即讽喻说;第二种,通过对 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专一的爱 情,即爱情说;第三种,通过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即所谓双重主题说。

我 认为,诗作固然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悲悼,但最终 的目的还是为了讽喻。

所谓《长恨歌》,即是歌“长恨”,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呢?诗中的一个命题 就回答了这两问:重色就得倾国,倾国就得有遗恨。

诗人正是通过李杨爱情的悲剧,批判了封建统治集 团因荒淫腐朽而祸国害己,遗有长恨,旨在警戒帝王 以此为戒,恪守君道,以避祸乱,不可妄思妄动。

对《长恨歌》的讽喻主题,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 行分析%首先,从白居易的创作意图来看。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那年春 天,白居易为了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策试,与他的朋友元稹共同研究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把他们的政治主张写成了《策林》七十五篇。

认为 “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林》二十一)。

后来,他 虽然考中,但因出言太直,未得重用,仅被任命为长 安西南的周至尉。

在这里,他结识了好友王质夫,在 他们同游马嵬坡附近的游仙寺时,谈及早已在民间 流传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

这个内容恰好能够 批判“君之奢欲”,可以使统治者“酌人之方,解己之 过”。

于是在王质夫的鼓励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著 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

关于此事,可见陈鸿《长恨 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于 周至,鸿与琅琊王质夫家于是邑。

长恨歌解读

长恨歌解读

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篇叙事诗,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以及杨贵妃生死离别的悲情故事。

本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立意深远,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对于爱情的摧毁。

唐玄宗由于过度沉迷于杨贵妃的美色,导致国家失去了重视社会民生的经营和治理,造成了国家的衰落,同时也给自己和杨贵妃带来了悲惨的结局。

《长恨歌》描绘了一个充满美丽、诱惑和危险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仁爱、理智和人性美德,但却因欲望、腐败和悲剧而延续着。

通过诗歌描写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气和人性弱点,也反映了对于爱情和悲剧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此外,《长恨歌》也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表达。

白居易以唐玄宗口吻讲述了他与杨贵妃的恩爱之情,深情挥洒着自己的爱恋和眷恋之情。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他又以哀痛之心,深情地描写了杨贵妃的离去和自己的孤独凄苦之境。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长恨歌》融入了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体现了一个个纯真而又深沉的人性情感。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俱佳的诗歌,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透露出了爱情、美和悲剧等基本的人类情感,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生哲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

此外,作为一首哀悼之作,白居易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于杨贵妃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在诗中,他通过描述杨贵妃的美丽和高贵,以及她在逝去后产生的一系列感人之情,将她视为中国历史上最美丽的女性之一,对她的死亡进行了强烈的哀悼和表达。

除此之外,《长恨歌》还透露了对于女性、爱情、家庭和身世的思考。

白居易通过诗歌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和才华,显示了女性的力量和价值。

同时,他也表现了杨贵妃作为一位妻子、母亲和女儿的角色,以及对于爱情和家庭忠诚坚定的信仰。

综合来看,《长恨歌》既具有历史、文学、人文和美学的价值,又开阔了人们对于爱情、女性、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它以其深厚的思想渗透和强大的文化内涵,永远被刻印在中国文学的经典之林中,同时也是全球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诗歌中蕴含的一系列主题思想,其中包括权力欲望、爱情的痛苦与追求、生命的无常以及人性的悲哀等。

首先,权力欲望是《长恨歌》主题思想之一。

唐明皇作为统治者,他对权力的渴望超越了对爱情的忠诚。

他用权谋手段剥夺杨贵妃的尊严和自由,为了满足自身的野心,甚至不惜牺牲了杨贵妃的生命。

在诗中,唐明皇忘记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将权力看作是唯一的追求。

这种权力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其次,爱情的痛苦与追求也是《长恨歌》中的重要主题思想之一。

杨贵妃为了获得唐明皇的宠爱,不惜抛弃了对自己有好感的宋玉。

她为了满足唐明皇的欲望,时刻保持着美丽与妩媚的状态。

但尽管她付出了一切,最终却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并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诗歌通过描绘杨贵妃对爱情的痴迷、追求以及最终的失望与绝望,揭示了爱情并非唯美浪漫的一面,而是充满痛苦和无助的。

同时,生命的无常也是《长恨歌》中的一大主题思想。

诗中反复强调一切皆为转瞬即逝的,包括美好的爱情与生命本身。

诗中的情节表达出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人们往往在追求欲望的同时,将生命无视于不顾,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唐明皇和杨贵妃都以对自身欲望的追求为理由,忽略了生命的短暂,最终导致了双方的悲剧结局。

诗歌通过这种生命之脆弱的描绘,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及时把握幸福。

最后,《长恨歌》也通过描述人性的悲哀来传达主题思想。

在诗中,唐明皇因权力的冲动而无法抵挡对杨贵妃的吸引力,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杨贵妃也在对唐明皇的痴迷中忽略了自己的尊严与自由,最终沦为了一名悲惨的女性。

诗歌通过这种对人性的揭示,表达了人们在追逐欲望时所展现出来的无奈和悲哀。

综上所述,《长恨歌》通过描述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一系列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文章解析《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解析。

一、创作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疆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期。

白居易在官场中享有盛誉,他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之间有着一段曲折动人的感情故事。

《长恨歌》正是基于这段感情故事而创作而成,寄托了诗人对杨玉环以及自身命运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二、主题思想1. 爱情的苦短、人生的无常《长恨歌》以表现主人公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诗中描绘了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过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的政治境遇越来越不利,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受到了挫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2. 社会风云变幻《长恨歌》在表达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不乏描绘社会风云的部分。

唐玄宗朝政出现诸多问题,朝臣纷争不断,外敌频繁进犯。

诗中通过唐玄宗的身份和他与杨玉环的风波,展现了一个世界变局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动荡时代。

三、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长恨歌》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能力。

诗中对杨玉环的描写极具细腻感性,表达了她的美貌与聪慧,展示了她对唐玄宗的专一深情。

2. 优美的诗歌语言《长恨歌》采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语言清丽流畅、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白居易娴熟运用诗歌之美,使该诗成为唐代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也为后世诗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启发。

3. 杂言与辞章结合的艺术特色《长恨歌》独特之处在于将世俗的杂言与经世致用的辞章相结合。

在诗中,白居易利用那些平凡的口语对话,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也能感受到他对社会变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白居易《长恨歌》作品这是写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为帝王却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两人虽相爱却只能留下长长的遗恨。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但这样一篇大家喜读熟诵的作品的主题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

古人的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另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张邦基《墨庄漫录》)。

而今人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又产生了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该诗既有对明皇的讽刺批判,又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歌颂。

到底是哪一种正确呢?我们通过对一些资料的研究,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是讽喻,讽前皇之“惑”以诫今皇之“不惑”。

要真正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首先必须对白居易有一定的了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生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

十一二岁时,因避战乱而迁居越中,后又往徐州、襄阳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人民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

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进士及第,三年后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元和元年(806),为应制举,他与元稹闭户累月,研讨其时社会政治的各种问题,撰成《策林》七十五篇,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主要问题,以及他们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法,比如“弘贞观之理也,则思闻房、杜之谠议,以致升平;嗣开元之政也,则思得姚、宋之嘉谋,而臻副寿。

”(《〈策林〉九:〈致和平复雍熙〉》)。

这说明了白居易有意成为执元和政治牛耳的人物。

另外在白居易的许多诗句中也有类似体现,如“所恨凌烟阁,不得画功名。

”(《题旧写真图》);“迢递麒麟阁,图功未有期,区区尺素上,焉用写真为?”(《赠写真者》)……这些诗句都表达了白居易想成为大政治家以一展平生抱负的愿望。

大致从青年时代开始一直到四十五岁贬官江州司马之际,白居易对封建君王抱着较大希望,有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屡次上书,指陈时政,倡言蠲租税、绝进奉、放宫女、抑宦官,在帝前面折廷诤。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

《长恨歌》的多重主题《长恨歌》的多重主题白居易在创作中服从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诗人的个性思想,即传统模式与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并存,这固然是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一生跨中晚唐,他的思想以贬官江州司马为界,经历了由积极入世到消极出世两个阶段,实践了他所信奉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模式。

白居易所谓“独善”的基本内涵是乐天知命、知足保和,并由此而与释、老相通,以随缘任运、委顺自然为应世态度。

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独善”与“兼济”并行不悖,“施之乃伊吕事业,蓄之则庄老道德”(《君子不器赋》),它们是一个完整人生观的两个侧面。

还在遭贬以前,他努力为云龙、为风鹏,并与元稹大力倡导新乐府运动。

也正是因为他年轻时候的胸怀大志,颇有挽唐室于既衰,拯生民于水火的政治气概,才使得他有足够的气魄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并以“不惑”来总结唐明皇后半生的政治得失,写就了《长恨歌》。

这样,在他心目中对唐明皇的一分为二,必然要在塑造形象中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轻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写成一个好皇帝的悲剧。

好皇帝有所惑,终于造成了自己和百姓的悲哀。

我们从作品中看到的唐明皇性格的塑造已排斥了理想化,乃是另一种理想化的结果。

排斥的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们头上加足光圈使其上升为半神的理想化。

而这排斥本身,就包含了城市居民的另一种理想在内,他们从现实生活中皇帝权威下降的土壤出发,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想象为和他们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简直同一般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并无差别!他们从另一角度把皇帝理想化了,理想化的皇帝应该和百姓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神!而白居易从民本思想出发,有条件、并且有所扬弃地接受了城市居民的这种对唐明皇的理想化,这样完成了对唐明皇形象的塑造。

诗人被贬江州以后,“独善”与“兼济”的地位才发生了转化,他的精神生活与仕宦生涯逐渐转轨,终于以“独善”消释了“兼济”,在精神自救的过程中,白居易逐渐从关注社会政治转向关注个体生命,对于自由人格的钟爱逐渐超越了对道德人格的执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恨歌》主题的多义性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白居易本人把这首长诗列入感伤诗。

他说写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内,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

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长恨歌》描写唐玄宗、杨玉环从相见欢爱到死别招魂的爱情悲剧。

其中以杨玉环之死为界限,前半部分写“长恨”的原因,后半部分写绵绵的“长恨”之情。

诗中对唐玄宗、杨玉环两人因生活荒淫而招致祸乱是有所讽刺的,但对杨玉环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眷恋则赋予很大的同情。

感人的正是后者。

全诗分为四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不重生男重生女”,写爱情悲剧的起因;从“骊宫高处入青云”到“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中马嵬事变的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从“黄埃散漫风萧索”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玄宗对杨玉环的思恋;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写方士招魂见到杨玉环,表现杨玉环对爱情的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长恨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性格细腻的刻画,唐、杨都有鲜明的个性,而个性又与命运相连。

另一特色是在叙事中写景状物,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

有触景伤情,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借景传情,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有融情入景,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等等。

作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构思精巧,结构严密,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描写详略得当,细节剪裁得体。

语言精练传神,有鲜明的形象性。

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写出杨玉环的千娇百媚;“梨花一枝春带雨”,生动地描绘仙境中杨玉环的美丽凄凉的情态;还借鉴发挥了乐府歌行的特点,这首诗的音节优美,语言流畅,非常适合诵读。

《长恨歌》对后世的小说戏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元曲中的《梧桐雨》,清代的《长生殿》,都曾取材与参照过《长恨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