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难点整理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99777014028915f814dc274.png)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 2 -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 2 - 第1课时硫和二氧化硫.............................................................................................. - 2 - 第2课时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6 -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11 - 微专题1常见漂白剂的归类分析............................................................................. - 13 -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 13 -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 13 - 第2课时氨和铵盐.................................................................................................... - 16 - 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 20 - 微专题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24 -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 25 - 微专题3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 - 29 - 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 30 - 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31 -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32 -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32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 32 - 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 - 36 -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 4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 - 40 -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 45 - 微专题4控制变量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0 - 微专题5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图像分析............................................................. - 51 -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53 - 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5 -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 - 57 -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57 - 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烷烃的结构............................................................ - 57 - 第2课时烷烃的性质................................................................................................ - 63 - 微专题6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取代物种类......................................................... - 66 -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69 - 第1课时乙烯............................................................................................................ - 69 - 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 72 - 微专题7烃燃烧的有关计算..................................................................................... - 77 - 第三节乙醇与乙酸............................................................................................................ - 79 - 第1课时乙醇............................................................................................................ - 79 - 第2课时乙酸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82 -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 88 - 第1课时糖类............................................................................................................ - 88 - 第2课时蛋白质油脂............................................................................................ - 93 - 微专题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 99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 - 100 - 实验活动9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 - 103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 107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第1课时 金属矿物与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 第2课时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 - 111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 - 11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 118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硫的化合物。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22af30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2.png)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知识点综合考点2024
以下是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综合考点:
1. 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置
换反应等)以及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2. 酸碱理论:了解酸碱的定义、酸碱指示剂、pH值的计算以及酸碱中和反应。
3.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氧
化还原反应(如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等)。
4.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以及元素周期
表中元素的分类和周期趋势。
5.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如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及其特点,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分子间力的影响。
6.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速率: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因素和速率方程式的推导。
7.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了解物质的组成方式(如纯物质、混合物等)及其与性质的关系,了解共振结构、构象异构和环状共轭体系等概念。
8. 化学能量与化学热力学:了解化学能量的转化与热力学定律,包括焓、焓变、内能
等概念的理解和计算。
这些是综合了2024年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考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197961e2bd960591c67744.png)
考前不言苦与累,易错知识必须背《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⑴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⑵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除了 8、9、10 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 族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质量数定义: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间的关系为: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核素表示方法:在化学上,我们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
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Z X 。
符号A Z X 表示1个 质子数 为Z , 质量数 为A 的原子,其中子数为 A -Z 。
4.同位素⑴ 质子数 相同而 中子数 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11H 、2 1H 、3 1H 互为同位素。
⑵同位素的特点:①各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②天然存在的各同位素原子,他们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保持不变5.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 置换出氢的 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 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例】已知金属A 可与冷水反应,金属B 和热水才能反应,金属C 和水不能反应,判断金属A 、B 、C 金属性强弱 A>B>C②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例】已知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Na、Mg、Al的金属性强弱Na>Mg>Al③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氧化性Al3+﹥Mg2+﹥Na+,则元素金属性顺序为Na>Mg>Al6.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判断,越容易与氢气反应或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286d5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7.png)
化学必修二知识点1. 化学平衡
- 动态平衡的概念
- 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2. 酸碱理论
- 酸碱的概念和分类
- 酸碱中和反应
- 酸碱盐的性质
- pH值的计算
3. 氧化还原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氧化还原反应的识别
-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4. 电化学
- 电池的原理和类型
- 电解池和电解质溶液
- 电极电势及其应用
5. 有机化学基础
-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烃的命名和性质
- 官能团的概念和反应
6. 高分子化合物
- 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 聚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 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7. 实验基础
-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 实验数据的处理
- 实验报告的撰写
以上是化学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概括,每个知识点下还包含了相关的理论、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等具体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化学非常重要。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重点归纳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3d9125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f.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重点归纳一、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分类(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化学反应的分类及特点。
(3)化学反应速率。
(4)平衡常数、化学平衡。
2.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类型。
(3)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4)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反应。
(5)电极势和电动势。
(6)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3.酸碱反应(1)酸碱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酸碱中的离子(3)pH和弱酸弱碱的离解常数。
(4)酸碱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5)盐的水解。
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物理状态的能量计算。
(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内能和焓。
(4)焓变的性质。
(5)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
(6)热化学方程式。
(7)化学反应热力学常数。
三、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平衡1.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速率反应式。
(4)反应速率常数。
(5)速率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6)活化能。
2.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2)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3)平衡常数和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4)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
(5)化学平衡的移动性及其原因。
四、酸碱化学1.氢离子指数(1)pH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更替式指示剂。
(3)电势指示剂。
2.弱酸弱碱的离解(1)弱酸弱碱的离解常数和酸碱强度。
(2)弱酸弱碱的pH值计算。
(3)生成式强度。
(4)钡盐法计算硫酸根离子含量。
(5)络合反应。
3.盐溶解度(1)盐的溶解度和饱和度。
(2)离解度、物质的溶解平衡。
(3)氢氧根的性质。
(4)水硬度。
五、化学实验1.常用实验器材(1)试管、比色皿、移液管、量筒等。
2.常用实验操作(1)分液、热水浴、滴定、水浴加热等。
3.常见实验现象(1)颜色变化、发声、燃烧等。
(2)化学反应条件,如温度、光、溶剂等。
六、化学中的势能1.纯物质的分子结构(1)氢键、分子运动;(2)分子、原子半径;(3)分子极性、分子量;2.固体和液体的物性(1)固体、液体密度、熔点;(2)各态物质热膨胀;(3)溶解度、溶解热;(4)三相界面、表面张力;3.流动和传递(1)流体动力;(2)物体运动、传热;(3)质量输运和能量输运。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9金属与人类文明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总结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9金属与人类文明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7cfd0fde2bd960590c677f1.png)
专题9金属与人类文明第一单元金属的冶炼方法.................................................................................................. - 1 - 第二单元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 4 - 第三单元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 8 -第一单元金属的冶炼方法基础知识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金属材料的优异性能有良好的可塑性,坚固耐用,具有导电、导热性能。
2.金属的存在形式(1)在自然界中,只有少量的金属元素以游离态形式存在于地壳中,如自然金和自然银。
通过熔铸的方法即可对金属进行加工和锻造。
(2)地壳中的大部分金属元素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的。
例如铁元素存在于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中,铝元素存在于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中。
微点拨:金属的存在形式与其活动性有关。
一般而言,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在自然界以各种各样的化合态存在;活动性较弱的金属,可能以游离态存在。
有的金属元素还能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存在。
二、金属的冶炼1.金属冶炼利用化学反应使金属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的过程称为金属冶炼。
工业上常用的金属冶炼方法有热分解法、高温还原法和电解法等。
2.常用金属冶炼方法(1)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冶炼方法的关系(2)冶炼方法的应用实例(3)铝热反应实验 实验原理 Al 作还原剂,金属氧化物作氧化剂,用铝将氧化物中的金属置换出来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1)镁条剧烈燃烧 (2)氧化铁粉末和铝粉发生剧烈的反应 (3)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出耀眼的白光 (4)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实验结论 在高温下,铝粉与Fe 2O 3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为:2Al +Fe 2O 3=====高温2Fe +Al 2O 3微点拨:(1)铝热反应的引燃剂为镁带,助燃剂为氯酸钾。
高中化学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5章 章末整合 重点突破
![高中化学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5章 章末整合 重点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8fbae312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5d.png)
章末整合重点突破1.硫及其化合物2.氮及其化合物3.无机非金属材料1.(2023·全国乙卷,11)一些化学试剂久置后易发生化学变化。
下列化学方程式可正确解释相应变化的是()6FeSO4+O2+2H2O===2Fe2(SO4)3+A 硫酸亚铁溶液出现棕黄色沉淀2Fe(OH)2↓B 硫化钠溶液出现浑浊颜色变深Na2S+2O2===Na2SO4C 溴水颜色逐渐褪去4Br2+4H2O===HBrO4+7HBrD 胆矾表面出现白色粉末CuSO4·5H2O===CuSO4+5H2O2.(2023·广东,4)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
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A.图1:喷泉实验B.图2:干燥NH3C.图3:收集NH3D.图4:制备NH33.(2022·重庆,5)工业上用N2和H2合成NH3,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消耗14 g N2生成NH3分子数为2N AB.消耗1 mol H2,生成N—H键数为2N AC.生成标准状况下22.4 L NH3,电子转移数为2N AD.氧化1 mol NH3生成NO,需O2分子数为2N A4.(2021·全国甲卷,9)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的方法可行的是()选项气体方法A 氨气加热氯化铵固体B 二氧化氮将铝片加到冷浓硝酸中C 硫化氢向硫化钠固体滴加浓硫酸D 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5.(2020·全国卷Ⅰ,9)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气体(杂质) 方法A SO2(H2S) 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 Cl2(HCl) 通过饱和的食盐水C N2(O2) 通过灼热的铜丝网D NO(NO2) 通过氢氧化钠溶液6.(2021·山东,8)工业上以SO2和纯碱为原料制备无水NaHSO3的主要流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吸收过程中有气体生成B.结晶后母液中含有NaHCO3C.气流干燥湿料时温度不宜过高D.中和后溶液中含Na2SO3和NaHCO3突破一S、N、Si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1.硫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完成下列序号表示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6bcf8f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e.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主要涵盖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电化学、化学体系变化等知识点。
这些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于日后深入学习化学以及应用化学知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重点介绍高中化学必修二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反应动力学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速率方程等内容。
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生成的量,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速率方程是描述反应速率和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确定反应的级数和速率常数。
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进行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二、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达到平衡状态的现象。
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学生需要了解平衡常数、平衡位置的影响因素、Le Chatelier原理等内容。
平衡常数反映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关系,而Le Chatelier原理指出,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体系会通过调整来保持平衡状态。
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平衡体系的特点以及平衡位置的移动规律。
三、酸碱平衡在学习酸碱平衡时,学生需要了解酸碱的定义、酸碱的强弱、酸碱的中和反应等内容。
酸碱的定义包括Bronsted-Lowry定义和Arrhenius定义,而酸碱的强弱通过离子解离度或质子转移能力来判断。
此外,了解酸碱的中和反应有助于学生掌握在酸碱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过程,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四、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荷转移现象的化学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电解和电池两个方面。
在学习电化学时,学生需要了解电解过程、Faraday定律、标准电极电势、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等内容。
电解和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或者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装置,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电化学反应的过程及相关现象。
五、化学体系变化在学习化学体系变化时,学生需要理解体系平衡时达到的平衡状态、影响平衡体系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条件来影响平衡位置。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乙醇(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乙醇(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b0eb793ed630b1c58eeb5a1.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乙醇【学习目标】1、理解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2、掌握乙醇的组成、分子结构与主要化学性质,了解它的主要用途;3、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
【要点梳理】【乙醇ID:403458&乙醇的组成与结构】要点一、乙醇的结构乙醇的分子结构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CH3CH3)中的氢原子被-OH取代的产物,也可以看成是水分子(H—OH)中的氢原子被乙基(—CH2CH3)取代后的产物。
其分子式为C2H6O,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CH3CH2OH或C2H5OH。
乙醇分子中含有-OH原子团,这个原子团叫羟基,它决定着乙醇的化学性质。
羟基与氢氧根的比较羟基(-OH)氢氧根(OH-)电子式电荷数不显电性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存在形式不能独立存在能独立存在于溶液和离子化合物中稳定性相同点不稳定稳定组成元素相同要点二、烃的衍生物和官能团的概念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说,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
从组成上看:烃的衍生物除含碳、氢元素外,还含有氧、卤素、氮、硫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
如初中化学里学过的甲醇(CH3OH)、乙醇(CH3CH2OH)及前面学过的一氯甲烷(CH3Cl)、硝基苯(C6H5NO2)、溴苯(C6H5Br)等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2、官能团在烃的衍生物中,其中取代氢原子的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使烃的衍生物具有不同于相应烃的特殊性质,这种决定有机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如卤素(-X)、羟基(-OH)、硝基(-NO2)等都是官能团,再如决定烯烃性质的“C=C”,所以“C=C”是烯烃的官能团。
要点三、乙醇的性质1、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是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易挥发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为78.5℃,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是良好的有机溶剂。
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b99916b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e.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笔记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涵盖了大量的化学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下面是一份简单的笔记整理。
一、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
首先,学生们需要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和规律,有助于理解各种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
同时,要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包括离子键、共价键等,了解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化合物性质和制备
接下来,学生们需要掌握各种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例如,了解氢化物、氧化物、酸、碱等化合物的性质和制备过程,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
三、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需要掌握正确书写方法。
了解各种反应的条件和符号标志,能够正确识别和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同时,要学会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物质鉴别和推断。
四、拓展阅读和学习建议
除了课堂学习,学生们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实验等方式拓展自己的化学学习。
建议学生们多做笔记,记录自己的疑问和心得体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寻求答案。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必修二的学习需要我们全面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和应用。
希望我的这些建议
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化学必修二的知识点,取得更好的成绩。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总结
![新教材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 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314314bb4cf7ec4afed0d6.png)
专题6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1)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1)第2课时 化学反应的限度 (5)微专题1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图像题分析 (9)第二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 (10)第三单元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16)第1课时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6)第2课时 化学电源 (20)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第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基础知识一、化学反应速率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过程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者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均取正值)来表示。
(3)计算:表达式为v =Δc Δt 或v =Δn V ·Δt。
式中:Δc 为浓度的变化量,一般以mol·L -1为单位;Δt 为时间,一般以s 或min 为单位。
(4)常用单位:mol·L -1·s -1或mol·L -1·min -1。
2.规律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其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如对于反应:m A(g)+n B(g)p C(g)+q D(g),v (A)∶v (B)∶v (C)∶v (D)=m ∶n ∶p ∶q 。
微点拨:(1)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涉及反应物、生成物等多种物质,因而定量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是用哪一种反应物或哪一种生成物来表示。
(2)无论是用某一反应物表示还是用某一生成物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都取正值,而且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不是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3)在一定温度下,对于固体和纯液体物质来说,其单位体积里的物质的量不会改变,即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故一般不用固体或纯液体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
在体积为100 mL 的溶液中,发生下列反应:16H ++2MnO -4+10Br -===2Mn 2++5Br 2+8H 2O 。
高中化学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6章 章末整合 重点突破
![高中化学必修二 学习笔记 第6章 章末整合 重点突破](https://img.taocdn.com/s3/m/4df3517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b2.png)
起始量/molab00
变化量/molmxnxpxqx
平衡量/mola-mxb-nxpxqx
注意(1)a、b也可指浓度或气体的体积、压强等。
(2)明确三个量的关系
①同一反应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②同一生成物: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
③各变化量之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D.电池总反应:Zn+4OH-+MnO2+4H+===Zn(OH) +Mn2++2H2O
4.(2022·浙江1月选考,19)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发生反应A(s)+2B(g)3X(g),c(B)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曲线甲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a、c两点坐标可求得从a到c时间间隔内该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
(2)目前正在研发的一种肼燃料电池的结构如图甲所示,________(填“a”或“b”)电极为电池的负极,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1L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1molN2H4,在303K、Pt催化下发生反应:N2H4(l)N2(g)+2H2(g),测得容器中 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0~4min氮气的平均速率v(N2)=____________。
C.②④⑤D.①④⑤
突破四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的相关计算
1.列出一个模型——“三段式”思维模型
解答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题时,一般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列出起始量、变化量及平衡量,再根据题设其他条件和定律列方程求解。如mA(g)+nB(g)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分别为amol、bmol,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mxmol。
1.在一定温度下,向2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CO2、3molH2,发生反应:CO2(g)+3H2(g)CH3OH(g)+H2O(g)。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高中化学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3篇
![高中化学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7f0e9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8.png)
高中化学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3篇高中化学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1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一)单质与氧气的反应: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O2加热2CuO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3O2点燃2Al2O3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O2点燃SO2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点燃CO2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点燃2CO(二)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点燃2CO211.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12.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3O2点燃2CO2+3H2O 二.几个分解反应:13.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通电2H2↑+O2↑14.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加热2CuO+H2O+CO2↑15.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MnO22KCl+3O2↑16.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MnO2+O2↑17.碳酸不稳定而分H2CO3===H2O+CO2↑18.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三.几个氧化还原反应:19.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加热Cu+H2O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21.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22.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Fe3O4高温3Fe+2CO2↑2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加热Cu+CO224.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Fe2O3高温2Fe+3CO225.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Fe3O4高温3Fe+4CO2四.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一)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26.锌和稀硫酸Zn+H2SO4=ZnSO4+H2↑27.铁和稀硫酸Fe+H2SO4=FeSO4+H2↑28.镁和稀硫酸Mg+H2SO4=MgSO4+H2↑29.铝和稀硫酸2Al+3H2SO4=Al2(SO4)3+3H2↑30.锌和稀盐酸Zn+2HCl===ZnCl2+H2↑31.铁和稀盐酸Fe+2HCl===FeCl2+H2↑32.镁和稀盐酸Mg+2HCl===MgCl2+H2↑33.铝和稀盐酸2Al+6HCl==2AlCl3+3H2↑(二)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36.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Hg(NO3)2===Cu(NO3)2+Hg(三)碱性氧化物+酸盐+水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四)酸性氧化物+碱盐+水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CO2====Na2CO3+H2O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SO2====Na2SO3+H2O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SO3====Na2SO4+H2O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CO2====CaCO3↓+H2O47.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SO2====CaSO3↓+H2O(五)酸+碱盐+水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49.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5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52.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57.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SO4)3+6H2O58.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六)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七)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 H+FeCl3====Fe(OH)3↓+3NaCl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MgCl2====Mg(OH)2↓+2NaCl68.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CuCl2====Cu(OH)2↓+2NaCl69.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八)盐+盐两种新盐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AgNO3====AgCl↓+NaNO3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BaCl2====B aSO4↓+2NaCl 五.其它反应:72.二氧化碳溶解于水:CO2+H2O===H2CO373.生石灰溶于水:CaO+H2O===Ca(OH)274.氧化钠溶于水:Na2O+H2O====2NaOH7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H2SO476.硫酸铜晶体受热分CuSO4?5H2O加热CuSO4+5H2O 77.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O4+5H2O====CuSO4?5H2O高中化学必修2重点知识点归纳2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db5a0bd3968011ca2009111.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1——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2,氢化物越稳定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6——周期与主族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所以, 总的说来(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乙烯(提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乙烯(提高)](https://img.taocdn.com/s3/m/9d8b5e2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c1.png)
⼈教版⾼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_⼄烯(提⾼)H 两个未成对电⼦C C 精品⽂档⽤⼼整理⼈教版⾼中化学必修⼆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烯【学习⽬标】1、以⼄烯为例,加深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结构—性质—⽤途的关系;2、了解⼄烯的分⼦结构,熟悉其主要性质和重要⽤途;3、初步掌握加成反应的概念。
【要点梳理】【⼄烯 ID :402314&⼄烯的分⼦组成及其结构】要点⼀、⼄烯的组成和结构1、⼄烯的组成⼄烯的分⼦式为 C 2H 4。
⽐较 C 2H 4 与 C 2H 6(⼄烷)可知,⼄烯分⼦⽐碳原⼦数相同的⼄烷分⼦少两个氢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HH HH HHHCC H每个碳原⼦上失去1个氢原⼦H..结合成共价键 HCCHHH⼄烯即⼄烯分⼦中碳碳之间为双键,⼄烷分⼦中碳原⼦是“饱和”的,⼄烯分⼦中碳原⼦是“不饱和”的。
⼄烯的电⼦式为。
2、⼄烯的结构⼄烯的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 CH 2=CH 2。
其分⼦中的 2 个碳原⼦和 4 个氢原⼦都处在同⼀平⾯上,它们彼此之间的键⾓为 120°,空间结构为。
⼄烯的两种分⼦模型如下图所⽰:要点⼆、⼄烯的性质1、⼄烯的物理性质⼄烯是⽆⾊、稍有⽓味的⽓体,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 1.25g ·L -1(略⼩于空⽓的密度),难溶于⽔,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2、⼄烯的化学性质与只含碳碳单键的烷烃相⽐,⼄烯分⼦中因碳碳双键的存在⽽表现出较活泼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装置:实验步骤与现象:实验步骤将⽓体通⼊酸性⾼锰酸钾溶液中将⽓体通⼊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排⽔法收集⽓体验纯后,点燃实验现象溶液褪⾊溶液褪⾊⽕焰明亮,伴有⿊烟结论⼀:⽯蜡油分解产⽣了能使⾼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的⽓态产物,由此可知产物中含有与烷烃性质(烷烃不能使酸性⾼锰酸钾溶液褪⾊)不同的烃。
结论⼆:研究表明,⽯蜡油分解的产物主要是⼄烯和烷烃的混合物。
要点诠释:a.碎瓷⽚起催化作⽤。
【知识点提纲】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知识点提纲】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各章节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9ba37a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a0.png)
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 2 - 第一节硫及其化合物.......................................................................................................... - 2 - 第1课时硫和二氧化硫.............................................................................................. - 2 - 第2课时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6 - 第3课时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11 - 微专题1常见漂白剂的归类分析............................................................................. - 13 -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 - 13 - 第1课时氮气与氮的氧化物.................................................................................... - 13 - 第2课时氨和铵盐.................................................................................................... - 16 - 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 20 - 微专题2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24 - 第三节无机非金属材料.................................................................................................... - 25 - 微专题3常见无机物间的相互转化......................................................................... - 29 - 实验活动4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 - 30 - 实验活动5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 31 -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 32 -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 32 - 第1课时化学反应与热能........................................................................................ - 32 - 第2课时化学反应与电能........................................................................................ - 36 - 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速率与限度........................................................................................ - 40 - 第1课时化学反应的速率........................................................................................ - 40 - 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 45 - 微专题4控制变量法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0 - 微专题5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的图像分析............................................................. - 51 - 实验活动6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 53 - 实验活动7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 55 -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 - 57 -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 57 - 第1课时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与烷烃的结构............................................................ - 57 - 第2课时烷烃的性质................................................................................................ - 63 - 微专题6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取代物种类......................................................... - 66 - 第二节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 - 69 - 第1课时乙烯............................................................................................................ - 69 - 第2课时烃有机高分子材料................................................................................ - 72 - 微专题7烃燃烧的有关计算..................................................................................... - 77 - 第三节乙醇与乙酸............................................................................................................ - 79 - 第1课时乙醇............................................................................................................ - 79 - 第2课时乙酸官能团与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 82 -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 88 - 第1课时糖类............................................................................................................ - 88 - 第2课时蛋白质油脂............................................................................................ - 93 - 微专题8常见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 99 -实验活动8 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 - 100 - 实验活动9 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 - 103 -第八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 - 107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第1课时 金属矿物与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 - 107 - 第2课时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 - 111 -第二节 化学品的合理使用 .............................................................................................. - 114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 .......................................................................................... - 118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第一节 硫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 硫和二氧化硫一、硫1.硫元素的位置、结构与性质(1)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ⅥA 族,硫原子的最外电子层有6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2价硫的化合物。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认识有机化合物(2)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2册 认识有机化合物(2)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5e8a7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84.png)
认识有机化合物(2)教案
在性质的差异。
对比观察: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在结构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思考2:下面两种结构式,互为同分异构体吗?
思考3:为什么烷烃中的碳链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锯齿状?
回顾认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和几个概念建立的过程。
认识到互为同系物的有机
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结构,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
同系物的多样性和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都是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请你辨析:同系物与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关系?
互为同系物的物质一定不为同分异构体,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一定不为同系物。
分析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原因。
请你判断1:
请你判断2:
课下多动手搭建常见有机物的球棍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已知A为ⅡA族元素,B为ⅢA族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分别为m和n且A、B为同一周期元素。
下列关系式错误的是(A)n = m + 1 (B)n = m + 11 (C)n = m + 25 (D)n = m + 10 2.右图为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若A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D的单质可跟B的氢化物的水溶液反应(B)A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比B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C)C的氢化物比B的氢化物稳定(D)原子半径A>B>C3.金属钫(Fr)天然存在极微,它的21个已知同位素都具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
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预言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已知元素中,它具有最大的原子半径(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化学式为Fr2O的氧化物(C)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FrOH,它应是极强的碱(D)其单质常温下跟水反应比钠剧烈4.A、B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B>A,它们可以形成化合物AB2.由此可得出的正确判断是(A)A、B可能在同一周期(B)A在B的前一周期(C)A肯定是金属元素(D)A可能在三周期的ⅡA或ⅣA族5.元素X和元素Y在周期表中位于相邻的两个周期:X与Y两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之和为19;Y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X多3个.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X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为Y2X 2(B)X的化合物种类比Y的化合物种类多(C)Y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却不能置换出盐溶液中的金属(D)X和Y都是性质很活泼的元素,在自然界中都只能以化合态形式存在6、下列对于铯(Cs)的性质的预测中,正确的是()A、它只有一种氧化物Cs2O B、它与水剧烈反应C、Cs+具有很强的氧化性D、CsHCO3受热不易分解7、第119号未知元素,有人称为“类钫”。
根据周期表结构及元素性质变化趋势,有关“类钫”的预测的说法错误的是()A、单质有较高的熔点B、“类钫”在化合物中呈+1价C、“类钫”具有放射性D、“类钫”单质的密度大于1g.cm-38、关于铷的结构和性质的判断,错误的是()①与水剧烈反应,浮在水面上②原子半径比钾大③它的氧化物有的能跟二BA CD氧化碳反应④它的金属性很活泼,故要保存在煤油中 ⑤它是还原剂A 、①B 、②③C 、③⑤D 、④⑤9、右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A 、B 、C 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 原子的质量数。
B 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B>C>A ( )B 、A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具有强氧化性C 、B 元素的氧化物、氢化物的水溶液都呈酸性D 、C 元素是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10、右表为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一部分,下列有关R 、W 、X 、Y 、Z 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常压下五种元素的单质中Z 单质的沸点最高 B 、Y 、Z 的阴离子电子层结构都与R 原子的相同C 、W 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比X 的氢化物的高D 、Y 元素的非金属性比W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11、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 )A 、砹是一种有色固体,它的气态氢化物很不稳定,砹化银为有色沉淀且不溶解于稀硝酸B 、在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取新农药的元素C 、铷的硫酸盐易溶解于水,其氢氧化物一定是强碱D 、溴化氢没有氯化氢稳定12、6027Co 是 γ放射源,可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我国用该方法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
对6027Co 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质量数是60B 、质子数是60C 、中子数是33D 、电子数是2713、粒子188O 和189F 的原子半径,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 、前者大B 、后者大C 、相等D 、不能确定14、已知自然界中氧元素存在16O、17O 和18O,氢的同位素有H 、D ,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一共有( )种水分子。
A 、2种B 、5种C 、6种D 、9种15、某元素X 的核外电子数等于核内中子数,取该元素单质2.8克与氧充分作用,可得到6克化合物XO 2。
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 )第3周期第Ⅳ主族 (B )第2周期第Ⅳ主族(C )第3周期第Ⅵ主族 (D )第3周期第Ⅴ主族16、同周期的X 、Y 、Z 三种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呈酸性,且酸性强弱顺序为HZO 4>H 2YO 4>H 3XO 4.则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 ( )A 、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 、Y 、Z 的顺序减弱B 、单质的氧化性按X 、Y 、Z 的顺序减弱C 、原子半径按X 、Y 、Z 的顺序增大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 、Y 、Z 的顺序减弱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A .H 2和D 2互为同位素;B . 和 互为同分异构体;C .正丁烷和异丁烷是同系物;D . 和 是同一种物质18、下列用水就能鉴别的一组物质是 ( )A .苯、己烷、四氯化碳B .乙酸乙酯、乙醇、四氯化碳C .硝基苯、乙醇、四氯化碳D .硝基苯、乙醇、乙酸19、丙烯酸(CH 2 = CH — COOH )的性质可能有:① 加成反应 ② 取代反应 ③ 酯化反应 ④ 中和反应 ⑤ 氧化反应A .只有①③B .只有①③④C .只有①③④⑤D .①②③④⑤20.使1mol 乙烯与氯气发生完全加成反应,然后使该加成反应的产物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若加成产物上的H 原子完全被Cl 原子所取代,则两个过程中消耗的氯气的总的物质的量是( )A .3molB .4molC .5molD .6mol10、只用一种试剂就可鉴别乙酸溶液,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这种试剂是A. NaOH 溶液 B. Cu(OH)2悬浊液 C.石蕊试液 D.Na 2CO 3溶液21、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① 羟基的电子式 ② 乙烯的结构简式:CH 2=CH 2③ 甲烷的结构式 H H |—C — | HH ④ 乙烯的结构式: C 2H 4 ⑤乙醛的结构简式 CH 3COH ⑥硫化氢的电子式 H +[:S:]2-H +A. ①④B. ②④⑥C. ②③D. ②③⑤22.由一氧化碳、甲烷和乙烷组成的混合气体8.96L(标准状况),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气体先通过足量浓硫酸.再通过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测知氢氧化钠溶液增重26.4g ,则原混合气体中乙烷的物质的量为( )A .0.1molB .大于或等于0.2mo1,小于0.3molC .等于0.2 molD .大于0.1mol 小于0.3mol23.20世纪末,由中国学者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合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碳氢分子,其一个分子由1334个碳原子和1146个氢原子构成.关于此物质,下列说法肯定错误的是( )A.属烃类化合物B.常温下是固态C.可发生氧化、加成反应D.具有类似金刚石的硬度24.立方烷(C 8H 8)、棱晶烷(C 6H 6)和盆烯(C 6H 6)是近年来运用有机合成的方法制备的具有如图所示立体结构的环状有机物,萜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界中的一类有机物(如月桂CH 3-CH -CH 2-CH 3CH 3 CH 3-CH -CH 3 CH 3-CH 2 H -C -H Br Br H -C -Br HBr烯、柠檬烯),是由若干个含5个碳原子的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对上述有机物有如下说法:①盆烯、月桂烯、柠檬烯都能使溴水褪色 ①棱晶烷、盆烯与苯互为同分异构体 ①月桂烯、柠檬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①立方烷、棱晶烷是烷烃的同系物.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25、1866年凯库勒(右图)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正六边形平面结构,解释了苯的部分性质,但还有一些问题尚未解决,它不能解释下列事实A .苯不能使溴水褪色B 苯能与H 2发生加成反应C .溴苯没有同分异构体D .邻二溴苯(C 6H 4Br 2)只有一种26、酯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的一类重要反应,下列对酯化反应理解正确..的是 A .酯化反应的产物只有酯 B .酯化反应可看成取代反应的一种C .酯化反应是有限度的D .乙醇与乙醇也能发生酯化反应27.把质量为mg 的铜丝灼烧变成黑色,立即放入下列物质中,最后质量小于mg 的是( )A .稀H 2SO 4B .C 2H 5OHC .CH 3COOH 溶液D .澄清石灰水28.将标准状况下的11.2L 甲烷和22.4L 氧气混合点燃,恢复到原状况时气体的体积共A .11.2LB .22.4LC .33.6LD .44.8L29.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 .CH 3Cl+Cl 2→CH 2Cl 2+HClB .CH 2=CH 2+HClO→HOCH 2—CH 2ClC .SO 2+2NaOH→Na 2SO 3+H 2OD .30.下列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火焰并带有浓烟的物质是 ( )A .CH 4B .CH 2==CH 2C .HC CHD .CH 3CH 2OH31.糖类、油脂、蛋白质是食物中的常见有机物。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 .糖类是储存机体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物质B .油脂在人体中发生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C .蛋白质主要由C 、H 、O 、N 四种元素组成D .如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糖类物质都有甜味32.下列各组有机化合物中,肯定属于同系物的一组是A .C 3H 6与C 5H 10B .C 4H 6与C 5H 8 C .C 3H 8与C 5H 12D .C 2H 2与C 6H 6 油33.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CH 2=CH— CH 2OH 。
下列关于该有机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并放出氢气 Br Br 2+催化剂+ HBrB.能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C.在浓H2SO4催化下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D.能发生银境反应34.将下列各种液体分别与溴水混合并振荡,静置后混合液分成两层,下层几乎呈无色的是A.苯B.氯水C.CCl4D.KI35.下列各物质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退色的是A.乙酸B.甲烷C.苯D.乙烯36.区别下列有关物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用氢氧化钠溶液区别乙醇溶液和葡萄糖溶液B.用碳酸钠溶液区别乙酸和乙酸乙酯C.用金属钠区别无水乙醇和乙酸乙酯D.用溴水区别甲烷和乙烯37.下列结构简式代表了几种不同的烷烃A.2种B.3种C.4种D.5种38.能说明苯分子苯环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中, 碳碳链不是单双键交替排布的事实是A.苯的一元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B.苯的间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C.苯的邻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D.苯的对位二元取代物只有一种39.乙酸(CH3COOH)和甲酸甲酯(HCOOCH3)的关系是A.同分异构体B.同素异形体C.同位素D.同一种物质40.同温同压下两个容积相等的贮气瓶,一个装有C2H4气体,另一个是装有C2H2气体和C2H6气体的混合气体,则两瓶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A.质量B.原子总数C.碳原子数D.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