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下口袋公园设计策略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城市下口袋公园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成喆,王贞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9年第1期
2012年Demographia公司的研究表明,全球的高密度城市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其
中印度最多,其次为中国[1]。
1997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30%,之后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指数型增长,城市发展呈高密度化态势。
截止到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1.27%。
预计203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会达到65%[2]。
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是我国城市未来发
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的高密度发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同时,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城市的公共
开放绿地转向微小化发展。
在此情况下,口袋公园从城市中的微小型空间入手,见缝插针的建设“口袋公园”增加城市绿地,在高密度城市中起到了有效的缓解与协调的作用。
1 口袋公园的概念及现存问题
口袋公园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风景园林师罗伯特·宰恩于1963年5月提出。
其概念原型是城市高密度中心区分布的一系列呈斑块状分布的小公园,也称为口袋公园系统。
1967 年佩利公园
的正式开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口袋公园的诞生。
本文通过对我国口袋公园研究热点地区统计分析,发现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以及发展建设较早长江三角洲等地区。
本文以高密度城市口袋公园为研究目标,实地调研了位于4个高密度城市中的20 个口袋公园,
分别是上海:交通公园、九子公园等;杭州:小百花公园、岳王公园等;苏州:白塔公园、北局小公园等4个典型高密度城市中20个有代表性的口袋公园,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我国口袋公园主要存在以下4点问题。
1.1 数量“少”、可达性不高
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的号召下我国修建了不少城市公园,着力打造园林城市。
但城市公园
在数量上变多其使用率并没有提高。
在武汉已建成开放的城市公园共76座,其中有71座免费开放。
但是很多居住在公园附近的市民有“为什么感觉附近没有公园呢?”的疑问。
这是因为大面积的城市公园因“开放度”与“可达性”的问题而引发的“少”的错觉。
武汉和平公园面积
49.55hm2,在武汉众排名第14。
北侧是紧邻长江的沿江大道,东侧是学校和居住为主区域,人口
众多。
西南两侧是城市商业区。
西面的普仁医院与公园只有一街之隔,但实地调研采访得知大部分的病人及家属人没有去过和平公园,甚至并不知道和平公园的存在。
1.2 难以满足使用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公园的使用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在从前人们下班
后有时间与家人朋友去较远的公园;但在如今大部分人由于工作的高压没有时间去这样的公园。
同时,现代社会土地资源越来越稀有,高密度城市中不再有土地建造传统的城市公园,反而出现了大量“碎片化”的土地。
1.3 缺乏专业的监管服务
城市公园很容易因为管理和维护不利蜕变成城市灰色空间,因此有效的管理和维护非常重要。
在安全性上,无人监管公园容易滋生犯罪。
例如美国学者Cohen的研究表明在低收入社区中人们更看重公园的安全性,人们认为安全和吸引力是有关的[3]。
卫生方面,公园没有定期的清理与维护容易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让人们在视觉与嗅觉上首先就将其判定为“不可进入的区域”。
后期维护方面,随着人们的使用公园中的基础设施会因为人为与自然等因素老旧、坏损,如不及时
维修或更换,不仅会影响人们的使用,还会成为安全隐患降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1.4 环境设计中缺乏文化的注入
目前,国际上衡量国家和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GDP,还提倡HDI这一人文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标准。
它把生态质量、文化质量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重要参数。
由此可见,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为“城市客厅”也应成为体现城市文脉的重要场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一个城市无法唤起人们的记忆与想象,则会导致居民产生陌生感,生活在其间却没有归属感[4]。
由此可见,文化的丧失不仅使“千城一面”难以得到根除,还严重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人们的公共生活品质。
2 高密度城市口袋公园设计策略
目前,我国城市高密度化发展迅速,各种城市病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亟待从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灰色发展转向环境目标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基于对口袋公园存在问题的总结,结合文献及政策研究,本文对我国口袋公园的设计策略提出以下4点建议。
2.1 城市消极空间的改建
现代城市土地资源的稀有,高密度城市中不再有大面积的土地建造城市公园,反而出现了大量的碎片化用地。
英国学者Danford发现人们较少关注非城市正式绿地。
这类地块属于城市消极空间,通常位于服务欠缺、人口密度高、收入低的社区。
口袋公园以尺度小、与环境相融合等特点适合用来填补城市空挡。
在建设口袋公园时要争取基层群众的支持,多渠道听取使用者的意见。
2017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推出“寻找巴掌地,建设口袋公园”的活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筛选了100个地块建设口袋公园,实现市民出门500m见绿的愿望。
地块由市民推荐,设计方案由市民投票。
此举不仅改善了消极空间、美化了环境,并且以市民为出发点,促进了社会参与,有助于形成全民的社会集体意识。
2.2 对目标市场需求的全面考虑
通过对城市成熟街区的便利店、快餐店等小型社区卖场的布局研究,发现店铺的整体规划并非完全服从服务半径,而是全面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
为了高效地利用土地,口袋公园在规划设计时可借鉴这种模式,充分考虑周边人群的需求进行建设。
根据不同的用户需求可以将口袋公园分为住宅型、商务型、交通枢纽型与商业型4种类型。
住宅型口袋公园能够增加居民交往的机会、为户外运动提供空间,为孩子们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商务型口袋公园可为区域内工作的白领阶层提供休息及交往场所,该用户群体教育程度较高,因此设计时也应考虑审美需求;交通枢纽型口袋公园主要为过路行人提供一个休憩与如厕空间;商业型口袋公园的使用者构成比较复杂,但是用户目的较为简单,可设置合适的等待和交流的场所。
2.3 智慧化管理
随着我国城市公共绿色开放空间从量化到质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已建成与即将建设的口袋公园进行数据库建设,进行智慧化管理有助于口袋公园综合效能的评估及优化。
同济大学数字景观实验室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平台,结合公园绿地、街旁绿地、立体绿化的效能特点,建立了相应的绿色空间信息数据库,并开展了其在高密度环境中的效能评估与分析尝试[5]。
这方面的研究及实践,上海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经验很值得借鉴与推广。
2.4 城市“小文化”的注入
本文所研究的口袋公园是市民身边的小公园,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休憩服务的场所。
因此应从周边寻求亲民的“小文化”注入其中,形成地域记忆。
上海的九子公园的设计与上海弄堂文化融合,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上海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园中的特色九子主题雕塑分布在园内的各个角落,承担了一定的导视作用,并且增加了园中活力。
园内会定期举办九子主题比赛,加强了公园的文化主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外来游客前来体验参与。
3 结语
综上所述,口袋公园能够有效改善我国高密度城市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很大地提高高密度城市的宜居性。
本文从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出发,通过广泛阅读文献及政策,对高密度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提出4点建议:(1)为提高口袋公园建设的可实施性,要充分利用高密度城市未被充分使用的土地,以赢得政府和民众的支持。
同时争取基层公众的支持,多渠道听取使用者的意见。
充分发挥口带公园在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可观潜力。
(2)为提高口袋公园建设的使用率,应充分考虑周边人群的需求,综合考虑多种功能,如户外交往场所、与交通枢纽的结合、有教育意义的亲子游乐场所等等。
(3)为提高口袋公园建设的科学性,要对其进行数据库建设,实施智慧化管理。
这不仅利于公园当下的管理,对未来的口袋公园建设和改进也提供了数据上的支持。
(4)为提高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应体现城市“小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形成地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