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讲绪论
1、人居环境学(概念)
概念: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
2、任务
1、利用仪器和已有的科学资料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促进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原因。
2、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研究。
3、对现存居住环境的人口、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改造措施。
3、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
1、他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中跳出来,将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类聚居环境问题。
2、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等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扩展的研究的领域。
3、他认为人类聚居环境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提出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4、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
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
5、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学科体系
城市人居环境(狭义):是指城市居民和社区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广义):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兴起的原因
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
2、人类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
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
7、聚落
聚落的认识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点和切入点。
8、人居环境科学是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
1、新挑战推进人居环境科学成为大科学。
2、科学与人文交汇成大人文,走向更高境界。
3、大艺术也是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9、人居环境的释义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10、五大系统
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11、五大原则(EESSC)
生态观(Ecological view):正视生态的困境,提高生态意识。
经济观(Economic view):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好互动。
科技观(Science view):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观(Society view):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
体性。
文化观(Culture view):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12、五大统筹
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国外发展。
13、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构成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
14、系统思想与复杂性科学
系统:由若干个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综合体)
1、各单元间联系广泛而紧密
2、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结构
3、发展过程中能不断学习并对其层次与功能结构重组完善。
4、开放
5、动态
15、复杂性科学倡导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思想导向和概念模式。
16、人居环境科学“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1、“范式”与“科学共同体”
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的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的观点和方法框架。
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共有一个范式的、志同道合者结合成的科学集团,遵循特定的科学规范,具有共同的科学信念,探索共同的目标,内部交流较为充分,专业方面的看法较为一致。
17、人居环境规划设的三项指导原则
承上启下;左顾右盼;设想将来。
18、人类聚居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人类聚居进行描述性的剖析:分析聚居的基本特点,聚居之间的相互关系,聚居的演化过程,聚居中各种问题产生的原因。
2、对人类聚居基本规律的研究:研究人类在生活居住方面的需求,
聚居的成因,聚居的结构、形式和密度,以及对未来城市的影响和预测。
3、研究制定人类聚居建设的计划、方针、政策和工作步骤。
19人类聚居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1、研究对象: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human settlement)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2、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3、目的: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创造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0、人类聚居学的定义
“人类聚居学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使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他们可以是天然形成的(如洞穴),也可以是人工建造的(如房屋)。
21、人类聚居的组成
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
在这里,“人类”这个词限定了聚居的类型(是人的而不是动物的),同时又传达了这样一个含义,即人类聚居必须使人得到满足。
据此,人类聚居由两部分组成:内容,容器。
22、力动体:
力动体:所有形成聚居的力的综合构成了聚居中的力的结构。
23、聚居的剖析
本体(住宅)
中心(教堂和商店)
循环系统(街道)
特殊区(学校)(村庄)
24、聚居的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有关聚居发展的定理,指出聚居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
第二部分,聚居内部平衡问题,
第三部分,关于聚居的实体空间特征的定理,包括聚居区位、规模、功能、结构、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25、聚居的结构和形态
聚居的结构——通常指城市或村落的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和各部分功能的关系。
聚居的形态——指聚居地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的形态。
26、未来城市的三种可能形式:
坏城或死底托邦(Dystopia)、不可行城市或乌托邦(Utopia)、合意可行的城市或安托邦(Entopia)。
27、建设人类聚居的工作步骤:
需要对人类聚居有全面的、合理的认识;
需要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确定发展目标;
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以及其中的各个方面,制定具体的政策;
需要针对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的建设,确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需要为特定的一个或一组人类聚居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
28、我国六大人居环境类型分析(了解)
29、水文地质
1、地下水储量影响城市选址
2、地下水质影响一些行业的布局
3、地下水的开采要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4、地下水的流向决定城市工业和居住生活用地的相对布置
5、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影响建筑物的布局。
30、水文条件
1、河流影响城市的选址
2、地表水水情要素影响城市用地规模和布局形式
3、河川洪水位状况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安排
4、河流洪水对城市构成威胁
31、城市气候
1、城市气候的成因
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
城市的产业经营的影响
城市向大气排放大量污染物质
2、城市气候的典型特征
1)热岛效应;2)城市逆温;3)灰霾岛效益;4)雨岛效应;5)干岛、湿岛效应
32、水资源对城市人居环境的影响
1、水资源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水资源制约工业项目的发展
3、丰富的水资源是城市的特色标志
4、正确评价水资源供应量是城市规划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33、社会环境与社会资源
(一)政治经济体制
芒福德: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与经济的转变。
政治因素历来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面对这些影响因素,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相关法规制定的完善,尽量的不出现法律漏洞,以及避免受各受益主体的倾向,使受益主体最大化的均衡。
多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才能的设计者与决策者中的人才,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宣传和贯彻提高全民的人居环境知识,使民众最大限度的参与对自己所处的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进一步体现民主政治。
34、居住区规模
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
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5、大环境的选择
大环境:指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包括居住区四周的山脉、建筑、河流、道路。
36、中环境的选择
中环境:指居住区内部环境,包括居住区的地形、地势、建筑布局以及山水景观的布置等。
37、小环境的选择
小环境:指住宅的内部结构,包括房型、门窗、客厅、卧室以及厨房和浴室。
38、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原则
1、环境育人原则
2、以人为本原则
3、量力而为原则
4、天人合一原则
39、按照圈层结构理论:
圆状或近似圆状的简单集中式布局的城市,中心区为大型广场绿地。
40、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正当需求中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
41、创建怡人化、生态化、智能化、家园化住区环境的对策。
1、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执行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3、结合旧城改造进行新城规划与建设
4、重新修订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指标
42、居住区规划中的生态考虑
供热系统
供水系统
排水系统
通风系统
停车系统
绿化系统
能控系统
其它系统
大题
1、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城市设计。
3、(斑块—廊道—基底;岛屿效应;边缘效应;生态位)——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4、绿色节能小区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两年哪些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奖,中国人居奖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1990年开始,中国便与联合国人居奖结下不解之缘。
以下是中国历次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名录:
——1990年,唐山市政府因灾后重建的巨大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人居荣誉奖”;
——1992年,深圳市住宅局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5年,上海市因实施解决居住特困户项目而荣获“人居荣誉奖”;
——1996年,建设部长侯捷荣获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这是中国首次以个人名义获奖;
——1997年,中山市长黄子强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8年,成都府南河综合整治项目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8年,沈阳市市长获“联合国人居奖”;
——1999年,大连市长薄熙来获“联合国人居奖”;
——2001年,杭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2年,包头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3年,威海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4年,厦门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5年,烟台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6年,扬州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7年,南宁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2008年,南京市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2008年,绍兴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
——2008年,江苏张家港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荣誉奖”(张家港市成为全国第一个荣膺"联合国人居奖"的县级市),沈阳市铁西区获得“联合国全球宜居城区示范奖”;
——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政府获“联合国人居奖”;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获“联合国人居环境特别荣誉奖”,并宣布武进为中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实验城市”。
——2010年,江苏昆山市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成为全国首个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的县级市。
——2012年,浙江安吉县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