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味:让课堂返璞归真
浙江省余姚市兰江小学魏琴
语文,历来就承载了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表达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进入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因缺乏对语文课应有的认识,把语文课上成了虚化的“感悟课”,或忘却文本的“概念课”,或七拼八凑的“杂烩课”,以至于渐渐迷失了语文自我。

笔者认为,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应该简简单单,返璞归真。

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应该上出“语文味儿”来,即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紧扣文本,品析语言;体会情感,美读课文;由内及外,积累运用语言,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亲近母语,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链接生活,上出鲜味儿
生活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永不枯竭的泉源。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贴近生活,走向生活,因为语文教学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来发展适应生活并创造生活的能力。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尽量做到“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把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圆满地完成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任务。


师:同学们,这首诗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作者真挚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其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引用,它就是——(引读)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同学们,你们有亲人在外地工作、生活、学习吗?
生:有。

师:中秋节快到了,你是否思念他们?你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你的亲人联系,来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生:(交流)
师:大家的方法各种各样,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
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

(生自由练习)生:(模拟打电话)您好,姑姑。

最近工作忙吗?中秋节快到了,我先送你一个祝福。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都很挂念你。

什么时候你能回来与我们聚一聚?祝您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师:(扮姑姑)谢谢你啊!我也想你们,有空我会常回来看你们的!代我向你的爸爸妈妈问好!
生:(发邮件给在国外留学的姐姐)姐姐,今天的月亮圆吗?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今晚的月亮就代表了我们全家人对你的思念和祝福。

在外学习要注意保重身体,最后祝你学有所成!
……
师:看来大家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虽然这句诗是王维在重阳节写的,但同样也适用于中秋节,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诵这首古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教学中,我们应多方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使课堂始终透出一股浓浓的生活味。

上述片段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应用性因素,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所学内容真切地呈现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拉近了古诗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实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也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再一次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

实践证明,将生活这一泓清泉注入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焕发出生命活力,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语文。

二、潜心会文,品出滋味儿
语文就像一杯酒,越品越有滋味儿。

现在,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泛化了人文感悟,悬置了文本语言,每篇课文的教学口口声声感悟,有许多却是架空式的、脱离语言的感悟。

如有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为了感受到底哪种教学方式好,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以“慈祥的爱好”和“严厉的爱好”为各自的观点举行辩论会。

辩论到结尾,还没辩出个所以然来。

这样脱离文本的所谓“实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课堂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

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语文课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需要灵活、巧妙、富有情趣的“训练”。

只讲单纯的“感悟”而不训练的做法,最终会使语文教学空洞化。

教例:特级教师王崧舟《荷花》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

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

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
生:(纷纷回答)可以换成“长”、“钻”、“伸”、“露”、“探”。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体会,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后交流)
生:(纷纷回答)使劲地长。

不停地长。

笔直地长。

高高地长。

师:你们再体会体会荷花长出来时的那种心情、那种状态,你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长?
生(纷纷回答)痛痛快快地长。

争先恐后地长。

兴高采烈地长。

精神抖擞地长。

喜气洋洋地长。

师:太好了!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播放荷花课件)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想干什么呢?(学生观赏课件后进行想象写话,然后全班交流)
……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起立诵读,像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生起立诵读第3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王老师引导学生这一“品”,品出的不再是静立不动的荷花,而是富有勃勃生机的、带着洋洋喜气的荷花。

学生感受到的也不再是静态的文字,而是融入了深远的意境的、立体活化的语言。

这一品,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他们那独特的、富有灵动的语言也在“潜心读书、潜心体悟”
中得以实现。

这是那种仅肤浅地感悟“荷花很美”所不能达到的。

这其中,教师的导语起到了催化作用,使课堂成为了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可见阅读教学的感悟关键还是得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斟句来实现文本、作者、学生、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和经验的共识。

教师必须牢牢抓住文本之“根”,寻找那些独具匠心的、最能体现文本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画龙点睛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静静品析,从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三、美读课文,读出情味儿
语文课程以其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区别于其他学科。

总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光的珍珠。

这些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文章,需要学生通过美读来理解品味。

叶老曾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

”“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让读者与作者耳与心谋,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

综观现今许多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大都可听到“你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带着这种感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之类的话语。

这样的朗读“指导”非但起不到指导作用,长此以往,还会导致学生朗读能力的退化,是令人堪忧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美、创造美。

教例:宁波市教坛新秀陆义训《绿》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一篇散文,读起来也是那么的富有韵味。

老师把这一段话改成了一首小诗,给大家来读一读,好吗?(配上舒缓柔和的音乐)雨中
去游灵隐
一下车
满眼是绿
道路两旁
古木参天
苍翠欲滴
似乎飘着的雨丝儿
也是绿的
……
教师富有磁性的朗读深深感染了学生,学生陶醉于其中,也不知不觉吟诵起来,而且读得惟妙惟肖,如诗如画。

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耳濡目染,“循师自通”,课堂上书声琅琅,情意浓浓,师生都沉浸于让人心旷神怡的“绿色”课堂中,朗读的魅力和语文的魅力在这一瞬间显现得淋漓尽致。

读是最古老也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

在语文课上,教师一定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有读书的声音,而且不是形式上的读一读,而应该是深入地去读,读出文章的意,读出文章的情,读出文章的味。

叶圣陶先生认为:“情美,意美,声美,自然是美读!”在品味揣摩、感悟体验文本的基础上美读课文,不仅可以深入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将之再现为生动形象的语言,还可以把规范的课本语言模块整体地储藏到头脑中去,使语言图式据为己有,进而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并加以运用。

四、积累运用,讲求余味儿
语文学习应该留下的素质是什么?除了思维发展、情感熏陶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语言的发展、积累与运用了。

语文学科是惟一(外语除外)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语文课必须把掌握民族的语言文字摆在第一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这似乎已形成了老师们的共识,然而一到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又会犯机械积累、孤立积累或只积累不运用的错误。

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上创设情境,加强灵活性训练,给学生创造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机会,使语言不断积淀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促使学生积累语言的手段多种多样,最常用的有创设情境迁移摹写,引导学生探索人物内心世界(又称为“掏心艺术”),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补白训练等。

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和初步获得的语感,我们可以通过情境性的练习使之积淀下来。

教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水上飞机》
师:同学们,读书要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读出疑问来。

现在请你们读一读这一段话,看有没有自己读不懂的词语。


(有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对“究竟”一词不太理解)
师:谁能把句中的“究竟”换个词?
生:问个明白。

问个清楚。

师:(高兴地)“究竟”就是要问个明白,问个清楚,问出个结果来。

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小海鸥的这种情况,要问个究竟,问个结果的?
生:笨重的飞机能够在天空中飞翔,而比飞机轻得多的人却没法飞起半米高。

我想问个究竟。

……
师:在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想看个“究竟”的时候?(生答)
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探个“究竟”?(生答)
师:看来,用一个“究竟”造句,难不倒同学们。

下面我出两个话题,一个关于外星人,另一个关于恐龙。

谁能用两个“究竟”来说一段话?
生:恐龙究竟是种什么样的动物?为什么会突然灭绝?我想乘坐时光穿梭机,到远古时代看个究竟。

(掌声)
据研究,学生学习语言,从“理解”到“运用”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

从“能理解”的“消极语言”外化为“会运用”的“积极语言”,这中间应该设置一个“尝试运用”的环节。

即教师模拟一个言语情境,引导学生用新学到的言语材料和新发现的言语规律尝试独立运用,为积淀语感搭建台阶。

在上述教例中,于老师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台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理解并运用“究竟”一词,从一句话到一段话,从课内到课外,从浅层到深层,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学会了灵活地运用词语。

这种活用语言的实践,化机械为灵活,化外显为内隐,化单向为综合,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文中的语言词汇,并逐渐把这些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当然,一堂优质高效、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并非是以上几种“味儿”的机械相加,而应该根据文本特点,淡化那些非语文的因素,综合运用有效的学习方式,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真正上出纯正的富有语文味儿的课来,使语文教学在返璞归真中熠熠闪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