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
2.(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3.(历史上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根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的记载为4—5倍,根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而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4.(《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的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5.(据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考证:“明洪武元年,令庶民嫁娶悉依《朱子家礼》,凡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以上并听婚娶。
还要求同里民户互相资助,以保证男女及时完婚”。
明朝这样规定的根本原因是(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B.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反映
C.有利于保证人口的增长D.落后的封建思想的体现
6.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
7.(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
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A.产品做工精美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
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
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9.(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C.大量使用机器而使工人失业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0.(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
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11.(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
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
……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12.(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
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B.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D.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13.“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这
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不能说明( )
A.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B.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C.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D.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的茶叶文化现象
1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
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
单元。
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15.(《盐铁论·通有》指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
故工商梓匠。
邦国之用,
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表明作者主张( )
A.合理利用资源B.以农为本
C.农工商共同发展D.重农抑商
16.(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
产更多的粮食为目的。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
A.造成自然资源被严重破坏
B.主要是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有关
C.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17.(“在广州,外国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
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18.(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部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
这表明北宋时期()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19.(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
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
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
二、综合题
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
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
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是有(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
……晋商在经营活
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农业和商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 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二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对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的可信度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湖北高一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农业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如果要研究西汉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下列图示的哪种农业生产工具可以帮助说明
( )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A筒车和D曲辕犁是唐代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B翻车出现在东汉末期,只有C耧车是西汉时期重要的将翻土和播种紧密结合的农业生产生产工具,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生产工具的改进
【名师点睛】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就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应关注以下几种:耒耜,耧车、犁壁、耦犁,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2.(恩格斯说:“铁已在为人类服务,铁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开垦广阔的森林地区成为可能。
所以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
”下列史实最能反映出铁的这种“革命作用”的是( ) A.促使牛耕技术得以推广B.推动水利的兴修
C.出现著名的冶铁中心D.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革新,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第与之相适应,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3.(历史上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根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的记载为4—5倍,根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而从《齐民要术》的记载来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B.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体现的中国农业发展状况,原因就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A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古代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提高了产量;D项不是主要的原因;C项是材料意思的重复。
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4.(《吕氏春秋》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的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B.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A颠倒了因果关系,都排除。
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的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知识。
属于备考重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5.(据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考证:“明洪武元年,令庶民嫁娶悉依《朱子家礼》,凡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以上并听婚娶。
还要求同里民户互相资助,以保证男女及时完婚”。
明朝这样规定的根本原因是( )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B.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反映
C.有利于保证人口的增长D.落后的封建思想的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这些规定有利于保证人口的增长,明朝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小农经济。
ACD项是B项表现。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的形成
6.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的能力。
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主要产品的商品量占产量80%以上的仅有丝,没有一种产品的商品值超过50%,说明这些产品价格低廉,市场狭小,这是由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7.(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
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
A.产品做工精美B.质量管理严格
C.生产不计成本D.产品不入市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工有不当,必行其罪”可以看出,秦代官营手工业中对质量的要求很高,工匠稍有不慎,就会获罪。
A C D三项均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
故选项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秦代官营手工业
【名师点睛】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多。
8.(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农户除交租外,还要交纳一定的绢、绵等受工业品;可以以手工业品代替徭役。
由此可见这项规定可以推动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材料中手工业品是为缴纳赋税,故排除A;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用皇室和贵族享用,其生产者是专门的匠户;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是参与市场流通,以获取利润。
故排除B、C。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9.(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
州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C.大量使用机器而使工人失业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浮食奇民,朝不谋夕”是指到处流动为生,成
为了“自由劳动力”,且“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即为指染工和职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染坊”“机房”体现了雇
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因此D的表述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③政策上: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等;④思想上: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科举制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是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历史发展潮流,影响了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商人地位、农工商关系认识、文学作品等变化,没有发展到冲破封建制度、实现社会转型的程度。
10.(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
合发行交子。
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货币发展过程,即北宋铁钱重,难以携持——益州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朝廷命印造会子,许与铜钱并行。
由此可见,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B项说法错误,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C
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纸币
【名师点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11.(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
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
……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南曰墟,北曰集、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等字眼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本题答案就是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农村集市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
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
12.(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
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
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B.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D.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对题中材料的理解,材料中反映的内容为杨八志要通过经商来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13.“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
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
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
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
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
这
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不能说明( )
A.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B.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C.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D.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的茶叶文化现象
【答案】C
【解析】A项能够从题干中的“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中体现,也由此可以排除
BD项,因为题干反映了武夷山的茶叶销售到江西,并没有反映外销海外,C项符合题意。
BD项能从题干中反映。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清代农业的发展
14.(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
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
单元。
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
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可以看出,市镇在维系周边农村中的作用,起到纽带的作用,B项正确;A项说的是与市场联系较少,材料并未体现这层意思;C项说的是地方自治,中国古代并未产生普遍的地方自治;D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关系,并非商品关系。
故选B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
【名师点睛】古代城市发展的基本特点:
1、商品经济日趋活跃,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2、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扩大。
3、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15.(《盐铁论·通有》指出:“无末利,则本业无所出,无黼黻(织绣),则女工不施。
故工商梓匠。
邦国之用,
器械之备也,自古有之……农商交易,以利本末”。
表明作者主张( )
A.合理利用资源B.以农为本
C.农工商共同发展D.重农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