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县总体地质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山县总体地质情况
一、地层
本区地层为华南地层大区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的桐柏—大别山地层分区,以磨子潭—晓天深断裂为界,以北为北淮阳地层小区,以南为岳西地层小区。区内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元古界、中生界。
1、上太古界:主要为大别山岩群(ArD)和大别山杂岩(Ar3Dc),大别山岩群由片麻岩组(ArDgn)、斜长角闪岩组(ArDa)、大理岩组(ArDm)组成,分布于霍山以南地区,岩性为二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角闪岩、大理岩等;大别山杂岩(Ar3Dc)主要为变形变质侵入体,岩性为片麻状辉闪岩、英云闪长岩、条带状花岗片麻岩等。
2、上元古界:包括佛子岭岩群(ZDF)的郑堂子岩组(ZDz)、仙人冲岩组(ZDx)、祥云寨岩组(ZDxy)、黄龙岗岩组(ZDh)、诸佛庵岩组(ZDzf)、八道尖岩组(ZDb)、潘家岭岩组(ZDp)地层,岩性为石英片岩、浅粒岩、石英岩夹白云质大理岩等。
3、侏罗系:主要为凤凰台组(J3f)、毛坦厂组(J3m)、三尖铺组(J3s)为主,分布北部丘陵,岩性为安山岩、粗安岩、凝灰质砂砾岩、页岩及紫红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等,与老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4、白垩系:包括晓天组(K1—2x)、下符桥组(K1—2xf)、黑石渡组(K1—2h)地层,分别分布于北部丘陵,岩性为凝灰质砾岩、砂岩、砂质页岩等。
地(岩)层简表表1-3
5、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河谷两侧低洼地带,主要岩性为砂质粘土、细砂、粉砂、砂砾石等,成因类型以残坡积、冲积为主。
二、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极其发育,主要有两类:一类为晚太古代变质侵入岩,一类为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
(一)变质侵入岩
区内变质侵入岩占变质岩区一半以上,这些片麻状岩石多为古老侵入体,后经变形变质作用形成假层状地质体。岩性有花岗片麻岩、二长花岗片麻岩、英云闪长片麻岩、角闪片麻岩、辉长片麻岩,以前三者分布最广。它们呈岩株、岩枝状产出,均经受了深层剪切流变和角闪岩相变质,具有强弱变形分布特征。强变形带中岩石多为条带状、透镜状,平行于区域性磨子潭—晓天断裂带展布,具片麻状、条纹条带状构造、糜棱构造。弱变形带片麻岩体基本保留岩浆岩结构构造及其它地质特征。
(二)中生代花岗岩
区内中生代花岗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有闪长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斑岩、石英二长岩,分布最广的为二长花岗岩、闪长岩。岩体呈岩株、岩脉状产出。与围岩接触带较破碎。岩体内节理发育,地表球状风化较多。
区内脉岩主要为闪长岩、辉长岩、正长斑岩,规模较小。
(三)中生代火山岩
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分布于霍山—与儿街和东西溪—单龙寺等沉积相,岩性见地层部分。
三、构造
霍山县在地质构造的分区上,位于华北地块的南缘,大别造山带的北部,跨北淮阳构造带和岳西构造带。
(一)褶皱
1、北淮阳构造带
北淮阳构造带是以佛子岭岩群为主体的大型复式叠加向斜构
造,本区为其中段。主要经受了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变形主要地。区内火山活动具有多旋回特点,每个旋回具有喷发—喷溢—为在中深层次伸展构造体制下固态塑性流变褶叠层构造,发育不同尺度顺层掩卧褶皱带、顺层连续劈理带、顺层糜棱岩化带及韧性滑断带。第二期变形是在中、浅层次收缩体制下形成的区域性褶皱构造,岩石由韧性剪切流变向韧脆性变形过渡,转折端呈圆弧状、尖棱状、箱状等,发育成扇形劈理,皱纹线理和窗棂构造。第三期变形是浅层次一系列不同级别构造岩片自南向北多期次滑覆逆冲,使滑片内部早期褶皱产生强烈变位,褶皱鳞片构造,膝折构造,倒转褶皱发育。在霍山南关岭火山盆地西北缘150—210米深处见到片麻岩反冲逆掩于中生代火山岩之上,南部晓天—磨子潭断裂带是其主滑面,地表表现为北倾正断层,向下变缓,形成配套的前缘推覆,后缘拉张滑覆系统,火山盆地处在拉张带中发生和发展,反映了大别山体强烈隆升过程。
2、岳西构造带
大别造山带主体,由复杂的变质岩层(石)组成,是南、北两大陆块及其间岛弧地体聚合碰撞长期发展演化的巨型构造混杂岩带。区内为其西段,由不同成份、不同变形、变质强度的糜棱岩、表壳岩、深源镁铁质岩块,高压、超高压岩片及花岗质片麻岩、脉岩组成,均呈不同尺度的透镜状、布丁状、条带状和碎斑状产出,宏观上具“糜棱结构”和带状构造。具长期演化特征,第一期韧性流层流动方向为290°-310°,形成区域性带状展布强韧性变形带,带内发育强糜棱岩化,片麻理化及各类条带为特征的面
状构造系统。第二期变形为中深层次近水平伸展体制下构造变形、早期面状构造及变形变质体再次发生强烈韧性剪切变形表现为呈多级组合、侧列展布的紧密平卧,斜卧褶皱折劈理及皱纹线理等。在构造带北部,褶皱轴面倒向与片麻理倾向基本一致,主构造面向北倾斜,具右行滑覆特点。区域上呈“似穹窿”构造,具变质核杂岩特征。其成因可能与造山带根部俯部陆壳深熔热状态变化有关,密度倒臵引起古老花岗岩隆升,造成中、上地壳近水平伸展。第三期变形为中浅层次到浅层次韧脆性变形,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北西向开阔褶皱和断裂构造。中生代大量岩体侵位和深部岩基的形成,使早期构造形迹和构造方位都发生复杂的变位。
区内多期次构造强烈变形,造成佛子岭岩群、大别山岩群、古老的变质变形侵入体出现褶皱变形,形成顺层劈理带、韧性断裂带,片理、劈理、片麻理发育,岩石破碎,沿构造滑动面易形成突发性地质灾害。
(二)断裂
1、NW向断裂
①磨子潭—晓天断裂带(F13)
为北淮阳构造带与岳西构造带之间重要构造边界,走向NWW向,主断面波状起伏,总体倾向北,为上陡下缓的左行平移正断层。区内长约48.5km,带内发育宽几百米到3km的动力变质带,主要由糜棱岩、千糜岩、构造片岩和硅化碎裂岩、角砾岩组成。断裂带具长期演化特征,早期为较深层次的韧性滑断面,构成不同层次构造变形分带界面,糜棱岩带、旋转碎斑系及剪切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