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工程学》实验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学校实验教材航道工程学
重庆交通大学
二○○六年三月
前言
1996年5月在湖北宜昌和1997年5月在海南海口先后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审订了“航道工程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课题及《航道工程学》教学大纲。
交通部(教高字[1996]128号)将《航道工程学》列入“九五”教材规划。
为了配合新的课程体系改革,在原交通普通高等院校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实验教材《航道整治工程》(1993年、胡旭跃主编)、《渠化工程学》(1994年、张光平主编)的基础上,课程组对实验教材进行了改编。
本实验教材重点介绍了航道工程中滩险水流特性、理论验证、工程建筑物对水流的影响、船闸在航电枢纽中的布置、船舶过闸时间演示、船闸灌泄水特性及船闸停泊条件等实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教材适用的主要对象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原港口及航道工程)本科生以及水利类、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
重庆交通大学水道教研室
二○○六年三月
目录
实验一浅滩整治实验 (1)
实验二山区河流流态实验 (4)
实验三潜坝实验 (8)
实验四单丁坝及丁坝群实验 (10)
实验五渠化枢纽总体布置实验 (13)
实验六船舶过闸演示实验 (16)
实验7 船闸灌、泄水实验 (19)
实验八船闸停泊条件实验 (23)
实验一浅滩整治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通过对浅滩河段整治前后水流要素进行测量,了解浅滩的水流特性。
实验包括测量浅滩上下游水位,滩脊段流向、流速等。
实验后,根据所测资料的对比绘制整治前后的水面线、流速场变化图,并根据实验现场的观察和所测的资料分析整治效果。
要求通过实验,学生能对浅滩的水力要素进行准确测量,对整治前后水力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
二、目的意义
浅滩是航道整治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江河的中下游段中,碍航的主要问题是浅滩水深不够,引起水深不够的直接原因是泥沙输运不平衡,导致泥沙输运失衡的因素有流向的变化、环流的变化、流向的变化等水流条件的改变。
浅滩整治,就是针对这些原因采取工程措施以达到稳定和改善河段水流条件之目的。
通过本实验,要能对浅滩河段的水力条件、出浅原因及整治方法有更正确和充分的认识。
同时,熟悉研究航道整治工程问题的一般实验方法和手段。
三、仪器设备
本实验可根据实验室条件,利用为工程所作的浅滩整治模型进行,或在专门的浅滩模型槽中进行,模型如图1所示。
在浅滩脊及其上下游深槽安装水位测针3对(水位测针测量水位原理如图2所示),并准备流速仪一台。
1-上边滩,2-下边滩,3-上深槽,4-下深槽
图1 浅滩平面图
四实验准备工作
1.排空测压孔内空气,并接通针筒。
2.连接流速仪,将测桥架设在浅滩段。
3.根据整治方案事先制作好模型整治建筑物
五实验步骤
1.调节进水流量,使其控在所要求的流量级(一般用整治流量)。
2.调节模型尾门,使河段水位控制在要求的情况(一般用整治水位)。
3.记最基本数据,如首部量水堰读数、尾门水位测针读数、模型比尺、水位测针零点等。
4.测读浅滩脊、上深槽、下深槽水位并记录。
5.测量浅滩脊附近两个断面的流速分布。
6.安装整治建筑物,完毕后约20分钟,待水流稳定后再进行实验。
7.按测量整治前浅滩段的水位和流速的要求测量整治后水力要素。
六、注意事项
1.因实验时间较长,可将同学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测量整治前的水流条件,另一部分量测整治后的浅滩水流条件。
2. 安装整治建筑物后,待水流完全稳定后再进行实验。
3. 水位测量读数时,注意采用正确的读数方法,并由其它同学进行效核。
4.各垂线平均流速的测量精度由断面流量的测量精度进行控制,要求误差小于5%。
5.整治前后流速测点的起点距取相同的值,以便对比。
(a )水位测针 (b )水位测针原理
1-套筒,2-支座,3-测杆,4-微动机构 1-测压孔,2-测针筒,3-水位测针 5-微动轮,6-制动螺丝,7-螺帽,8-测针
图2 水位测量示意图
七、结果整理分析
1.对所测水位数值按下式进行计算:
100/)(0n d Z Z Z λ+= (单位:m) 式中: 0Z 为测针零点高程(单位:cm) n λ为模型垂直比尺 d Z 为水位
2.按以下步骤对所测流速分布进行效核,先计算流速仪量测的流量:
∑=
v h b Q 1
式中:V 为测点所控制部分平均流速,V=1/2 (V i 十V i+1) h 为部分平均水深,h=1/2 (H i 十H i+1) V i 和H i 为测点垂线平均流速和测点水深
对比上游施放的流量数值Q(量水堰计算值),要求(Q-Q 1)/Q 1)小于5%。
对直角三角形堰47.2
Q ,H为堰顶水头。
343
.1H
3.分析对比整治前后相同断面垂线平均流速分布情况,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动力轴线的位置。
4.分析引起整治前后水位及流速变化的工程原因。
八、实验报告
1.本实验要求记录:①首部堰前水位,②其他脊及其上下游深槽水位③各断面的各测点起点距及对应的垂线平均流速。
表1 水位记录表
首位测针零点:
上游测针零点:
下游测针零点:
表2 流速对比表
断面号:
2.绘制整治前后水面线及流场图
3.思考题
①分析沿航槽流速的绝对值与泥沙起点流速、止动流速的关系。
②分析航槽流速纵向变化。
③分析整治前后上游水位值的变化。
实验二山区河流流态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通过观测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模型中回流、泡水、横流产主的条件及改善和消除的办法,了解山区河流险滩的成滩原因、碍航特性和整治方法;要求测量方法正确,分析方法合理,整理分析资料并写出实验报告。
二、目的意义
航道尺度不足以及水流紊乱、碍航流态严重是山区妨碍船舶安全航行的两大原因,后者危害更大。
这些流态的出现与许多原因有关。
通过本实验,了解山区河流中几种最常见的流态的产生原因。
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掌握山区河流滩险的整治方法。
三、仪器设备
1.水位测针4付。
2.浪高仪一台,浪高仅传感器如图4所示。
外接插座
有机玻璃绝缘板
固定螺孔
铝丝
镀铬杆
尼龙丝
图3 电容式波高仪铝丝传感器示意图
3.流速仪一台.
4.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工程模型或概化的山区河流整治模型槽一座。
四、实验准备工作
实验前作好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概化的山区河流回流段模型,模型有收缩段、放宽段如图4所示。
2.制作概化的山区河流泡水段模型,水流受底部地形实然升高的影响产生泡水,如图5所示。
3.制作概化的山区河道横流段模型,如图6所示,水流受离心力作用或受物体挑流作用产生横流。
4.准备术屑及高锰酸钾示踪剂。
5.在回流中心区和河道主流区,横流段两岸埋设水位测压孔。
6.准备大小两种河道岸边突嘴和大小两种泡水区底部障碍物。
7.制作—只减弱横流的活动顺坝。
五、实验步骤
1.调节上游水流及尾门水位,使试验段出现相应流态。
2.用示踪剂示踪水流流态,用直尺测读回流和泡水的尺寸。
3.测出回流中心区和河道主流区的水位值,横流段河道两岸的水位值。
4.用浪高仪测读泡水的高度。
5.实验改善回流、泡水、横流情况,如切除突嘴、布置顺坝,切除底部障碍物等,观察采取以上整治办法后,险滩流态的变化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回流、横流实验中,被测量的模型水位差数值较小,注意水位数值要测读准确。
2.对模型中的流量和水位进行调整,当各种险恶流态达到最明显状态时进行实验。
七结果整理分析
1.回流一般是水流受物体作用产生水流的分离所至,其平面呈现环形流动,山区河流出现回流的地区较多,如急弯弯顶段附近,伸入河中的突嘴、石梁上下游等处。
图4 山区河流回流示意图
2.泡水是山区河流的特征之一,底部高速水流受水下障碍物阻挡而上涌,冲破水面形成泡水。
泡水的形成是受河道地形影响水流能量转换所致,即水流的动能转换为位能,一般出现在滩险的下深潭水流流速较大、河床地形复杂的河段内。
3.横流一般是由于水面横比降所致,山区河流中出现横流的地区较多,如石粱、突嘴挑流处,分汊河流分汊和汇流处,急弯段等处。
4.分析突嘴的大小不同及将其切除后回流及主流区水位的改变情况,
5.分析设置顺坝后.横流及两岸水位的改变情况。
6.分析泡水的强弱、频率、范围和位置与底流速的大小,方向、障碍物形状、尺寸、迎水面坡度及水深等的关系。
图5 泡水示意图
图6 横流示意图
八、实验报告
1.记录表
表3 回流实验记录表
表4 横流实验记录表
2.现象分析
①回流、横流、泡水产生的原因。
②各种流态对航行的影响。
③有哪些清除或减弱这些流态的办法。
3.思考题
①泡水为什么不稳定。
②为什么回流常与急流滩伴生。
③横流为什么面流与底流方向不一致。
将各种水流条件下的回流、泡水、横流绘制在图上,叙述怎样改善和消除山区河流碍航的水流流态。
实验三潜坝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通过观测潜锁坝附近及其上下游的水流情况,了解潜坝的作用和特点。
要求观测潜坝对急流滩的流速、水位、流态的影响并绘出水面线图,对量测的水位、流速资料和船模航行资料进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
二、目的意义
潜坝是指在设计枯水位时仍潜没在水下的整治建筑物,有潜丁坝、潜锁坝、潜顺坝等各种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壅高上游水位、增加水深、调整比降,以及促淤输沙,减少过水断面和消除不良流态等。
由于潜坝占据河道断面小,对防护影响相对较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是—种值得推广的整治建筑物。
了解研究潜坝的水流特性和整治效果,对正确应用和推广这种不良作用相对较小的整治建筑物十分有益。
三、仪器设备
1.实验前,制作一潜丁坝模型(如图7),尺寸根据河道模型而定。
在急流滩上下游、潜坝坝址和其下游安装水位测压管。
设计水位
图7 壅水潜丁坝示意图
2.在滩舌附近安放流速仪测架。
四实验步骤
1.调节水位流量到滩段水流碍航流态最严重时的情况。
2.测量工程前滩险上下游水位。
3.测量滩舌段流速。
4.船模演示滩险段航行困难的情况。
5.模型上布置潜坝整治工程。
6.测量整治后水流情况(内容同2、3)。
7.测量潜坝下游收缩段比降。
8.船模演示航行的改善情况。
六、注意事项
1.潜坝制作成活动的,以便对比实验成果。
2.对滩险碍航最严重的情况进行实验,以利于观测滩险碍航的程度和整治工程的效果。
3.山区河流流速较大,应避免流速仪传感器螺旋浆被水流冲走。
4.船模操作时注意河床情况,避免打坏叶轮。
七、结果整理分析
1.整理并对比工程前后流场图。
2.整理并对比工程前后水面线图。
3.分析碍航段的水流水力特征值。
八、实验报告
1.记录表
表6 水位记录表
方案:
表7 流速记录表
断面号:工程前(后)
2.绘制整治前后水面线及流场图
3.现象分析
①急流险滩碍航与哪些因素有关。
②潜坝对水面线的影响。
③潜坝对流速的影响。
④潜坝对流态的影响。
4.思考题
①仅根据比降或流速单一因素能否判断滩险的碍航情况。
②有了比降和流速资料为何还要船模实验。
5.根据实验观察的情况、现象和思考题综合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四单丁坝及丁坝群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观察丁坝附近的水流、泥沙运动情况,了解丁坝的作用,各种布置方式和组合特性。
实测丁坝回流区的流速分布情况,确定丁坝回流区长度并与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
改变丁坝的挑角,观察河段水流、泥沙运动的差异。
要求观察资料正确,对各种丁坝的布置和组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写出试验报告。
二、目的意义
丁坝是最常见的整治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束窄河床,增大流速刷低浅滩,造成环流,横向导沙,抬高边滩,保护河岸等。
坝轴线与河岸夹角有正交、上挑和下挑之分,丁坝群布置有错(对)口布置、阶梯式升高(降低)的布置方式。
试验主要是观测布置方式时,丁坝对水流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实验测量的丁坝回流区长度值与计算公式计算值进行对比,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如何使用丁坝能达到整治目的,学习用实验验证理论的初步方法。
三、仪器设备
1.水位测针2对。
2.流速仪2台。
3.模型丁坝多座。
4.玻璃水槽和流量控制系统一套。
四、实验准备工作
1.模型丁坝多座,长度约为玻璃水槽宽度的1/3;
2.模型沙:用天然沙、塑料沙、木屑等均可;
3.示综剂:高锰酸钾、木屑等。
五、实验步骤
l.在玻璃水槽中放置单丁坝模型一只。
2.调节上游流量及尾门水位,使丁坝处于非淹没情况。
3.用木屑示踪剂初步确定回流区(边界、长度)。
4.在回流区布置两个测流断面,用流量闭合法测量环流边界。
5.调节流量水位,使丁坝处于淹没情况。
6.布置不同挑角情况,观察水流、模型沙、示踪剂运动情况。
7.布置丁坝模型多只,分别调节流量水位,使丁坝处于淹没、非淹没情况,观察丁坝群水流、模型沙、示踪剂运动情况。
六、注意事项
l.测流点在回流区边界处适当加密。
2.在采用微型旋浆流速仪测量流速时,旋浆应正对水流方向,测量中要注意观察旋浆转动是否正常,如出现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不能随便移动和拆卸;
3.测量数据要求准确,记录数据不准涂改,若测试数据有误应重新观测。
断面1、2为测量断面,L为回流长度
图8 丁坝回流区测量示意图
七、结果整理分析
1.流量闭合法确定回流边界:
①根据所测垂线平均流速V i 、水深H i 、求部分流量q i ;
4/))((11++++=i i i i i H H V V b q
②绘制部分流量与起点距关系图; ③绘制累积流量与起点距关系图;
④找出累积流量等于上游流量之点对应的起点距,该点就是测量断面的回流边界,量出该点的起点距。
2.绘制回流边界图。
3.绘制各种情况下的水面线。
4.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
采用教材中计算公式回流区长度,并与实验测量的丁坝回流区长度值进行对比。
八、编写实验报告
1.流速记录表
2.分析现象
①试验段水面线比较
②各种情况下的水流、泥沙运动情况
表8 回流边界计算表
断面号 上游流量
3.思考题
①非淹没单丁坝的特点;
②不同挑角单丁坝水流、泥沙运动的异同;
③淹没单丁坝的水流特点;
④分析丁坝群处于淹没、非淹没情况的水流、泥沙运动特点。
实验五渠化枢纽总体布置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介绍渠化枢纽整体模型的制作方法、步骤以及主要建筑物在布置中的相互关系;观察不同枢纽布置方案或不同泄水方式时船闸上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的流速、流态和泥沙冲淤变化;量测某一方案引航道口门区的纵向流速、横向流速及回流分布。
实验要求学生了解渠化枢纽整体模型试验的内容及模型制作的方法和步骤,了解渠化枢纽中主要水工建筑物的布置原则和基本要求,明确引航道口门区的水流条件对船舶过闸的重要意义,以及引航道口门必要的水流条件,并对试验方案的水流条件作出评价。
二、目的意义
在渠化枢纽布置中正确处理船闸、水电站和泄水建筑物在水流条件和使用管理方面的矛盾是枢纽布置成败的关键。
实验直观地反映出三大主要水工建筑物在水流条件方面的不同要求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办法,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加深对枢纽布置原则的理解,为解决工程中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仪器设备
1.渠化枢纽模型:模型比尺根据生产要求或场地确定;模型中应布置有船闸、水电站、冲砂泄洪闸(或溢流坝)等水工建筑物,如图8所示。
2.船舶模型:根据航道等级选择的设计船型按对比船模要求模拟的船舶模型。
用于选择船舶进出引航道的最优航迹线。
3.数据聚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处理程序、计算机、打印机、绘图仪及稳压电源等。
4.流速仪、测针、测桥及模型砂、木屑等设备和材料。
1
2
3
4
1-水电站,2-冲砂闸,3-溢流坝,4-船闸
图9 航电枢纽平面布置图
四、实验准备工作
1.率定流速仪和船舶模型,使其精度满足测量要求;
2.在枢纽上下游,控制断面安装水位测针,在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范围的测桥上安装流速仪,
并同数据采集系统的线路相连接;
3.检查水、电供应及数据系统和供回水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4.按最低通航流量和最高通航流量放水,测定基本数据。
五、实验步骤
l .演试船闸与电站同岸布置和电站与船闸分岸布置时枢纽的水流情况,在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抛木屑、观察其流态;
2.选择实验枢纽布置方案和泄水建筑物的运行方式,如船闸与电站同岸布置,电站冲砂闸开启放水;
3.供水系统按最低通航流量放水,当枢钮上、下游测针水位稳定后,利用数据系统(或流速仪显视器)观读上、下游引航道口门区纵向流速、横向流速和回流速度,并记录表8中;
4.进行船模试验,模型船从上引航道口门区驶进上引航道,选择最低通航流量时上游最优航迹线;模型船从下引航道驶出,选择最低通航流量时下淤最优航迹线;
5.在枢纽上游抛沙,观察泄水建筑物溢流时,上、下游引航道附近泥沙运动状态和冲淤变化情况;
6.供水系统按最高通航流量放水,重复上述3—5项实验步骤,测出有关数据,记录表8中。
六、注意事项
l .测量流速时应保证流量稳定、测点位置准确;
2.在采用微型旋浆流速仪测量流速时,旋浆应正对水流方向,测量中要注意观察旋浆转动是否正常,如出现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不能随便移动和拆卸;
3.测量数据要求准确,记录数据不准涂改,若测试数据有误应重新观测。
七、结果整理分析
l .绘出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口门返测点位置平面图:
2.计算各测点流速,并记入表8中;若采用旋浆流速仪测流速时,可根据率定曲线求出流速V 值:
0V Kn V +=
式中:K —比例系数,由V —n 率定关系曲线求得。
n —旋浆转动频率(次/秒),T
N
n
=,N 为旋浆转动次数,T 为计测转数时间。
V 0—旋浆起动流速(厘米/秒)。
3.绘制测试流量时上游、下游引航道口门区船舶进闸航迹线图;
4.描述泥沙运动状况,评价流态和泥沙冲淤变化对船舶进出引航道的影响。
八、编写实验报告
1.简述实验的基本条件,如枢纽布置概况、实验方案、泄水方式及水位、流量等;
2.根据实测流速值、船舶航迹线和引航道口门区的流态及泥沙冲淤变化情况,评述通航条件和枢纽布置特点。
表9 流速记录表
实验六船舶过闸演示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船舶过闸演示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船闸结构组成,船舶过闸的原理及运行操作程序,计算船舶过闸时间,观察闸室及引航道中的水流条件对过闸船舶的影响。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明确船闸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了解船舶过闸的基本原理及运行程序,计算船舶过闸的时间。
本实验可在实验室或已建船闸现场进行。
二、目的意义
船闸是(渠化工程)课中重点讲授的内容,在讲授船闸的初期让学生了解船闸的组成,船舶过闸的原理以及过闸船舶对水流条件的要求,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船闸的极积性,有助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三、仪器设备
1.船闸模型水槽:水槽包括闸首、闸室及输水系统和阀门启闭机,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及水平溢流水槽等,船闸模型按重力相似定律和一定的比尺设计制作;
2.电动船模型,同实验四;
3.供回水系统及平水设备。
四、实验准备工作
1.检查电动船模及船闸的闸门、阀门、启闭机运转是否正常,
2.启动水泵,开启船闸进水阀向船闸充水,当上引航道及闸室和下引航道的水位分别达到上、下游最低通航水位(或最高通航水位)时,停止向船闸放水,并关闭船闸的上、下游闸门和阀门;
3.将电动船模放在上引航道停泊段。
五、实验步骤
1.测量船闸各部尺度,记入表9船舶过闸时间计算表内;
2.按船舶下行(或上行)操作程序依次输水和启闭闸、阀门;
船舶下行操作程序:
(1)开启上闸首两侧阀门向闸室灌水,当闸室水位上升到与上游引航道水位齐平时,关闭上闸首两侧阀门停止输水;
(2)开启上闸门,船舶从上引航道驶入闸室后关闭上闸门;
(3)开启下闸首两侧阀门,闸室向下游泄水.当闸室水位下降到与下游水位齐平时开启下闸门,船舶驶出闸室,停于下引航道停泊段。
船舶上行操作程序:
(1)船舶由下引航道驶入闸室后关闭下闸首的闸门和阀门;
(2)开启上闸首两侧阀门向闸室灌水,当闸室水位上升到与上游水位齐平时,开启上闸门,船舶驶入上引航道。
3.统计闸、阀门全开时间.灌泄水时间,船舶进出闸时间,并计入表9中。
六、注意事项
1.遵守闸门和阀门启闭机操作程序,闸阀门启闭到位后应立即停止启闭,设备出现故障应立即检查,不能硬压强拉,造成设备损坏;
2.在带有玻璃框架的船闸槽开此实验时,闸室水位应控制在结构允许承受的水位以下,并防止硬物撞击玻璃。
七、结果整理分析
1.根据记录计算船舶过闸时间T,计算公式见表9;
2.分析影响船舶过闸时间的主要因素。
八、编写实验报告
1.绘船闸平面示意图简述船闸的组成及其作用;
2.简述船舶单向过闸和双向过闸的运行程序,附船舶过闸时间计算表;
3.简述影响船舶过闸时间的主要因素。
- 18 -
单向过闸时间 543211224t t t t t T ++++= (min)
双向过闸时间 5/
43/212424t t t t t T ++++= (min) 式中:t 5—船舶进出闸的间隔时间(min)
实验七船闸灌、泄水实验
一、实验内容、要求
船闸灌泄水实验是在船闸模型水槽中,利用测试仪器设备测闸室灌水、泄水过程中闸室水位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线,通过该曲线的有关数据计算和绘制船闸输水过程的其它水力特性曲线。
通过实验,使学生直观了解闸室在灌水和泄水过程中闸室和引航道内的水流现象,掌握室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测试方法和步骤,并进行实验资料的整理分析。
二、目的意义
船闸的灌水和泄水是船舶过闸的主要作业程序之一。
通过本项实验了解闸室在灌泄水过程中,闸室水位的升降速度和任一瞬间的闸室水位及进入闸室流量随时间变化的增率,以入水位与流量和阀门开度的关系,这对船闸运行管理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船闸灌浅水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从事船闸水力学试验研究奠定基础。
三、仪器设备
1、船库模型水槽:包括闸首、闸室及输水系统和阀门启闭机,船闸上、下游引航道及平水溢流水槽等。
船闸模按重力相似定律和一定比尺设计制作;
2、水位量测仪:用于量测闸室及上、下游引航道的水位。
常用的有水位测针,动态水位仪,浮简水位计,压力传感器等。
3、波高仪:用于测量波浪有关要素的仪器。
在水位变幅不大的情况下也可兼作水位量测仪器使用:
4、量水堰:用于测定流量的设备,常用的有三角埝、矩形埝和复式埝等;
5、动态应变仪:属二次仪表,用于对传感器应的信号作放大处理;
6、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处理程序、微机、打印机、绘图仪及稳压电源等。
7、节拍器及秒表:在输水阀门匀速启闭时,用节拍器来调节时间节奏。
秒表用于计时。
四、实验准备工作
1、仪器设备的率定、安装和调试;
2、检查供回水系统、电路及数采处理系统;
五、实验步骤
1、利用上、下游平水槽及水位测针调试上、下游水位,以保证模型中上、下游水位同桌水位同原型相似(即原型设计水关除以模型长度比尺)
2、开启输水阀门:阀门启闭有自动张手动两种方式。
自动启闭详见设备说明书,此处从略。
手动启闭是遥动启闭机的柄,在要求的时间内匀速将阀门开启。
例如:
=25,原型设计阀门开启时间2为360秒(即6分种),阀门高度(模型)为120模型长度比尺λ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