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及解读 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权掇市安稳阳光实验学校高考一轮复习考点及考纲解读(14)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
名师解读
“激光的特点和应用”也要引起重视。
样题解读
【样题1】用蓝光照射某种金属表面发生了光电效应。
现将该蓝光的强度减弱,则
A.从光照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
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少
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
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
[分析] 能否发生光电效应,是由光的频率ν决定的,只要ν大于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v0,不论强度如何,总能发生光电效应,而且是瞬时发生的,不需要时间“积累”,所以光照到金属表面上,到发生光电子之间几乎是瞬时的,光强减弱,不影响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所以A项、D项都不正确;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同种金属有相同的逸出功W,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由光的频率ν决定,所以改变强度,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不变,B项不正确;单位时间内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所以光的经度减弱,光电子的数目将减少,C项正确。
[答案] C
[解读] 本题涉及到光电效应规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的能力要求。
光电效应规律是实验结论,考生要熟练记忆。
【样题2】(实验中学高三年级月考)现用电子显微镜观测线度为d的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
为满足测量要求,将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设定为
n
d,其中
1
>
n。
已知普朗克常量h、电子质量m和电子电荷量e,电子的初速度不计,则显微镜工作时电子的加速电压应为
A.
2
2
2
med
h
n B.
3
1
3
2
2
2
)
(
e
n
h
md C.
2
2
2
2men
h
d D.
2
2
2
2med
h
n
[分析] 设电子经过电压U加速获得速度v
,由动能定理,2
1
2
eU mv
=,电子动量h
P mv
λ
==,d
n
λ=,以上三式联立解得
22
2
2
n h
U
med
=,D项正确。
[答案] D
[解读] 本题将物质波与动量、动能定理结合在一起,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要求。
【样题3】在研究材料A的热膨胀特性时,可采用如图14
-1所示的干涉实验法。
A 的上表面是一光滑平面,在A 的上方放一个透明的平行板B ,B 与A 上表面平行,在它们间形成一个厚度均匀的空气膜。
现在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同时对A 缓慢加热,在B 上方观察到B 板的亮度发生周期性地变化.当温度为t 1时最亮,然后亮度逐渐减弱至最暗;当温度升到t 2时,亮度再一次回到最亮。
则
A .出现最亮时,
B 上表面反射光与A 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后加强 B .出现最亮时,B 下表面反射光与A 上表面反射光叠加后相抵消
C .温度从t 1升至t 2过程中,A 的高度增加
4
λ
D .温度从t 1升至t 2过程中,A 的高度增加
2
λ
[分析] 入射光通过透明的平行板B ,在B 的下表面与A 的上表面都发生反射,这两束光发生干涉,出现最亮时,是这两束反射光叠加后加强,A 项、B 项都不正确;两束光的光程差等于A 、B 间距离的2倍,当温度为t 1时最亮,说明此时2Δh 1=n λ,n 是正整数,对A 缓慢加热,当温度升到t 2时,亮度再一次回到最亮,说明此时2Δh 2=(n -1)λ,这段过程中A 的高度增加Δh =Δh 1-Δh 2=12
22
n
n λ
λλ--
=,C 项错误,D 项正确。
[答案] D
[解读] 本题涉及到光的干涉现象、薄膜干涉、反射光叠加与薄膜厚度的关系等知识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和“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
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的能力要求。
光的干涉现象是高考的热点,同学们要对双缝干涉和薄膜干涉重点掌握。
权威预测
1.(国华纪念中学高三模拟考试,容易题)“阜阳假奶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奶粉的碳水化合物(糖)的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可以用“旋光”来测量糖溶液的浓度,从而鉴定含糖量,偏振光通过糖的水溶液后,偏振方向会相对于传播方向向左或向右旋转一个角度α,这角度称为“旋光度”,α的值只与糖溶液的浓度有关,将α的测量值与值相比较,就能确定被测样品的含糖量。
如图14-2所示,S 是自然光源,A 、B 是偏振片,转动B ,使到达O 处的光最强,然后将被测样品P 置于A 、B 之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到达
B .到达O 处的强度不会减弱
C .将偏振片B 转过一个角度,使得O 处强度再次最大,偏振片B 转过的角
度等于α
D .将偏振片A 转过一个角度,使得O 处强度再次最大,偏振片A 转过的角度等于α
2.(容易题)下列实际的例子中,应用的物理原理表明光是波动的是 A .在磨制各种镜面或其他光学平面时应用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平整程度 B .拍摄水面下的物体时,在照相机镜头前装一片偏振滤光片,可以使景象清晰
C .一窄束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得到彩色的光带
D .利用光照射到光电管上产生光电流,进行自动控制
A O
B
P S 图14-2
3.(容易题)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巧妙地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第一次在实验室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
如图14-3为实验装置简图,M 为竖直线光源(长直灯丝钠灯),N 和O 均为有狭缝的遮光屏,P 为像屏。
现有四种不同带有狭缝的遮光屏,如图14-4所示,实验时的正确选择是
A .N 应选1,O 应选2
B .N 应选3,O 应选4
C .N 应选1,O 应选4
D .N 应选3,O 应选2
4.(中档题)图14-5是利用光电管研究光效应的实验原理示意图,用可见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 ,电流表中
有电流通过,则
A .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移到a 端时,电流表中
一定无电流通过
B .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a 端向b 端滑动的过程中,电流表的示数一定会持续增大
C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b 端,改用紫外线照射阴极K ,电流表一定有电流通过
D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b 端,改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 ,电流表一定无电流通过
5.(中档题)如图14-6所示是伦琴射
线管装置,
要产生F 、E 射线,关于装置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 1可以是低压直流(或交流)电源,E 2必须是高压直流电源且右端为正极
B .射线F 、E 都是电子流
C .射线F 是高速电子流,射线E 是X 射线
D .射线
E 是X 射线,射线
F 是r 射线 [参考答案]
1.ACD 解析:糖水溶液使偏振方向相对于传播方向旋转了角度α,因此到达O 处光的强度会减弱,A 项正确,B 项错误;将偏振片B 转过α角度,其偏振方向与糖水溶液相同,使得O 处强度再次最大,C 项正确;转动偏振片A
的情况与偏振片A 相同,所以D 项正确。
2.AB 解析:光的干涉表明光具有波动性,A 项正确;光的偏振也表明光具有波动性,B 项正确;白光通过三棱镜色散表明白光是复色光,但不涉及光
的本性,C 项错误;光电效应表明光具有粒子性,D 项错误。
3.A 解析:做双缝干涉实验时,线光源、单缝、双缝应互相平行,所以A 项正确。
4.C 解析:即使光电管上不加电压,仍能发生光电效应,A 项错误;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由a 端向b 端滑动的过程中,加在光电管上的电压不断增大,光电流增大,但当从阴极K 极发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 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再增大电压,光电流不变,B 项错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动触头置于b 端,电流表中有电流通过,改用紫外线照射阴极K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增大,电流
表一定有电流通过,C 项正确;若改用红外线照射阴极K ,仍有可能发生光电效
E 1
E 2
E F
图14-6
图14-5
P
O
N M
3
2 1
图14-3
图14-4
应,电流表也可能有电流通过,D项错误。
5.A 解析:E1的作用是使金属丝达炽热状态,发射电子;E2的作用是形成加速电场,给电子加速,所以A项正确;E是高速电子流,F是X射线,B、C、D三项都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