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2019年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化学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Fe 56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B.将地沟油回收重新加工为食用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推广使用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保护环境
D.推广使用煤的气化、液化技术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Cl
A.质量数为35的氯原子的核素符号:17
35
B.S2−的结构示意图:
C.乙醇的结构简式:C2H6O
D.HOCH2COOH缩聚产物的结构简式:
3.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应用正确的是
A.浓硫酸有脱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B.氯化铁易水解,可以用于腐蚀铜线路板
C.石英坩埚耐高温,可用来加热熔化Ca(OH)2
D.福尔马林溶液能使蛋白质变性,可用于制作动植物标本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镀铜铁制品镀层受损后,铁制品比受损前更容易生锈
B.常温下,将pH =6的氯化铵溶液稀释,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都减小
C.0.1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Fe3+的数目为0.1N A
D.反应3NO2(g)+H2O(l) === 2HNO3(aq)+NO(g)在室温下可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ΔH可以大于0 5.下列有关浓硫酸性质和用途的实验正确的是
A .图1:稀释浓硫酸
B .图2: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C .图3:用浓硫酸和乙醇、乙酸共热制备乙酸乙酯
D .图4:检验浓硫酸与蔗糖反应产生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硫
6.下列表示对应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氯气溶于水:Cl 2+H 2O
2H ++Cl −+ClO −
B .铝溶于过量的氨水:Al+2OH −+H 2O===2AlO -
+2H 2↑ C .过量的SO 2通入碘水中:I 2+SO 2+2H 2O===2I −+24SO -
+4H +
D .少量的CO 2 溶于苯酚钠溶液中:
7.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能实现的是 A .NaAlO 2 (aq) Al(OH)3 Al B .Cu 2(OH)2CO 3 CuCl 2(aq) Cu C .Fe 2O 3 FeCl 3 无水FeCl 3 D .NaCl(aq) NaHCO 3 Na 2CO 3
8.工业上曾经通过反应“3Fe+4NaOH 1100℃
Fe 3O 4+2H 2↑+4Na↑”生产金属钠。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1100 ℃时铁与NaOH 溶液反应
B .该反应条件下铁的氧化性比钠强
C .生成的气体可以在真空中冷却获得金属钠
D .每生成1 mol Fe 3O 4,转移的电子数约为4×6.02×1023
9.短周期元素X 、Y 、Z 、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Y 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 Z 与X 同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Y <Z <W 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 <W C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Z <W
电解
CO 2 HCl(aq) △ CO 2 △ HCl(aq)
△
D .X 和Y 只能形成一种离子化合物
10.一种以液态肼(N 2H 4)为燃料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 KOH 溶液作
为电解质溶液。
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B .工作一段时间后b 极区溶液的pH 增大 C .a 极的反应式:N 2H 4−4e −===N 2↑+4H + D .电池中的离子交换膜需选用阳离子交换膜
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
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得0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2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满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0分。
11.化合物X 是一种氨基酸,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化合物X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合物X 是一种天然氨基酸
B .能与Na 2CO 3 、盐酸反应
C .分子中含有2个手性碳原子
D .1 mol 化合物X 与浓溴水反应,最多能消耗Br 23 mol
12.常温下,用盐酸酸化的FeCl 3溶液腐蚀铜制线路板,分别取腐蚀后的滤液并向其中加入指定物质,反应
后的溶液中主要存在的一组离子正确的是 A .通入过量Cl 2:Fe 3+、H +、Cu 2+、Cl − B .加入过量SO 2:Fe 3+、H +、Cu 2+、24SO -
、Cl −
C .加入过量NaOH 溶液:Na +、Fe 2+、OH −、Cl −
D .加入过量CuO :Fe 2+、H +、Cu 2+、Cl −、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
解释或结论 A
向溶液X 中滴加盐酸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 2溶液有白
色沉淀生成
X 中含有24SO -
B
用洁净的玻璃管向包有Na 2O 2的脱脂棉吹气,脱脂棉
燃烧
CO 2、H 2O 与Na 2O 2反应是
放热反应 C 向1 mL 1% NaOH 溶液加入2 mL 2%的CuSO 4溶液,振荡后滴加0.5 mL5%葡萄糖溶液,加热未出现红色沉淀 葡萄糖中不含醛基 D
将硫酸酸化的H 2O 2滴入Fe(NO 3)2溶液,溶液变黄色
H 2O 2的氧化性比Fe 3+强
14.部分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
弱酸 HCOOH HCN
H 2CO 3 电离平衡常数 (25℃)
K a =1.77×10−4 K a =4.9×10−10
K a1=4.3×10−7 K a2=5.6×10−11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NaCN 溶液中通入少量CO 2气体:c (Na +) > c (3HCO -
) >c (23CO -
)
B .稀释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H 和HCN 至相同pH ,加水的体积前者小于后者
C .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HCOONa 和KCN 溶液中:c (Na +)−c (HCOO −) >c (K +)−c (CN −)
D .等体积、等浓度的HCOOH 和NaCN 混合溶液中:c (H +)+c (HCN) =c (HCOO −)+c (OH −)
15.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A 和气体B 各0.16mol 充入2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A(g)+B(g)
2C(g) ΔH <0。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t/min 2 4 6 8 n (B)/mol
0.12
0.11
0.10
0.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2 min 的平均速率ν(C) = 0.04 mol·L −1·min −1
B .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ν(逆)>ν(正)
C .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充入0.32 mol 气体C ,到达平衡时,n (C)<0.24 mol
D .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通入A 、B 、C 各0.1 mol 气体,气体B 的转化率不变
非选择题
16.(12分)以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主要成分为SiO 2、Al 2O 3、FeO 、Fe 2O 3、CaO 等)为原料制备Al 2O 3的
流程如下:
已知:
Ⅰ.粉煤灰中的Al 2O 3、FeO 、Fe 2O 3不溶于稀盐酸;
Ⅱ.此流程中氢氧化物沉淀的pH :Fe(OH)3沉淀区间为1.94~
3.20;Fe(OH)2沉淀区间为7.06~8.95;Al(OH)3沉淀区间为
3.69~
4.89。
(1)采用两次酸浸而不直接用浓硫酸浸取的目的是▲ 。
提高热浸时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为▲ 。
(2)滤渣的主要成分为▲ (填化学式)。
还原的离子方程式为▲ 。
(3)①氨水的浓度不同,铁、铝的沉淀率如图所示,当pH大于5.0时,产生的沉淀最终显浅黄色,其原因是▲ 。
②该流程中通过在Fe2+和Al3+体系中分离铝铁,而没有在Fe3+和Al3+体系中分离,其原因是▲。
17.(15分)有机物G是合成新农药的重要中间体。
以化合物A为原料合成化合物G的工艺流程如下:
(1)化合物G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2)反应E→F的类型为▲ 。
(3)化合物B的分子式为C7H6Cl2,B的结构简式为▲ 。
(4)写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D的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能水解,且水解产物之一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③分子中只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
(5)请以化合物F和CH2(COOC2H5)2为原料制备
CH2COOH
Cl,写出制备的合成路线流
程图(无机试剂任用,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见本题题干)▲ 。
18.(12分)三氯异氰尿酸(结构简式如图)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和氯化剂。
(1)利用尿素CO(NH2)2加热可以合成三氯异氰尿酸,同时产生氨气。
生成1mol三氯异氰尿酸同时生成氨气的体积为▲ (标准状况下)。
(2)“有效氯”含量是指从KI中氧化出相同量的I2所需Cl2的质量与指定化合物的
质量之比,常以百分数表示。
为测定三氯异氰尿酸的“有效氯”含量,现称取某三氯异氰尿酸样品
0.2840 g,加水、足量KI、硫酸,配制成100 mL待测液;准确量取25.00 mL待测液于碘量瓶中,
用0.1000 mol·L−1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黄色时,加入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终点。
重复测定2次,所得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序号待测液体积/mL 标准液滴定管起点读数/mL 标准液滴定管终点读数/mL
1 25.00 0.00 23.98
2 25.00 0.08 24.08
3 25.00 0.16 24.18
①滴定中Na2S2O3被氧化为Na2S4O6,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配制0.1000 mol·L−1 Na2S2O3溶液100 mL,所需Na2S2O3·5H2O的质量为▲ 。
③计算此样品的“有效氯”含量(写出计算过程)。
▲
19.(15分)由工业级碳酸锂(含有少量碳酸镁等杂质)制备高纯碳酸锂。
实验过程如下:
(1)实验室中在下图所示装置中进行碳化反应:
①碳化反应的主要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
②碳化时温度需控制在30℃,可采取的措施是▲ 。
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 。
(2)用CO2调pH为8—9,其目的是▲ 。
(3)已知在不同温度下蒸发分解碳酸锂的产率与溶解度关系如图:
90℃以下,随温度升高,碳酸锂产率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
(4)请补充完整由滤液制备高纯碳酸锂的实验方案:取滤液放置于烧杯中▲ 。
20.(14分)氢气是清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以H2为原料制取氨气进而合成CO(NH2)2的反应如下:
N2(g)+3H2(g)+CO2(g) ===CO(NH2)2(s)+H2O(l) ΔH=−179.38 kJ·mol−1
已知:2NH3(g)+CO2(g) ===NH2CO2NH4(s) ΔH=−159.47 kJ·mol−1
NH2CO2NH4(s) ===CO(NH2)2(s)+H2O(l) ΔH=+72.49 kJ·mol−1
则N2(g)+3H2(g) ===2NH3(g) ΔH= ▲ kJ·mol−1。
(2)储氢材料领域是当前研究热点,LiBH4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
采用球磨法制备Al与LiBH4的复合材料,并对Al−LiBH4体系与水反应产氢的特性进行下列研究:
①图甲为25℃水浴时每克不同配比的Al−LiBH4复合材料与水反应产生H2体积随时间变化关系
图。
由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 (填字母)。
甲乙
a.25℃时,纯LiBH4和铝均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b.25℃时,复合材料中铝不能产生氢气,只是起到催化作用
c.25℃时,Al−LiBH4复合材料中LiBH4含量25%,储氢效果最好
②图乙为25℃和75℃时,Al−LiBH4复合材料[ω(LiBH4)=25%]与水反应一定时间后产物的X−射
线衍射图谱(X−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
不同)。
从图分析,25℃时Al−LiBH4复合材料中LiBH4与水反应生成的LiB(OH)4化学方程式为
▲ ,铝元素的存在有多种形式,其中Al(OH)3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3)已知H2S高温热分解制H2的反应为:
H 2S(g)H2(g)+1/2S2(g)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2S的分解实验,以H2S的起始浓度均为c mol·L−1测定
H2S的转化率,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a为H2S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b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且未达到化学平衡时H2S的转化率。
若985℃时,反应经t min达到平衡,此时H2S的转化率为40%,则
反应速率v(S2)= ▲ (用含c、t的代数式表示)。
请说明随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 。
(4)用惰性电极电解煤浆液的方法制H2的反应为:
C(s)+2H2O(l) ===CO2(g)+2H2(g)
现将一定量的1 mol·L−1 H2SO4溶液和适量煤粉充分混合,制成含碳
量为0.02 g·mL−1~0.12g·mL−1的煤浆液,置于右图所示装置中进行电解
(两电极均为惰性电极)。
则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1.(12分)【选做题】本题包括A、B两小题,分别对应于“物质结构与性质”和“实验化学”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
请选定其中一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若两题都做,则按A题评分。
A.【物质结构与性质】
铝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1)离子镀钛氮化铝是一种高强度的保护层,Ti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
(2)AlCl3是有机反应中常用的催化剂。
有机物①碳原子的杂化类型为▲ 。
1 mol有机物②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 mol。
(3)一定条件下用Al2O3和CCl4反应制备COCl2,写出与COCl2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的化学式:▲ 。
(4)双聚物Al2Cl6结构如图甲所示。
在Al2Cl6中存在的相互作用有▲ (填字母)。
a.范德华力b.离子键c.共价键d.氢键e.配位键
(5)氮化铝(其晶胞如图乙所示) 晶体中离铝原子最近的氮原子的个数为 ▲ 。
甲 乙 B .【实验化学】
对叔丁基苯酚
可用于生产油溶性酚醛树脂等。
实验室以苯酚、叔丁基氯[(CH 3)3CCl]
等为原料制备对叔丁基苯酚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按图组装仪器,在三颈烧瓶中加入2.2 mL 叔丁基氯(过量)和1.41 g 苯酚,搅拌使苯酚完全溶解。
步骤2:向三颈烧瓶中加入无水AlCl 3固体作催化剂,不断搅拌,有气体放出。
步骤3:反应缓和后,向三颈烧瓶中加入8 mL 水和1 mL 浓盐酸,即有白色固体析出。
步骤4:抽滤得到白色固体,洗涤,用石油醚重结晶,得对叔丁基苯酚1.8 g 。
(1)仪器X 的名称为 ▲ 。
(2)步骤2中发生主要反应放热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 。
该反应温度不宜过高(60℃),其原因是 ▲ ,可采取的措施为 ▲ 。
(3)实验结束后,对产品进行光谱鉴定结果如下。
其中属于红外光谱的谱图是 ▲ (填字母)。
(4)本实验中,对叔丁基苯酚的产率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