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综合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元谋人、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早期人类。

最有价值的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A.考古发掘B.史书记载C.学者推断D.神话传说
2.歌谣“骨柘陶,种植水稻,猪狗水牛,定居不移”反映了下列那个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

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海洋文明C.城市文明D.游牧文明
4.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这一年是()
A.公元9世纪40年代B.公元前9世纪40年代
C.公元8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8世纪40年代
5.“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珍宝展”在全国很多地方举行巡展。

其中有商代最大的青铜器(如下图),你知道它是在哪里出土的吗?()
A.河南省B.陕西省C.山西省D.河北省
6.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其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诸侯国势力逐渐缩小B.各国纷纷变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C.周王室势力日益强大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7.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橘(yù),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诗中“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B.加强管理并提倡依法治国
C.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 D.修筑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
8.国家主席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他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讲道:“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墨子B.孔子C.老子D.韩非
9.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颂扬嬴政
A.灭六国,统一全国B.开拓和经营边疆地区
C.凿灵渠,沟通湘漓D.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10.观察下列四幅战争形势图,请回答
以上四场战争发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图①→图②→图③→图④
B.图③→图②→图④→图①
C.图②→图③→图①→图④
D.图④→图①→图③→图②
11.通过下图可以获取的基本史实是
A.汉朝教育的发展B.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豪强地主的强大D.西域各国派使者到长安
1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下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这一事件发生在
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
13.下列与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相关的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公元25年在长安称帝B.王莽被推翻后重建汉朝政权
C.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D.他统治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14.“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核心素养之一,而“国家主权意识”又是“家国情怀”的主要内容之一。

下列史实中,能体现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的有()
A.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B.“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
C.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
D.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
15.《简明中国历史读本》介绍说:它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卷。

这部书是
A.《史记》 B.《兰亭序》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16.汉朝的丝绸、漆器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香料传入中原。

这体现了丝绸之路是一条()
A.和平共处之路B.科技交流之路
C.乐舞融汇之路D.文明交流之路
17.《晋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材料所指出的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B.自然条件优越C.劳动力充足 D.技术先进
18.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国后期,哪一个历史朝代灭吴国,统一了全国A.秦朝B.西汉C.西晋D.隋朝
19.恩格斯说:“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级的‘经济情况’,他们被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下列最能反映这种现象的是()
A.文景之治B.汉武帝“大一统”
C.光武中兴D.北魏孝文帝改革
20.他是南北朝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他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领先世界近千年。

他是()
A.刘徽B.祖冲之C.王羲之D.顾恺之
二、解答题
21.探寻历史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遗址中的历史)
(1)图一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夏朝的建立者是谁?“家天下”局面的形成与什么制度有关?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王朝的都城?
(文物中的历史)
(2)图三文物中铸有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史实。

武王与商军的决战在哪里展开?之后他建立了哪一王朝?
(史书中的历史)
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左传》(3)此史料反映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推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征。

22.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
(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淝水之战形势图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规定汉化措施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

禁止穿鲜卑服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

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卫后宫

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帝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作用。

汉化措施:①②③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360百科(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都处于史前时期,当时没有文字,所以只能靠考古发掘来了解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

在我国早期人类的遗址中,科学家们所获的大量化石、石器和遗迹,为古人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价值极高的研究资料,因而有助于我们较为清楚地了解古人类的劳动和生活。

因此,最有价值的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是考古发掘,A项正确;史书记载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只能作为对考古发掘的情况提供旁证,而不能成为第一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中含有很多学者个人的想法和推测,不能成为第一手资料,排除C项;神话传说一定程度上反映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但口说无凭,不能成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排除D项。

故选A项。

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会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还会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故选项D符合题意;北京人属于早期人类,不是原始农耕居民,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属于早期人类,不是原始农耕居民,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半坡人种植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A
解析:A
【详解】
题干中的神农教种五谷,这属于农业,因为种五谷要耕地,所以叫农耕。

养蚕缫丝,是农业中的副业,也属于农耕的范畴,A符合题意;BCD项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

故选择A。

4.B
解析:B
【详解】
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公式为千或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

公元前841年为公元前9世纪40年代。

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

故选B;AC错在是公元后,排除;D不符合世纪换算规则,排除。

5.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图示的文物是司母戊鼎,它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

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写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D符合题意;A项是诸侯争霸的表现或影响,不符合题意;BC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因此选D。

7.D
解析:D
【详解】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是指“李太守”治水的功绩胜过大禹,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解决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正确;大禹治理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A排除;战国时期法家韩非主张依法治国,B排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迅速强大,C排除。

故选D。

8.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反映的“兼爱”思想,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故选项A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无为而治,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韩非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张是以法治国,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決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歌颂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

故选项A正确; 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C
解析:C
【详解】
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

故ABD排列顺序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排列顺序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可用排除法:图②巨鹿之战,发生时间最早,故排除ABD。

11.A
解析:A
【详解】
石像反映的是汉代讲学,说明汉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汉代的军事行动,无关汉代的豪强地主,也没有涉及西域各国使者到长安的信息,排除BCD。

故选A。

12.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法中,如果是公元前,百倍数字加一所得数字是公元前多少世纪;在前期、中期、末期的计算中,倒着划分前、中、后期;故前202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3.A
解析:A
【详解】
公元 25 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A符合题意;东汉政权是在王莽被推翻后重建的汉朝政权,光武帝刘秀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等,在他统治期间,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C和D项。

故选A项。

14.A
解析:A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体现了当今“家国情怀”的“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中,宋朝疆域最大,与“国家主权意识”不符,排除B项;氐族人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厉行法治,与“家国情怀”中的“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C 项;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为历代王朝推崇,与题干关键信息“国家主权意识”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15.A
解析: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可知,这是纪传体通史《史记》,A项符合题意;《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红楼梦》是清代小说。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16.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开创了丝绸之路。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传到西域;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马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至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往来。

D正确;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商品的交流,实质是一条商道。

ABC与丝绸之
路无关,排除;故选D。

17.A
解析:A
【详解】
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所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稳定。

选项A 符合题意;BCD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A。

18.C
解析:C
【详解】
266年,司马炎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军队灭吴,统一了全国。

因此三国后期,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西晋,故选C;ABD 不符合题意,排除。

19.D
解析:D
【详解】
依据题干“他们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结合所学知识,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度统一了北方黄河流域,但是孝文帝时期为了维护统治,又不得不实行汉化政策,甚至改说汉语、用汉姓等,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从而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故D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大一统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0.B
解析: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器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数学方面,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B正确;A排除;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

他的代表作有《兰亭序》,C排除;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洛神赋图》,D排除;故选B。

二、解答题
21.(1)禹;世袭制;商朝
(2)牧野;周朝(西周);
(3)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
解析:(1)禹;世袭制;商朝
(2)牧野;周朝(西周);
(3)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巩固统治);作用: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详解】
(1)仔细观察图一是夏朝的都城,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禹死后,他的儿子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图二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商朝的都城,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

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商朝遗留下来的废墟称为殷墟。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王伐纣交战的地点在牧野。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

此后,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3)据材料“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的关键信息“诸侯”“屏蔽周室”可知,史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西周为了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采取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分封制保证了周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通过以上探究,可知,夏商周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奴隶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22.(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

(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中央集权制。

(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

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

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3.(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
解析:(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

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
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

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

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西晋灭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期的统一外,大多时期都是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在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下,各民族之间的统治者之间有争斗,但各族人民在争斗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