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基础知识(33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媛.女(yuán)垝.垣(ɡuǐ)陨.落(yǔn)帷裳.(chánɡ)
B.攘诟.(ɡòu)溘.死(hé)侘傺.(chì)蕈.菌(xùn)
C.伶俜.(pīnɡ)一椽.(chuán)否.泰(pǐ)鲑.珍(xié)
D.拾掇.(chuò)吐哺.(bǔ)羁.鸟(jī)樊.笼(fán)
【答案】C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尔卜尔噬夙兴夜寐信誓旦旦息列索落
B.鸷鸟不群芳泽杂揉屈心抑志混混沌沌
C.踯躅不前情投意和窈窕无双揠苗助长
D.急不暇择越陌度阡譬如朝露不遑启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汉语字形题,考生要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多积累那些字形接近容易弄混的字,同时要根据字义识记字形。

本题大部分的字是教材中的,所以考生要在平时学习中认真识记教材中的特殊字形。

如果考查课外的字考生要会通过词义辨析字形法。

比如A项中的“尔卜尔筮”筮:用蓍(shī)草的茎占卦,所以不可能是“噬”。

B芳泽杂糅的“糅”是混杂的意思是形容词,所以不可能是“揉”。

同音字易误写的C.情投意合。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芳菲菲其弥章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D.謇朝谇而夕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现象。

考生在平时课内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积累一些特殊的通假字并弄清字的意义。

A.芳菲菲其弥章,章——彰(形容词彰显的意思); B.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非(否定判断词);C.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华——花(花朵)。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下列各项中,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之:桑之未落君子之车B.固:固前圣之所厚自前世而固然
C.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谣诼谓余以善淫D.相:誓不相隔卿相见常日稀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B.否泰
C.吾独穷困
..乎此时也D.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一般和现代汉语的意义是不同的,因为古人注重的是字义而现代汉语注重的是词语的意义。

比如A项的“交通”古意是交织互通,今意是专属名词道路交通或者交通部门。

B项“穷困”古意是处境艰难,今意是经济条件困难。

D项“自由”古意是自作主张,今意是人身或思想不受约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归园田居》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闲适安宁的田园生活场景。

B.《涉江采芙蓉》中作者以香草赠自己思念的人,香草寄寓着对对方美好的祝愿及关怀之情。

C.《采薇》的前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突出时间的流逝,从而渲染出征人越来越凄苦的心情。

D.《短歌行》中,一开头作者就写人生苦短,借酒浇愁,为全文奠定了消极低沉的基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中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考生要注意在平时学习的时候多从文章的写法上对文本进行理解,也要站在把握全篇的角度整体把握文本的思想主旨。

比如A项中涉及到的“白描”就是一种简单勾勒的描写手法。

B项涉及到了诗歌的表达技巧中的“借物抒怀”.C项涉及到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也叫“重章叠唱”D项说“为全文奠定了消极低沉的基调”错,因为《短歌行》全诗是抒发了一种积极的渴求人才的人生态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修辞手法不同的一句是()
A.风来花底鸟声香。

B.鸟抛软语丸丸落。

C.微风过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答案】D
考点8: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向来以“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离骚》,它们分别开创我国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传统。

B.《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楚辞,原指楚地歌辞,经屈原再创造,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新诗体,它的篇幅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多用语气词“兮”字。

D.汉魏晋时期,五言诗日趋成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都很好的继承了“风”“骚”的传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题目,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典型的文化经典的现象。

本题一般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认真读题,注意不要遗落选项中的细节,即可准确答题。

A项中说《诗经》是浪漫主义,《离骚》是现实主义是错误的说法,应该是《诗经》是现实主义,《离骚》是浪漫主义。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1)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___________。

(2)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___________,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①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②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③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
④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生长在草滩上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此题理清逻辑关系,可以得到答案。

观察第一句应该有先后的逻辑顺序,应该先说心晴后说心雨;第二句就衔接而言应该是说草滩如何,从叙述的话语中心一致而言也应该说草滩如何。

所以,答案应该是①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碾坊伴着日月的年轮不知转了多少圈,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度过了勤劳一生的使命,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B.建好的八栋别墅都是独栋别墅,有上下三层,房屋面积大约有300多平方米左右,内部装修已完工。

C.要杜绝以“罚跪”等形式体罚学生的现象,教育主管部门关键要对老师加强师德、法律法规教育应当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D.在备受关注的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中国金花李娜直落两盘,击败意大利老将斯齐亚沃尼,成为第一个夺取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病句题是高考中必考的一道试题,往往体现出一定的难度。

考生平时在做题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和区分几大病句类型的特点。

常考的几种类型有:句式杂糅、搭配不当、表意不明、逻辑不当等.A项,“度过”与“使命”搭配不当。

B项,“大约”与“左右”重复。

C项,句式杂糅,可删除“应当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五部委联合清理整治公路乱收费现象遭到阻碍,被曝光的收费站依旧我行我素
....,该收的一分不少,该拿的一样不落。

B.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努力掌握一技之长,不然身无长物
....,将无法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C.在埃及政坛叱咤风云
....数十载的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在国内外反对势力的胁迫下含泪宣布辞职,并将权力移交军方。

D.钱学森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杰出的科学家,在他心中个人名利原是无足轻重
....的,国家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

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1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州郡觐.谒觐:拜见B.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反:通“返
C.博学善属.文属:通“嘱”D.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况:比
13.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
②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之”相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14.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②征著作郎,不就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④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⑤⑥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B.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C.陶渊明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05分)
16.翻译下面句子(共5分)
(1)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C
13.D
14.D
15.A
16.(1)一向简慢(轻忽怠慢)贵人,不私下巴结上司。

(2)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

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

C (属:撰写,不是通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考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

D (以,因为/在之,代词/助词)
考点11: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能力,考生作答本题是首先要认真审清题干的要求是让找陶潜“任真自得”的性格特点,然后看下面的几个句子先找到不是表现他这一性格特点的句子进而进行排除,④说明漬贫病弱⑥说明为谋生而做官。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15.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

通过阅读文章内容不难发现A项对原文的理解是错误的(陶渊明不懂乐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文,考生要注意准确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固定词组和特殊句式。

文言文翻译注重的是“信”“达”“雅”。

(1)素——一向,向来;私事——私下巴结。

(2)未尝——不曾;而已——罢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

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被陶潜命令用于种秫谷(可酿酒),他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他于
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慢贵人,不私下巴结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没过多少时间,征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

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

陶潜的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

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

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

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

从没有生气的时候。

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

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所有文集流传于人世。

三、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共6分)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③,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④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注:①阿:发语词。

②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③旅谷: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旅生”。

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

④贻:送给。

17.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的叙述极有层次,请结合诗歌略作分析。

答:(3分)18.简要分析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的?
答:(3分)【答案】
17.本诗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望之中。

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
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基本意思答对即可)
18.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

如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诗歌的写作手法题,通过研读诗歌不难发现诗歌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层次。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理解和概括诗歌的内容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审清题意的要求。

题干是让考生作答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所以只要结合着景物和动作作答即可。

景物——松柏、坟墓、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于庭院。

动作——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

同时要注意结合景物和动作分析诗歌的情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四、诗句默写(共10分,每小题0.5分)
1._________ ,___________。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_________ , 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5.君当作磐石,_____________ 。

蒲苇纫如丝,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 ,依依墟里烟。

__________ ,鸡鸣桑树颠。

7._______ , ___________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8._______ ,悠悠我心。

_______ ,沉吟至今。

9.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何枝可依。

10._____________,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___________,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答案】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4.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5.妾当作蒲苇,磐石无转移。

6.暧暧远人村,狗吠深巷中。

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8.青青子衿,但为君故。

9.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10.月光如流水一般,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解析】
试题分析:情境默写成为近几年高考默写的一种新方式,考生要注意在平时背诵文章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大意。

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后面小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①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②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

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

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

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③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④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

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

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

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

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⑤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

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

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

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

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

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

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⑥我一直怀念炊烟。

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

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

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⑦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
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⑧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

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

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

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

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⑨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

19.文章第②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3分)_。

20.文章第③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

(5分)
【答案】
19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20①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②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③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

21①点题;②前后照应;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

22①在疲惫的城市生活中,慰藉思亲怀乡之情;②在城市遭到挫折时,汲取前行的力量,在人生坐标里找到自己的标尺;③在生命变得荒芜、空虚时,让自己拥有美感、幸福和丰盈的精神家园。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特色,这类题型主要从景物的特点、修辞手法、情感主旨三方面进行作答。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不难发现第二段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是恬静优美的,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喜爱之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

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这说明了①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②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③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中的语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

注意合理分析其作用,①点题;②前后照应;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