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中的比较题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对比就要有对比的角度,否则对比无从入手。 对于对比的角度,有的题干设问中有明确提示,如今 年 2 卷第 1 问所给的对比角度是“种植利用”,3 卷 第 1 问所给的角度是“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 素”、第 2 问所给的角度是“有利发展条件”;有的 题干设问中就没有明确提示对比角度,如今年 1 卷。
54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问中没有给出角度,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
文本分析并针对比较的主体结合所学知识来寻找对
比的角度。
下面我们就按此思路将今年的四道比较题逐一
解析。
1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56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信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中国从古代即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豆饭、 各种豆制品; 中国大豆的种植从黄河中游向南方扩展;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齐民 要术》; 再对比材料第二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而到 1765 年,大豆才引入北美; 中国从古代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而美国 最初将大豆作为饲料或绿肥;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而美国 利用大豆则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的成果; 然后据此行文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题干设问只是问中国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因此尽 管我们将中美做了对比,但只需要答出中国特点的 内容即可,美国只是中国的参照物。 3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相同因素”,限定语包括“上海和曼彻斯特”、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这里就有了对比的范围、 对象和角度,我们可以据此制表如下:
有对比的意识才能作答,比如今年 1 卷第 1 问“概 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还有今年 2 卷第 1 问“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前者问的是“变化”,这就需要前后对比,后者问 的“特点”,而没有比较不成其为“特点”。
可见,对比类问题可以分为三种:同一主体自 己与自己比,即比变化、趋势;不同主体之间明对比, 即比异同;不同主体之间暗对比,如前举的特点。
对比类问题可以分为明对比和暗对比:明对比 是题干设问中明确告知考生需要将什么与什么对 比,比如今年 3 卷第 1 问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和第 2 问“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 件”,就是明确要求考生将上海与曼彻斯特进行对 比;暗对比则是题干设问中没有明确告诉考生需要 对比,但要解答该问考生必须要进行对比或至少要
讲的是宋代乡约制度;之后是另一个层次,讲的是
明清的乡约制度。而每一个层次都讲了两个意思:
乡约的内容与组织者。于是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用下
面的表格来表示:
时间
对比角度
乡约内容
乡约组织者
宋代
道德教化
民间
明清
宣讲圣谕
地方官吏
然后据此行文写出答案。
2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依港兴市”——交通条件;
“华洋杂居”——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上海 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商业基础好;
19 世纪下半叶形成工业区——工业化推动;
由市政府主导——政府干预,体制创新;
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商业基础好;
曼彻 斯特
棉纺厂——工业化推动; 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交通条件; 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
制——制度创新;
通过上表的对比,我们发现除了上海因为身处半殖
民地而有西方近代文明冲击这一条件是曼彻斯特所
不具备的,其余条件均是两者所共同的,可以据此
行文成答案。
该题在梳理材料二时一定要紧扣题干设问的
限 定 语 中“ 近 代 大 都 市”, 以 排 除 本 段 材 料 中
“1961 ~ 1981 年”以后的文字信息。
民区仍然存在。
这两段材料都没有直接关于上海在 20 世纪中
期以后发展有利的条件,所给的是上海和曼彻斯特
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各自发展走向的表现、结果,
这就需要我们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和曼彻斯
特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为什么会有材料所说的结果。
先看上海:1949 年以后上海为什么一直是国家
重要的经济重心?这与上海是近代中国现代工业基
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开放浦东,上海作为港 口城市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点的优势是曼彻斯特这样 内陆城市所不具备的;
1990 年代国家打造上海的发展战略; 反观材料二中曼彻斯特,城市拥挤、人口外流、 产业衰落、工业区废弃等等情况显然是政府缺乏持 续发展规划的结果,而这与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得出以上结论后便可行文作答。 通过对今年三套 4 问比较类型题的分析我们可 以得出如下解题思路: 要注意暗比较的设问,以明确试题是否是比较 类型题; 要通过分析题干设问把握比较的类型(比前后、 比异同、比特点),以及比较的内容、主体(对象)、 范围、角度等关键信息; 如题干设问中没有比较主体(对象)、角度等 信息,要善于通过分析设问和材料文本来判断,尤 其是注意通过对文本分层把握比较的角度; 如材料所给信息不足,要善于根据设问和材料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答案; 在对比中要注意从对比双方正反考虑。 对比类型的材料题是高考非选择题中十分重要 的一种题型,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 仅要通过研究高考题认识这类题的类型和作答方 法,还要有系统、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是训练学生分析设问的习惯和能力。学生 往往习惯于将材料和设问看过之后马上作答,这不 是正确的作答习惯,往往会因为学生对设问内容理 解不到位、印象不深刻而陷入对材料无的放矢的随 意 搜 寻, 教 师 应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设 问 中 的“ 核 心 问 题”“限定语”等等,将比较内容、主体、范围、 角度明确后再梳理材料。其次是训练学生文本分析 的能力,尤其是对材料划分层次的能力,在划分层 次的基础上再提炼总结概括;最后是在高考题之外, 教师可以模仿高考题自行编制一些包含对比问题的 专题,对学生进行解答方法的训练。
在作了如上解释以后,可进一步指出,帝国主 义的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上 的关系,日本独霸中国和英国的海军优势均被打破, 战后美国在实力优势的基础上确立了在远东和太平 洋上的霸权地位,“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再次 成为列强奉行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又回到几 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分配的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
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反观材料二中曼彻斯特 20 世纪中期以后的信
息包括: 1961 ~ 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
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
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
因此,解答比较类材料题的第一步是明确所问 是否为比较题,目的在于把暗对比明确。其次在于 明确比较类型:是变化、特点还是异同,目的在于 明确对比的对象,即谁跟谁比。第三步最关键,明 确比较的角度。对此,首先是审题,通过审题干设 问中的限定词的信息捕捉比较的角度;如果题干设
会均等”、“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的完整” 的旗帜下开始施展排挤他国,独霸中国的阴谋。
学业评价
谈 2018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41 题中的比较题
◎◎ 汪儒斌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比较类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材料题中最常考且 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201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 中,比较类的材料题至少有 37 问,涉及七年间全 部十六套题。如以第 41 题(2016 年以前为第 40 题) 论,除 2012 年新课标全国卷和 2017 年全国 3 卷外 全部涉及比较,在全部 32 问中占 22 问,足见其分 量之重。2018 年的三套全国卷第 41 题仍全部涉及 比较问题的考查。从难度上看,今年涉及比较的 4 问难度并非历年来较难的,但将这几个比较问题归 纳起来看,完全符合高考比较问题考查的一般原则, 因而对其进行解读、研究对我们在高三进行材料题 的复习大有裨益。
础最好的城市有关。又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这
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尔后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国家将上海打造成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以 及对浦东的开放。对比曼彻斯特,我们可以总结出 上海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有如下有利条件: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具有 曼彻斯特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第二段则是美国历史上对大豆的种植、利用的内容,
很显然题目是暗示我们要将中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
豆的情况与美国的相比,因此参照对象是美国。
第二步豆的信息,兹录原材料 如下: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 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 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 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 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 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 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 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
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
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
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
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该文段分为两
个层次:从开头到“明清时期”之前是一个层次,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 上海 曼彻斯特 再通过分别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寻找上海与曼彻斯 特各自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从而完成上表:
2018年第08期 5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特点”,限定语是“种植利用大豆”。没有比较
不成特点,但设问中只有“我国历史上”,没有给
出比较的参照对象,但设问给了比较的角度,即限
定语的“种植利用大豆”。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根
据材料判断比较的参照对象。该题所给材料第一段
是中国历史上对大豆的种植、利用的内容,而材料
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变化”,即同一主体的前后对比;设问的限定语
包括,对比的主体是“乡约制度”,前后范围是指“宋
代到明清”。该题没有给出对比的角度,而乡约制
度不是所学知识,所以只能依靠文本分析。就寻找
对比角度而言,文本分析主要是指对相关文本划分
层次。我们截取材料一:
3 卷第 2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通过分析题干设问可知,该问的核心是上海发
展的条件,限定语是“20 世纪中期以后”、“有利
发展”和“相对于曼彻斯特”,包含了比较的范围、
对象和角度。通过梳理材料一,关于 20 世纪中期
以后上海发展的条件的信息只有一句:
基础上,它有暂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作用,但 事实证明,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
显然,上述图示借用学习者熟知的“弓箭”原 理,来模拟把握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赔款 问题、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事问题以及对苏 俄布尔什维主义而展开的复杂角逐,基本的着眼点 在于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和记忆,以及记忆后及时 的信息提取。这对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错综 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理 解学习同类历史现象不无启发。
54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问中没有给出角度,那就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
文本分析并针对比较的主体结合所学知识来寻找对
比的角度。
下面我们就按此思路将今年的四道比较题逐一
解析。
1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
56 2018年第08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从中我们可以梳理出如下信息: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中国从古代即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豆饭、 各种豆制品; 中国大豆的种植从黄河中游向南方扩展;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齐民 要术》; 再对比材料第二段的信息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人很早就种植大豆, 而到 1765 年,大豆才引入北美; 中国从古代将大豆作为食物加以利用,而美国 最初将大豆作为饲料或绿肥; 中国大豆种植技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而美国 利用大豆则是基于工业革命后的成果; 然后据此行文写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因为 题干设问只是问中国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因此尽 管我们将中美做了对比,但只需要答出中国特点的 内容即可,美国只是中国的参照物。 3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相同因素”,限定语包括“上海和曼彻斯特”、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这里就有了对比的范围、 对象和角度,我们可以据此制表如下:
有对比的意识才能作答,比如今年 1 卷第 1 问“概 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还有今年 2 卷第 1 问“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前者问的是“变化”,这就需要前后对比,后者问 的“特点”,而没有比较不成其为“特点”。
可见,对比类问题可以分为三种:同一主体自 己与自己比,即比变化、趋势;不同主体之间明对比, 即比异同;不同主体之间暗对比,如前举的特点。
对比类问题可以分为明对比和暗对比:明对比 是题干设问中明确告知考生需要将什么与什么对 比,比如今年 3 卷第 1 问 “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和第 2 问“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 件”,就是明确要求考生将上海与曼彻斯特进行对 比;暗对比则是题干设问中没有明确告诉考生需要 对比,但要解答该问考生必须要进行对比或至少要
讲的是宋代乡约制度;之后是另一个层次,讲的是
明清的乡约制度。而每一个层次都讲了两个意思:
乡约的内容与组织者。于是这一变化我们可以用下
面的表格来表示:
时间
对比角度
乡约内容
乡约组织者
宋代
道德教化
民间
明清
宣讲圣谕
地方官吏
然后据此行文写出答案。
2 卷第 1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
“依港兴市”——交通条件;
“华洋杂居”——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上海 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商业基础好;
19 世纪下半叶形成工业区——工业化推动;
由市政府主导——政府干预,体制创新;
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商业基础好;
曼彻 斯特
棉纺厂——工业化推动; 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交通条件; 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
制——制度创新;
通过上表的对比,我们发现除了上海因为身处半殖
民地而有西方近代文明冲击这一条件是曼彻斯特所
不具备的,其余条件均是两者所共同的,可以据此
行文成答案。
该题在梳理材料二时一定要紧扣题干设问的
限 定 语 中“ 近 代 大 都 市”, 以 排 除 本 段 材 料 中
“1961 ~ 1981 年”以后的文字信息。
民区仍然存在。
这两段材料都没有直接关于上海在 20 世纪中
期以后发展有利的条件,所给的是上海和曼彻斯特
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各自发展走向的表现、结果,
这就需要我们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和曼彻斯
特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为什么会有材料所说的结果。
先看上海:1949 年以后上海为什么一直是国家
重要的经济重心?这与上海是近代中国现代工业基
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开放浦东,上海作为港 口城市和中西方文化交汇点的优势是曼彻斯特这样 内陆城市所不具备的;
1990 年代国家打造上海的发展战略; 反观材料二中曼彻斯特,城市拥挤、人口外流、 产业衰落、工业区废弃等等情况显然是政府缺乏持 续发展规划的结果,而这与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反衬。 得出以上结论后便可行文作答。 通过对今年三套 4 问比较类型题的分析我们可 以得出如下解题思路: 要注意暗比较的设问,以明确试题是否是比较 类型题; 要通过分析题干设问把握比较的类型(比前后、 比异同、比特点),以及比较的内容、主体(对象)、 范围、角度等关键信息; 如题干设问中没有比较主体(对象)、角度等 信息,要善于通过分析设问和材料文本来判断,尤 其是注意通过对文本分层把握比较的角度; 如材料所给信息不足,要善于根据设问和材料 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补充答案; 在对比中要注意从对比双方正反考虑。 对比类型的材料题是高考非选择题中十分重要 的一种题型,在高三复习中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不 仅要通过研究高考题认识这类题的类型和作答方 法,还要有系统、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是训练学生分析设问的习惯和能力。学生 往往习惯于将材料和设问看过之后马上作答,这不 是正确的作答习惯,往往会因为学生对设问内容理 解不到位、印象不深刻而陷入对材料无的放矢的随 意 搜 寻, 教 师 应 培 养 学 生 分 析 设 问 中 的“ 核 心 问 题”“限定语”等等,将比较内容、主体、范围、 角度明确后再梳理材料。其次是训练学生文本分析 的能力,尤其是对材料划分层次的能力,在划分层 次的基础上再提炼总结概括;最后是在高考题之外, 教师可以模仿高考题自行编制一些包含对比问题的 专题,对学生进行解答方法的训练。
在作了如上解释以后,可进一步指出,帝国主 义的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上 的关系,日本独霸中国和英国的海军优势均被打破, 战后美国在实力优势的基础上确立了在远东和太平 洋上的霸权地位,“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再次 成为列强奉行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中国又回到几 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建立在帝国主义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分配的
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
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反观材料二中曼彻斯特 20 世纪中期以后的信
息包括: 1961 ~ 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
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
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
因此,解答比较类材料题的第一步是明确所问 是否为比较题,目的在于把暗对比明确。其次在于 明确比较类型:是变化、特点还是异同,目的在于 明确对比的对象,即谁跟谁比。第三步最关键,明 确比较的角度。对此,首先是审题,通过审题干设 问中的限定词的信息捕捉比较的角度;如果题干设
会均等”、“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的完整” 的旗帜下开始施展排挤他国,独霸中国的阴谋。
学业评价
谈 2018 年高考历史全国卷 41 题中的比较题
◎◎ 汪儒斌 湖北大学附属中学
比较类问题是近年来高考材料题中最常考且 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201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 中,比较类的材料题至少有 37 问,涉及七年间全 部十六套题。如以第 41 题(2016 年以前为第 40 题) 论,除 2012 年新课标全国卷和 2017 年全国 3 卷外 全部涉及比较,在全部 32 问中占 22 问,足见其分 量之重。2018 年的三套全国卷第 41 题仍全部涉及 比较问题的考查。从难度上看,今年涉及比较的 4 问难度并非历年来较难的,但将这几个比较问题归 纳起来看,完全符合高考比较问题考查的一般原则, 因而对其进行解读、研究对我们在高三进行材料题 的复习大有裨益。
础最好的城市有关。又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这
首先是因为改革开放,尔后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国家将上海打造成国际经济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以 及对浦东的开放。对比曼彻斯特,我们可以总结出 上海在 20 世纪中期以后有如下有利条件:
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具有 曼彻斯特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第二段则是美国历史上对大豆的种植、利用的内容,
很显然题目是暗示我们要将中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
豆的情况与美国的相比,因此参照对象是美国。
第二步豆的信息,兹录原材料 如下: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 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 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 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 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 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 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 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 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
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
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
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
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
通过文本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该文段分为两
个层次:从开头到“明清时期”之前是一个层次,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 上海 曼彻斯特 再通过分别梳理材料一和材料二,寻找上海与曼彻斯 特各自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从而完成上表:
2018年第08期 5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业评价
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因素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特点”,限定语是“种植利用大豆”。没有比较
不成特点,但设问中只有“我国历史上”,没有给
出比较的参照对象,但设问给了比较的角度,即限
定语的“种植利用大豆”。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根
据材料判断比较的参照对象。该题所给材料第一段
是中国历史上对大豆的种植、利用的内容,而材料
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通过审题干设问我们可以得出:该问的核心是
“变化”,即同一主体的前后对比;设问的限定语
包括,对比的主体是“乡约制度”,前后范围是指“宋
代到明清”。该题没有给出对比的角度,而乡约制
度不是所学知识,所以只能依靠文本分析。就寻找
对比角度而言,文本分析主要是指对相关文本划分
层次。我们截取材料一:
3 卷第 2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通过分析题干设问可知,该问的核心是上海发
展的条件,限定语是“20 世纪中期以后”、“有利
发展”和“相对于曼彻斯特”,包含了比较的范围、
对象和角度。通过梳理材料一,关于 20 世纪中期
以后上海发展的条件的信息只有一句:
基础上,它有暂缓和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作用,但 事实证明,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
显然,上述图示借用学习者熟知的“弓箭”原 理,来模拟把握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赔款 问题、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军事问题以及对苏 俄布尔什维主义而展开的复杂角逐,基本的着眼点 在于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和记忆,以及记忆后及时 的信息提取。这对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错综 复杂的国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理 解学习同类历史现象不无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