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研究
2023 年 9 月 第 8 卷 第 9 期
贵州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
石庆琴 赵益丽 杜非娇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摘 要: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贵州水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发展进行梳理,分别从水族的溯源、水族体育文化资源、水族体育文化开展 现状等视角,厘清水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对贵州水族传统体育文化 发展与传承提出对策,以期对贵州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给予启示。 关键词:贵州;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3)9—0118—04
赛马运动已成为当地政府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 是重点的体育赛事,赛马对场地、马以及马术要求较高, 水族赛马已经成为传统端节的明信片。 3.2.1 当地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与旅游产品
水族端节前后时间长达 49 天,期间端节赛马比赛 最为热闹。赛马有比较强的竞争性和观赏性,加之,在 古代,马具有较高地位,随着时代发展,现在人们基本 上都看不到马,赛马比赛不仅对当地水族人来说有很高 的吸引力,对游客来说,更想目睹这一少数民族端节赛 马比赛的风采,赛马已经成为贵州三都重点打造的体育 文化品牌,已建成贵州省唯一的 500 米的赛马场地。 3.2.2 重点打造赛马体育赛事
水族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有两种:血缘师徒传承 和业缘传承形式。然而最正宗的传承方式是血缘师徒, “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种形式,凸显了传承 单一性以及传统思想对传承人封建思想的禁锢。只要 学习者品性端正,可以让多个水族拳师向他教授拳术, 这种传承体现出一种交叉传承方式,同时也体现出水 族是一个十分团结和拥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而传统 体育除武术外,则是通过水族传统节日对年轻一辈潜 移默化的影响来学习,还有就是家里老一辈对年轻一 辈的指导。 3.1.3 传统体育和武术的传承人与学习者
在秦汉时期,水族人民迁徙到黔桂边境后,在贵 州崇山峻岭的环境中改造自然、顺应自然,如,进行 梯田改造,开始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生产。两千多年来, 通过不断努力,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梯田稻作的农耕 文化。现如今,水族山区的梯田稻作农耕文化成为旅 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观光。 2.1.3 民族文化环境
在历史进程中 , 水族人民开创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活 动 ,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首先,水族“端 节赛马”活动,是水族节日活动最常见内容之一 。每 逢过节 , 族人骑马走亲探友 , 共度佳节 , 长期以来便有 了“端节赛马”这一习俗;其次,水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 从沉重烦闷枯燥劳作生活,转移到轻快的体育娱乐活动 中来。再次,将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逐渐演变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例如,在劳作的休 息期间,就会在田地里举行扭扁担、顶扁担、扳腰等传 统体育竞技活动,我们会发现比赛采用的器具就是用于 耕作的劳动工具。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水族传统体 育文化更加理性化,包容性增强,有从民族性向地域性 扩散的趋势。例如,“端节赛马”促进了各区域的文化 交流,参与的民族和地域也逐渐扩大。水族浓厚的民族 文化环境不仅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 , 提升了民族认同感 , 增强民族凝聚力 , 同时也延续了水族传统文化。 2.2 民族体育文化分布与类型 2.2.1 分布
1 水族溯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广全民 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加强 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和设施建设,发展群众健身休闲项 目,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1]。贵 族水族文化渊源流长,在历史进程中,水族传统体育 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水族传统体育 主要依附于内容极其丰富的水族传统文化背景,形成 了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 2 水族体育文化资源调查 2.1 生存环境分析 2.1.1 自然地理环境
(1)武术类:水族武术类主要是水族拳法,而水 族拳法有近二十种:水族拳 、拐子拳、八步追拳、鱼拳、 虾拳、鸭拳、独凳拳法、双凳拳法等。水族拳法仿生 拳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战斗力而模仿动物,主要用来御 敌、防身、健身和娱乐等。水族武术虽然没有直接在 民俗活动和节日节庆中直接体现。但是,却依然与其 他民俗活动相联系,一直存在于水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2)器械类:水族器械有水族双锏、双刀、双头矛、 链夹、坦耙、三须刀、双头矛、链夹、坦耙 、三须叉、 扁担棍法等。主要用于御敌、防身、健身和娱乐等功能。 (3)棋艺类:水族棋艺包括瓦棋、拱棋、三三棋、跳 抬棋、纺棋、封 ( 官 ) 棋等。具有益智 、休闲娱乐等功能。 水族的棋类相当于是两军对垒,都是一种博弈,其中 蕴涵着战术思想和战术意识。(4)竞技类:竞技类主 要包括“端节”民间赛马、抢花灯、骑马夹、扳腰手腕、 扭扁担、顶扁担、儿童游戏。在祭祀 、节日和民俗活 动中出现。展示出技艺和健身、娱乐、益智功能。以 上项目众所周知的是“端节赛马”,水族生活的地方 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林深草茂,很适宜牛马的繁殖。 因此,水族地区牛马数量较多,不少家庭都喂有马匹。 家庭养马,一般作为运输工具或代步工具。水族居住 地交通不便,有马匹代步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水族“端 节赛马”活动,是水族先民征战史实的一种折射 , 而赛 马则体现出水族人民的尚武精神。(5)歌舞类:水族 歌舞类包括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水族对歌等, 它们的功能是宗教祭祀、娱乐活动、商业演出、参加 民族运动会。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斗角舞是一项 模仿斗牛的项目,属于芦笙舞的范畴。其动作狂野、 刚健,反映了水族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剽悍的民 族性格。水族斗角舞是模仿水牛打架而产生,在表演时, 其动作、神态等都是模仿水牛而成,中华武术中许多 仿生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水族对歌淋漓尽致地展现 水族人们生活气息。(6)婚恋郊游类:水族的端节举 行对歌、丢花包、跳芦笙、摔跤、赛马、斗画眉、踢 鸡毛毽 、踩鼓等活动。有娱乐和民风民俗活动功能。(7)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水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 展次数渐少。根据调查,水族传统体育活动开展频率 较高的项目不多,许多项目依托于节日庆典或民俗活 动以及政府组织的活动。佳节以及风俗活动是水族传 统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载体,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成长。 目前,在贵州水族地区开展的传统体育项目与节日和 民俗活动息息相关。
水族除了赛马,还有水族传统武术:有拳术、器 械类以及功法类,这些传统武术是水族文化特有的, 是区别于其它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但是在 当地政府重点打造传统体育比赛或是赛马,对其它传 统体育关注力度还不够,以及对它的保护和传承有待 加强。在水族最为隆重的端节中主要打造的体育赛事 是赛马。三都水族端节赛马以及传统武术所拥有的独 特民族文化、民族气质与水族内在文化底蕴相关。 4 水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 4.1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问题
节庆习俗类:节庆习俗主要包括端午赛马、飞马夺标、 划龙舟、斗牛、舞龙刷狮、登山,在祭祀、节日和民 俗活动中出现,展示技艺和健身、娱乐等功能,其中 水族葬礼也十分有特色,以及其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等都有着本民族的鲜明特色,并且,在丧葬期间与逝 者有亲属关系的族人不能食荤食,以表对逝者的哀悼, 但是,鱼与虾却被除外, 水族人民认为其不属荤食。 在端节的民俗活动中,具有祭祀、祈吉、凝聚、沟通、 娱乐、教育与传承文化象征与社会功能。 3 水族体育文化现状
119
在学会后不加以练习就会忘记,甚至和没学过一样。 后人在学习传统体育的时候体会不到祖辈民族精神以 及民族文化。在没人愿意学习本族传统武术的情况下, 大多数的拳师已经许久没有进行武术教学了,这是导 致大多数拳师已不会完整拳术的原因。 3.1.4 学校传统体育开展情况
水族当地的学校并没有开展本少数民族的武术, 不管是武术中的拳术类、器械类、功法类都没有在学 校开展。但是水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斗角、芦笙舞、 铜鼓舞等在校园中有所开展,然而,开展的民族传统 体育项目数量少,在学校开展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有利 于增强民族自信和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3.2 赛马运动体育文化现状
大部分水族传承人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有 的甚至还没上过学。社会快速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对 本族传统体育不感兴趣。在当地,居民对传统武术套 路、功法不完整、只会几招简单的动作技术。通过正 式拜师,学习者也打不出完整的拳术、棍法以及功法。 武术是一个不断温习和提高的过程,然而一些习得者
Co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瓦解,传统思想对 传统体育文化思想的禁锢,传统体育项目没有通过书 籍或影像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愿意学习传统体育项目 的人并不多。 4.1.1 时代的发展对水族传统体育瓦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族拳这项历史悠久的拳种文 化价值已被大多数人遗忘,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也被现 代大众体育项目所替代,现一辈年轻人在上学期间为 了融入到集体中会学习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课 中,教师教的是现代大众体育项目,水族的学生基本 接触不到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这部分学生到 家后可能也会带动一部分人学习大众体育项目。 4.1.2 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认识不足和不自信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 这一部分文化,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优秀传统体育文 化进校园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 文化元素在校园绽放光彩。水族传统武术套路、功法、 棍法传承内容呈碎片化,开展得没有赛马这个项目好。 而水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瓦棋、拱棋、三三棋、跳抬棋、 纺棋、封 ( 官 ) 棋、“端节”民间赛马、抢花灯、骑马夹、 扳腰、摔跤、手腕、扭扁担、顶扁担、狮子登高、翻桌子、 土杂技、舞龙、打鞋、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等 [2], 部分项目在学校里会开展。 3.1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现状 3.1.1 水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内容
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靠着优越地理资 源优势使西部大量人口涌入到东部沿海地区。贵州地 处西南内陆致使人们去沿海城市发展一直到现在也是 大部分人的谋生去处。水族当地的拳师也外出谋生, 对本民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有较大影响,传统体育传承 的内容出现了碎片化的形式。水族的“密宗拳”曾闻 名于全国,但因口口相传,也没有文字及其它资料的 记载,精通“密宗拳”的人寥寥无几。水族“武术斗角” 在当地一些学校有所开展,其它的拳术并没有在学校 开展。 3.1.2 水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
据统计,贵州省水族人口主要聚居在黔南布依族
作者简介:1. 石庆琴(199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11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这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 治县,其中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 匀等为主要居住区。黔东南的榕江、丹寨、雷山、从江、 黎平、福泉、凯里等为主要散居区,其分布在沿河溪 流交错地区,有若干起伏的丘陵、平坝、河谷和山脊 分布地带。村寨按姓氏而居或成片聚居,一般由数十 户或上百户组成一个村寨。 2.2.2 类型
水族人民比较满足于在相对封闭的地域内生活。 在一般情况下,水族人民都习惯于在自己的家园内生 活,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很少有背井离乡、外出闯 荡的情况。由于交通闭塞,很多人一辈子足不出寨, 不甚了解外边的世界。人们的交往主要局限于“走亲 戚”。如,过端节、过卯节的轮流 “做东”及四方八
面的亲友会聚等。人们习惯于在这种传统的小范围内 交往。 2.1.2.2 颇具特色的农耕文化
水族居住地呈大杂居、小聚集的特点,聚居区域 山岭纵横,溪流交错,自古以来水族村寨各家各户靠 马匹作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据统计数据表明,水族 人口主要集中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并在三都设置水族 自治县,这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由于水族地区 自然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山高林密、 土质肥沃,经水族人民的保护,自然环境得到改善, 维持生活比较容易。 2.1.2 社会经济环境 2.1.2.1 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