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爱国救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把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吸收中外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教育学思想体系。
他用唯物辩证法阐述了教育的起源,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分析了教育与社会其他现象的关系,奠定了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杨贤江在指导青年运动中,形成了“全人生指导”思想,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自动自学的学习方法,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了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托,同时也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涵盖的德育论、教学论、课程论、课外活动等内容,对当前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杨贤江的学校管理思想也渗透着丰富的管理原则,揭示了科学管理的规律,成为其教育学体系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特点,他对现代教育科学的贡献启迪我们应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为主导思想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杨贤江;教育学;思想
I
Abstract
Yang Xianjiang is the early Chinese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etician, he integrated the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 with Chinese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established the systematical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by absorbing Chinese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theory. With the materialistic dialectic, he expounded the origin of education, posted the essence of the education, analyzed the relations of the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other phenomena, h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y system. While guiding the youth movements, Yang Xianjiang formed the thought of “the full life guide”, stipulated th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content, brought forward the learning method of the initial self-teaching, evaluated the vocation of teacher highly, illustrated the education principles, methods, organization forms on the basis of revealing the education rules. He not only provided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ical support for the teaching staff, but also provided the new thought and methods for the pedagogy study, including the moral education theory, the teaching theory, the curricula theory, the after school activity and so on, which have the direct guiding meaning for the total re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s.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ought of Yang Xianjiang also has rich administration principles, revealing the rules of scientific administration, it is the necessary part of his teaching theory system.
The teaching theory thought of Yang Xianjiang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grat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His devotion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edifies us that we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explore, seek truth from facts, enhance the academic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 theory guided by Marxism educational theory.
Keywords Marxism ; Yang Xianjiang; pedagogy; thought
目 录
引言 (1)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方法 (2)
第1章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4)
1.1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4)
1.2杨贤江教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7)
第2章教育的基本理论 (14)
2.1教育的起源 (14)
2.2教育的本质 (16)
2.3教育的目的 (20)
2.4教育与社会发展 (22)
2.5教育与人的发展 (27)
第3章 德育思想 (30)
3.1道德的特征 (30)
3.2德育的内容 (31)
3.3德育的方法 (33)
第4章 教学思想 (35)
4.1教学论 (35)
4.2课程论与教材观 (36)
4.3课外活动 (38)
4.4教师观 (41)
第5章 学校管理思想 (45)
5.1民主治校 (45)
5.2学生自治 (46)
5.3管理原则 (47)
第6章 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科学的贡献 (50)
III
6.1把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引入教育学领域 (50)
6.2创建了“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理论 (52)
6.3奠定了我国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54)
6.4把心理学研究运用到教育学领域 (57)
结语 (62)
参考文献 (63)
引言
一、选题原因及研究意义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章,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以及300多篇关于青年问题的论文、100多封通讯、1400多则答问。
杨贤江对传播马克思教育理论、奠定中国新兴教育科学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辉煌业绩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继承和发扬杨贤江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革命精神
杨贤江将其短暂的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的革命及教育事业中,他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启蒙作用,对当时的青年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尤其在中国教育史上和青年运动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他为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二)杨贤江的教育学思想紧密联系着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杨贤江作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者,他的教育学思想不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紧密联系着中国当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教育史研究发展的新阶段,杨贤江的教育理论无疑为我们重新考察教育史研究中如何全面、科学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捷径。
(三)杨贤江的教育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杨贤江最早运用新兴社会科学这个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开创了中国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纪元,在重大问题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目前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过程中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认真总结杨贤江的教育教学经验,就是继承宝贵的教育遗产,这对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不无益处。
二、研究现状
1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贤江教育思想受到广泛重视是在1981年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召开“杨贤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之后,而在此之前,人们对他的思想没有充分的认识,研究他的人也寥寥无几,只有潘懋元先生在《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文汇报》上发表了他的几篇论文:《杨贤江(李浩吾)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者-杨贤江》、《如何评价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1980年谢淑贞在《上海教育》上发表了题为《杨贤江》的论文,这些论文偏重于从整体上对其加以评价。
1980年后,尤其在1981年,公开发表的关于杨贤江的学术论文大约10多篇,杨贤江同志的教育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到目前为止,随着关于他的一些讲座的举办和学术讨论会的开展,报刊上发表的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大约70多篇。
1989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该书按研究的内容分类,收集编排了30篇关于杨贤江的论文。
比较全面系统地再现他的思想的是:1995年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6卷《杨贤江全集》。
2005年4月,为纪念杨贤江同志诞辰110周年,光明日报出版社推出十册研究杨贤江的系列丛书,有部分新成果涌现出来,部分是再版原来的研究成果。
喻本伐著的《杨贤江“新教育”理论的形成》,杜学元、吴吉惠等撰著的《杨贤江年谱长编》填补了以往杨研的空白。
陶尧土、潘巨良、沈建云主编的《杨贤江与余姚诚意学堂》, 沈百宗、张幸华、盛世雄主编《前进中的杨贤江中学》则再现了杨贤江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这充分说明了杨贤江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仍不过时的特点。
从学术论文内容来看,多数局限在杨贤江关于教育本质论、教育起源论、以及五育等宏观层面的研究,而对其教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及其理论形成的基础以及与当今教育改革的联系却较少涉及或者说挖掘不够深刻,杨贤江教育学思想为现代教育科学所做的贡献没有给予明确的定位,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着手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从而在总结杨贤江教育学思想特点的基础上获得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另外,上世纪90年代,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教育家研究系列丛书》收录了20余位近现代教育家,但却没有杨贤江,足见我们对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学习和宣传还不深入、不广泛,杨贤江的名字以及他在教育学方面的建树还不为众人所知。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力求实事求是,尽可能多地占有第
2
引言
一手资料,运用文献整理法、田野考察法、教育叙事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收集、运用、分析史料,详尽掌握杨贤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结合杨贤江所处的社会背景,从事实材料到理性认识,使理性认识在事实材料中得到检验,批判地继承他的教育遗产,并指导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中国教育科学的发展。
3
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 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来源 杨贤江,字英父,又名李浩吾,1895年4月11日生于浙江余姚一个贫苦的家庭。
1911年毕业于诚意高等小学,1912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杨贤江在名师的熏陶下,发奋读书,立志救国。
1917年,杨贤江在浙江一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经校方推荐,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学监处事务员,并旁听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
1919年同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张闻天、恽代英等,参加“少年中国会”,并任学会的南京分会书记,担任《少年世界》编辑。
1920年就任广东高要县国民师范补习所教务主任,并讲授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伦理学等课程。
1921年,杨贤江在上海负责《学生杂志》编辑工作,他在《学生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专论和社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革命的理想和生活目标,对青年的各种切身问题给予全面的关心和指导。
1923年杨贤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恽代英一起分工负责学生工作,积极投入革命运动,参加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
1927年后,杨贤江担任《革命军日报》社长,当年底被迫到日本避难,从事研究,撰写和翻译教育方面的论文、著作。
1929年5月,他从日本回到上海后,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参加党的地下领导工作,发起组织“社会科学家联盟”。
由于多年的艰苦奋斗,生活困难,杨贤江积劳成疾,患肾脏结核症,不幸于1931年8月9日在日本逝世,年仅36岁。
杨贤江同志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忠诚的党员,使教育战线失去了一位优秀的理论家,也使全国进步青年失去了一位深受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 [1] P9杨贤江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撰写和翻译了大量文章,著有《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以及300多篇关于青年问题的论文、100多封通讯、1400多则答问,翻译了如《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世界史纲》、《青年期的心理和教育》、《苏维埃共和国新教育》、《新兴俄国教育》等专著和论文。
杨贤江同志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构建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
1.1杨贤江教育学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教育不是孤立的,它是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任何教育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杨贤江作为我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其教育学思想的形成也是以一定的历史条件为基础,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的。
4
1.1.1 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爱国救亡和民主革命成为时代主题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不论是农民起义还是洋务运动,也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改良派还是民主革命派,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杨贤江生活的时代正直列强瓜分中国之时,中国面临着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富国强兵,解决民族危机的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干预。
各地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长期混战,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群众运动风起云涌。
正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以比别的社会力量更坚决、更彻底、更自觉的姿态,积极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杨贤江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等革命活动,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形成其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1927后,国民党右派疯狂镇压革命力量,教育领域出现了十分严峻的局面,各种社会力量都想利用教育实现其政治意图,国民党为实行其一党专制,大力推行“党化教育”,帝国主义为殖民侵略大搞“奴化教育”,资产阶级幻想通过教育挽救民族,一时间出现了“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先教育后革命”等改良主义教育论调,这些错误理论无时不在误导和迷惑着青年学生,革命形势迫切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揭露统治者的阶级本质,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应运而生。
《新教育大纲》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批判了“教育神圣说”、“教育清高说”、“教育中正说”、“教育独立说”等超政治的教育观,科学阐明了教育的本质;批驳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说”、“先教育后革命论”等改良主义的教育观,澄清了教育的效能;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特征的归纳,揭露和批判了剥削阶级教育的阶级性,论证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阐述了教师和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特别提到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精神,到处都脱离不掉封建的意味,封建势力不肃清,教育上的封建观念就无法排除,所以从事革命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参加扫除封建制度一切残余的斗争中去,参加到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去。
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的大部分资料,与其说是学术的研究,无宁说是暴露的实话。
在这时代,‘暴露’正是一种必要的且是有力的武器。
让我们拿这个武器来揭穿教育上
5
的把戏吧!” [2]P260
作为一个置身于社会变革历史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视党的事业为己任,自觉承担起了时代所赋予的重任,他的《新教育大纲》意在引导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他在序言中写到:这本书的意义,先是给有志于社会变革,而希望获得理论斗争武器的革命青年,要向他们解释教育的本质,说明教育的作用,并辟除对教育的迷信,纠正对教育的误解,其次,也在教育一般的青年学生,使他们由此觉悟他们现在所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性质的。
[2]P259
1.1.2新文化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传入
19世纪中期,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受到猛烈的冲击,反映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不断涌现。
从经世致用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到民主革命思潮和新文化思潮,无论是革新与守旧的交锋,还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冲突,都与挽救民族危亡、富国强兵的社会导向息息相关。
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西学传播仅局限在自然科学方面,甲午战争之后,翻译外国文科书籍成为一股热潮,社会科学不断涌入中国。
民国成立之后,袁世凯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在文化思想领域内,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攻势,杨贤江团结文化教育界的进步力量,亲自站在反复辟斗争的前列,发动了一场反对‘国故毒’的论战。
白话文运动推动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一系列改革,影响到教育的方向与培养目标,西方各种教育思想的介绍与实验逐步展开。
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的时候,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新文化运动迅速发展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纷纷撰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杨贤江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
政治运动推动着文化的发展,苏俄教育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媒介,杨贤江通过译介苏联教育理论的书籍、文章,使我国教育界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认识,直觉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新教育的远大前景。
杨贤江对国外教育思想的传播不仅限于理论上的翻译、介绍,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运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极从事唤醒民众,动员教育广大青年参加革命的实践活动。
他从1921年接任《学生杂志》编辑时起,就根据时代的需要,对这一刊物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使其由一本普通的学艺性刊物,转变成为指引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进步刊物。
六年里,杨贤江在《学生杂志》上发表的社评、文章和译文,就有230多篇,通讯100多则,答问1650多条。
[4]P71由此可见,杨贤江为此倾注了无数的心血。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文化战线上的启蒙运动,在这一历史条件下,杨贤江受到了救国与启蒙的熏陶,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主张发生了重大变化,他的爱国救亡和民主革命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成为了教育战线上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手。
1919年10月,杨贤江在南京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并担任《少年世界》编辑,在此他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逐渐摆脱了教育救国的思想,投身到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去,为此与国家主义派进行了尖锐的斗争,斗争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国家主义思想的斗争。
在论争中,杨贤江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为中国社会发展指明方向。
他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澄清了当时教育界存在的许多错误认识,并借此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在积极引导和教育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杨贤江教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
杨贤江的教育学思想,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吸收和过滤了中外教育家的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过程和社会革命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来源是非常丰富的,为其形成系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1.2.1梁启超的新民说
20世纪初,教育救国思潮风靡一时,梁启超是这一思潮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存亡是由整体国民的素质决定的,教育是育人、强国的根本。
1902年,梁启超撰写了《新民说》,全面探讨了国民性改造问题,形成了系统的新民学说。
杨贤江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时,就非常爱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
该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以国民功利、公益为目的,揭示教育救国的途径和实质。
梁启超提出,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是“开民智”,国家与人民的关系,犹如躯体与四肢五脏的关系,没有四肢,五脏都坏了,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提高民族素质放在首位。
“开民智”的最好办法是遍设学堂,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人才。
[5]P28正因
7
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全方位的训练,使国民具有公德、自尊、政治能力、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杨贤江立志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深知:“造就良好之国民,促进一国之文明,小学教师实肩其初基。
” [3]P52他曾对父亲明确表白:“男无他志,在今为师范生,将来为小学教员,惟期教育此辈之儿童,使之为一国之增光者耳。
” [6]P96杨贤江任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以做理想之学监为抱负,以专心攻读教育学术为帜志,入教育科旁听。
任职南京高师后,杨贤江经历了“五四”运动,他总结“五四”运动之局限,仍归因为“今日一般国民以未受尽教育之故,不能一致救国。
” [3]P151视今后学生之责任,乃为“辅助教育之普及,使社会上人皆明国家之情形、救国之要道”。
[3]P151这说明,他尽管身处革命的大潮中,但教育救国的思想仍然没有丝毫转变。
在《新教育大纲》中,杨贤江坦然承认自己早年是教育救国的忠实信徒:“我当时确是相信教育万能的,以为教育可使人得知识,可使人得技能;更稀奇的,是可使哑子开口,瞎子读书。
”[2]P324由于事实上,“教育受制于经济,受制于政治。
仅靠教育事业上想法,在教育范围内活动,那么无论怎样巧妙的教育方法都是枉然的。
”[2]P3271922年,经过革命的洗礼,杨贤江抒发了强烈的感慨:“救国!救国!无论是空谈或实行,都可以说是‘徒劳而无功’的。
老实说罢,倘若现代的社会组织不根本改造过,无论你怎样热心地救国,都是枉然的啊!”[3]P617这无疑是他思想认识进步的表征。
1.2.2陶行知生活教育论
教育改造论也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之一。
“它是教育救国思潮的延伸,救国论源于反帝,是当前政治问题的解决,改造论兼重社会,在于长远的文化建设,救国论重观念层面,改造论属实践层面。
” [7]P101921年,杨贤江负责编辑《学生杂志》后,逐渐转变成一个教育改造论者。
教育改造论者重在贬低政治,经济的社会作用,夸大教育的作用。
此期杨贤江明确指出:“一切的社会改造运动,如政治的,经济的,都不及教育的有根柢,能永久。
因为教育的改造,是改造人的思想的。
人的思想是足以支配政治及经济的。
” [3]P479杨贤江将教育改造视为改造社会现状的主导力量。
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育科主任兼教育学教师陶行知正是这种教育改造论的倡导者,他宣传教育对改造社会有巨大的作用,因此,他主张教育自身的改造,提出生
活教育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反对传统教育视学生为“书架子、字纸篓”,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教育模式。
[8]P128
杨贤江也指责这种“但有教师之动而无学生之动”的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教育死填硬灌,忽视学生自觉性的做法,杨贤江大力提倡自动自学,先后发表了《自强论》、《动的青年的修养》、《主动与被动》、《苦学生自救法》等文章,提倡自我教育的精神,为刻板的教学方法开辟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是想打破鸟笼式的教育,破除假的生活,让学生到社会里去过真正的生活,主张排除学校和社会隔离的墙,让学生在社会大系统中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
杨贤江针对传统学校教育内容的偏狭,利用《学生杂志》,致力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尽力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除介绍科学知识外,他又特辟书报介绍、时论摘要、学界消息、学校写真、通讯、答问等栏目,先后编印了学生生活研究、体育研究、学习法、国文研究法、青年与恋爱、青年生活态度等专号,集中研讨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种问题。
为了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杨贤江曾发起成立“青年问题讨论”,利用社会教育的形式,组织儿童团、成人学校或游艺会,利用戏剧、电影、演讲、歌舞、郊游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这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大改造。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意在动手操作,寓教育于劳动中。
在教育与劳动的关系上,杨贤江的生活教育观典型地反映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以我看来,一个人的生活,应得把头脑的活动和手足的活动平等注重,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技能彼此联络,……才能有个健全人格,才能有个文明社会”。
[3]P295
教育救国论者把教育当作唯一救国的途径,意在通过“新民”铸造成良好国民以拯救国家。
教育改造论者把教育当作一种手段,借助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武器,通过改造教育,塑造适应时代的有用国民。
杨贤江开始由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
1.2.3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论
1922年9月,杨贤江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日本教育思潮概观》一文,首次对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1887-1977)所主张的全人教育论进行了系统介绍。
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在多方面与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思想有相通之处,明显是受其影响。
在教学目的上,小原国芳批驳当时日本教育的弊端:只重升学考试,逼迫学生死记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