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中历史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单元质量检测卷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测试时间:90分钟评价分值:100分
考察范围:第八至九单元)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生活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的一名武士,可能从事的活动有( )
①在京都杀死一名平民,但没受惩罚②迫于生计,不得不经商③参与了“尊王攘夷〞活动④被废除了佩刀的特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德川幕府统治时期〞,而废除武士佩刀特权的是明治政府,故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作?樱花歌?曰:“一朝轮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

〞这描写的是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 ( )
A.“黑船事件〞B.“武装倒幕〞
C.“废藩置县〞D.“修约运动〞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军队,用军舰敲开了日本紧锁的大门。

因为佩里舰队的军舰是黑色的,船上的蒸汽机又冒着黑因,故日本把这一事件称为“黑船事件〞,材料描述的正是这一事件。

答案:A
3.有人说,明治维新是日本自身条件未成熟,在外部因素催化下发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其中“外部因素〞是指( )
A.中下级武士破产B.西南大名强大
C.民族危机加剧D.倒幕运动胜利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选项中属于外部因素的只有C项。

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加剧了日本的民族危机,促成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答案:C
4.19世纪后期,日本农民高唱这样一首歌:“长州进京,还不好吗?长州与萨摩,还不好吗?总算响起了黎明的钟声……〞这首歌出现的背景应是 ( )
A.日本门户翻开了B.改革时代到来了
C.民主政治建立了D.扩张战争开场了
解析:长州、萨摩是幕府统治后期支持倒幕的两大强藩,也是明治初期维新运动的主要
政治支柱,应选B项。

A项与“黑船事件〞有关;C、D两项是明治维新之后的事情,排除。

答案:B
5.1889年日本宪法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这一规定说明日本1889年宪法 ( )
A.使日本政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使日本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C.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D.适应了时代开展的需要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天皇……总揽统治权〞等,可知该宪法赋予了日本天皇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

表达出日本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实质。

由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6.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在经济方面既吸收了西方文明成果,又具有日本特色。

与同一时期的西方经济相比,日本经济的特色是( )
A.政府干预经济,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B.采用近代先进技术,积极开展工商业
C.开展对外贸易,拓展国际市场
D.开展近代教育,培养建立人才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期西方经济实行自由主义政策,而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开展。

答案:A
7.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

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
A.革除封建礼仪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D.进展政治制度改革
解析:材料这一举措说明天皇在废除陋习、学习西方生活方式方面率先垂范,推动日本的文明开化。

答案:C
8.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美的礼服保存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场唱响,能剧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引进西方文化以稳固统治
C.外乡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饰,茶室是日本传统的休闲场所,能剧属于日本古典戏剧形式之一。

它们与西服、酒吧和西洋歌剧并存,这表达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多元性。

答案:C
9.明治维新期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措施。

以下表述表达了这一“奇特的现象〞的有 ( )
①“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②“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③“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④“臣民克忠克孝……此国体之精华〞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比照分析能力。

所谓“奇特的现象〞,实际上是日本与西欧现代化模式不同的地方,②符合西欧政治现代化模式,所以排除含②的选项。

答案:A
10.明治维新保存了大量的封建剩余,其中对以后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
A.保存了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B.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
C.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D.成认土地私有,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后藩阀专政,在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开展存在的问题时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大肆推行军国主义政策。

答案:C
11.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立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其中80%用于轻工业,总投资额为1 200多万元,平均每年设厂15家以上。

这说明甲午战争后( )
①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但资本仍相对较少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门类不齐全、不均衡③民族资本分布的地域在逐渐扩大,但仍不均衡④民族资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③④表述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
12.康有为在诗中写道:“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

〞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有( )
①甲午海战②?马关条约?的签订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百日维新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诗歌反映的是与1895年?马关条约?割占台湾及其有关的事件,①②③与这一事件有关。

答案:A
13.“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这一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
A.封建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从材料中“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可知该派别主张设立议院,这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选C项。

答案:C
14.110多年前,梁启超在兴民权根底上发表?新民说?,提出“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立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

“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要革命,不要改进
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
解析:培养新民需要一个漫长过程,梁启超认为不能实行暴风骤雨式的革命。

答案:B
15.“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大方派’……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公车上书〞的情形,它引发的“现代化〞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其主要功绩在于思想启蒙。

答案:D
16.1895年,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创办宣传维新变法的报刊?中外纪闻?并在北京建立政治团体——强学会,但不久就被清政府查封,其根本原因是这一刊物和这个团体 ( )
A.损害了洋务派的威信
B.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
C.学术观念不符合史实
D.推崇光绪帝,批评慈禧太后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本原因是?中外纪闻?和强学会触犯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最后被清政府查封。

答案:B
17.百日维新期间,普通士民纷纷上书,据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

〞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发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拟通情达理
解析: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屡次公布诏令,鼓励士民上书言事,这大大激发了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他们纷纷对新政提出建议。

答案:C
18.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皆虚,一无可冀(期望)。

慨念横目,徒具深悲。

平日所学,至此竞茫无可倚。

〞这段话说明谭嗣同 ( )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场转向革命
解析:从“一无可冀〞“茫无可倚〞等关键词中即可得出结论。

答案:B
19.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展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 )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而进展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比拟应该从背景,领导者,参加者,措施的实施等方面入手分析。

两国进展社会变革一败一成,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的不同国情所导致的。

答案:C
20.百日维新开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开展。

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

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场起步。

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选项是 ( )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开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解析:由材料的“百日维新开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开展〞即可判断A项正确。

B、C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20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1872年,日本参考西方各国的学制,尤其是吸收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公布了以教育时机均等思想为根底的?学制?。

从划分学区、各级学校及其课程设置,直到海外留学等有关教育规划作了明确的规定。

1879 年,重新公布了以美国教育制度为样板。

以自由主义为根底的?教育令?,其特点是中央把教育管理权下放给地方,尊重地方的自治和自由。

1886年,日本建立了以小学为根底连贯的学校系统和类似于普鲁士的双规教育制度,企图通过小学教育使大多数国民养成誓死效忠于国家的观念,通过大学和实业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这样既保证国民对国家的忠诚,又使日本成为一个近代化国家。

——陈时见?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拟?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答案:(1)特点:参考法、美等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政府积极推动,不断调整;注重教育公平;地方具有一定的教育管理权;注重培养科技人才,同时强化国民效忠观念;改革较为系统完善。

(10分)
(2)影响: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开展培养了新式人才;稳固了明治维新的成果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完善了教育制度,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开展;推动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保存了浓厚的军事主义的武士道精神,等等。

(10分)
22.(20分)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政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那么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
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大借洋款,以举庶政。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四使戊戌政变不致推翻,行二十年之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

——胡适?留学日记?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各持怎样的态度?(4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

(6分)
(4)材料四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

三权立,然后政体备〞信息反映了康有为主张三权分立,再联系启蒙思想的主张,可得出理论依据。

第(2)问对农民的态度依据材料二中“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揭竿斩木,已可忧危〞?上清帝第五书?的信息可归纳出利用变法来抵抗农民起义;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从材料三中“大借洋款,以举庶政〞的信息可以看出维新派梦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

第(3)问缺陷从材料一中“皇上那么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的信息可以看出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统治根底,从上一问中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可以看出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第(4)问综合上述答复并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开展阶段特征来答复。

答案:(1)君主立宪。

(2分) 三权分立学说。

(2分)
(2)利用变法来抵抗农民起义;梦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4分)
(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根底,不敢发动农民阶级,不敢反对帝国主义。

(6分)
(4)不正确。

(1分)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弱小和妥协性,决定了改进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失败是必然的。

(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