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教案9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的教案9篇
《风筝》教学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一、导入。
1.由有关风筝的诗歌导入,引入本文的篇名、体裁和作者。
2.简介本文的作者鲁迅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二、预习检查。
读准下列字音
1.生字。
丫杈chagrave; 憔悴qiaacute;ocuigrave; 模样muacute; 嫌恶xiaacute;n wugrave; 可鄙bǐ 什物shiacute;
惊惶huaacute;ng 瑟缩segrave; 惩罚cheacute;ng 虐杀nuuml;egrave; 宽恕shugrave; 苦心孤诣yigrave;
堕duograve; 蜈蚣wuacute;gōng 伶仃liacute;ngdīng
2.形近字。
嫌xiaacute;n 嫌恶怒nugrave; 愤怒堕duograve;堕落
赚zhuagrave;n 赚钱恕shugrave; 宽恕坠zhuigrave;下坠
诀jueacute; 诀别
决jueacute; 决定
抉jueacute; 抉择
3.多音字。
egrave; 凶恶
恶ě 恶心
wugrave; 嫌恶
shiacute;什物moacute; 劳模
什模
sheacute;n什么muacute; 模样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
1.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
②停顿恰当;
③读出感情;
④读出重音。
2.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④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
④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二)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游戏是儿童较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
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
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
四、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一)12段(第一组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
(二)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
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3.朗读。
(1)你能读出明显表现出作者忏悔心情的文字吗?
(2)应用怎样的情绪和语调朗读?(沉重的)
4.小结一:本文的一个重要的情绪是忏悔,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自我遣责的意味。
5.配乐朗读: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注意着重号词语)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
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三)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不幸?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3.配乐朗读。
(用沉重的语调读出忏悔的感情)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较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4.核心问题探讨:
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作者是一位能够勇于反省、勇于自我谴责、勇于承担责任、家庭与社会责任感都极强的作家,不可能因为弟弟的忘却、无怨就会自我说谎,自我欺骗地认为自己无过了。
)
(四)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
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
3.小结二: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情结悲哀。
朗读时,语调应是沉重的,包含强烈的社会遣责意味。
4.试着饱含情感地配乐朗读这部分。
(五)课堂总结。
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
五、探究文意。
整篇文章看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思考一下: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要告诉我们什么?
参考(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鲁迅对于小兄弟的感情。
2.对于自己的错误该怎么办。
3.怎样看待游戏。
(知错就改、手足情深、反抗封建教育)
六、自由感悟向生活延伸。
1.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游戏是儿童较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个概念。
2.有关天性的名言。
3.说话训练。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较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时候也做过很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较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风筝的教案篇二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
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
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风筝》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会认“坏、扎、抓、莓”等8个字,会写“坏、松、扎、抓”等8个字,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感受到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喜欢维护友谊主动和好的松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纸船和风筝贴在黑板上,猜题目:这是什么?这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谁能猜出来?
2、板书课题。
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提出听的要求:边听边看课文,较好不要用手指,眼睛不要离开课本。
2、你从故事中知道了什么?随学生回答贴图片:纸船处贴小熊,风筝处贴松鼠,板书:好朋友。
3、你喜欢这个故事?喜欢谁?为什么?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自学
1、出示挂图:这篇课文很美,还有几幅好看的。
插图,(看图说说画了什么)喜欢学习吗?你想怎样学习呢?(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法)
2、交流方法,达成共识:先自学,认识生字,读通课文,下节课即将故事,朗读,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
3、指导自学。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字词。
指导订正。
2、分小节读书。
五、检查
1、正音。
生字扩词
2、读通课文。
3、梳理问题:
1)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纸船和风筝让它们成了好朋友。
)
2)松鼠和小熊吵架了,它们的心情怎样?勾出写心情的句子。
(小熊很难过。
小松鼠也很难过。
)
3)它们又是怎样和好的?你怎么知道它们和好了?(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
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
4)再读句子。
六、写字
1、出示“坏、松、扎、抓”。
读准字音
2、观察,你有什么新发现?
3、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复习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区别)
4、讨论怎样写才好看。
5、范写,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风筝》教学教案篇四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巩固前课字词。
2.利用挂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3.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全面理解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结合挂图,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3.把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放大的彩色挂图,录音机,录音磁带,生字卡片,小黑板,幻灯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先提问:①同学们谁放过风筝?②你们自己做过哪些风筝?(抽二、三个学生提问,简答)。
师:同学们,大家看,老师这里有几种风筝,你们说说像什么?(老鹰,蝴蝶,蜻蜓等)。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提几个问题,会的同学请举手。
大家会放风筝吗?谁能说一说风筝是怎样放的?(抽二、三个学生说,互相补充)大家学过这课后,每人做一个大风筝,星期天我们到效外去放,看谁做的风筝又好看,飞得又高。
二、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出示放大的彩色挂图。
师: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先请同学们看图,看后回答问题。
幻灯出示问题:①画面上画了些什么?②用一句话完整地说出这幅画的内容(一群孩子兴高采烈地放风筝)。
引导学生看整体画面,当众把画面的意思完整地表述出来。
提问,简答,教师作必要的启发引导。
指导看图,教给观察方法。
师:我们过去看图,学过一些看图方法。
有的按空间位置关系,或先上后下,或先左后右,或先近后远等等;有的按主次关系,先主后次或先次后主。
看这幅图,要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
师:先看天空,空中有什么?提问。
回答(天瓦蓝瓦蓝的,空中有许多风筝在飞)。
再看局部,提问①画面上较大、较醒目的是什么?(大蜻蜓)②飞得较高的是什么?(大老鹰,蜈蚣,鹦鹉)为什么飞得高?③飞得低的有哪些?为什么?④天空中还有什么?让学生充分思考,当众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再看地面(有许多小朋友在放风筝)。
提问:①在众多的小朋友中,谁较引人注目?(放大蜻蜓的两个小男孩)他俩在干什么?(放风筝)②小朋友们各自的表情怎样:(兴高采烈)③地面上还有些什么?提问,简答,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讲演比赛:师:彩图已经看完了,同学们对图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大家看着这幅画,思考用自己的话把画的内容讲一遍,看谁讲得又准确、又流利,大家听后,说说谁讲演得好,老师要为他戴上小红花。
三、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字、二类字),联系上下文或,了解词义,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师:(默读时,想象图中画了些什么,这是单幅图,图只反映放风筝某一时刻的情景,要把一幅静态的图,想象成一幅幅动态的画面,想象风筝是怎样飞起来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谁先放,谁后放,动作、表情怎样,边读边想。
四、检查阅读,教学生字新词
1.抽学生逐节朗读课文(纠正有关朗读错误)。
2.教学生字。
运用生字卡片,教读后,让学生自己拼读字音,分析字形结构。
根据实际,编一些顺口溜、小快板,帮助学生识记。
3.学习新词。
风筝和风筝的各种名字,颜色中的橘红、墨绿、瓦蓝,线轴等词语,结合图,边看图边理解词义。
飘荡,缓缓讲解其义后,让学生做实物形象表演。
师:飘荡、缓缓的意思大家理解了,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每人做一个实物演示,表现词语的含义(飘荡可用粉笔末或纸屑向空中一吹;缓缓可用玩具或手工制品表演)。
重点掌握精致、仿佛、那么,讲解其义后做造句练习,让学生说出一些实物与这三个词语的联系。
五、范读课文(放录音一遍)
六、指导阅读,理解层次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要学生注意标点符号,并注意不同句意的适当的停顿,体会句子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2.提问:幻灯出示问题①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画面的?(放风筝的顺序,)②你能说出放风筝的次序吗?(先是老鹰,鹦鹉,蜈蚣,其次大蜻蜓再后大蝴蝶,大金鱼,小卫星等)③哪一个是重点?(兄弟俩放风筝)师:请同学们用完整的话回答,看谁说得又快又好。
3.讲授明确:图中突出了兄弟俩放风筝,课文的叙述也是以他们放风筝的先后情况分次序。
板书:重点:兄弟俩放风筝。
顺序:放风筝先后。
七、课间练习,巩固字词
1.听写生字一遍。
2.抄写书本上的新词。
3.想课后思考练习1、2两题。
八、作业:
1.书写生字二遍,并组一个词语。
2.抄写新词,理解其意。
第二课时
一、仔细看图,熟读课文
出示挂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幻灯出示问题,要求学生用一两句完整的话回答。
①图上画的风筝,哪些是虫类,哪些是鸟类,还有哪些不属于上述两类。
②放风筝的人很多,你能认出哪个是我?哪个是哥哥?
③放风筝在什么时候?什么天气?什么地方?
④画上还有飞机、小鸟,画这些干什么?
⑤有哪些风筝飞起来了,有哪些还在放?还有哪些没有放。
师:请同学们先看清楚问题,思考怎样回答,考虑成熟后,用完整的话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同学们为他鼓掌。
细读课文,回答问题。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边读课文边想问题。
①图上画的我和哥哥正在放风筝,课文里哪几句是叙述这情形的?
②放风筝的次序怎样?兄弟俩放风筝以前怎样?以后怎样?
③课文中重点写的是哪几段,为什么?提问回答,师:放风筝的次序,你是怎样想出来的,请把你的理由说一说;放风筝的前后情况怎样,除课文上写的,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情形,给大家说一说。
二、讲读课文
看图读课文第一段,回答问题。
幻灯出示问题
①第一段叙述了哪些人。
②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细观察图画,把图上画的想象成动态的画面。
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段,想想怎样回答下列问题。
幻灯出示问题
①兄弟俩放风筝以前,天上有哪些风筝。
②体育场上是怎样的情景。
③你能想象出兄弟俩来以前体育场上是怎样的情景。
师:请同学们回答,要用完整的话,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讲读讨论。
请同学们朗读35,思考回答。
幻灯出示
①放风筝的过程怎样?
②仔细看图,把图中的静态想象成动态。
③剖析重点句啊,我们的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呢。
④飞机、小鸟主要是衬托什么的。
讲读,用问题引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看图。
放风筝的过程,要抓住关键词语,把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抽二、三名学生回答,师生补充。
口头叙说练习。
抽学生口头叙说重点段(放风筝)的内容,看着图叙说。
师:放风筝,书上讲得很具体,课外同学们都按书上所教方法,去郊外放一次风筝试一试,星期天老师带大家去放风筝。
学生自学课文较后两自然段。
依照前面问题引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的学法来分析理解课文,分三步
①先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②提出问题,引导思维。
③图文对照,解答问题。
教师引导:
(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点,再提出问题。
(2)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要让学生领会学习的方法,自觉地按老师教给的方法学习知识。
仔细看图,全面理解图中所画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细节,看图口述内容,培养说话能力。
三、词句练习
1.抽学生口头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并造一个句子。
(小黑板)仿佛,那么,飘荡,缓缓,精致。
2.多音字。
3.找出书中有上述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理解意思。
四、看图表述
对着彩图,看图表述内容。
师:课文学完了,对课文的内容我们已经理解了,现在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把图的意思用完整的句子表述出来。
让学生人人动脑,个个思考,有的内容的表述可适当做一些动作,边叙述边表演。
抽二、三名学生完成。
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1.体会文章、图表达的感情基调(欢快),先让学生在书中找出这类词语和表达感情较深的句子。
师:图上画的是一群孩子兴高采烈的放风筝,文中叙述的也是同学们星期天放风筝,学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大家说一说,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在乐中求学的情趣。
2.怎样朗读好课文,师:要饱含感情表达同学们在星期天放风筝之乐。
3.学生听老师朗读一遍。
听后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讲有关朗读的技巧。
学生感情朗读练习。
六、布置作业练习题2、3。
风筝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 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 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 找同学读这件事。
2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
3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较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
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
(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较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较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