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 出师表 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理解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体会其拳拳之心。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的情感。
2.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引出课题。
2.诵读文章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
3.理解文意
(1)逐句翻译文章,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内容,了解诸葛亮出师的原因和目的。
4.体会情感
(1)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对后主的期望。
(2)讨论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5.分析结构和语言特色
(1)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等。
(2)体会文章语言的质朴、恳切的特点。
6.总结归纳
总结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艺术特色。
7.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短文。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
2024年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3)掌握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
(2)学会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2)培养对文言文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主题。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识读和理解。
(2)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诸葛亮及其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出师表》的背景和主题。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出师表》,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讲解《出师表》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强调其忠诚、智慧和担当精神。
5.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完成相关练习。
(2)当堂批改,及时反馈。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短文。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对《出师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教学效果:(1)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概括其主要特点。
(2)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掌握。
3.教学不足:(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
(2)课堂练习的设置不够丰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改进措施:(1)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进行思考,深入挖掘。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3)分析《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报国的崇高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3)分析《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出师表》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分析《出师表》中的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讲述诸葛亮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关注《出师表》。
(2)介绍作者和背景:介绍诸葛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了解文章大意。
(2)布置学习任务:分析《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出师表》中的难点问题。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出师表》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分析《出师表》中的复杂句式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出师表》,并进行相关练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背诵《出师表》的情况,鼓励学生熟练掌握。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出师表》原文及注释。
2. 参考资料:关于诸葛亮及《出师表》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7篇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7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出师表》精品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一篇辞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出师表》,理解其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领悟其深刻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但对于《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辞章特点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掌握其辞章特点,并从中汲取哲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理解其辞章特点。
2.掌握并运用《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2.掌握《出师表》的辞章特点。
3.领悟《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分析其辞章特点。
2.案例分析法:分析《出师表》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领悟其深刻哲理。
3.讨论法: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出师表》相关的课件,包括历史背景、辞章特点、经典语句等。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鉴赏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其人和蜀汉的历史状况。
2.呈现(15分钟)展示《出师表》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辞章特点。
3.操练(20分钟)分析《出师表》的辞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其中的经典语句。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利用参考资料,深入探讨《出师表》中的深刻哲理,引导学生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出师表》的历史背景、辞章特点和经典语句。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深入阅读《出师表》,并撰写读后感。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出师表》教案范文精选3篇(一)教案范文如下:课题:《出师表》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掌握《出师表》的主旨和核心思想。
3. 学会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2. 分析《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出师表》中的修辞手法。
2. 分析《出师表》的主题和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写有题目“《出师表》”的幻灯片,提问:“你们了解过《出师表》吗?是否听说过这篇文章?”鼓励学生回答。
2. 给出一些关键词如“长子军平”、“破贼平定”等,要求学生联想和猜测《出师表》的主题内容。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们阅读《出师表》的全文,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主旨。
2. 选取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今者天下大定,兵革方息,豪强并伏,四方宾服。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出师表》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出师表》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2. 分组进行分享,每组选出一种修辞手法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和评论。
四、思考拓展(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出师表》至今仍被广泛传颂?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2. 学生们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回答提问,并进行讨论。
五、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多角度思考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拓展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位历史人物,写一篇类似《出师表》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人物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出师表》主题:忠诚、忧国忧民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师表》的阅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主题和核心思想。
出师表教案(1)
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
2.学习并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3.学会分析文本结构,归纳文章脉络。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欣赏《出师表》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章脉络。
3.学习文学鉴赏方法,欣赏《出师表》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了解《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步:分析文本结构1.分析《出师表》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
2.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第三步:学习《出师表》的主要内容1.逐段解读《出师表》,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一段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四步:文学鉴赏1.学习《出师表》的艺术特点,如用词精准、情感真挚等。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欣赏《出师表》的文学魅力。
第五步:小组合作1.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出师表》中的某一段进行深入讨论。
2.每个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共同探讨《出师表》的含义和价值。
第六步: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并进行班内分享。
2.鼓励学生多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培养综合阅读能力。
四、教学资源1.《出师表》原文和注释资料。
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设计好的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4.学生笔记本和纸张。
五、教学评估1.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反馈。
2.学生的小组合作表现和分享成果。
3.学生的读后感和写作作业。
六、拓展延伸1.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深入解读《出师表》。
2.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剧场演出,加深对于《出师表》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并进行小组分享和讨论。
以上是《出师表教案》的详细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出师表》这一经典文学作品,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课文《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依据】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
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
教学应该学生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到。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
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
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案
《出师表》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后主刘禅的劝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1.“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教学目标1、2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展示两首诗: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杜甫《蜀相》陆游《书愤》、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2、历史背景介绍:《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
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
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
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
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
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对诸葛亮无比信赖。
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禅继位,即后主。
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
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
(2)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诸葛亮及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如实词、虚词的识别和句式结构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学会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谦逊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理解《出师表》的文意及历史背景。
(3)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难懂句子的解读。
(2)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
(2)介绍诸葛亮及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生僻字、难懂句子,进行解读。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出师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谦逊的品质。
(2)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享中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错误,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作业态度、书写质量。
3. 测试成绩:(1)定期进行《出师表》文言文阅读测试。
(2)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翻译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文中的难点,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诸葛亮的伟大品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2)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诸葛亮及古代辞表的特点;(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崇高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出师表》的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的理解;(2)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的把握;(3)诸葛亮忠诚报国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诸葛亮;(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文章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2)探讨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讲解古代礼仪、制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3)剖析诸葛亮忠诚报国的思想内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诸葛亮忠诚报国的崇高品质;(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情感。
6.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发挥创意。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出师表》;3. 进行课外阅读,了解更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出师表》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精神;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3篇)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
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
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n zh zng p zho yu y wi崩殂忠谏陟罚臧否昭攸祎以遗陛下b qu wi s sh ji ndn fi zhng ji裨阙猥夙庶竭驽钝菲彰咎zu zho咨诹遗诏四、析文。
初中九年级《出师表》课程教案
初中九年级《出师表》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出师表》的基本内容,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出师表》内容,学会解析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2.掌握《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了解古代文学特点和表现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习《出师表》(40分钟)1)阅读《出师表》本节课教师以朗读的形式进行。
学生可以跟读,对生字陌生的字词教师进行词汇解说,并在解释过后留时间让学生记忆和录音。
2)基础考查教师可以进行解释之后,对生字的含义、发音、造句能力进行基础考查。
3)文学评析教师讲述《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说明其中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段。
(1)祭奠之情全文基调紧张激烈,有的地方非常激动,说明了他们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力。
(2)辞藻雄浑《出师表》应用了大量的武汉方言,深深地寓意着民族文化和情感。
(3)逆境之中的顽强《出师表》说明了袁绍在战败的情况下,坚持不懈,终于达到了胜利。
3.演讲和作业布置(5分钟)1)选两名学生背诵《出师表》并进行演讲。
2)布置《出师表》的学习作业。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演讲评分进行教学评估。
对于未掌握基础的同学可以进行额外的辅导。
同时,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评优,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教学具体要求1.导入必须有趣味性、互动性、情境性。
2.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进行适度调整,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优势,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思考学生在《出师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最需要掌握的是什么?为什么?答:学生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时,最需要掌握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学价值。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
(精品教案)《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为大伙儿整理的《出师表》讲课稿(精选5篇),欢迎大伙儿分享。
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24课《出师表》,该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该单元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历史著作的传统名篇,学习这些文章别但能够增长历史知识,还能够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干使蜀汉兴旺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心。
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别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明白文意的基础上,体味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鉴于教材内容,我将利用2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下面我讲的是第二课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知识目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能力目标: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办法。
德育目标:深切感觉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实用人才。
[讲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办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依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怎么正确明白诸葛亮的“忠”?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明白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地。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朗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办法。
惟独经过反复诵读,才干领略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初中课文出师表教案
初中课文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忠诚为国家、为民族的伟大精神。
(2)学习诸葛亮勤于思考、敢于担当的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3. 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 诸葛亮的生平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是否知道三国时期的历史,让学生简要介绍诸葛亮。
2. 揭示课题:导入《出师表》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诸葛亮的写作意图。
2. 小组代表发言: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 讲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2. 分析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
五、课堂练习1. 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担当。
2. 让学生书写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拓展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诸葛亮的品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同时,学生应该能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担当精神。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出师表》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是中国古代辞表文学的瑰宝。
本诗以激昂豪迈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
诗句严谨对称,韵律和谐,充满了音乐美。
本诗是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感受古代辞表的魅力,理解作者的忠诚和坚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出师表》这样的经典之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能对古代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读。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欣赏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诸葛亮的一生。
3.能够分析并欣赏《出师表》的词句美和韵律美。
4.通过对《出师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坚定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出师表》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理解《出师表》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和决心。
3.欣赏《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词句分析等进行详细讲解。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词句、韵律、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出师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出师表》的原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准备《出师表》的译文和注释。
3.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三国时期有什么了解?谁知道诸葛亮?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出师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出师表》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然后,教师逐句进行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出师表》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初中 出师表 教案
初中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2)了解《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及其历史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出师表》;(2)学会通过分析词句、揣摩作者意图的方法,理解文章主旨;(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勇敢等优秀品质;(2)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深刻含义;(3)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出师表》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关键词句的翻译和解释;3. 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 文中某些长句和特殊句式的理解;3. 对诸葛亮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诸葛亮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2)简要介绍《出师表》的成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理解文意;(2)要求学生划记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词义;(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2)对文中关键词句进行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3)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2)选取一些与《出师表》相关的题目,进行课堂练习;(3)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及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发扬诸葛亮的优秀品质。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出师表》;(2)布置一些与《出师表》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出师表教学设计
九年级出师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背诵全文。
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体会文章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的特点。
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诸葛亮忠诚报国的高尚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汲取历史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之情,理解其出师北伐的原因和决心。
2、教学难点理解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和精神进行深入思考,从中获得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片段,营造氛围,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3、疏通文意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遇到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学习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分析文本引导学生思考:诸葛亮在表中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这三条建议是相辅相成的,广开言路是前提,严明赏罚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初三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语文组教师:姚真灵 2016年7月3日文本解析:《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
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
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
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
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
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设想1、本文以议论为主,教学时应着重分析本文的议论内容和表达上的条理性。
文中诸葛亮兼叙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流露出他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教学时应说明这些记叙、议论和抒情所起的作用。
2、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
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背诵课文。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正音:陟罚臧否(zhìpǐ)恢弘(hóng)驽钝(núdùn)疲弊(bì)行阵和睦(háng)妄自菲薄(fěi)裨补阙(bìquē)崩殂(cú)以彰其咎(jiù)夙夜忧叹(sù)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如: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⑵引喻失义⑶性行淑均⑷察纳雅言⑸庶竭努钝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⑺深入不毛⑻不效则治臣之罪。
又如:词义的古今义不同:⑴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⑵先帝不以臣卑鄙。
再如词的活用。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⑴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⑵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亲贤远佞这一条。
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
“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⑶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1、第1段通过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具体建议。
⑴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文章起始并不先说出师的事,也不急于提出建议,而是先从分析天下大势人笔,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汉最为弱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
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⑵指出其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
⑶提出具体建议:①“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⑷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明确:意在激发刘禅竟父之志和启示他效先帝用人之明。
2、第2段从法度方面建议,执法必须严明公允,“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⑴指出要赏罚公正,内外一体。
⑵指出要法纪严明。
3、第3、4段从任人方面建议,主要为推荐贤人。
⑴第3段,宫中(内):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特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作用: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预计效果: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⑵第4段,府中(外):人物:将军向宠。
特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作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预计效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第5段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
⑴先汉兴隆的原因(正面):亲贤臣,远小人。
⑵后汉倾颓的原因(反面):亲小人,远贤臣。
⑶刘备对此有所警惕: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⑷推荐贤臣,并希望信任他们,以兴复汉室。
5、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
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
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五、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
2、梳理文中的文言知识。
1、第6段,自叙生平,表达感恩图报之情。
思考: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好处何在?你看出来了吗?明确:这样写,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忱,21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亦当“报之于陛下”。
这样的表白人情人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
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惟贤,知人善任。
由谏君突然转入述己,使文章另辟蹊径,起伏有致。
2、第7段表明“受命”以来的耿耿忠心,提出要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这一段是向刘禅表明报国的决心。
诸葛亮对刘备想报知遇之恩。
刘备既死,他又受刘备之托辅佐刘禅。
诸葛亮一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所以他在平定了南方(也就是后方)以后,要求领兵北征。
这就是他报答刘备的具体行动。
他又担心出师以后刘禅无人辅佐,所以一方面推荐贤臣;一方面始终在激励刘禅,要他依靠贤臣。
3、第8段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⑴为坚定刘禅支持北伐,完成父业的志向,诸葛亮率先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表现了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⑵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远离”之际,仍不放心,于是从对自己、对群臣、对后主三方面提出要求,由己及人,情词恳切,真是语重心长。
⑶这一段起到总览全篇的作用,把进谏与出师两部分内容合拢在一起。
至此全文主旨已清楚:修明内政,北定中原。
4、第9段:结束语。
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二、品味文章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教师提问: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叙事中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请你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教师可在学生热烈议论,自由发言的基础上作以下归纳:1、陈述衷情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孤之情,此文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
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挚爱谏后主。
那忠义之理,殷切之情处处洋溢,感人至深。
2、文章1-5段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6-9段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叙述中充分显示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心,以创业艰辛打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励精图治。
3、诸葛亮向刘禅进言,但文中提到陛下7次,而提到先帝13次之多。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后主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打动刘禅。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细细体味诸葛亮的忠贞劝勉之情。
三、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明确:⑴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
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
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
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
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⑵《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
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
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
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
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
《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
⑶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