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玉山县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玉山县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
1. (6分) (2019高二上·佛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转变,不少老年人不再单纯满足于“老有所养”,而是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文化养老日益盛行,老年大学因此“一座难求”。

虽然很多老年大学都想方设法增加课程、扩大招生,但仍难满足老年人热情高涨的“求学”需求。

比起适龄儿童“入学难”,老年人想要进入老年大学继续学习无疑更难,因为“僧多粥少”的矛盾更为突出。

资料显示,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已经超过7万所,有800万老年人正在进行学习。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4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7%。

两相对比可以得知,在相关教育机构学习的老年人,仅占老年人口数量的3%,老年大学“入学难”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以“大学”为名,老年大学与普通大学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其中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体现在学历文凭上。

实际上,老年大学之所以受到追捧,并不是老年人想要如年轻人一样获取更高学历,而是老年人想要通过学习提高技能、扩大交往,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对老年人来说,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满足精神赡养需求的绝佳选择。

因此,老年大学“入学难”的另一面是一些老年大学的学生迟迟不肯“毕业”。

例如,郑州一位九旬老人已经上了28年老年大学,从建校开始持续至今,决心做一个“永不毕业”的学生。

老年大学普遍收费不高,鲜明的公益性是老年大学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从扩大老年人“入学率”的角度打量,老年大学应该设置一定的毕业年限,但从实际操作层面却很难付诸实践,一方面是因为能够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场所还太少,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当一部分老年大学都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

北京、济南等地相继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不约而同提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要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

面对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现状,“社会化”不失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面向社会办学,意味着企事业单位老年大学敞开校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意味着民办老年大学可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

在发展老年教育的基础上,有必要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形式和载体,如果老年人能有更多“老有所乐”的去处,自然能大大缓解老年大学的压力——老年大学应成为培训文化技能的基地,而不应成为享受文化生活的“避难所”。

为了满足老年教育需求,今后5年之内,我国计划将目前3%的老年人学习人数提高到20%,由此意味着,至少有5000多万老年人将在老年大学或教育机构里学习。

实现这一目标,不仅关乎千万老年人的福祉,而且体现着文
化养老的政府责任。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步子不妨再大一点。

《光明日报》(2019年03月01日11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观念的转变,是老年大学需求增加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

B . 国内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机构虽已经超过7万所,但与老年人口总数相比,相关办学机构数目依然很少。

C . 老年大学的学员更看重老年大学能给他们带来的晚年精神生活质量的改变,而不是一纸毕业证书。

D . 老年大学公益性质明显,很多老年大学都是企事业单位自主开设,社会化办学力量应尽快加入进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先提出问题,在文化养老日益盛行的背景下,突显老年大学“入学难”的问题。

B . 文章接着分析问题,从老年人入学心理、老年大学办学主体单一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C . 文章把老年大学的“入学难”“毕业难”与“适龄儿童”入学难和普通高校看重学历进行了对比论证。

D . 文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政府应鼓励推动社会化力量参与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养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现象的产生,需要老年大学采取扩大招生,增加课程来解决。

B . 老年人人口基数庞大,老年大学数量相对较少,造成了老年大学入学率很低的现状。

C . 因为老年大学给老年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社交环境,所以老年大学的学员迟迟不肯毕业。

D . 不断丰富文化养老的形式和载体,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去”能缓解老年大学的压力。

2. (18分) (2016高二上·弥勒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紫貂
乔迁
猎貂,主猎紫貂。

紫貂,俗名大叶子,毛皮珍贵。

用紫貂皮制成的裘装,得风则暖,着水不濡,点雪即消。

满清王朝规定:非皇室与二品以上王公大臣不得着貂皮。

据说,老辈人猎貂,为使貂皮无损,在风雪天赤身裸体躺在有紫貂的山里。

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使其暖,便被捉。

只是,十人捉貂,常十人不得生还。

三皮把脸贴在母亲的胸膛,一股凉意立即从他的脸皮传到心里,便禁不住心颤了一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随着凉意而来的,还有母亲胸腔里那如风匣一般的呼嗒声。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三皮起身去了猎人四爷家。

四爷望着下了决心要去猎貂的三皮,缓缓的从身后拽出一坛陈年老酒来,起了封皮,一股浓烈的酒香立刻溢满屋子。

闻着酒香,三皮身子就暖暖的了。

四爷把酒递给三皮说:“喝了吧!能顶一阵子的。


三皮喝了酒,就去了红马山。

四爷找到三皮时,三皮都冻僵了,可僵了的三皮没有死,嘴里一口一口地呼着白气呢!一只紫貂像一张小毯子似的把三皮的胸口捂个严严实实。

四爷把伏卧在三皮胸口的紫貂拾起,装进蛇皮口袋里。

用雪擦了三皮的身体,又用狍皮袄裹了三皮,把三皮背了回来。

三皮醒过来,看到了母亲的眼泪和贴在母亲胸口的紫貂皮。

三皮说:“紫貂也疼咱母亲呢!”
四爷说:“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
日军占领东北,各地抗联勇击日寇。

一日,一抗联小分队路过,小住。

三皮在四爷家里见到抗联队长不住捶腰,嘴里咝咝痛苦呻吟,一问得知,因天寒地冻腰处枪伤疼痛。

三皮便对四爷说:“给我坛陈年老酒吧!”
四爷含泪而起,亲自斟酒给三皮。

三皮顶着风雪上了山。

四爷寻上山来,远远便看见了三皮,惊奇万分,感叹不已。

躺在雪地上的三皮身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貂毯,从头到脚,只留下两个鼻孔出气,数不清多少只紫貂卧在三皮身上……
四爷热泪长叹:“仁心呢!”
三皮参加了抗联。

参加了抗联的三皮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俘虏。

三皮没熬得住日军的诱惑,成了汉奸。

汉奸三皮领着日军找到了抗联小分队的营地,上百条铮铮不屈的汉子血洒黑土。

清理抗联物品的时候,日军少佐发现了抗联队长腰间的紫貂皮,惊喜地扯下来。

一看,却有四五个枪眼,可惜的哇哇直叫。

三皮过来,谄笑着,吹嘘说道:“这还是我猎到的呢……”
少佐目露神采,寒光闪闪的战刀一指三皮:“你的,再猎一只给我。


三皮惊出了一身冷汗。

望着寒光闪闪的战刀,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脱光了衣衫。

四爷在山上发现了死去多日、冻得硬邦邦、光条条的三皮。

四爷来到三皮跟前,看到三皮胸口处有个碗大的洞。

四爷往里面看了看,里面没有了心,早让紫貂掏吃了。

(《小小说精选》2011年1月20日)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小说开始介绍“紫貂心善,常以体覆盖冰冻主人”的习性,不仅表现其灵性,与小说结尾相呼应,而且富有神秘传奇色彩。

B . “老中医的话在三皮耳畔响起:这病,有张貂皮暖着就好了。

”这句话突出了紫貂皮的妙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 . “紫貂也疼咱母亲呢!”、“是紫貂知道你有孝心呢!”三皮与四爷的对话,不仅映衬了三皮的“孝心”,而且为三皮的叛变投敌作了铺垫。

D . 小说的结尾突兀诡谲,开头介绍紫貂有心善的习性,这里又写它残忍的掏吃人心,不合情理,自相矛盾,是一处明显的败笔。

E . 小说中的四爷起着见证人与线索的作用,他的“陈年老酒”也如同“紫貂”一般,给小说带来传奇的色彩。

(2)
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为何从对“猎貂”的介绍切入?
(3)
小说形象鲜明,词约意丰,试举例赏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技巧。

(4)
小说主人公,有的说是“三皮”,有的说是“紫貂”,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3. (18分) (2016高二上·舒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

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

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

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

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

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

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

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

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

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

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

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

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
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

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

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

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

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

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

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
相关链接: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

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

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

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 . 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 . 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C . 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D . 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E .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2)
屠呦呦为研制抗疟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
文章划线的三处引用,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屠呦呦获奖,有内因,也有外因,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6高二上·大庆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义府,瀛州饶阳人。

贞观中,李大亮巡察剑南,表义府才,对策中第,补门下省典仪。

高宗立,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进弘文馆学士。

为长孙无忌所恶,奏斥壁州司马。

诏未下,义府问计于舍人王德俭。

德俭者,许敬宗甥,癭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

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

”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

武后已立,义府与敬宗、德俭及御史大夫崔义玄、中丞袁公瑜、大理正侯善业相推毂,济其奸,诛弃骨鲠大臣,故后得肆志攘取威柄,天子敛衽矣。

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

又以柔而
害物,号曰“人猫”。

洛州女子淳于以奸系大理,义府闻其美,属丞毕正义出之,纳以为妾。

卿段窦玄以状闻。

诏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鞫治。

义府且穷,逼正义缢狱中以绝始谋。

侍御史王义方廷劾,义府不引咎,三叱之,然后趋出。

义方极陈其恶,帝阴德义府,故贷不问。

未几进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加太子宾客,更封河间郡公,诏造私第。

诸子虽褓负皆补清官。

明年,召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母丧免,夺丧为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

既主选,无品鉴才,而溪壑之欲,惟贿是利,不复铨判,人人咨讪。

又母、妻、诸子卖官市狱,门如沸汤。

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白其赃,诏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三司杂讯,有状,诏除名,流巂州,朝野至相贺。

三子及婿尤凶肆,既败,人以为诛“四凶”。

乾封元年大赦,独流人不许还,义府愤恚死,年五十三。

自其斥,天下忧且复用,比死,内外乃安。

(选自《新唐书》)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
B . 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
C . 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
D . 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理又称大理寺,古代管署名。

掌邢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其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B . 尚书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之一,最初是指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C . 古代规定,官员任职期间父母亡故,必须辞官回乡守孝三年,服除后方能起用,也有因朝廷需要,守孝期未满就起用,称为“夺丧”。

D . “流”即流放,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的一种刑罚。

这是对案犯进行惩治,并以此维护社会和统治的秩序。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义府善于察言观色,投机钻营。

即将被贬斥之时,他得知唐高宗有意立武昭仪为皇后,马上找机会写奏折要求“废后立昭仪”,深得皇帝喜爱,转危为安。

B . 李义府拉帮结伙,结党营私。

他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等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陷害忠良,连皇上对他也得俯首听命。

C . 李义府贪得无厌,唯利是图。

他选拨官员只看钱,不看才,并且与母亲、妻子、儿子共同卖官鬻爵,全家腐败。

D . 李义府外表柔恭,内心却阴险偏狭。

与人谈话,总是和颜悦色,但凡是冒犯了他、不中他的意的人,都要设法中伤陷害,所以当时人称他为“笑中刀”。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义方极陈其恶,帝阴德义府,故贷不问。

②自其斥,天下忧且复用,比死,内外乃安。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5. (8分) (2017高一上·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 . “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 . “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 . 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 . 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

”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四、默写 (共1题;共5分)
6. (5分)(2017·广州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②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并指出这些千里马最后只能落得“________”的结局。

③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________ ,________”,接着抒发了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

五、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正是凭着这种坚忍精神,张骞打通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苏东坡吟唱“大江东去”,曹雪芹谱写“红楼”悲歌。

B . 遇到困难应冷静思考,抱薪救火,积极想对策,找门路,解决问题。

C . 《扬州慢》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词人姜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黍离之悲令读者动容。

D . 词在出现之初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这从它的别名“诗余”可知,但后来居然成为代表宋代最高文学成就的体裁。

8.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在初中阶段最后的一次全校运动会上,我终于发扬顽强的拼搏,拿下了八百米长跑的冠军。

B . 经过一个多月的跋山涉水,我们初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

C . 这支唱不完的歌声,一直在人们的耳际、心头荡漾着。

D . 他为了民族的兴亡和人民的利益奋斗了一生。

9. (2分) (2016高一上·贵州期中)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仰视天空,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①这场残酷的战争也会告终。

②和平与安祥会重新回来
③冥冥之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③②①
D . ③①②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 (2017高二下·襄阳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没有谁可以活在社会舆论的真空里,“贫二代”如此,“拼二代”亦如此,①________。

只不过社会舆论给予前两者的多是支持和鼓励,②________。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误解与偏见。

试图改变社会舆论对“富二代”的看法是必要的,客观地为“富二代”正名也无可厚非。

只是,“富二代”的代言人在为这个群体正名的时候,实在没必要把普通的社会舆论升级到“歧视”的地步。

“富二代”其实没那么脆弱,③________。

11. (5分) (2015高一上·夷陵期中) 下图是O2O(即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图,请根据图示概述这一模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80字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