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古八景,四个在滨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河古八景四个在滨海乾隆时期的《宁河县志》已载有“宁河八景”,配有图画八幅。
经查阅资料并请教专家证实:八景中的海天东胜、芦台玉砂、宁沽樵影、北塘双垒四景,都在今滨海新区地域之内。
这无疑为我们今日挖掘天津滨海地区历史文化内涵,增添了新的内容。
《宁河县志》乾隆四十四年(1779)刻印成书,书中记载的“宁河八景”是:海天东胜、文阁回澜、芦台玉砂、潮河银练、宁沽樵影、江口渔歌、七里烟波、北塘双垒。
当时的宁河县域包括今汉沽区及塘沽区的海河以北部分,随着解放后本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宁河八景”中的半数,如今已不再属于今日的宁河。
海天东胜是“宁河八景”中的第一景,可见它非同一般。
文人曾用“行行宿鸟滩头白,片片飞花夕照红”、“扁舟更喜清风利,万里樯帆指顾中”、“早晚潮生风又起,惊涛如马海门东”等诗句来予以歌咏,似乎“海天东胜”就是海边观景。
海边竟色固然壮美,但与“八景”之首的地位不太协调。
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者在塘沽区的北塘附近搜集到一个叫“海天东胜的民间传说,讲懒人王二小登上渤海中东胜仙岛的故事。
仙岛上有亭台街市,要在特别的大雾天气才能看到。
这虽然是无法信实的传说,但通过它的描述,我们却可以断定“海天东胜”指的应是“海市蜃楼”现象。
因难
得一见,因此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
故事中的王二小家住金钟河口。
金钟河汇入蓟运河,其河口距蓟运河入海口不远,因此“海天东胜”所指地域应在今蓟运河入海的北塘一带沿海。
芦台玉砂讲的是汉沽盐,因其产地离宁河县城芦台非常之近,故用“芦台”命名;又因色泽洁白,所以称为“玉砂。
”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幽州节度使赵德钧设置芦台场,这是汉沽盐业之始。
元明清时期,随着制盐技术不断提高,今汉沽一带生产的盐数百年间一直进贡供皇室食用,称为“贡盐”。
宁沽樵影指今塘沽北部的宁车沽。
明永乐二年(1404),山东武定府张氏逃亡到此,因道路泥泞小车车轴拧断,遂就地造屋定居,名“拧轴沽”,又改成“拧车沽”,后来才讹传为宁车沽。
这里土地含盐碱量高,到处芦苇丛生,因此打草贩卖就成了宁车沽人的主要职业。
据说这里的柴草主要贩卖到北塘。
宁河县举人郑国栋有“宁沽直接海门潮,芦苇葱葱地可樵”的诗句,是当时宁车沽苇田风光的真实写照。
北塘双垒说的是炮台。
明朝时沿海一带受倭寇侵扰,为保卫京师安全,在北塘河口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一座,高达5丈。
至清代海疆安宁,炮台逐渐荒废倾圮,成为人们观海览胜的地方,尤其是每年九月九日登高节,更是官宦乡绅、文人墨客必到之处,留下了许多题咏“北塘双垒”的名句。
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昔日的著名景观如今都已风光不再;渤海湾的“海市蜃楼”近百年来未见记载,不知今后还能否发生;汉沽盐业虽然更加发达,但现代的机械化生产,已无复“煮海熬波”的原始景象;宁车沽荒草丛生的土地,已改造为稻田和虾池;北塘的古垒不断遭海水侵蚀,到20世纪初仅存基座,现在只有海水退潮时还能看见一些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