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句】蝶恋花出塞原文_翻译和赏析_纳兰性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诗句】蝶恋花?出塞原文_翻译和赏析_纳兰性德蝶恋花?出塞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相关内容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古往今来,山河之上不会存在永久的界限。
角声中,牧民频繁的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去去。
而这其间触目的荒凉,谁能说的清?唯有西风肆意吹着那苍老的丹枫。
这片土地上留
下的那些幽怨之情应是无法计数的。
金戈铁马之地,却是当年昭君舍身求和的路。
昭君的
情有多深,就像深山的夕照,深秋的雨。
注释
①无定据:无定、无准。
意谓自古以来,权力纷争不止,江山变化无定。
一作“无定数”。
②从前幽怨应无数:一作“幽怨从前何处诉”。
③铁马金戈:谓战争。
《旧五代史?李袭吉传》李克用与朱温书云:“岂谓运由奇特,谤起奸邪,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铁马,蹂践于明时。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④青冢:用汉代王昭君出塞之典事。
《汉书?匈奴传下》:“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绮,字昭君赐单于。
”昭君死后葬于南匈奴之地(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称“青冢”。
相关内容鉴赏
作者:佚名
词中有“牧马频来去”、“西风”及“青冢黄昏路”之语,青冢离龙泉关较近,因此
可能创作于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扈驾至五台山、龙泉关时。
词的上片写眼前之景,景象广袤空阔,荒凉凄冷,情感凄婉哀怨。
词人一开篇就感慨古往今来的兴亡盛衰,从古到今,山河是没有定数的,此时姓觉罗氏,彼时有可能姓叶赫那拉氏,江山的轮回是不以人的意愿而发生逆转的。
这句写意气势
博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无法言语的无奈。
从纳兰性德的身世来看,他虽然贵为皇族,
但也没有主宰江山的机会,然而跟从皇帝出行的经历,使他对国家的理解更为深刻,使他
对时局的变迁更为敏感。
作者并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把思绪从对历史拉回到了现实,在
眼前,他看到了塞外营训的场景。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此句看似平淡,却让人浮想联翩。
军营中,号角声起,
只见战士们横刀立马,神情严峻,将帅一声令下,他们便在马背上来来回回地操练,拼杀,好一幅壮观的场面。
可是,此时的威武严整,并不一定能够使一个国家长久持续下去,它
也许会在一夕之间烟消云散,这怎能不让人伤感?一代一代的王朝不都是这样轰轰烈烈而来,又这样失魂落魄而去?战场上的厮杀声,似乎也暗藏着几份悲伤。
从结构上来说,第
一句是后两句的一个概括,而后两句又是第一句的具体展现。
虽然塞外的景象广袤壮美,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心情愉悦,在他眼中,弥望的仍是一片
荒凉,这满目的荒凉又能给谁诉说呢?“荒凉”一词,既是自然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是作
者心绪的如实昭示。
秋天,万物凋零,落叶满地,一派衰败之象,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作者
心境凄凉的抒写呢?作者贵为皇族,虽然没有出生入死的经历,但仍然心存忧患,多少王
朝就是在这起起落落中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清王朝也不例外。
西风,即秋风。
枫叶经霜
会更红艳,越红离凋谢就越近。
季节地逝去,风干了自然界的一切,但却风干不了作者满
腹的忧愁。
在此,作者借景烘托,把幽深的情愫收藏在深秋的枫叶里。
词的上片,无论写景抒情,都没有雕琢的痕迹,以复杂的思绪引出眼前的景象,片末
看似以景收束,却景中带情。
景中情感的流露,水到渠成,不事雕饰。
词的下片抒发自己的报国志向无法实现的幽怨,景象气势磅礴,纵横驰骋,情感婉约
深沉。
“幽怨从前何处诉”,应为从前幽怨何处诉,古人作词,为了韵律的需要,往往在词
序上作以调整。
“从前幽怨”到底指的是什么幽怨呢?就下文“铁马金戈”而言,应该指
的是不能报效国家,纵横沙场的幽怨。
纳兰性德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按理说,他有条件
也有能力领兵打仗,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的臣子,做事是不能随心所欲的,其所作所为还
得服从皇帝的安排。
“何处诉”一语,就道出了他内心深深的孤独,也许是英才盖世,也
许是位高权重,才使他的周围变得冷清。
作者虽然志向高远,可又能如何呢?最后不也是像王昭君那样“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
为了汉与匈奴
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自己空有一腔铁马
金戈,气吞万里的报国之志,可拥有这样的志向不也是徒劳的吗?
作者心情沉重,他自我叩问:如果有人问我对理想的情意有多深?那就去看看深山中
的夕阳与深秋中的细雨。
“深山”“夕阳”“深秋”“雨”这几个意象悲凉凄冷,让人生
发出一种挥之不去又无法形容的伤感。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是很执
着的,但却没有一个实现的途径,所以他的心头淤积着太多的郁闷。
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
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这首词从整体上来说,景象博大磅礴,情感凄婉幽怨,自然流畅。
面对塞外景象,作
者以景写情,又以情带景,使情与景、形与意融为一体。
而上篇写眼前之景,下篇写从前
之志,虚实形成对比。
就整首词来看,手法娴熟而精到。
赏析
作者:佚名
这是一首出塞词。
将豪放之情寄寓在婉约之形中,这种风骨,自有词以来,除了李煜、苏轼、辛弃疾之外,也就要数纳兰了。
无怪乎王国维先生评价纳兰性德的词是:北宋以来,唯一人尔!
本词首句“今古河山无定据”便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来开篇,一句话便道出了事事变迁,朝代更迭,江山频频易主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
纳兰作为贴身一等侍卫,多次扈从
康熙帝出外巡访,还曾作为使者巡查过黑龙江流域一带。
纳兰的内心实际上是充满了极大
的报国之心和远大抱负的,但他又不想通过战争和流血来实现,因此心里又充满了痛苦和
迷茫。
相关内容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
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
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
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
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