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论述题整理1

合集下载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考试必备

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及研究程序: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程序包括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做出结论。

2.观察法的优缺点:优;被视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可作为前期研究。

缺: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3.个体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个体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优: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

缺:所收集的材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4.调查法及其优缺点: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方法。

优: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

缺点: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5.介绍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的思想: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使其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6.精神分析学派的价值和局限:不仅在精神病治疗中继续得到应用,而且对个性冬季心理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作用。

局限: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

7.简述脑和智商的关系:脑为智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又塑造了天才的独特的脑的结构8.简述脑潜能的开发途径:a 大脑的潜能的发挥有无限的的空间B挖掘大脑的潜力。

9.脑的性别差异:A成熟时间上B智力方面C脑结构上D大脑左半球受损后,女性不如男性明显10.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A按性质:原则性和非原则性B表现形式:双趋动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和双避动机(既怕学习又怕老师),趋避动机(既想当干部又怕耽误学习)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一种力求成功的动机,二种避免失败的动机12.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是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心里状态。

一是认知的内驱力,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三附属的内驱力13.动机和行为效果的关系:一是取决动机本身的强弱二是取决个体行为的质量14.马斯洛的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B是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揭示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解析:(1)实验者效应的含义
(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
(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简述抵消实验条件 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 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类技术是 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 情况下。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 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常见的抵消平衡法有:ABBA 法和拉丁方设计法。
6.简述心理设计中平衡误差的方法。(注意:包括自变量控制,因变量控制,额外变量 控制)
7.什么是自变量的混淆?怎样避免自变量的混淆?
解析:(1)自变量的混淆: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 量的变化,这时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没有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这种情况就称为自变量混淆。
实验心理学
1. 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 P76)★
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 设计。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 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 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2)每个顺序在每个因素的实验次数相同
3)每个顺序在每个被试的实验次数相同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1-1、论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1-2、结合实际论述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1-3、结合实例论述实验法的含义、特点及种类。

1-4、结合实例论述调查法的含义、特点及具体方式。

1-5、论述心理学研究的现状。

2-1、阐述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2-2、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论述斯金纳强化时程表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3、什么是反射弧?论述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以及反射弧的环形回路。

2-4、阐述大脑皮层的主要机能中枢。

3-1、论述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

3-2、论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

3-3、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3-4、论述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3-5、论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3-6、论述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4-1、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4-2、结合实际举例分析感觉的对比现象。

5-1、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5-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

5-3、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5-4、论述记忆的生理机制。

6-1、结合实际阐述在教学条件下,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

6-2、结合实际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6-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7-1、阐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7-2、阐述刺激情境、生理变化、情绪经验三因素的关系。

7-3、结合实际阐述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

7-4、根据图示阐述凯农的丘脑情绪理论。

7-5、根据图示论述阿诺德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学说。

7-6、论述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8-1、分析动机冲突类型及在教育实践中解决学生动机冲突的办法。

8-2、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8-3、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9-1、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9-2、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0-1、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

10-2、联系实际分析促进智力技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

心理学第三版论述题1.美国心理学家梅尔在1931年设计了一项摆荡结绳实验。

实验要求被试利用给定的工具(如置于地上不同位置的书、椅子、篮球、钳子等)把两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绳子接在一起。

两根绳子相距很远,被试无法同时将他们抓住。

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

这是因为其余的被试都没有想到可以利用钳子的重量将它当钟摆来使用。

(1)从这个材料,可以看到影响这一问题解决的因素是什么?(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都有哪些?1.该案例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这一心理现象。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将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心理倾向。

个体知道某种物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再看出它的其他新功能。

功能固着使个体倾向于用习惯的方式使用物品,妨碍他们以新的方式去用它解决问题。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定势,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能否改变事物的固有功能来适应新问题情境的需要,常常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要克服功能固着,人们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熟悉物体的不同用途,进行发散思维,灵活地看待物体的功能,使之服务于问题的解决。

2.甲、乙、丙、丁四人都喜欢踢足球、爱观看足球比赛。

但他们观看足球比赛的情绪表现却非常不一样。

当自己喜欢的球星踢进一个好球时,甲立刻大喊“好球好球”,同时兴奋地手舞足蹈;乙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却没有那般狂热;丙只是平静地说一句“这球踢得很不错,有水平”;而丁则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1)请判断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2)请描述甲、丁两人的气质类型特征,并说明如何施以针对性的教育?2.(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黏液质,赵翔抑郁质。

(2)胆汁质的特征: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多血质的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

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黏液质的特征: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交际适度,自制力强,话少,表现出内倾性,同时可塑性差。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心理学》论述题汇总1、试论述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人们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聚集在一起,所以,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也往往聚集在一起的人我们赋予相同的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人们提供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但他又往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和固着反映模式,是社会知觉出现偏差。

2、试比较比率智商和差异智商的异同。

3、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的主要有哪些?如何培养人的创造性?答:(1)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动机因素(2)创造性培养:A建立目标与意向B训练基础技巧C获取某领域的具体知识D刺激与好奇心E建立动机F建立自信、鼓励冒险G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H培养有关创造力的信念I 提供选择发展机会J促进自我管理技巧K 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技术L善于举例子4、试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1)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解释。

用认知心理的术语说,理解问题就是要以最佳的方式对问题加以表征。

表征是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

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的差异。

由此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解决。

(2)无关信息的干扰。

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的假定:问题中所给出的条件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

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

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用。

(3)功能固着性: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成为功能固着性。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由脑这种物质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心理。

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而存在的,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社会心理。

人是社会的实体,又是社会的一名成员,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团体中,与其他的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

由于这些关系存在,于是就会有许多团体的存在,这样就产生了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

另外,团体心理离不开个体心理,同时,团体对个体心理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着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个体心理也有社会心理。

2.试述格式塔学派提出的知觉组织原则。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

(1)临近原则。

空间上比较接近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相似性原则。

在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属性上相似的刺激物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3)连续性原则。

具有良好连续性的几条线段会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4)闭合原则。

人们倾向于将图形知觉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形状。

(5)同域原则。

处于同一地带或区域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是一个整体。

3.举例说明错觉产生的原因。

错觉的产生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上,错觉的产生大都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导致的。

如垂直水平错觉、月亮错觉。

知觉对象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以原来的知觉模式进行感知,这就是导致错觉产生的客观原因。

主观上,错觉的产生可能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动机、预期和认知方式等因素有关。

如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是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

4.试述加工水平理论和相关的实验证据。

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克雷克与洛克哈特提出的著名的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意义的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第一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1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

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2.试析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一)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

辨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体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虽然已经掌握了某些辨证思维的方式,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居优势地位。

大学生辨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

(二)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创造的最佳年龄来看。

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即从大学毕业后开始)。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实验心理学1.被试内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详见郭秀艳P76)★解析:被试内设计也叫单组实验设计,是每个被试接受自变量所有的实验处理的实验设计。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在实验研究中,如果饰演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1)优点:所需被试少,实验设计方便、有效被试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加敏感心理学的某些领域需要使用被试内设计,即被试内设计适用于研究练习的阶段性。

被试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影响。

(2)缺点:(3)克服被试内设计缺点的方法:2.被试间设计有什么优点?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3.多因素实验有哪些优点?请你进一步说明多因素实验与结果普遍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解析:(1)多因素实验的概念及优点:(2)关系:多因素实验将更多自变量纳入实验研究设计之中,同时实验中个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研究者获得了更多的变量之间的信息。

因此,这种实验设计更符合实际场景,获得的实验结果更加具有普遍性,更便于推广。

4.举例说明并解释实验者效应,如何在实验研究中避免由于该效应而可能产生的错误结论?解析:(1)实验者效应的含义(2)举例:罗森塔尔效应:教师的期望(3)如何避免:双盲实验,排除法。

5.如何控制额外变量?简述统计控制方法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简述抵消实验条件设计及其优点。

解析:(2)统计控制法: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都是在实验尚未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

另一类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常用的统计控制法有:协方差分析,剔除极端数据,分别加权,回归分析。

(3)抵消实验条件设计采用某些综合平衡的方法,使额外变量的效果相互抵消,达到控制额外变量的目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已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铺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

4.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5.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6.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

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反应。

7.相互诱导是在大恼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8.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感觉。

9.差别感觉阈限是人们把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0.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应的心理过程。

12.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就是记忆表象。

13.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就是遗忘。

14.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做后摄抑制。

15.联想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

16.想象(1)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叫做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根据某种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

17.功能固着是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

18.思维定势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一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性反映,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愿用习惯程序问题。

19.原型启发是以类似事物为原形,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21.注意策略是指对自己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心理学论述题(含答案)

心理学论述题(含答案)

论述题1.试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82-1970)是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1967-1970年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于1943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之后又不断地加以发展,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需要理论。

该理论明确了人类需要的种类,以及人类各种需要的层次性,但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存在着它的局限性。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概述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也是最脆弱的。

无论人的需要层次达到哪种程度,只有最底层次的生理需求受到威胁,那么他就会立刻返回到这一需求上。

当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的主要动机是生理需要。

人对生理上的需要往往要比其它的需要更强烈。

饥饿是生理需求最典型的代表。

当一个人机场辘辘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食物。

充饥成为最重要的目标,而此时其他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退居其次。

2: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安全的需要就会产生,这时的有机体就成了一个安全的机制。

在我们的文化中所有健康,正常幸福人的在安全需要方面大都已经得到了满足,而对于儿童和婴儿来讲这种需求表现更简单更明显。

3:归属和爱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予和接受两个方面。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人就会产生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并且在此时爱的需要起着支配作用,他渴望朋友,爱人。

团体中同事之间的深情关系,并将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努力。

除了接受以外,他还给予爱的需求,例如母亲给予子女的爱,普通人给予其他人的同情等等。

4:尊重的需要社会上所有人多渴望得到尊重。

这种需要分为两类:(1)希望有实力,有成就能胜任,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2)渴望有名誉或威信,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等。

这些需要一旦受挫,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万能感。

5: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几种需要得到满足,当基本需要满足后,人们就有可能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促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待的人物。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心理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河南大学教育综合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总结简答题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一般它是探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一)陈述心理现象(二)解释心理现象(三)预测心理活动(四)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教具直观:(也叫模像直观)通过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教学电影等模拟事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的材料。

言语直观:通过言语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注意的特点:(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人的心理对复杂的、无限的客观世界的选择性、朝向性、导向、定向性。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

指人的心理反映的持久、清晰、深刻性。

另外注意不是心理过程,它本身不能单独存在,也不反映什么现象。

5、注意的品质特征有哪些?(1)注意的广度或范围(2)注意的分配(3)注意的稳定性(4)注意的转移6、注意的功能有哪些?(1)选择性功能,即选择指向哪些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避开无关的无意义的多余的对象干扰;(2)保持功能即使注意对象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持久而集中的反映;(3)调节与监督功能,即对人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控,既有利于注意的准确与精确,又有利于对错误的调整、修正与纠正,此外还能通过想象活动对将来的活动进行期待与预见作用。

7、引起无意注意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主观原因:(1)凡适合人的需要的刺激;(2)凡引起人直接兴趣的刺激;(3)心境愉快、身体健康;(4)特有的知识经验等都有助于不随意注意。

客观原因:(1)刺激物的新异性,新颖、奇怪、陌生的对象易引起无意注意;(2)刺激物的强度,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易引起不随意注意;(3)刺激物的对比关系明显易引起不随意注意;(4)刺激物的活动性或变化性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潮安县教师竞争上岗考试资料)第一章绪论二、简答题1、简述科学心理学的诞生?2、试析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内容?答1)、普通心理学它既概括各分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各分支心理学,理论基础。

2)、发展心理学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3)、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往期产生、变化规律。

4)、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变化规律。

5)、认识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发展趋势?答1)、强调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或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的结合使用;2)、重视使用量表和仪器的定量研究,又重视使用理论分析和思维方式的定性研究;3)、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来指导心理学的研究;4)、概率论和模糊数学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中;5)、电子计算机技术也为心理学工作者所普遍应用。

三、问答题1、高师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学心理学?答:高师学生是未来的中学教师,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因此,学习中学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与教学的心理问题能力,对于每个高师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为了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就必须了解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特点,根据这些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实行因材施教,采取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克服其个性方面存在的缺点。

(2)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认识过程的规律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知识,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迅速地牢固地掌握各种科学知识技能,并发展学生的智力。

(3)为了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掌握心理和学习心理的有关知识,才能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总而言之,为了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中学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学好中学心理学。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

论述题题库试卷一简答题1.简述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2)脑是心理的器官;(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2。

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

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2。

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简答题1。

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

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

2013年教育基础知识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教育心理学论述题试题论述题:一:说明斯金纳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应用答:(一)斯金纳的整个学理论是根据他在特制的实验装置—斯金纳箱中的一系列动物实验结果提出的。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而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斯金纳指出,人类绝大多数行为属于操作性行为,只有极少数是应答性行为,因此,几乎所有情景中的学习都可看作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在特定情景中,有机体的预期行为出现后立即强化,再出现再强化,那么,其预期行为再出现的概率就会增加,形成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行为。

这就是学习过程。

(二)强化理论是斯金纳操作性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

他认为任何学习(行为)的发生,变化都是强化的结果,要控制人的行为,就要设法控制对行为的强化。

他的强化论可高度概括为: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景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负强化是指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

(三)斯金纳研究了固定间隔,固定比例,可变间隔和可变比例四种强化程式对学习的效果,其关于强化程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同时在教育,行为治疗等方面有广阔的前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实质上就是他的强化论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四)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在整个西方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他对操作条件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学习的理论;(2)他根据其学习理论提出了程序性教学的理论,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二:比较分析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主要异同点答:(一)布鲁纳是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他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复习-论述题

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的系统性进行划分。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表现真实自然,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可以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其主要缺陷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到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并且观察到的资料数量有限,往往难以做出概括化的结论。

在运用观察法研究高等教育心理问题时,必须做到几点:①根据研究目的,明确限定观察对象;②准确规定所要观察的主要特征;③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④借助科学手段,做好客观记录。

(2)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调查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①确定调查方案。

其作用是确定研究的目的.②进行调查准备。

主要是将系统、具体的研究目标转为问题。

③收集并分析结果.(3)测验法:采用标准化量表来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

(4)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通常需要搜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

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作智力和人格测验(心理测量法),从熟悉被试的亲友处了解情况(访谈法),或对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等进行分析(档案法)。

其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体的了解,有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但它所收集的资料可能真实性不强,从而会影响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5)教育经验总结法(6)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四、心理学论述题1.论述最近发展区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何启发作用。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现有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状态。

启示: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者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在于: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展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做到独立发现,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的因素。

3.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内容。

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持续一生,并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②儿童期(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

如果父母允许幼儿去做他们能力所及的事,鼓励幼儿的独立探索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自己的能力,养成自动自主的个性;③学龄初期(4~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他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④学龄期(6~1 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绝大多数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任务;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书中的答案书中1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

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的特征。

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人格。

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

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的。

教师有饿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有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虾的主要目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

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

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

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2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因素(1)遗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能发育完善的程度,他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二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有很多,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论述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

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3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它在思维活亏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

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积极影响。

5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

这种现象称为酝酿效应。

6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包括: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

论述言语与语言及言语与思维的关系1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应。

2语言和言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是社会现象,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则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3语言和言语又是密切联系的。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离开了语言,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表情、动作,而这种方式的交际所能交流的内容是非常有限的,远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所以,言语离不开语言,只有借助语言才能实现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际的社会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4人的思维与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1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请结合实例加以简述276答:.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从外漏到内莹隐2.结合实例,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156答: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3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整体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简述答: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里发展的不均衡4.学前儿童理解发展的趋势是什么请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简述答: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事物关系的理解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语词的理解从简单的片面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刻的理解从情绪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2125.请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重要答: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记忆提前方式的发展记忆容量的增加记忆内容的变化6.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哪些?请加以简述重要答:社会生活环境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移情7.试举例论述论述学前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324答: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8 论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重要答: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从对个别的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度从具有强烈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的评价9.试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76答:思维方式的变化思维工具的变化10.试述学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答: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言语的发生情景言语的发展和连贯言语的发生讲述逻辑性的发展掌握言语表情技巧11试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12 自我意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 A 既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B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以后)13.什么是语言与言语?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言语则是个人使用的语言的过程,包括理解别人运用和自己运用语言的过程语音知觉发展在先,正确语音发展在后理解语音发生发展在先,语言表达发生发展在后14.5—6岁儿童想象的特点答: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情节想象内容新颖性增加想象形象力求符号客观逻辑15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教育工作中应相应注意哪些方面答: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步发展16.学前儿童的痛觉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减轻儿童的痛疼?答: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痛觉的限痛的情绪 9817举例说明学前儿童前概念阶段的主要思维通道181答:是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出现表征功能,或象征性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
1、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2016)/试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有效教学(2017)/举例说明教学中如何促进迁移(2014)答:“为迁移而教”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即希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不同的情景都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了解迁移条件,也要以此根据改进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教师的具体做法是:
1丰富的知识经验储备;2积极进行心理准备;3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4合理编排教学内容;5改进教材呈现方式;6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2、简述教师威信形成的主客观条件(2017)/阐述教师人格威信的维护与提高(2012)
答:主观条件
第一、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第二、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第四、具有正确的学生观;第五、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3、试论述教学、学习、发展的关系
区别: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2三者主体不同,教育主体是教师,后两者主体是学生
联系:(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2)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4、试论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2017)
(1)自我认知全面,自我同一性得到发展;(2)智能结构健全,创新能力得到提高;(3)情绪情感饱满适度,生命意义得到提升;(4)社会适应较好,社会化程度得到增强。

5、试论述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15)/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2017)
答:灵活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等多种直观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三种直观形式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率,根据感知地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的感知到,教学中教师讲述的音量要适当,教师板书的字迹、直观教具和图表不要太小,线条不能太轻太细,赢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

2、差异率,根据对象与背景的对比规律,在教学中使对象与背景在颜色色调、声音强度、形状大小、线条粗细以及材料内容和性质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别,使学生能够清晰感知。

3、活动率,运动对象更容易被知觉,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活动教具,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4、组合率,根据知觉的组合率,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被感知,教学中板书应该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5、对比率,凡是在性质或强度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事或相继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往往使得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变得更加清晰,从而提高感知的效果
6、试论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2017)/简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2015)
答: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促进关系,而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另一方面,学习动机以增强学习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

另一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引起的愉快感,成就感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动机。

1在一般的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的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2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

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2013)/学习动机的激励措施(2015)
答:(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5)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8、试论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答:1知识观:科学的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对现实的纯客观的反应,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他不是绝对唯一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生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构建意义;3学习观:学习是知识构建的过程,学习不是有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要学生自己构建才能获得知识,学生赢主动构建知识,这种构建无法有他人来代替的。

启示(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创造性;(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学习和开放性教学;(3)用多元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9、论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意义(2015)
答:(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内容);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过程);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远程、反馈原则;4学习方法:提倡发现学习;5鼓励学生进行知觉思维(核心,最宝贵)
11、试论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学习方式上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位置;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和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10、试论述性格特征分析
答: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像是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指一个人自己的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11、试论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方法
答:1通过他们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

12、简述学习的概念及类型(2017)/简述正确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2015)
答: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颤抖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类型:根据学习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动物学习,人类学习和机器学习;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根据学习方式不同,学习可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狭义学习是指学生学习,他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实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实在较短的时间内加收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13、简述大学生情绪情感特征(2017)
答:1、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2丰富性与狭隘性并存;3强烈性与明干新并存;4外显型与内隐性并存。

14、试论述成就动机理论(2016)
答:阿特金森将个体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就感,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活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几率是50%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3维度6因素(3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归因。

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以、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自我实现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为人的需要有5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