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附解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抚琴
岑燮钧
月色清空,人渐散去。
这时,阊门外传来若断若续的琴声,张翰不由得驻足静听。
这琴声,如流水淙淙,似雁落平沙,仿佛月下独酌,又像是静夜徘徊。
当此夜色,一弦一柱,扣人心扉。
他信步而行,不觉来到城河边上。
近处的一只船中,漏出隐隐约约的烛光,那清幽的琴声,与烛光一起摇曳,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张翰站在岸上,那船尾的人,诧异地看了他一眼。
“请问是哪位妙手在抚琴?”
那人端详了一番。
这时,“铿”的一声,琴声戛然而止。
“外面是谁啊?”但见出来一人,羽扇纶巾,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在下吴郡张翰张季鹰,不知兄台是——”
“会稽贺循贺彦先。
”
两人一番拱手作揖。
张翰说,是琴声把我招来了,静夜听琴,让人鸥鹭忘机啊。
贺循说,知我者,季鹰兄也。
便让张翰也抚琴一曲。
张翰也不辞让,说:高山流水,知音难得。
于是,目随流光,手挥五弦,俯仰之间,如无人者,一曲终了,率尔起立,曰:欲离开。
贺循却命下人拿出酒来,说:岂有知音一曲,转身即走之理?如此良夜,一醉方休。
于是添新烛,摆小宴,邀张翰坐下。
两人谈得投机,不觉东方微白。
张翰得知贺循也是去洛阳的,说,既如此,我也不回去了,就跟兄台一起走吧。
正当起船之际,忽听岸上有人喊叫。
张翰出船,见童子沿河追来,便在船头回道:“我跟贺先生走水路了,你们就走陆路,到前面驿站等我吧。
”
两人在船舱中,谈琴谈玄,也谈人谈事。
国事纷乱,让人叹息。
不出来,奈天下苍生何;出来,却独力难支乾坤。
此番上京,若不是同乡顾荣引荐,张翰怕也没这份心了。
他是散淡惯了的人,哪里能耐得住每日案牍劳形呢?
张翰到了洛阳,洛阳城里早已翻了几回烙饼,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刀山火海,总有人火中取栗。
此时正是齐王司马冏执政。
张翰做了东曹掾,同乡顾荣为主簿。
齐王嚣张,气焰方炽,听不得良言诤劝。
天下你抢我夺,正未有穷时。
既入其中,何得脱身?有去无回,人头落地——这世道是越来越不好走了。
不久,贺循即辞官还乡,走的时候,张翰送了一程。
他也动了心,觉得京中也没多大意思,风尘碌碌,何必恋恋不舍呢?
洛阳城里,秋风渐起。
走了贺循,又少了一个说话的人。
只有顾荣,声气相通,却也难得长谈。
到处都是耳目,只能道路以目。
不来洛阳,不识天下;到了洛阳,才知独木桥上插尖刀,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
夜色如晦,只剩一弯眉月,倒挂城西。
张翰敲响了顾荣的院门,烛光无力,晃晃悠悠。
长夜如雾,穿不透亮光。
两人相对如梦,只有长叹。
“来时兴冲冲,此时却让人忧心忡忡。
君家是望族,天下名士,无有退身之所。
我是山林
之人,终当归去。
”
“季鹰兄也要走吗?”顾荣在琴上拨了一下,抬头看着张翰。
“天下纷纷,祸难未已,还是及早避身为好。
”张翰也拨了一下琴弦,“只要有一张琴,何必千里辞亲,为一名爵呢?”
“我欲与君共吟采薇,效范蠡泛舟太湖,只是……“
“吴中莼菜正美,鲈鱼正肥,已是几回入梦了。
今我谱得一曲,为君弹之。
”
小院之中,树影婆娑。
烛光摇摇,琴声幽咽。
张翰边弹边吟,如归故乡,如见亲人。
顾荣听罢,不由泪下。
两人相约,归隐之日,竹篱茅舍,弹琴饮酒,当作赤松子游。
张翰告辞时,一再说:我等你,我等你回来!
张翰回到吴郡,倒是真等了一阵顾荣。
事后一想,方觉自己天真了。
顾荣身负天下,估计也是身不由己。
即使有退隐之意,怎奈世事相烦,哪得清净呢。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就算有心,也未必同归——能者多劳嘛。
张翰倒是有访贺循之意,只是山林之人,懒散惯了,就一年一年拖过去了。
在乱世之中,顾荣居高位,历艰险,平叛乱,辅助司马睿立足建业,功业至伟。
一路走来,机关重重,他总能化险为夷。
然而,人寿几何,顾荣病逝了。
张翰听到顾荣去世的消息,若有所失。
看来,顾荣是再也不能与他悠游山林了。
顾荣在任上,他不去相烦;若是告老还乡,倒正可抚琴相对;如今,他走了,岂有不见最后一面之理?人归故土,山野也罢,庙廊也罢,都是一样的。
到了顾家,他直奔灵堂。
灵座上放着一张琴,正是当日所弹。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可是,顾荣再也吃不到莼羹鲈脍了。
人已作古,阴阳永隔,当日之言,风中飘散,一时之间,悲不自胜。
张翰捧起琴,如见故人,他把琴放到矮几上,索性盘腿坐到灵座上,也不管顾家子弟疑惑地看着他。
挥手一拨,琴弦悲切,往事如梦,声声痛彻。
弹琴者,是我张翰张季鹰耶,抑或是你顾荣顾彦先?这曲子,你我都弹过。
此时此刻,弹者为谁,听者为谁?数曲弹罢,不觉大恸,一手按住琴弦,喃喃自语道:“顾彦先啊顾彦先,你还能再听到这些曲子吗?”不由得长泪纵横。
张翰起身又看了一眼顾荣的灵位,转身即走,掩面而去。
灵堂上,顾家人面面相觑,伸出去的手又缩了回来。
张翰这一次打算去看贺循了。
他怕再不去,或许会赶不上。
正欲启程,听到了贺循出山的消息。
贺循是去接顾荣的位子的。
张翰长叹一声:罢了。
他弹了一夜的琴,直弹到月落乌啼,藤枯树老。
(1)结合小说情节,简析张翰这一人物形象。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这篇小说取材于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其中有关“张翰吊顾”是这样记载的:
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世说新语·伤逝第十七》
试与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为什么?
(4)简析小说以“抚琴”为题的理由。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邻居们
老舍
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
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
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
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
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
他清清楚楚的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象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
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
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
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
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
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
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
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
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
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
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
“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
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
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
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
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
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
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
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
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
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
当是我看不出来
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
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
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
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
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
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
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
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
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
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
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
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
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
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的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一进家门,他楞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
他知道这是谁作的。
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的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
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
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
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象赤裸裸的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的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
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
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
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
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
“恨”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
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B.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蛮不讲理、自作聪明,市兼泼妇的形象。
C.杨先生表面上是“最新式”的中国人,骨子里还是一个旧式读书人,只是加了一些现代小市民的“自以为是”。
D.文章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带着诙谐的讽刺,讥讽明家夫妇,嘲笑杨家夫妇,但是幽默背后有严肃的悲悯。
(2)老舍的短篇小说结构上具有“集中”“紧凑”的特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3)老舍是文化型的伟大的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北京的市民社会。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的主旨。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借粮
李德霞
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
米缸,空了;面缸,空了。
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
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
“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
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
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
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
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
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
快晌午的时候,
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
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
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
”
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
我娘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
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
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
”
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来本了。
”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
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
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
亮子,大妙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
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
小人书真好看。
大妗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
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然后打了三个饱嗝。
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
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
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
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
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
翠英,你说,借多少?”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
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
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
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都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
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
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
娘在另一个厕所。
我撒完尿,一提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
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
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有。
”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
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我立刻明白了。
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我的心里直打鼓。
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
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
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
他把麻袋放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
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
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
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
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
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
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
“你咋知道?”
“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
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闪。
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
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
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
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
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
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
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连放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
B.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
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
D.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
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
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秤、视自己为棋子了。
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嗵”激起的那种。
面对急剧的放扩,没人敢吹嘘熟悉每一条波纹了,连的士司机都像片警那样,专挑熟悉的“片”跑。
由于太大,任何人都只能消费极小一部分,无法从整体上参与它、拥有它。
这是一盘谁也下不完的棋。
人只能在上面流浪,胡乱移动。
某种意义上,已无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广州人”。
无边无际、日夜更新的城市,所有人都变成了它的陌生客。
据说,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了几座中国城市后感叹:“它们太大了,每一次进入我都忍不住发抖。
”
在无界的大面前,脚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会恐惧、自卑、抽搐。
由于“脚”和“历程”之间的逻辑驰散了,“人生脚步”一词,正丧失其象征性。
城市无法用脚来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脚来记录。
我的办公室同事,人均每日乘车3小时,那是一种天天出差的感觉。
一家伙恶狠狠道:“天天三小时!三小时!他妈的……”
是的,我们最有效的生命时间,虚掷在了路上。
而且,这是纯物理、纯机械的“赶路”,绝无精神活动和审美可能:堵、挤、抢、操、刮擦、焦灼、噪音、污染……整个一皱眉和不断骂娘的过程。
我一直深以为——
美好的地方一定是养脚的地方。
诗意的城市应该是漫步的城市。
在一座美好之城里,道路系统应在细节上处处体现对行人的体恤,人行道应享有特殊的荣誉和尊严。
那天,我要到马路对面去,一个外地来的朋友正拼命挥手,可附近既无天桥亦无路口,我想了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几十米天蜇,最后招了辆车,到一桥底再绕回来,跋涉了几公里,才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谓咫尺天涯。
丹尼贝尔说:城市不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
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
柳永有过一篇《望海潮》,写宋朝杭州市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读罢,我真有股冲动,恨不得即刻动身,奔赴那座伟大的城池。
那样的户外,你想不挪步都难,会觉得呆屋里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罪。
不可否认,长安街乃京城最伟大的街。
但真正对漫步发出邀请的是胡同。
其一砖一木都有体温,元素鲜活、细节密集,最具酵母气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趣……重要的是,你能与它对话,一副门礅、春联,一棵槐树和一窝喜鹊,一丛墙头草或一只流浪猫,
都是一个有趣的信息体。
而长安街,你就没法交流,它根本不打算和你平等。
那些威风凛凛的建筑体,阴郁僵冷,拒绝握手,拒绝攀谈,只接受瞻仰、服从。
胡同街区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折、“步行街”的出世,皆意味着漫步文化渐行渐远。
“这样的城市非常乏味,它显示的是技术能量,没有灵魂。
”皮埃尔·卡蓝默说。
给双足一块有力量的落点吧。
脚,是要用来走路的。
否则,从肉体到精神皆有“失足”感。
那年,崔永元拉一帮人去搞“新长征”,红旗飘飘,走了趟物非人非的老路。
央视栏目做了期纪录片,讲这群好事者如何折磨自己,如何痛并快乐着。
还发明了个词:“精神足疗”。
在我看来,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做了次“足底按摩”罢了。
据说疗效不错,很多脚激动得热泪盈眶。
足底穴位那么多,通着那么多的经络和神经元,不治百病才怪呢。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法国学者皮埃尔·卡蓝默访问中国城市后发出的“忍不住发抖”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城市不断扩建、无边无际的否定。
B.作者从“同事的抱怨”“和朋友咫尺无法相聚”等生活琐事人手,反思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由表及里,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C.文章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如“巨石激起的涟漪”比喻了城市猛烈扩张的态势;“威风凛凛”形容出长安街建筑的高大和傲慢。
D.对所谓的“精神足疗”法,作者认为其精神价值实际上相当有限,不过是一帮废足已久、萎靡不振的现代人为自己所做的“足底按摩”。
(2)综合全文,作者认为“丢失的脚步”是怎样造成的?
(3)文中倒数第三段画线句中“失足”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球
丛棣
我一生下来就对一些圆圆的东西感兴趣,譬如我爸爸的光头,在我学走路前那是我最好的玩具,后来被皮球替代了。
由小到大的皮球向前滚动着,一个孩子跟在后面,慢慢地显现出他的天赋异禀。
到了八岁那年,我终于拥有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足球,是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
我发誓,那是一个崭新的标准足球,但我只踢了一脚,只一脚它便如出膛的炮弹,再也没有回来。
我一生都在追寻它的下落,为了它,我没再碰过别的足球。
事实上,那个惹祸的足球当时并没有逃走,我记得它还理直气壮地回到原地蹦跳了两下,直至二楼窗口探出一个脑袋。
一个刁蛮的老太婆,她的脸像另一块碎裂的玻璃,我被她的样子吓坏了。
一个黑影趁机从我面前溜走,那个猥琐的家伙弓着身子,回头时一脸的坏笑,他叫小淘,从那以后我只叫他“窃蛋龙”。
我确认“窃蛋龙”怀抱着的不是只恐龙蛋,而是一个足球,一个正在哭泣的足球。
我没命地往前跑,把“窃蛋龙”吓坏了,他试图把球还给我但被我拒绝了,很快我便超过了他。
我听见身后的“窃蛋龙”在哇哇怪叫,他的后面还紧跟着一个手持扫把健步如飞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