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精品教案《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史记》选读 伍员之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伍员之死》教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主人公: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员(ún),字子胥。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阖闾死后,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湫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
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2、正字音:
伯嚭(ǐ)夫湫(iǎo)重味(chóng)劓殄(ì tiǎn)微伺(ì)
立祠(cí)盘庚之诰(gào)俾(bǐ)无遗育专愎(bì)强谏
二、学习目标:
1、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基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目标,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与赏评
3、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对伍子胥悲剧结局的思考,对伍员形象的鉴赏评价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本研读探究: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重点文言现象梳理: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②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③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④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⑤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
⑥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③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④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
⑤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
⑥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
⑦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2、在伐越的问题上,伍子胥三次劝谏吴王夫差,请朗读相关文句,体会三次谏言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力主伐越。
不同点:
⑴理由一次比一次具体;
⑵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⑶言辞一次比一次激切。
3、请朗读伍子胥听到夫差赐剑令他自杀的命令后的仰天叹息,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提示:失望,不满,愤怒,怨恨
4、请朗读子胥自刎之前留给舍人的遗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提示:爱极恨极。
决绝的态度,抗争的精神,刚烈的性格
5、请根据以上分析,概括伍子胥的人物形象。
提示:伍子胥是一位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具有远见卓识,对吴国和吴王一片忠肝义胆的勇者、智者、忠臣。
四、拓展延伸:
补充:后人眼中的伍员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孝已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
司马迁: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
弃小义,雪大耻,名垂於後世,悲夫!……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伍子胥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
: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五、随堂练习:
请你根据自己对伍子胥的了解,以《伍员,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注意运用修辞,感情丰富,字数不限。
六、课堂小结: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历史上像伍員一样,一心为国却难遇明君,身遭陷害含恨离去的忠臣良将还有很多,他们人性中的光芒为后人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们应铭记这些伟大人物,激励自己成长为一个正直的人高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