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名师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教学设计
河北安国中学高一生物组杨印
一、教材分析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模块第三章第3节教学内容,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进而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认识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同时,教材的设计也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分析、交流与探讨中对细胞核的重要性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有深刻的领会,如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是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变化的基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是以后学习遗传的基础,也让学生体验了生物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二、设计思想和策略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大胆设想活动中获得新知。

力求在进一步探究合作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了解简单的实验知识,从中学到一些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思维对话,创建和谐高效的生物课堂。

1、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资料分析、合作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①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

②实验资料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进行资料分析体验,自学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学生对细胞核的印象,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组织和鼓励,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而优生也有思考的余地,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③研究性学习法: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结合面前的实际材料,尝试分析材料,分析问题,并组织语言,形成研究材料,相互交流,真正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2、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体验生活、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的机会,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

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预习、提出问题、
合作探究、分析讨论、结题交流等的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得到能力的训练。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细胞核的多媒体课件,图片、模型、细胞核的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生自制的模型,一段绳子
四、教学过程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学科生物授课年级高一授课人杨印
授课内容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3.3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授课时间45分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师生互动,能够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通过观看视频、教师讲解,能够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
控制中心,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尝试制作细胞核
的结构模型。

学科素养
1、基础知识(能够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并认同细胞核是细
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2、基本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提高设计试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
结论的能力);
3、基本思想(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形成结构与
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理念);
4、基本活动经验(通过各实验的资料分析,使学生体验科学工作
的方法和过程,增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创新意识;通过小组
合作,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教学重点:
1、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细胞核的结构特点及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不仅理解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同时掌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的方法。

2、通过细胞核结构的教学,让学生领悟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板书设计:
第三章细胞的类型和结构
3.3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六、课后作业
学案上安排有相应作业
七、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通过学生已有的实验基础引出新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何进行实验分析?如何评价及完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验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新问题与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及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所倡导的探究式学习。

同时由传统的教师主导问题教学转变为教师提供背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等学生主体观教学,对教师自身素质与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尝试直观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践,并在平等交流中学生大胆质疑且问题越来越多。

由此联想新课标课堂教学它不仅是师生共同创造性的劳动,而且也是
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始;它不是解决完学生的所有质疑问题,而是激发学生思维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而绝不是终点。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