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咏物诗鉴赏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诗写了石灰四个特点:出山(chū shān)之难 不怕焚烧、不怕破碎、一身清白。作者以石灰 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 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第六页,共22页。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fēngqíng)向 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第四页,共22页。
初唐时期,咏物诗的高产作家沈佺期, 创作了120余首这类的诗歌(shīgē), 考其内容,是在追求“形似”。直到 杜甫登上诗坛,咏物诗才迈上了一个 台阶:咏物托意,在刻画物象的同时, 寄托思想精神和人生体验。
第五页,共22页。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fěn shēn suì gǔ)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七页,共22页。
《云》来鹄
千行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wúxiàn)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 作奇峰。
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以洒降甘霖希望的 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 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 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救民于水火之 中”,实际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写照。作者 (zuòzhě)借云含蓄地表达了憎恶之情,并对其 加以无情的讽刺。
第十九页,共22页。
答题技巧(jìqiǎo)总结:
•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 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 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 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 身经历思想等剖析(pōuxī)所托之情。
•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 感情。
第一页,共22页。
咏物诗
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 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 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 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 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第二页,共22页。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 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 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 (gǎnqíng)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 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的生命力,出 字写出其锐 不可挡的发展势头。把其 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 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描 写)
有才华,但屡试不
中,一生潦倒。刺
头:指松树苗长满 第十四页,共22页。
三、四句(sì jù)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
者是未长指成的小松
,后者长指成_(ch_án_ɡ _

chénɡ)后的松
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树的理解(lǐjiě)。即
托物言志(yán zhì),就是诗人 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 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 与志的结合。
第十三页,共22页。
小松
抓哪些词语、炼字,分
杜荀鹤
析(fēnxī)小松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 “刺”,准确勾勒(gōulè) 而今(ér jīn)渐觉 出外形特点,显示其蓬勃
山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作者:晚唐诗人,
•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 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 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 (bù tónɡ)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第十七页,共22页。
• 答案(dáàn):(1)傍晚 西风 •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写梅影、梅香。“疏”与“横斜”跟“清浅”组合在一起构 成一个和谐的意境:横斜的枝影是稀疏,淡影映衬在浅浅的清水 中,疏斜与清浅相映衬。“暗”形容香,本意是说香气缕缕,既 不断绝,也不浓烈(nónɡ liè),这个“暗”字与“月黄昏”“浮动” 等词组合,用以描绘月下梅香:“暗”字本身与“月黄昏”所特 有的迷蒙之境相契合,而只有月色迷蒙中的“暗香”才给人以 “浮动”的感觉。
作者借小松言何情,托何志?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 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 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 人的浅陋目光。
第十五页,共22页。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xì yè)
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miáoxiě)转
入议论 。
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诗情?
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
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卓为 霜下杰”的坚贞品质。
第十二页,共22页。
对菊花的赞美(zànměi)中寄寓作者的什么深 意? 还表达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是诗人人 格的写照。诗人借咏物以言志(yán zhì),将 菊花的自然特点加以拟人化处理,使之成为 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第十页,共22页。
此不遍秋菊 花是绕丛 开 篱绕花
(bù shi)
尽 更 无

边 日 渐
舍 似 陶
元 稹
花中斜家
。偏。,



第十一页,共22页。
一、二句采用(cǎiyòng)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什么内 容?
通过描写,写作者爱菊。 “遍绕”、“日斜”, 把诗人(shīrén)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 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第九页,共22页。
咏物诗鉴赏(jiànshǎng) 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tèdiǎn)、内在神韵、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 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 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tèdiǎn)之 中,“志”就在物的特点(tèdiǎn)与诗人的 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 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 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 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 “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 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 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第十八页,共22页。
思路(sīlù)总结
• 鉴赏咏物诗首先要抓住 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 能结合诗句分析其外形 和内蕴(神态品格)。 绝妙的咏物诗应形神 (xínɡ shén)兼备。
第二十页,共22页。
特点(tèdiǎn)归纳:
1、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 象。 2、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 色泽、特征,多用拟人、象征等手法;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 神(xínɡ shén)兼备。 3、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第二十一页,共22页。
第二十二页,共22页。
第八页,共22页。
马梅 李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yánsè)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 王冕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rìyuè), 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
(jié rán bù tóng)的喜,悦前、者赞表赏现

的态度贬,斥后、嘲者讽表现了
的态度。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 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 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 想到什么?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 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 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第三页,共22页。
抓意象(yìxiàng)的特殊内涵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 梧桐:凄苦 猿啼:悲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 鹧鸪鸟: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 地位的卑微(bēiwēi) 沙鸥:飘零、伤感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 留恋追怀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 翠绿的丝带;
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 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第十六页,共22页。
•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 两竿落日(luò rì)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 多荷池上 杨万里
•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