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课后知能检测 第2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1节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湘教版选修6(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湘教版选修6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湘教版选修6)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课后知能检测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湘教版选修6的全部内容。

第2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1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选择题
右图①②③分别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煤炭B.水能
C.铁矿D.焦炭
2.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
A.水资源B.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D.森林资源
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B.气候资源
C.水资源D.铁矿资源
【解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答案】 1.B 2。

B 3.D
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

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地区。

有资料表明,伴随水资源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在1998年达到2 500万人,第一次超过“战争难民”的人数,据预测,在2025年之前,由水荒导致的难民多达1亿人。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4~5题。

4.世界性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不合理地开垦荒地
B.酸雨和臭氧层的破坏
C.气候变化
D.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5.在目前状况下,缓解水资源紧张的主要方法是()
A.减少浪费和污染
B.加强海水淡化
C.发展生态农业
D.修建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解析】第4题,局部地区的水资源紧张主要是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全球性水资源紧张则主要是由于生产、生活对水的需求增长过快。

第5题,目前条件下缓解水资源紧张重点放在节流上,即减少浪费和污染.
【答案】4。

D 5。

A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

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

其中1 300多万亩是有灌溉设施的良田。

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
①气候变暖②水土流失③赤潮④沙尘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6题,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直接将地面表土冲走或吹走,降低了土壤肥力,造成土地退化.第7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作他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依据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适度开发.
【答案】6。

D 7。

C
阅读下列漫画,完成8~10题。

8.漫画描述的人类行为产生相同资源问题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从耕地损失的方式看,漫画③描述的行为属于()
A.建设用地B.生态退耕
C.农业结构调整D.灾毁
10.人类的下列行为会导致漫画①描述的资源问题的是( )
A.破坏植被B.保护湿地
C.跨流域调水D.退耕还林
【解析】第8题,四幅漫画描述的行为依次是污水排放、建设占地、建设占地、采富弃贫,它们导致的资源问题分别是水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耕地资源短缺和矿产资源短缺。

第9题,漫画③中的人类行为属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占用耕地的方式。

第10题,漫画①现象导致的问题是水资源短缺。

植被破坏将导致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甚至消失,将加剧水资源的流失,导致水资源短缺;湿地不仅是水源地,还具有植被的各项生态功能;跨流域调水可以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问题,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紧张的状况;退耕还林将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水资源的储量。

【答案】8。

B 9.A 10.A
二、综合题
11.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材料一见下图。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二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西风,年降水量小于80 mm,蒸发量大于3 500 mm,广泛分布着平均高达200~300 m的沙山。

沙区总面积中,湖泊群约占10%;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有5个,严冬也不结冰。

材料三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 000年以上。

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材料四经测定,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

(2)该地湖泊冬季不结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该地补给水的各种可能来源,并给出主要来源及其判断依据.
【解析】第(1)题,本地的沙山是固定的。

这从材料三中可以找出判断依据:考察队员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沙丘内部含水量较高,也有利于抑制沙山的移动。

第(2)题,该湖泊位于38°N以北的高原地区,从气候条件上看,湖水冬季不可能不结冰,因而只能与湖盆独特的地质条件有关.第(3)题,湖泊水主要包括地下水补给、地表水补给和降水补给,根据材料可知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周边地表水差异较大,排除周边补给是主要补给源,本地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排除本地降水补给是主要补给源。

从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地下水补给.
【答案】(1)固定的。

判断依据: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整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有来自(深层断裂带)温度较高的地下水补给。

(3)各种可能来源:①(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②周边地表水;③本地降水。

主要来源: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本地湖泊水的理化指标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相近,且与补给水水温较高相吻合,说明深层断裂带的地下水是主要补给源.
12.分析下表中我国北方某粮食产区1999年和2009年有关资料统计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________等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2)该地区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这10年中,该地区平均每公顷耕地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人均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是什么?
(4)坚持可持续发展,改善该地区环境状况急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的变化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对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核。

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读出表格中给出的信息,再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去回答。

【答案】(1)10 森林草地
(2)森林草地覆盖率降低;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多,水土流失严重。

(3)平均每公顷耕地产粮减少,主要是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等因素造成的;人均产粮减少,主要是人口增长快于粮食总产量增长的结果。

(4)加强植树种草及绿化工作,防治水土流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