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桃花的名家散文.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桃花的名家散文
季节不停旋转,人世多少悲欢离合,数不清。
君不见,孤零零一片桃枝,还守在那年的桃花庵。
下面是范文站我收集整理的描写桃花的名家散文,欢迎阅读。
范文一:去种桃花
午夜梦醒,想去种桃花。
其实,这念头也并不奢侈。
当然,应该把桃花种在某个临水的地方。
而那地方的名字,叫桃花岛或是桃花源。
桃花岛,这三个字,带着一份荒凉的孤傲,处江湖之远,虽暗香浮动,却也凄清,红尘俗子,大多不敢前往。
桃花源,坐落乡野,飘着人间烟火,走过的人,可停留小憩,或拾一朵娇红在掌心,拂去一路风尘。
是的,我要简单的收拾一些行李,去种桃花,不仅是为自己能寻一个夜宿桃花下,邀月对酒当歌的角落,也为让一些凡尘过客筑一个栖息的梦。
找一块净土,遍植桃花,喧嚷在尘缘外。
每天,都会有许多人为了寻找远方而路过桃花源。
有人在桃花下徜徉,有人看落红翩跹。
桃花,一朵一朵又一朵,在不经意的霎那,已结束和开始一生缤纷。
桃花源里应该有一间竹屋,几米阳光照着屋内洁净的桌椅,青花瓷插一枝桃花,以及一盏油灯,几本线装书。
路人可以在这里稍稍停留后又赶往远方,他们不知道,远方之外是遥远。
遥远呢,走近了,其实也看不到什么。
我不在途中,这小屋,是归宿,自由自在,少了纷纷扰扰。
当夜晚来临,林中万枝桃花,卸下白日粉色的盛装,素颜向天。
而
我,也以真实的容颜,摇曳花间。
煮一壶酒,张扬真我,无所谓痴狂。
醉无涯,醒无涯。
恍惚间,明了。
桃花有桃花的宿命,桃花林有桃花林的清凉,路人有路人的执着,道法自然,一切各有归途。
我所能的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看透风景,或远离最深的红尘……
去种桃花。
不由想起崔护。
几百年前的一个春天,他在长安南庄题下一首有关桃花的诗,却不知人面桃花在何处,留下惆怅无数。
想起崔护,自然又想到另一位爱桃花的人,一生只有丹青翰墨,生活在明代社会最底层的寒士,唐寅。
“三笑点秋香”浪荡才子之名掩盖了其诗书画三绝艺术大师及对爱妻沈九娘的专情。
这世间,很多事实总是被遮掩在岁月的尘埃中。
后人附庸在唐伯虎身上的诸多风流韵事,多半是子虚乌有。
幸有素心兰手,打开一道般若门。
我有缘,沏一盏香茗,看一段人世风光。
明末,苏州城北桃花坞。
三月天来,桃花如锦如云,桃花庵主隐在花海里。
呼朋唤友,闲时品茗,兴来谈诗论画,情来挥毫纵横。
他把一切早看穿,富贵与贫贱,一个在平地一个在天。
但似乎又没有完全看穿,笑谈间,曾嘲讽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了田。
其中几多辛酸与悲戚,恐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
这桃花庵主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
字子畏、伯虎,明代书画家、文学家。
史书记载他不拘小节,才情斐然。
因闭门读书一年夺得乡试第一名,又名唐解元。
他踌躇满志进京赶考,却因牵连科场舞弊案而遭冤狱,被谪为浙江小吏,他耻不就任。
其妻何氏本指望他争得功名,光耀门
庭,未想他龙门未跳,便仕途暗淡,结局是俩人分道扬镳。
在唐伯虎人生达到最低谷时,遇歌妓沈九娘,结为连理。
唐伯虎用卖画所赚银两购得姑苏城北桃花坞为居所,种满桃花。
此时已是中年的唐伯虎,虽仕进无门,但身有所托,且画名鹊噪,生活也算闲适幽雅。
他每日留恋桃花下,眼及美景逸思,皆咏为诗。
《桃花庵》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我喜爱至极。
许多夜里,我曾反复吟诵。
故,梦有桃花,身似桃花。
百媚千红中,我是哪一朵,不介意你是否看清。
却最怕你孤独,最怕你寂寞。
那么,请你摘下一枝桃花,换来酒水,在花间饮唱。
酒醉花下眠,有我浅红一点。
如此,也是人生好时节。
我被这样的景致不止一次所牵引。
好景不常在。
我从梦中醒来。
那个暮春,桃花庵里,湿漉漉一地碎红,九娘病故。
佛有神力,竟不提前告知人世间的灾难与苦痛。
只见伯虎拾起点点花瓣,语噎嚎哭。
这天上人间,冥路迢迢,二人再不相见。
九娘死后,他心火转凉,沉迷于禅理佛境的哲学思考。
往日桃花浸泡的那些风流倜傥的青春,已无法回去看他是怎么把日子种成一片桃花,将妖娆化为清淡。
青山依旧,夕阳几度。
其实,无论谁,硬要回去,都是兀自寻愁去。
季节不停旋转,人世多少悲欢离合,数不清。
君不见,孤零零一片桃枝,还守在那年的桃花庵。
天命之年的伯虎,生活贫困潦倒,病魔缠身,人生韶华已开始暗淡直至等待像水一样被蒸发。
在那个士风远不及唐、宋,甚至还不如元的年代。
文人的境地可想而知,远不是想象中凭其诗画才艺便能谋生富贵。
唐伯虎最终沦落到三餐不继的境
地。
五十四岁时在贫病中告别人间,走完其悲苦的生命途程。
唐伯虎死时,桃花庵中仅剩下侄孙孀妇,经济拮据至无钱发丧,由亲友王宠、祝枝山、文征名等人集资安排后事,葬在桃花坞。
唐伯虎与崔护中间相距近千年,但因都爱桃花而使他们的人生极富浪漫色彩。
他们先后在看似最“肮脏”,但对读书人而言又是最“洁净”的科考中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结局却相差甚远。
崔护家庭殷实,据说因南庄题诗,交上桃花运,仕途顺利,度了安详岁月。
唐伯虎因其早年的家道衰落以及后来的仕途不顺造成了其一生悲剧命运。
他无缘走上仕途,做了一个落魄文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仍是一身憔悴不堪。
看其一生,所得不过是炼狱般的苦难和艰辛。
我曾叩问,佛既慈悲,何不度苦难人。
佛说,大千世界所有,一物一数,一尘一劫,不可思议。
好吧,既如此,佛祖拈花,为何迦叶笑。
可见,此世界,他世界,总有一线天机暗喻着人生。
而佛祖当年捻起的究竟是哪一朵。
我不知,众生不知。
当桃花忍不住凋零,红颜淡如黄花。
我已懂得,人一定要遭遇,灵魂才被救赎。
明镜台前,分明又见佛祖有泪,也曾悄悄落下。
庄严的佛,讲怎样的经。
无论我们走多远,终是看不穿、放不下。
看如今,桃花庵不在,桃花仙人不在,青砖黛瓦的房屋已成市井人家。
那些远走的,是虚妄,源自虚空,终又回到了虚空。
那么,今天的存在是不是明天的虚空,谁能说服自己承认。
只有那些轮回了千年的桃花,至今还在无我无他的开着。
一朵桃花,为何笑春风,迦叶当年看见的是不是桃花,仿佛并不重要。
只是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可以淡忘自己卑微得如同一只蝼蚁的身份,不必为了稀薄的生活和幸福,抛开碌碌琐碎的一切去买一块地,种上桃花,收获闲适和超然。
其实,这地我断然是买不起的。
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去什么地方找一块土地种桃花。
去种桃花,终究是一种心境。
只是因着这些文字还在继续,所以心存希望。
我不急。
我知道一切会在合适的地方和时候,合适地开始与收尾。
不止是午夜梦回。
有一天,去种桃花,随其夭夭,不负春光。
任凭心游离花间,醒在阳光下,躺在花蕊上;或是被风吹走,又被云送回来。
再不就让它爬上云端。
看清晨露水间,脚下红尘,亦能像铅笔画一样素淡,清晰。
但又不必执意一定留在这里做一个隐士,真的,不必、也不能。
累的时候,就来,觉得够了,那么就回到红尘中去,挂在锦瑟流年里。
选择合适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苟同,也不压抑。
让善意、同情、坚定、勇敢,捍卫本真,坚持做自己。
转眼又是隆冬时节,一剪寒梅香如故,雪中翘楚。
先前的桃花零落成泥变作了尘,桃树残梗败枝伫立在乡野或是陌生的路边。
我知道,来年春天,桃花依旧笑春风。
午夜梦醒,想去种桃花。
其实,这念头也并不奢侈。
当然,应该把桃花种在某个临水的地方。
而那地方的名字,叫桃花岛或是桃花源。
桃花岛,这三个字,带着一份荒凉的孤傲,处江湖之远,虽暗香浮动,却也凄清,红尘俗子,大多不敢前往。
桃花源,坐落乡野,飘着人间烟火,走过的人,可停留小憩,或拾一朵娇红在掌心,拂去一路风尘。
是的,我要简单的收拾一些行李,去种桃花,不仅是为自己能寻一个夜宿桃花下,邀月对酒当歌的角落,也为让一些凡尘过客筑一个栖息的梦。
找一块净土,遍植桃花,喧嚷在尘缘外。
每天,都会有许多人为了寻找远方而路过桃花源。
有人在桃花下徜徉,有人看落红翩跹。
桃花,一朵一朵又一朵,在不经意的霎那,已结束和开始一生缤纷。
桃花源里应该有一间竹屋,几米阳光照着屋内洁净的桌椅,青花瓷插一枝桃花,以及一盏油灯,几本线装书。
路人可以在这里稍稍停留后又赶往远方,他们不知道,远方之外是遥远。
遥远呢,走近了,其实也看不到什么。
我不在途中,这小屋,是归宿,自由自在,少了纷纷扰扰。
当夜晚来临,林中万枝桃花,卸下白日粉色的盛装,素颜向天。
而我,也以真实的容颜,摇曳花间。
煮一壶酒,张扬真我,无所谓痴狂。
醉无涯,醒无涯。
恍惚间,明了。
桃花有桃花的宿命,桃花林有桃花林的清凉,路人有路人的执着,道法自然,一切各有归途。
我所能的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看透风景,或远离最深的红尘……
去种桃花。
不由想起崔护。
几百年前的一个春天,他在长安南庄题下一首有关桃花的诗,却不知人面桃花在何处,留下惆怅无数。
想起崔护,自然又想到另一位爱桃花的人,一生只有丹青翰墨,生活在明代社会最底层的寒士,唐寅。
“三笑点秋香”浪荡才子之名掩盖了其诗书画三绝艺术大师及对爱妻沈九娘的专情。
这世间,很多事实总是被遮掩在岁月的尘埃中。
后人附庸在唐伯虎身上的诸多风流韵事,多半是子虚乌有。
幸有素心兰手,打开一道般若门。
我有缘,沏一盏香茗,看一段人世风光。
明末,苏州城北桃花坞。
三月天来,桃花如锦如云,桃花庵主隐在花海里。
呼朋唤友,闲时品茗,兴来谈诗论画,情来挥毫纵横。
他把一切早看穿,富贵与贫贱,一个在平地一个在天。
但似乎又没有完全看穿,笑谈间,曾嘲讽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了田。
其中几多辛酸与悲戚,恐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
这桃花庵主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属虎,故又名唐伯虎。
字子畏、伯虎,明代书画家、文学家。
史书记载他不拘小节,才情斐然。
因闭门读书一年夺得乡试第一名,又名唐解元。
他踌躇满志进京赶考,却因牵连科场舞弊案而遭冤狱,被谪为浙江小吏,他耻不就任。
其妻何氏本指望他争得功名,光耀门庭,未想他龙门未跳,便仕途暗淡,结局是俩人分道扬镳。
在唐伯虎人生达到最低谷时,遇歌妓沈九娘,结为连理。
唐伯虎用卖画所赚银两购得姑苏城北桃花坞为居所,种满桃花。
此时已是中年的唐伯虎,虽仕进无门,但身有所托,且画名鹊噪,生活也算闲适幽雅。
他每日留恋桃花下,眼及美景逸思,皆咏为诗。
《桃花庵》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我喜爱至极。
许多夜里,我曾反复吟诵。
故,梦有桃花,身似桃花。
百媚千红中,我是哪一朵,不介意你是否看清。
却最怕你孤独,最怕你寂寞。
那么,请你摘下一枝桃花,换来酒水,在花间饮唱。
酒醉花下眠,有我浅红一点。
如此,也是人生好时节。
我被这样的景致不止一次所牵引。
好景不常在。
我从梦中醒来。
那个暮春,桃花庵里,湿漉漉一地碎
红,九娘病故。
佛有神力,竟不提前告知人世间的灾难与苦痛。
只见伯虎拾起点点花瓣,语噎嚎哭。
这天上人间,冥路迢迢,二人再不相见。
九娘死后,他心火转凉,沉迷于禅理佛境的哲学思考。
往日桃花浸泡的那些风流倜傥的青春,已无法回去看他是怎么把日子种成一片桃花,将妖娆化为清淡。
青山依旧,夕阳几度。
其实,无论谁,硬要回去,都是兀自寻愁去。
季节不停旋转,人世多少悲欢离合,数不清。
君不见,孤零零一片桃枝,还守在那年的桃花庵。
天命之年的伯虎,生活贫困潦倒,病魔缠身,人生韶华已开始暗淡直至等待像水一样被蒸发。
在那个士风远不及唐、宋,甚至还不如元的年代。
文人的境地可想而知,远不是想象中凭其诗画才艺便能谋生富贵。
唐伯虎最终沦落到三餐不继的境地。
五十四岁时在贫病中告别人间,走完其悲苦的生命途程。
唐伯虎死时,桃花庵中仅剩下侄孙孀妇,经济拮据至无钱发丧,由亲友王宠、祝枝山、文征名等人集资安排后事,葬在桃花坞。
唐伯虎与崔护中间相距近千年,但因都爱桃花而使他们的人生极富浪漫色彩。
他们先后在看似最“肮脏”,但对读书人而言又是最“洁净”的科考中走上了不同的命运之路,结局却相差甚远。
崔护家庭殷实,据说因南庄题诗,交上桃花运,仕途顺利,度了安详岁月。
唐伯虎因其早年的家道衰落以及后来的仕途不顺造成了其一生悲剧命运。
他无缘走上仕途,做了一个落魄文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仍是一身憔悴不堪。
看其一生,所得不过是炼狱般的苦难和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