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专业课笔记国际贸易海闻版知识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学习笔记
笔记为国际贸易海闻版知识点归纳,考研同学可以拿来参考一下。
知识点是参考老师笔记和教材自己总结的。
国际贸易知识点归纳(章节顺序以海闻版为主)
第一章导论
考点:
1、简述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思路:新趋势包括
(1)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加大。
(商品结构)
(2)服务贸易越来越普遍。
(3)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成为主流。
(4)行业内贸易发展迅速。
(5)区域性自由贸易得到加强。
2、各国间为什么会发生贸易?国际贸易理论又是从那些方面加以解释的?
思路:供给方面:A.斯密和李嘉图的技术差异理论;
B.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差异理论;
C.保罗.克鲁格曼的生产规模差异理论(规模经济贸易模型);
D.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需求方面:A.偏好差异的需求模型;
B.收入差异的林德模型
3、从供给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贸易理论对生产技术的假设有何差异?
思路:有关生产技术的假设的差异
(1)古典学派假设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且劳动者生产率在一国内是固定的,所以规模报酬不变。
(2)新古典学派假设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各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而且规模报酬也是递减的。
(3)当代贸易理论假设规模报酬递增或者生产技术会随时间变动。
4、总体均衡与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用总体均衡的方法
来分析国际贸易?
思路:区别: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主要分析一种商品或要素市场的供求、价格和福利变动情况。
总体均衡分析(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不仅要分析那种商品或要素市场,还要分析与之相关的商品或要素市场,所以有助于把握任何一种行
为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我们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时主要用总
体均衡的分析方法。
5、生产可能性曲线(PPC):表明一个国家在充分和有效地使用其所有资源时能
生产的各种商品数量的组合。
形状取决于各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即斜率)。
6、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一国平均消费效用的或反映大多数人消费偏好的无差
异曲线。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考点:
1、简述重商主义的理论思想。
(14世纪末到18世纪)
①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商业资本向外扩张的要求
②把货币看作财富的唯一形态,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零和游戏”,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③早期重商主义(威廉-斯塔福)是追求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财富——货币平衡论
晚期(托马斯-孟)只需在长期保持总体顺差即可——贸易平衡论
④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重商主义者在贸易政策上主张贸易管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奖出限入,鼓励发展本国工业和本国航运,鼓励和扶持幼稚产业。
⑤重商主义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奠定了基础,本质上是保护贸易理论
2、重农学派
A、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谷物自由出口)、重视农业、反对重商
B、17世纪下半期法国开始,弗朗斯瓦-魁奈,杜尔阁,阿吉尔贝尔(谷物论)
3、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1776《国富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各国应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都生产更有利。
4、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A、假设:两国两种产品、单一投入要素(劳动价值论)、两国在不同产品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生产要素供给给定(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贸易是平衡的。
B、确定绝对优势:1) 劳动生产率(Q/L)
2) 生产成本(L/Q)
C、贸易所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消费水平的提高、节约劳动
5、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817,《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额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
6、 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A 、 假设:除了两国存在相对差别外,其他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一致。
B 、 确定相对优势1)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Qa/L )/(Qb/L )
2) 相对成本: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 =(L/Qa )/(L/Qb )
3)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某种商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需补充)
C 、贸易所得(总体均衡分析) 交换所得: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 分工所得:生产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 (图形需补充)
D 、贸易影响需求量变动的效应分析(局部均衡) 价格效应:根据需求规律,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
收入效应:参与贸易,各国不仅出口直接增加了收入,而且还有进口便宜产品而节省了原来用于消费同量产品的开支,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右移。
对于产品出口国,该产品需求量变动=价格效应(负)+收入效应(正)=? 对于产品进口国,该产品需求量变动=价格效应(正)+收入效应(正)=正
7、两种产品多个国家的情况。
下表给出了4个国家生产1单位大米和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大米 2 5 9 8
小麦 0.5 2 3 6
已知国际市场均衡的大米相对价格为2,则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国的贸易模式如何?当国际市场对大米需求增加导致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至3.5,各国贸易模式会受到影响吗?如果有,怎样变化?
思路:各国大米的相对成本按照从低到高排列依次为美国4,中国3,法国2.5,
泰国4/3, 国际市场均衡的大米相对价格为2,介于法国和泰国之间,所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泰国出口大米进口小麦,美国、中国和法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
当大米的国际价格上升到3.5时,就只有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大米,其它国家出口大米进口小麦。
8.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情况。
下表给出了两国生产四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时间。
芯片 香蕉 单放机 汽车
美国 25 5 10 50
菲律宾 100 1 20 250 a )本国 F
P T Q C Q W 0
图1-4 贸易使消费可能性扩张 b)外国 Q C *
F* P* T* Q W 0
英国 菲律宾 大米
钢铁 U 0 U 1 P=2 P=4 钢铁
大米 U’ U’0 P=2
P=0.5 E A B E’ A’ B’ 如果美国工资是$10/小时,菲律宾的工资水平是$3/小时,两国发生贸易,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各应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如果美国的工资上升为$11/小时,贸易模式会受影响吗? 思路:美国生产这四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从高到低为汽车5,芯片4,单放机
2,香蕉0.2, 而同时美国的相对工资为10/3,介于芯片和单放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美国应该生产和出口汽车和芯片,进口单放机和香蕉;菲律宾应该生产和出口单放机和香蕉,进口汽车和芯片。
如果美国的工资上升为$11/小时,美国的相对工资还是介于芯片和单放机之间,所以贸易模式不会受影响。
第三章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考点:
1、 新古典理论的发展(与古典贸易理论比较): A .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生产要素的框架下分析产品的生产成本。
要素的生产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产品生产中对要素比例的选择和要素供给的约束。
边际收益递减。
B .运用总体均衡的方法分析国际贸易与要素变动的相互影响。
(贸易影响产品和要素价格,价格影响生产、消费和各要素之间收入的再分配,要素分配的变动反过来影响生产和贸易模式)
2、 边际收益递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投入时,每一种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响,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不断增长,由此新增的产出会逐渐减少。
3、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和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比例(要素密集度)不同是贸易发生的原因。
出口那些以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
(要素配置决定生产贸易模式) 生产要素配置:资本密集型(生产中所需资本投入比例高);劳动密集型(生产中所需劳动投入比例高)
生产要素储备:资本充裕;劳动充裕—用资本/劳动的比率(人均资本)衡量。
4、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A. 假设:两种生产要素,两种产品两个国家,生产要素可以国内流动不能国际间流动,技术相同,规模报酬不变,消费偏好相同(无差异曲线一致),完全竞争,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
B. 总体均衡分析(产品生产机会成本递增=收益递减—生产可能性曲线外凸)
1)自由贸易改变产品价格至国际相对价格
2)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会进而影响两国的生产和消费
3)贸易造成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产生两个全等的贸易三角
4)贸易使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使社会满足程度得到提高,最终消费组合取决于该国的需求偏好
5)贸易利益来自于商品的交换和生产的调整
C、局部均衡分析
1)单个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会计算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
国际价格波动范围:无贸易时出口国国内市场均衡价格<国际市场价格<无贸易时进口国国内市场均衡价格
贸易对进口行业影响: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生产减少,消费增加。
贸易对出口行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生产增加,国内消费减少。
经过贸易利益计算(生产者、消费者剩余)可知,国际贸易结果可以是“双赢”,各国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该国贸易后价格变动的幅度,以及本国供给与需求曲线的弹性。
价格变动幅度越大,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该国从贸易中得到的净收益越大。
5、大国:进口或出口数量足以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小国:无法影响
6、贸易条件:一国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Px)与该国进口商品的国际市场
价格(Pm)的比率。
(TOT=Px/Pm)
TOT增加称作贸易条件改善,降低称作贸易条件恶化
7、试述里昂惕夫之迷及其产生原因
①里昂惕夫选取美国为研究对象,按俄林理论,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当里昂惕夫利用大量统计资料来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
②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点:
A:技能和人力资本论;劳动是不同质的,熟练工人或科技人员背后有大量的资
本投入。
如果把熟练技术劳动的收入高出简单劳动的部分算作资本并与有形资本相加,美国仍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B: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如果某一商品在A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其他国家资本相对丰裕,可能在生产该产品时以资本取代劳动,从而该产品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
D:自然资源论;美国大规模进口的自然资源碰巧为资本密集型(如石油),出口的自然资源(如木材)碰巧为劳动密集型,从而造成了出口劳动密集型进口资本密集型的现象
E:贸易壁垒的限制:由于存在贸易壁垒和其他国际限制情况,可能美国的资本输出受到他国的限制,或者美国限制了从他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
8、相互需求原理(约翰.穆勒):在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上下限内,实际的、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由两国对于各自交易对手商品的相互需求强度决定,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程度,贸易条件就越是对本国有利。
9.提供曲线——描述了均衡的贸易条件的决定。
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各种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达到最高的福利水平所愿意进行的各种进出口组合,即对应某一个进口量一国愿意提供出口量的轨迹。
(表示一国在不同相对价格下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的推导:右图曲线每一点代表不同的国际相对价格下A国最优的Y 产品进口和X产品出口数量组合(见左图),把这些不同国际相对价格下A国的进出口组合连接起来。
注:1)提供曲线过原点,表示贸易量为0,此时过原点做提供曲线的切线,斜率为无贸易时国内相对价格Po
2)连接原点与提供曲线上任意一点(除原点),斜率等于国际相对价格P
3)若中国提供曲线向左上方弯曲,表示该中国能以较少的大米出口换取较多的钢铁进口。
第四章新古典贸易模型:扩展与应用
考点:
1、贸易对本国生产要素的影响
W=P×MP
L要素收益(边际产品价值)=市场价格×边际要素生产率
R=P×MP K假设中国出口劳密型的大米,进口资密型的钢铁
贸易对生产要素的影响渠道:(1)产品价格变化(2)边际要素生产率变化
①短期影响:生产要素不会流动—由P决定(出口产品价格上升,进口产品价
格下降)—出口部门的工资和利润都上升,进口部门的工资和利润都下降
②中期影响:只有劳动可以流动—劳动向出口行业转移—出口行业MP L下降,
MP K上升,进口行业相反—出口行业利润增加,工资不确定,进口行业利润下降,工资不确定
③长期影响(斯-萨定理):劳动资本均可动—均向出口行业转移—整个社会的
劳动力会因大米生产扩大而相对稀缺,MP L上升,MP K下降—农业出口行业工资上升,利润终将下降;工业进口行业利润下降,工资终将上升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1)在贸易的过程中,由于产品价格均等化,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进口替代品的相对价格会下降。
2)如果生产要素可在部门间自由流动,会导致密集使用于出口产品的要素的报酬提高(如上例中国农民工资),而密集使用于进口替代品的要素报酬降低(如上例中国钢铁行业利润下降)正因为此,一国的出口行业(通常是丰裕要素的持有者)总是倡导自由贸易,而进口行业(通常是稀缺要素持有者)则总是鼓吹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
3、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中的放大效应(琼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动幅度会大于密集使用该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
(△W>△Pr>△Ps>△R)
4、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
5、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
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
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评价:根据定理,即使要素不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商品贸易也最终可以导致各国要素收益相同。
为何与现实不符?1)国际贸易并不完全自由 2)生产要素在各国国内也达不到自由流动 3)各国生产技术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6、平衡型增长:两种情况:1)所有生产要素的数量以相同比例增加
2)两个产业都发生了同样程度的技术进步,即中性技术进步。
7、罗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
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小国”。
8、进口替代性增长: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1)对小国的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向进口增长行业外移,国际价格不变。
以中国出口大米进口钢铁为例,钢铁国内生产增长使钢铁进口下降,根据罗勃津斯基定理,出口行业生产下降造成出口能力降低,总体贸易量下降,福利增加(既来自要素增长而产生的生产能力提高,也归功于贸易下生产要素有效利用)
2)对大国的影响:国际钢铁价格由于中国需求减少而下跌,中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另一方面,大米的相对价格上升增加了大米的生产(但是大米生产的扩大是不确定的,取决于大米相对价格的涨幅),生产的不确定导致贸易量的不确定。
大国的福利水平比小国更大(还得到了贸易条件改善的好处)
如图:
9.出口扩张型增长: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
1)对小国的影响: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出口增长行业外移,国际价格不变。
出口优势增强扩大出口,根据罗勃津斯基定理,进口部门生产下降,进口量增加,总体贸易量增加,福利水平增加。
2)对大国的影响:出口增加使大米国际价格下跌,中国贸易条件恶化,大米相对价格下跌,降低大米生产的增长程度。
同样,钢铁生产既会如小国那样下降,也会因为相对价格提高而增加。
生产和贸易量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
福利的增加会小于小国(一部分经济增长成果会被贸易条件变坏所抵消)
如图:
10、经济增长中的放大效应(用琼斯模型解释罗勃津斯基定理):产品价格不变时,如果一种生产要素相对另一种要素增加,那么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生产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同时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会相对于其密集使用的要素下降。
11、荷兰病: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他行业的萎缩。
12、福利恶化性增长: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增长后贸易条件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
发生条件:1)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且该部门是“大国”
2)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国际价格下跌时,需求量没有因此增加多少
14、特定要素模型: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
1)国际贸易的影响:使出口部门的特定要素获益,进口竞争部门的特定要素受损,公共要素可能受益也可能受损。
2)特定要素增长的影响:特定要素增长会增加本要素的总收益和流动要素收益,降低另一部门特定要素的收益
3)公共要素增长的影响:公共要素的增长使两个部门特定要素的收益都增加,而公共要素的收益下降。
例1:如果假定法国生产葡萄和汽车,土地是生产葡萄的特定要素,资本是生产汽车的特定要素。
工人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
在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内,讨论国内要素的报酬怎样变化。
(1)世界市场上葡萄的价格上升5%;——国际贸易的影响
(2)有大量外国汽车厂商到法国投资;——特定要素资本的增长
(3)生产葡萄和汽车的工人都减少。
——公共要素劳动的减少
思路:(1)公共要素:名义工资上升,上升幅度小于葡萄价格上升的幅度。
但用葡萄价格衡量的价格实际工资下降,用汽车价格衡量的价格实际工资上升。
特定要素:名义和实际地租上升:名义和实际利率下降。
(2)公共要素劳动:名义和实际工资都上升(由于产品价格不变);
特定要素:增长要素资本的名义和实际总收益都会增加,但是名义和实际利率的变
化无法确定。
另一部门要素土地名义和实际地租下降
(3)公共要素:名义和实际工资上升;
特定要素:名义和实际地租下降;名义和实际利率下降。
例2:在特殊要素模型中,试证明:钢铁价格(Ps)上升(比如说,10%),
(1)钢铁行业的特定要素(资本)的名义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增加;
(2)大米行业的特定要素(土地)的名义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下降。
思路:(1)钢铁价格上升之前大米行业的特定要素——土地的名义收益用CAWA的面积表示,钢铁行业特定要素——资本的名义收益用DAWA的面积表示;
(2)钢铁价格上升后土地的名义收益降为CBWB,由于大米价格不变,钢铁价格上升,
所以无论用何种价格来衡量土地的实际收益都是下降的。
资本的名义收益上升为EBWB ,大于钢铁价格上升的幅度,所以实际收益也上升。
第五章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1、 当代国际贸易新特点:
1) 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 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3)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
2、 行业间贸易:各国之间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
行业内贸易: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贸易模式
行业内贸易指数——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
计算公式: M X M
X IIT +--=1 IIT=0时,不存在行业内贸易
IIT 越大,行业内贸易程度越高,IIT<=1
3、解释行业内贸易:1)产品的差异性:垂直和水平差异 2)不同国家需求结
构的多样性与相似性 3)垄断竞争、价格歧视 4)企业内部规
模收益递增 5)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
4、价格歧视(倾销)必须具备的条件:
1)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
2)市场必须是分割的
3)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往往国际市场需求弹性更大,即对价格的变动更敏感)
5、规模经济理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
规模经济:企业LAC 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生产规模较小时,劳动分工、生产管理等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平均成本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这种限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U 型的企业长期成本:初期LAC 下降,规模报酬递增(规模经济);在最佳生产规模,企业平均成本降到最低区间,不再随产量增加而下降,达到规模报酬不变;如果规模继续扩大,LAC 会因为规模过大,管理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此时规模报酬递减(估摸不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每个产品的固
定成本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平均成本下降。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同行业企业相对集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的成本会降低。
6、外部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
如图:
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该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 向下倾斜。
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下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零的状况。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剩余增长,因此,整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
7、坎姆模型:规模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北北贸易)
假设美国和日本生产电脑和照相机,两行业都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两国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
8、 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
例:长虹集团是一个生产电视机的垄断竞争企业,电视机生产具有规模经济。
如果长虹能够成功地占领欧洲市场,向欧洲国家出售电视机,对长虹的短期利益是什么?长期呢?对本国电视机消费者是否有利?画图说明。
思路:占领欧洲市场之后,外国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企业面对的市场需
求由D 1增加到D 2;边际收益也从MR 1移到了MR 2。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生
产扩张(从Q 1增加到Q 2),平均成本下降(由原来的AC 1下降到AC 2),产品
价格可能下降,从而使得本国消费者也受益,消费者剩余增加也有可能上升,消费者受损,但是需求的突然扩张使得企业的平均成本比产品价格下降得更快,出现短期利润。
在图5中的阴影部分就是这一超额利润。
AC (平均成本) MC (边际成本) 成本 价格 P 1=AC 1
P 2 D 2 D 1 MR 2 MR 1 Q 1 Q 2 产量
AC 2 图5 短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