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2024_2025高二历史A卷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菏泽2024—2024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A)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考古发觉,河南殷王武丁配偶“妇好”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928 件,其中礼器、仪杖、日用器、装饰品等各类玉器756件,占出土器物总数的29.2%,这批玉器玉料基本上都产自新疆。
这说明白
A.西域与内地之间的交往历史久远
B.商品交换是联结东西方的重要纽带
C.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联系
D.早期的民族迁徙推动了东西方沟通
2.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学设五经博士,学生为州郡选派,多达3000人。
南朝宋文帝时,在京师设立四学:儒学、史学、玄学、文学,称为"四学制"。
到梁时,学校教化慢慢有了合儒、佛、道于一堂的做法。
这些措施得以实施的主要缘由是
A.汉代的学制影响深远
B.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
C.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
D.佛教道教的广泛流传
3.南宋诗人陆游在《鸟啼》中描述: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行迟;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据此可知宋代A.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B.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理念
C.科举制推动了文学的旺盛
D.男耕女织是主要生产方式
4.史载,南京的服饰在明代万历年间以前"犹为朴谨,官戴忠静冠,士戴方巾而已"。
至万历时期,"殊形诡制,日异月新",甚至还有用马尾织成巾的,这种马尾巾则又有瓦楞、单纱、双丝的区分。
时人感叹:“首服之侈汰至今日极矣”。
这种现象反映出
A.地方风俗习惯发生了根本性变更
B.中心无法有效节制地方权力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思想观念
D.地方官员未能保持清廉操守
5.19世纪30至60年头是广州“外销画”的鼎盛时期。
“外销画”是近代由中国画师接受西洋绘画技法批量绘制、专供输出国外市场的美术作品。
画师大多受过传统中国画训练,简洁驾驭西洋画技法,在创作时会很自然地会加入中国画技法。
由此可知,“外销画”
A.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主要载体
B.反映了中华文化影响西方艺术发展
C.是当时中西方商业贸易的产物
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6.图1为京师同文馆首任生理学和医学教习德贞手绘教学图,该图能够反映出当时
A.中国医学渐渐式微
B.近代科学得到传播
C.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D.西方医学广受关注
7.京张铁路修建过程中,詹天佑以创建性的设计克服了种种工程困难,用平安牢靠的炸药取代原来的炸药,接受欧美国家铁路普遍运用的姜尼挂钩,并建议清政府在全国推广。
1909 年,詹天佑被美国土木工程学会汲取为学会会员。
这反映出
A.科技进步依靠文明沟通
B.晚清铁路修建世界领先
C.技术沟通推动社会发展
D.利于文化多元社会发展
8.表1为1907年清政府学部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状况,这表明当时
A.传统理念与近代教化相结合
B.教化改革旨在促进女性的特性发展
C.男尊女卑观念发生根本变更
D.教化成为实现男女同等的重要途径
9.20世纪五十年头初期,苏联服装布拉吉在中国风靡一时,它便捷、轻快、活泼、经济的特点,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
列宁服也受到尤其是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偏爱。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这反映出建国初期
A.审美观念具有时代烙印
B.经济水平影响文化交融
C.服装设计紧跟世界潮流
D.中西合璧成为大众时尚
10.《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雇用一个长工,其一年的工资为大麦八斤,一个牧人的一年工资为大麦六斤。
法典对泥瓦匠、木匠、成衣匠等手工业者的雇佣工资皆有具体的规定。
由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
A.注意调整社会关系
B.具有显明的阶级特征
C.保障了平民的利益
D.强调对私有财产爱护
11.亚历山大以马其顿国王身份进入亚洲,但每到一地都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
崇尚威历赫赫的东方宫廷礼节,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伏礼,对他敬若神明。
这些举措旨在
A.融合东西方文明
B.促进区域间文明沟通
C.推广古希腊文化
D.加强被折服地区统治
12.图2为印度贵霜帝国银币,正面印有希腊文和贵霜帝国国王肖像。
该银币
A.体现了印度商品经济发达
B.兼具政治经济多种功能
C.说明亚欧大陆间贸易旺盛
D.反映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13.中心太平洋铁路公司在1865年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他们(华工)安详、平和、耐性、勤劳、节俭,(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假如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行能的。
"材料表明
A.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难题
B.华工品德得到美国民众普遍认可
C.华工的贡献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D.华工为美洲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14.20世纪70年头之前,澳大利亚政府始终推行“文化同化”政策,即以英格兰文化代替其他民族文化,实现英格兰单一文化政策。
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不成功的。
1979年,澳大利亚政府确定,效仿加拿大等国接受“多元文化”政策。
这一转变可以说明澳大利亚
A.文化同化政策促进民族意识的萌发
B.放松了对外来移民的限制
C.多元文化政策符合移民国家的国情
D.致力于摆脱英国殖民影响
15.1964 年,新加坡提出"居者有其屋"安排,由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公共住房(即组屋)。
20 世纪70 年头,政府规定:不同族群在房屋配额上按比例随机抽签获得组屋。
1989年颁布的《民族融合政策》中规定,组屋必需依据各种族人口比例设定。
这些举措
A.意在消退族群间的差异
B.增加了东南亚地区的文化认同
C.清除了殖民主义的影响
D.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境与文化
——据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讨》依据材料信息,提炼观点,运用中国古代史学问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言之成理)(1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政府对华工出洋的看法
材料一福建龙溪县人陈怡老于 1736 年前往噶喇巴(今雅加达)贸易,娶当地番妇为妻,并生有子女,深得当地华民爱戴。
1749年,搭前往南洋贸易商人谢冬发船归国,行至厦门,被查获。
皇帝获悉后指示“此等匪民,私往番邦,即干禁例,况潜住多年,或恐吓番夷,或泄漏内地情形,别滋事衅,均未可知",并令福建巡抚彻底查清,从严处置。
1750年,清政府将陈恰老照“交结外国,相互买卖,借贷、谣骗财物,引惹边衅”例,发边远充军,番妻、子女金遣,银货统追入官,谢冬发按例枷杖,凡船只入官。
——摘编自黄小用《晚清华侨政策探讨》材料二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其中条约第十款:“凡有华民情甘出口在日斯巴尼亚所属各处承工,俱准与日斯巴尼亚国民人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由通商各口前往。
该处官员与日斯巴尼亚国官员查照各口地方情形,会定章程,为保全此项华工之意,但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
——摘编自芮红磊《湘籍官员对晚清中国出洋劳工政策的影响》材料三19世纪末期被非法贩卖至秘鲁、古巴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华工从事着劳动强度巨大的鸟粪开采、甘蔗种植等工作,成为当地社会无法替代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背井离乡的华工在当地遭遇到了非人的待遇。
居住条件极差,监工动辄横加体罚,缺乏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清政府在了解到这一状况之后,分别同秘鲁和古巴的西班牙殖民当局签订了旨在禁止中国人非法出洋、爱护华工合法权益的《中秘查办华工专条》与《会订古巴华工条款》。
之后,清政府在秘鲁和古巴设立领事机构、派遣领事官员,以监督当地涉及华工之事宜。
——摘编自李伟明《拉丁美洲华工探讨——以秘鲁与古巴华工案为中心的考察》(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清政府对于华工出洋及海外华工看法的变更,并分
析其缘由。
(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近代华工出洋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4分)
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材料—王韬于同治六年(1867年)在英国参观博物馆时记录道:“英之为此,非徒令人炫奇好异,悦目怡情也。
盖人限于方域,阻于时代,踪迹不能遍历五洲,见闻不能追及千古;虽读书知有是物,究未得一睹形象,故有遇之于目而仍不知为何名者。
今博采旁搜,综括万汇,悉备一庐,于礼拜一、三、五日启门,纵令士庶往观,所以佐读书之不逮而广其识也,用意不亦深哉”。
1895年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学会中最重要的四件事为“译印图书、刊布报纸、开大书藏、开博物院”,他认为“西方借博物馆众人之心思以求好用,合万国之器物以启心思,乌得不富?"从而要求创办博物馆,其中"凡古今中外兵、农、工、商各种新器,如新式铁舰、轮船、水雷大器及各种电学、化学、光学、重学、天学、地学、物学、医学诸机器,各种矿质及动植种类,皆为备购,博揽兼收”。
——摘编自李军《晚清民国时期对博物馆教化功能的相识》材料二
——摘自陈思清《近代中国学校博物馆发展探讨(1876——1949年)》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以"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4分)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卡叠什之战
材料一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古代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刻在卡叠什上纪念碑的铭文。
它记录了公元前 1274 年,埃及与赫林联盟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的经过。
以下是卡叠什战役铭文的部分内容:
材料二在卡叠什之战中,究竟成功属于谁,说法不一。
埃及的铭文说成功属于拉美西斯二世,赫赫的铭文则说这场战役是埃及的巨大失败。
这个战役的结局,并无一方取得确定性的成功。
尽管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绘有拉美西斯二世巨大的成功浮雕,但赫梯国王穆瓦塔鲁认为自己才是成功者,因为这次战役巩固了赫梯在叙利亚的统治。
在此后几年中,双方绽开了反复争夺,互有输赢,但双方都被斗争拖累得乏累不堪。
——摘编自马克韭《世界文明史》(1)依据材料一、二,评析《卡叠什战役铭文》的史料价值。
(6分)
(2)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学问,围绕“斗争与人类文明发展”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阐释。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9分)
高二历史试题(A)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A B B C C B C A A A D B D C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12分)
观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分)
论述:黄河、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为面临河流,中纬度地区气候相宜,为文化的发展奠基。
早期自然环境的恶劣,也铸就了早期文化的神话色调。
魏晋时期,寒冷气候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促使中国历史步入政权并立、社会动荡的年头,在剧变中儒家实现复兴。
(4分)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礼崩乐坏,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大一统,尊崇儒术,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旺盛,冲击了传统理学思想,出现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4分)
总之,文化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影响,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长久的力气。
(2分)
17.(14分)
(1)变更:由严禁华人出洋到允许华工出洋;由漠视华人海外权益到维护华工海外合法权益。
(4分)
缘由:清初为防范沿海抗清斗争及西方殖民者,清政府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严格约束中外商民的交往。
鸦片斗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拐卖人口日益猖獗,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苦力贸易。
19 世纪末,随着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近代外交观念的进步与主权意识的增长,清政府对出洋华工实行了肯定的爱护性措施。
(6分)(2)影响:为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所在地区的开发;华工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对不同文化间的沟通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
(4分)
18.(14分)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伴随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的国门,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新式教化的发展以及西方科学技术的进一步传播,晚清时期的有识之士渐渐相识到了博物馆在普及科学学问、开阔视野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为了爱护和修复文物,有识之士为开办中国人的博物馆奔跑呼吁。
(5分)
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博物馆作为传承和展示文化的场所受到关注。
博物馆事业进一步发展,除了公共博物馆外,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功能不同的博物馆,分布区域也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不断扩展。
(4分)
近代以来的博物馆,是征集、保藏、展示、探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国民教化的重要场所,向公众供应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学问,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中国近代博物馆保藏并爱护了大量宝贵文物,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文物的相识和爱护意识,推动了文物爱护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合力和中国在世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5分)
19.(15分)
(1)《卡叠什战役铭文》是埃及法老在战役后为了标榜个人功业而撰写的,是探讨埃及与赫梯斗争的一手文献史料,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是铭文是斗争一方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下令撰写的,带有明显的主观色调,还须要结合战役所在地的考古发觉和赫梯方、第三方的文献史料加以佐证。
(6分)(2)观点:斗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
(2分)
阐释:拿破仑在被折服地区掠夺财宝、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民的抗拒,激发了欧洲各地的民族
民办法识。
但拿破仑斗争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在欧洲广泛传播,拿破仑大军所到之处,废除封建贵族特权,传播启蒙思想,受到各国革命者的欢迎。
(3分)
一战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但一战客观上传播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思想,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办法识的觉醒,变更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3分)
总之,斗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应珍惜和平,深刻相识:和平合作才能共享旺盛。
(1分)
(论题也可拟“文明之间的碰撞促进各国世界视野的扩大”、“斗争带来的文化交锋促进文化的沟通创新”等,不拘泥于答案,言之有理,酌情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