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人类灵魂最和谐的状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静—人类灵魂最和谐的状态
整编: Niniuyumami
一清静是人生旅途上不可或缺的心境
作者:吕畅(系上海城隍庙道长)
有这么个小故事。

从前,有两对夫妇比邻而居,其中一对是地主,另一对是开豆腐店的。

开豆腐店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终日劳作,可是他们家里常常传出夫妻俩欢快的笑声。

地主的妻子很不理解:我们俩吃得比他们好,住得比他们好,但是怎么就没有他们俩开心呢?地主说:“这个简单,今天晚上我拿一块金子扔到隔壁院子里,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果不其然,从拣到金子开始,豆腐店里再也没有了笑声。

夫妻俩整天想着怎么花这块金子,用它赚更多的钱;又害怕金子的主人前来索回,烦心得很。

开豆腐店的这对夫妻,本来每天工作、吃饭、睡觉,什么也不想,反而很快乐。

有了钱以后失去了清静自在的平常心,同时也就失去了快乐。

不久前,有人做了一个关于中国人幸福指数的调查。

按常理说,谁最不幸福呢?大家都以为当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了。

谁最幸福呢?当然是那些有钱人。

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幸福指数的高低
和财富的多少并不成正比。

很多有钱人认为自己不幸福。

这些人算计过多、心机太深,比起一般的老百姓,离天生的情趣越来越远。

他们物质有余,精神上却常陷于困顿、煎熬之中。

这样一来,他们的幸福感反而比平民百姓还低。

用道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内心艰辛、疲惫得太厉害,没有片刻的清静。

由此可见,清静实在是人生旅途上不可或缺的心境。

丰子恺先生曾经把人的生活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俗生活,第二个层次是精神生活,第三个层次是灵魂生活。

和精神生活相对应,世俗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的满足需要我们辛勤的劳动。

中华民族以吃苦耐劳闻名,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丰衣足食的生存环境。

然而,如若止步于此,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则难免会陷入贪欲的漩涡,带来无尽的烦恼,身心疲惫。

正如《清静经》里所说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既著万物,既生贪求;既生贪求,既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

因此,人类需要继续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

精神生活的充足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以来所积累的种种文化宝藏,因为精神生活的土壤离不开文学、艺术、哲学的滋养。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就此停歇,正如《南华经》里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没有目的地的旅途,或许能带来沿途风景的赏心悦目,但却无法得到向理想不断迈进时收获的大欢喜、大快乐。

海明威曾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写道:“我们都是迷茫的一代。

”这迷茫正是灵魂忧伤的哭泣。

当我们在寂静的深夜仰望星空,可曾感到我们孤独的灵魂正在寻找它可以安适的乐土。

那么,灵魂生活又将归向何处?道教给出的答案就是“清静”。

因为,只有清静,才能自然;只有清静,才能自在;只有清静,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清静,正是人类灵魂最为理想、最为和谐的状态。

清静,首先是人生修养的起点和根基。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说的便是人生的起点,人格的基础,必须要从清静内心开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有多少烦劳的身影,有多少盲从的脚步。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中充满了你争我夺、钩心斗角,充满了不断滋生的欲望和贪求,这样的生活又怎能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安宁?看到一个个原本前途无量、正值事业巅峰的成功人士,因为在纷扰的世间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走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金钱和权力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反而使他们步入歧途,离原来的人生轨道越来越远?”因为,在这物质文明兴盛发达的社会里,他们丧失了一颗怀有清静的平常心。

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修养,就无法控制足以通向更高山峰的攀缘能量。

就好比一辆汽车,有着强劲的发动机,平顺的变速器,但却没有控制速度的刹车踏板。

驾驶着这样一辆汽车行驶在人生的旅途上,好似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是十分危险的。

而且,动力越强劲,危险系数就越大。

《清静经》里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清静正是这样一种不争的修养,一种破除执著欲念的修养。

它犹如一柄拂尘,时时扫去飘落在我们心灵上的尘埃;犹如一汪清泉,常常涤清蒙蔽我们双眼的心障;犹如一盏明灯,每每在我们将要偏离人生轨迹的时候引领我们回归。

其次,清静又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行走世间,常常看到一张张为情所困、为欲所扰、为爱而苦的面孔。

他们衣食无忧但却眉头紧锁,他们学富五车但却进退失据,他们踌躇满志但却一事无成。

他们常常自己感叹:“活得太累了。

”是什么剥夺了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什么让他们这么累呢?其实,境由心造,“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有人不堪其忧,也有人不改其乐。

做好自己的事,管好自己的心,其实生活本身就是这么简单,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清静无为,潇洒自在从来不是什么难事?《清静经》里说得明明白白:“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能够看破空色外在,直指内心,做到“无无亦无”的人,又怎会心灵无处停歇,终日苦恼呢?
老子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

”归根复命,也就是回到人的清静之性。

而清静正是生命的常
态、人生的常态,正是我们一切追求最后的归宿。

所以,回到清静之性,正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

再次,清静还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行动指南。

曾经有位朋友这样问我:“如果我们都清静无为,无所事事,社会怎么进步,个人怎么发展呢?”我回答:“你错误地理解了清静的含义,清静不仅不是社会进步的拦路虎、个人发展的绊脚石,反而是大同世界的必备品、个人成功的金科玉律。

”试想,人类最大的敌人莫过于战争,而战争不正是国家和民族丧失清静的产物吗?《道德经》里说:“天下之至柔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又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我们时常听到体育评论员、教练这样评价赛场上的健儿——“这次比赛,他的心态很好,超常发挥了。

”有时也说:“这次比赛他的心态没有调整好,发挥失常了。

”同样,老师也经常这样评价自己考场上的学生。

可见,心态对于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由一次次比赛、一场场考试组成的呢?有了清静的心态,离成功就更近了一大步。

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得到和索取,又怎么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呢?一个人如果连和他人和谐相处都做不到,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作出自己应做的那份贡献,又怎么可能走向成功呢?
人最矛盾、最痛苦的时候往往是当他面临选择的时候,真是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其实,这其中的种种困惑,很多时候是我们的私欲在作怪,因为,再繁难的事情也有解决它的正确途径。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每到这时,不妨试试放下自己的种种私心杂念,以一颗清静的心来面对抉择。

当面临多数人与少数人利益冲突时,以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大于少数人;当面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时,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当面临晚辈与长辈的利益冲突时,选择以长辈的利益为重,因为是长辈养育了我们。

这样去选择,还会让人感到为难、困惑,乃至痛苦吗?“清静以为天下正”就是这个道理。

二谁适合静心?
想要用全新的能量丰沛生命的人
你已经受够了整天没完没了奔命似的不断处理生活上的一切,受够了自己整日昏昏沉沉、像游魂一般的生活。

你希望有多点沉淀和清醒,确认清澈的觉知和智慧有所提升,多点内在的稳定扎实感,确认身心的放松和自在有所提升。

简而言之,你受够了现在的生活,开始对目前的生活价值感到怀疑,因而生起要探索一个新开始的念头。

对内在世界产生好奇心与渴望的人
你对所谓的内在世界有一点兴趣,有一点好奇,想要看看究竟在那扇门背后有什么样的空间存在,那样的空间会带给你什么。

你对所谓的"心"非常感兴趣,抑制不住好奇心对生命核心存有的渴望,你想要试试看、探索看看,非要往内寻找你曾听说过那种宁静、放松、清醒,并要将它们带入你的生命里。

想让自己的心、脑、丹田、身体相互协调的人
也许你已感受到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压力里,健康状况已每况愈下,体力也大不如前,身体不再灵敏快捷,记忆力渐渐地丧失,甚至无法做出清晰明断的判断。

我们都有一种倾向,会特别偏重使用心、脑、丹田三种能量的其中一种。

比方说你是一名计算机技术人员,整天都与计算机打交道,下了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极少运动,极少使用头脑以外的部分,那么你就是偏重脑的典型;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在付出爱心照顾小孩,那你就是比较偏重于心的;若你是一名厨师或者蓝领,长期使用身体的感觉或劳力,你就相对偏重于身体。

无论偏重哪一个部分的工作,都是一种失衡的状况。

头脑使人冷静,有透彻的判断力;心使人柔软,使人爱,使人慈悲;身体则让人感受生命力,享受生命的喜悦。

每个部分都有其美好的特质,当三者协调平衡,才能够品尝到三合一的甘美,而不是失衡的损耗和疲累。

静心无法使你的年岁倒退,却可使你的心灵回春;静心可以使你的身体加速更新因压力疲劳而干瘪退化的细胞;也可以使你倦怠至极的五脏六腑和心灵在放松之后,重新伸展对生命敏锐的触角;还可以使长期只使用脑部而完全忘记身体和丹田的你,重拾与自己生命之根的联结。

渴求品尝爱和成长芬芳的人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爱和爱的能力。

只是这份爱的芬芳和爱的能力,往往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创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压力,使得它们在岁月里蒙上厚厚的灰尘了。

我们被遮蔽的眼睛看不见它们存乎于心,却向外求爱,直到身心俱疲为止。

其实它们并没有消失,只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只要把灰尘掸去,你仍可以看到那颗充满爱的心,依然荧荧地散发出玫瑰色的光芒,涤荡着清澈而澄明的智慧。

它一直都想要温暖你、为你指引方向,只是它在等待着你拭去它上面的灰尘。

静心就是沁人心脾的泉水,使所有灰尘得以洗涤。

当你重新寻得心中的爱,你将第一次感受到爱的真正满足,因为这份爱来自于你的心,你将不用外求,不需要再当一个爱的乞丐,相反,你变成了一个爱的富翁,把源源不绝的爱的甘甜泉水布施给心灵枯竭的众生,滋润着你及你身边的人。

这就是爱的芬芳,爱为我们带来成长和欢欣。

静心使你不再对爱、对成长饥渴,你的心汩汩地涌现源头活水,持续地滋润你,消解你的饥渴。

需要释放紧张、压抑和害怕的人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紧张,紧张自己工作做得不够好、世事不尽如人意、小孩的教育问题、每个月的房贷车贷、父母生病……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生活里,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解决所有的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防不胜防,神经兮兮。

生活中有太多压抑,想说的话不能说、想表达的意见不能表达、想骂脏话时不能骂、想说我爱你也说不出口。

种种压抑一再郁结,愈来愈使人感觉,自己身处在一座樊笼里,冲也冲不出去,压抑着透不出气的心情。

生活总是满布恐惧的阴霾,害怕被裁员、钱赚得不够、心爱的人跑掉、不被别人认同肯定……无止尽的恐惧,不知何去何从,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才能逃脱这种充满恐惧的生活。

往往以为自己只要走到下一步,恐惧就会消失,可是新的不安却又出现了。

虽然你曾经质疑过生活的面向,但为什么总是不管怎么做,还是充满紧张和害怕,压抑、窒息,那么静心就是一条通向光明无畏的出路了。

我们都看过佛像安详的面容就知道,不管天下发生了多恐怖的事情,它总是安然屹立,面带祥和,从容不迫。

这就是静心可以帮助你的。

很多人都以为,佛陀涅盘之后,似乎过着毫无感觉的生活,如植物人一般。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他回归了天地宇宙,他就像一滴海水,融合于海洋之中。

那是极大的宁静和满足。

有了这份觉受做后盾,天大的事情都微不足道,再巨大的紧张和恐惧都可以消化于无形中。

这就是静心可以帮助我们的。

长期处在混乱中,想要寻找明确方向的人
对许多人来说,混乱是一种生活常态。

姑且不说实际生活上造成的混乱,像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之类的。

更扰人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内心矛盾的混乱,比方说,一方面你想要去看电影,另一方面又很想在家休息;你既想要出国旅游,开拓视野,又想要省钱,为未知的生活境况做好准备;热爱工作的你想要找一份更能发挥创造力的工作,但期盼安稳的你又追求纯粹稳定的生活,不要有太多变化。

内心种种混乱层层纠结,使你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真正想追求什么。

混乱主导你的一切,你仿佛在黑暗中摸索,随时都有跌倒的可能。

当然,静心的作用不可能使人如受天启般的,走在路上突然仿佛被雷击中,然后听到一个声音说:"你该换工作了。

"这是不可能的。

静心的功课可以帮助你的,是让你的种种混乱之感,渐渐沉淀下来,使你愈来愈清楚自己的感受、想要什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有些什么样的特质,同时使你愈来愈联结到你自己最核心的部分,你开始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安然,原本紧咬着你的恐惧,也不再那么如影随形地威胁。

在静心之中浮现的与自己的联结、那一份安然,将成为你生活中强有力的臂膀。

一旦你真的与之联结,原本你因为没有安全感而依赖着的外在的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那份安然比什么都实在。

渴望体尝"静"滋味的人
常常听到很多人说:"我想好好静一静。

"有些人渴求宁静,不喜欢喧嚣热闹的生活;有些人渴望放松,身心灵的放松。

即使这样的渴望存在,他们还是用电视、电影、书本,填塞自己的私人生活,仍旧是忙乱,只不过现在是一个人忙乱而已。

渴望也仍旧只是渴望。

静心使你止渴。

在静心里,我们可以品味到流连舌尖的舒畅茶香,可以闻到玫瑰花沁入心肺的的芬芳,可感觉到眼前人温柔的微笑,你甚至可以听到竹叶摩娑的沙沙声。

一切不再只是生活的浮光掠影而已。

我们真的是在生活。

不是匆匆的孤寂的人间过客。

这就是静的滋味。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定、都是静。

言下之意,仿佛人人都需要静心。

但如果有人觉得目前的生活很好,十分的满足,一无所求,即使偶感痛苦,也甘之如饴,即使有紧张和不安,也习以为常,那么你就是那个觉得静心无用的人。

静心是一种要乐在其中的事,不然起码也要抱着乐在其中的心情。

如果你认为它纯粹是一种休闲工作、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你根本就无法享受它的话,那就没种可有可无的行为,如是即无法真正进入并体验其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