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ⅰ人版1.1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用技术ⅰ人版1.1技术的价值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明白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改变社会生活,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使学生能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动身,去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一节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点,与上节课的“技术与人”构成既相对独立又密不可分的整体。
“技术与社会”包括: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和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三个方面。
“技术与自然”着重是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教师要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引领学生在技术世界里,进一步体会到技术的运用关于人类社会的进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激起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的极大兴趣,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积极投身到通用技术的学习中来,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的关系,通过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媒体、资源的运用:
通过演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妨碍,此外,运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较难理解。
本课时除了知识目标、情感目标之外还有能力目标,由于学生的学习程度不一,对学习成绩较好的3班、4班在能力目标的要求能够更高一些。
而其它5个班在能力目标上的要求能够适当低一些,然而在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上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基本上一致的。
【五】教学策略:
以更多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作用和技术的两面性。
通过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他们周围,技术不断地在进展,而技术的进步和进展对社会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妨碍。
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道练习题,完成得如何样?
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对上节课布置的科技小论文进行点评。
3、检查“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妨碍最大的10项技术”的筛选结果。
下面,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份网上看到的资料,这份资料说的是美国科学家对技术价值的认识。
他们通过严格的筛选,选出了10项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技术。
现在,我请同学们来猜一下,看看同学们是不是也有和美国科学家们的认识相同。
第一项:眼镜
眼镜使眼睛有缺陷的人,对世界更加亲近;人类的缺陷,能够通过技术发明来弥补。
第二项:原子弹
人类文明,能够在一瞬间被摧毁。
它告诉人们,核武器是多么的危险,争取和平是多么的重要。
第三项:印刷术
理由: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容量。
第四项:管道技术
把洁水带到各家各户,又把污秽水带走。
第五项:骑兵马战技术
马战技术出现后,促成了强大国家的产生。
第六项:避孕节育技术
它关于人类操纵自身进展功不可没。
第七项:时钟
时钟的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节奏更加规律和精确。
它也使人们对效率引起了重视。
第八项:数字
数字及数学,成了人们生活、工作、创造的有力工具。
第九项:音乐技术
它陶冶人们情操,净化人们思想,还有一定的医疗功能。
第十项:电脑
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尽管这篇资料的观点是一家之言,但它真的说明技术关于人类是多么的重要。
引导学生概括: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二〕复习引入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价值中的“技术与人”。
板书:[第一节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
提问:技术产生的缘故是什么?
学生:满足人类的需要。
对人来说,技术具有什么作用?
学生: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进展人的作用。
结构整合:
技术的产生
满足人的需要
保护人
解放人
进展人
图1“技术与人的关系”纲要信号图
问题提出:技术除了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进展人的作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价值?
〔三〕讲授新课:〔讲授、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技术的价值中的“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两个小点,
1、理解技术与社会
板书:[2、技术与社会]
〔1〕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
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讨论:技术对企业的进展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辩论:有人认为,技术进展导致失业;也有人认为,技术进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请就此问题展开辩论。
总结: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
板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
〔2〕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让学生阅读分析案例:农业技术的进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思考:采纳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其劳作方式将会发生怎么样的改变?
让学生阅读课本:比较技术使人们的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总结: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板书:[技术: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3〕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让学生分析案例:相同距离不同交通工具行驶时间对比图
讨论:交通技术的进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技术的进展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和方便程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结: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板书:[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
结构整合:
技术
社会进展
文明进步
丰富社会文化的内容
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图2“技术与社会”纲要信号图
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技术在军事、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因此起来的作用。
问题提出:技术对大自然又有哪些作用呢?
接下来我们学习“技术与自然”
2、理解技术与自然
板书:[3、技术与自然]
让学生自主阅读案例: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
引导学生阅读案例:荷兰风车
让学生讨论:都江堰的建筑使得成都平原由“年年洪灾水患”变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并使直截了当受益的成都成为“天府之国”;抽水风车的转动使得荷兰从大海中取得近1/3的国土,这些都依赖于什么?注意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依赖于技术,并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让学生思考还明白哪些类似的例子。
如利用技术填海造田、退耕还林、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均成为可能。
让学生“马上行动”:
技术的进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问题?针对技术进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诸多问题,与同学交流,提出解决对策。
如水土流失
温室效应
酸雨
荒漠化加剧
全球气候异常
……
辩论:依照上课之前收集、查阅的有关资料,分析技术与自然的关系,全班选出主持人3人,其他同学分成正、反两方,依照收集、查阅到的资料,展开辩论,回答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
巩固内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课本第10页的马上行动中的表格,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总结:技术的进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的进展,更应注重环境保护。
自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资源。
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
在保证自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合理地实现了自然为人所用的目的。
结构整合:
技术
利用
改造
自然
保护
问题
〔四〕练习:
课本P010.3.调查本地工业或农业中的某项技术产生的背景和进展过程,并评价其对工业或农业进展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效应和价值。
课程资源团队点评:
【一】重视学生学习反馈,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
徐老师一上课就进行作业检查:“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妨碍最大的10项技术”的筛选结果。
然后回忆上节课学习的技术与人的关系。
并在那个基础上提出问题:技术除了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进展人的作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价值?恰到好处的引入新课。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农业技术的进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相同距离不同交通工具行驶时间对比图和都江堰——“活”的水利博物馆、荷兰风车等案例让学生归纳出技术促进社会生产的进展、丰富社会文化、改变社会生活的方式。
明白技术对自然的改造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价值。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通过讲授、演示、阅读案例、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妨碍,此外,运用多媒体投影手段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以更多的案例来说明技术对社会、对自然的重大作用和技术的两面性。
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他们周围,技术不断地在进展,而技术的进步和进展对社会和个人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妨碍。
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究技术,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四】通过辩论“回答如何看待技术,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何种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针对技术进展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温室效应、酸雨、荒漠化加剧、全球气候异常等等问题与同学交流,提出解决对策。
引导学生总结:技术的进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尤其是现代高新技术的进展,更应注重环境保护。
从而进一步激起对学习通用技术的极大兴趣,形成对技术问题的理性认识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五】教学内容安排得太多,是否还能够更精炼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