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沥海所城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况
沥海,地处今绍兴市上虞区西北部,曹娥江汇入钱塘江并流入海处。

这里自古为海防要区,旧时属会稽三十二都,宋为弦歌乡,元为太平乡,明初改延德乡,明洪武年间驻兵防守,筑城设所,得名“沥海所”,至今保持着“四方城池、环城河道、十字主街、巷坊水池”的明代海防所城规整格局。

城内尚存数量可观的传统商铺、民居台门、寺庙庵堂等历史遗迹,城外远眺可见田园阡
陌、鱼塘棋布的生态景观。

2.江海防合一的潮头要地
沥海先民自古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江滩海涂上渔猎围垦,过着潮进人退、潮退人进、亦渔亦农的艰辛生活。

曹娥江下游水深江阔,受潮汐影响大,宋元时人们便开始在江两岸加筑堤塘,名为“百沥海塘”,实则为曹娥江的江塘。

塘身自沥海境域向东延伸,与浙东海塘相接,沥海恰位于江塘、海塘的共同护卫下,具有"江海防合一"的战略要义,故以会稽、上虞两县之力防守—
—沥海城的东门、北门属上虞管辖,南门、西门则隶属会稽民间有诗云"万水来潮沥海所",说的是著名气象奇观"浙江潮(钱江潮)”的源头“纂风潮”始于沥海。

如今,在沥海境内的嘉绍大桥南岸桥身附近,还专门建有观潮平台,可以观赏水天之间一线潮头微涌的奇景。

3.明代沿海所城的典型范本
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奉旨在浙东沿海筑城以抗倭患。

据史载,上虞丰惠城之城砖就被征拆来筑沥海城池,而城基则就近采用夏盖山的青麻石砌成。

据民国《沥海所志稿》载:沥海所城平面方形,墙高二丈二尺,厚一丈八尺;置城门、城楼、角楼、敌楼、月城各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五丈五尺;筑兵马司厅四、窝铺十六、女墙六百十一、墩台四。

所城选址占有山水形胜之利:南有傍山来朝,西有马鞍山,东有夏盖山,北有海北大山,城周为曹娥江巨流环绕。

所城城心高于四门,四条长街—
—南门街、北门街、东门街、西门街,汇聚到隆起似高丘的十字街口,将方城划分为四个方形街区,每个街区内因地随形,均设一处外形不规则的水塘,用于排水汇水和防火消防之用。

据坊间传说,所城内原有99口水井,在地下相互联通,以保持城内水位平衡。

四城门内各有一座守城庙,分别为东街城隍庙、西街东岳庙、北沥海所城在浙江省的位置海塘与农田
城池与田园的关系民居巷道
直接建造在城墻基址的民居主街街景
所城北側与
护城河
街天后宫、南街关帝庙。

四座守城庙虽规模不大,却有镇守四方、祈福避祸之意。

所城东南隅另有一座宁海寺,意在祈求大海宁静、水患消散。

所城内曾有两座牌坊,一是清道光年间建于街心的“杨义士牌坊”,一是位于西门沧塘街上的“孝子坊”,惜皆湮灭不存。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在绍兴、宁波、台州等浙东沿海地区抗倭,沥海所城正是抗倭的前沿阵地。

如今的沥海,虽然城墙已于1956年拆毁,但明代所城的形制基本完整—
—悠悠城河环绕,残高的城墙基础和月城遗迹都清晰可辨。

城内十字主街宽阔笔直,沿街店铺连绵百余家;街坊内窄巷曲折,水塘古井尚存,传统民房密布,房高一至三层、坡顶居
多、风格素简。

城外约6m高的百沥海塘,经历代修葺保存至今。

4.乡土民居建筑特征
由于常年海风侵袭,所城内的传统民居大多建造低矮以避风,房屋普遍进深较大,屋面曲线舒缓。

二层楼房或建有阁楼的房屋,则多在正立面上加筑披檐,同时两侧山墙的中上部墀头也会相应配合,通过逐层叠涩出挑的造型来支撑较大的出檐,以保护木板壁和门窗免受风雨。

很多民居大门外装有“短扉”,俗称"矮门”,以便敞开大门通风采光时,猫狗家禽等不会进入室内,而街坊邻居路过,与端坐屋内的主人笑语闲话倒是方便。

商贾官宦的合院式宅第通常院落广阔,铺地喜用大块面的长方形石板。

正房从五开间至七开间、九开间不等,正房厢房均设檐廊,开间较大的还专设有檐柱和挑檐梁,檐下牛腿雀替雕花繁复,砖雕仪门与长窗隔扇遍布浅雕纹饰,体现为清末民国的风格特征,大概是近现代往来沪上经商者众,故建造风气也有趋同。

如位于银行弄的杨奉德台门,位于所城西南隅的杨氏宗祠和薛氏当店等,都是保存较完整、具有本地典型建造特征的多进落合院式宅第。

所城东北隅的赵布政府第,位于龙王塘北,门厅五开间,中间穿堂尚留存四枚木制雕花门簪,月梁下有斗拱造型的杞橄,短柱的鹰嘴健硕硕长,颇具明代风格。

正厅拆毁无存,左右两厢均为九开间二层楼房,前设披檐,院场广阔深远,可见曾经宅第恢宏,现为众姓杂居。

所城内房前屋后或街角巷边,总有许多陶制的大水缸,高约半人,口径Im有余。

据百姓所言,此地滨海,井水盐卤味重,所以人们格外珍惜“天落水”,尤其是在自来水普及以前,家家都备有数个大水缸,放置在墙角屋檐下盛接雨水,用于日常洗涮,兼顾消防,有的合院内还专门用大石板拼砌成长方形水槽,也是相同的功用。

5.现存状况及保护建议
“沥海所城”是明代千户所的典型案例,民居院落铺筑大块石板
宗祠屋架
檐廊与木雕装饰商铺林立
新旧结合的城隍庙大量民居亟待修缮
是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的前哨阵地,其江海防合一的战略选址、十字方城的规整布局,是我国明清军事卫所制度与海防体系的典型遗存;低檐下、短扉后,是宁绍平原闲适民风的活态延续,是滨海乡土文化的独特篇章。

而所城内1980至1990年代建成的二至三层民房,其采用马赛克拼花镶嵌的外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沥海作为当代建筑之乡的民间营造水平。

近年来,虽民宅翻建较为普遍,所幸尺度均不大,若及时管控和整治,应能形成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景致。

如今的沥海所城,位于绍兴滨海新城核心区块,紧邻杭州湾畔嘉绍跨海通道,从昔日的茫茫海涂、边疆哨所,到如今绍兴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其交通经济区位急速飞升,未来可期!
图文:
袁菲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葛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
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